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作者: 曹璐
近兩年來,隨著市場缺乏賺錢效應、大量基金產品遭遇回撤,投資者借基入市的信心也大幅受挫。不僅新發市場持續遇冷,存量市場也如履薄冰,募集難、銷售難已經成為行業的共識,但公募行業也并非“無路可走”。
在與多位投資者和業內人士交流后,第一財經記者發現,已有部分基民轉投被動指數類產品和表現相對穩健的固定收益產品。而意識到這點的基金公司也同樣將重心轉移。有基金公司人士告訴記者:“其實大多數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比較低,對于收益的預期也沒有那么高,穩健的收益體驗在當前更有利于獲得感的培養。”
行業陷入艱難時刻
Wind數據顯示,按基金成立日計算(下同),截至11月22日,今年以來共有1071只新基金成立,全市場年內發行規模合計為8991.54億份,較2020年全年3萬億份的發行規模縮水了七成以上;今年的平均發行份額為8.4億份,也僅為2020年24.08億份的三分之一。
記者對比這兩年的數據發現,二者之間的差異主要來自權益類基金產品(包括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例如,今年以來權益類產品的發行規模合計為2581.34億份,而2020年全年的權益發行量為1.97萬億元,雖然離年底還剩一個多月,但前者不足后者的兩成。
此外,產品延長募集期的情況也頻繁出現。截至11月22日,今年以來有169只基金產品(僅計算初始基金)延長募集期。其中固然不乏中小公司的產品,但也有不少頭部公司的新發基金也在其中。
一位頭部公募市場部人士與記者交流時就表示:“權益類基金,尤其是主動型產品確實不好賣,過去我們可能還會拼一下‘爆款’,現在基本不考慮這個事,大多都是保成立就行。”在他看來,近幾年基金跌得太多,很多投資者被深套,加上虧損的時間也比較長,基民持有體驗感不佳,對基金的信任度也在下滑,購新意愿自然就更低了。
同時,“生存之艱”也同樣發生在存量市場,尤其是主動權益類基金產品(包括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靈活配置型、平衡混合型基金,不同份額合并計算,下同)的規模出現大幅縮水。
Wind數據顯示,剔除今年成立的新產品,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主動權益類的存量產品合計規模為4.17萬億元,較去年年底減少了7087.59億元。其中,規模在百億級別的產品有38只,而去年年底這一數字為54只;規模上限也從641.38億元降至510.2億元。
在規模下滑的背后,是基金業績的持續低迷、賺錢效應的持續下降。截至11月22日,在前述維度的4024只存量產品中,有551只年初至今斬獲正回報,占比不到14%;年內累計收益率超過10%的有108只。
不過,這些業績居前的產品,也并非都能獲得投資者的青睞。其中有近七成基金產品的總規模低于10億元,包括30只規模不足2億元的產品。其中,先鋒聚優A、創金合信文娛媒體A、渤海匯金新動能、東方互聯網嘉等產品在5000萬元的“清盤紅線”之下。
前述公募市場人士表示,規模增長除了業績以外,品牌宣傳、渠道推廣、產品競爭力等方面也同樣重要,部分中小公司在這方面稍顯弱勢,獲得關注的難度較高;還有投資者在經歷虧損之后,行為方式有所改變,如業績好或回本就贖回,“其實很多投資者虧損了反而不走”。
新出路在哪
事實上,在近年極致行情的影響下,公募行業業績和口碑跌至谷底,新品發行遇冷、存量規模下滑的情況已不再新鮮。不過,具有代表性的寬基指數ETF和收益相對穩健的固收類產品逐漸“升溫”。
例如,在發行市場,債券型基金今年以來發行份額占總量的比例已經升至67.56%,而2020年這一數字僅為33.85%。此外,在今年發行規模超過50億元的50只新基金中,有49只是固收類產品,其中中長期純債型基金有32只。
而這類產品也是部分中小基金公司的發力重點。某中小基金公司總經理告訴記者:“債券型產品的波動相對較小,預期收益會相對穩健,這類產品容易找到優質、長期的機構客戶,能夠先保證公司的規模。”
此外,通過成立難度較低的發起式基金布局賽道,也是不少基金公司在當下的突圍利器。據第一財經統計,截至目前,今年成立的基金全稱中含有“發起式”的產品共有345只(僅計算初始基金,下同),占年內新基金成立數量的30%以上,較去年同期的282只增長了22.34%。
所謂發起式基金,就是在基金募集時,發起資金提供方將認購基金金額不低于1000萬元,且持有期限將不少于3年。不過,3年后的對應日,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2億元,基金合同自動終止。
不過,產品成立只是開始,這種“寬進嚴出”的風險后置模式需要投資者警惕。據記者不完全統計,近一年來,至少有38只發起式基金退出市場,其中有30只產品正是因為“基金資產凈值低于合同限制”而被清盤。
以近日披露清算報告的中銀養老目標日期2040為例。數據顯示,該基金在2020年11月10日成立時的規模為2357.54萬元,成立滿3年之日的2023年11月9日時,該基金的基金資產凈值仍低于2億元,因此清盤離場。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該基金的資產凈值約為2452萬元。
一位基金投研人士此前告訴記者,當投資者對于獲取超額收益信心不足時,可能通過指數化投資來暫時分散風險,并選擇交易成本更低的工具。“對普通投資者而言,主動型產品比較考驗投資者對特定基金經理的信賴。”在他看來,如何重獲投資者的信任,是主動權益產品眼前的問題。
從數據上看,這一舉動顯然不是個例。深交所發布的《ETF投資交易白皮書(2023年6月)》顯示,截至2023年6月底,個人投資者的ETF持有規模9330.51億元,占比51.1%。從資金變化來看,寬基ETF成為資金抄底的重要工具。
記者從布局相關產品的基金公司處了解到,中短債基金的規模在近期確實有不錯的增長,這類產品主要承接了部分凈值化轉型趨勢下的理財產品替代需求,被視為貨幣基金的增強產品,因此目標客群也是個人投資者。
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中短債主題基金總規模為4665億元,比去年年底的2807億元新增近1860億元,增幅超66%。如泰信添鑫中短債A、嘉實匯鑫中短債A、東證融匯禧悅90天滾動A等產品前三季度規模增長超過百億元。
就業績而言,截至11月22日,184只中短債主題基金年初至今的平均收益率為3.08%,其中年內累計回報最高的中短債產品為5.88%,至少跑贏市場上7000余只主動權益類產品(不同份額分開計算)同期表現。

責任編輯:王許寧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