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李揚
本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在3月22日深圳香蜜湖國際金融科技研究院和數字金融合作論壇聯合舉辦的“增強我國數字金融國際競爭力”專題研討會暨課題發布會上所作的主題演講,研究院根據發言實錄整理。
尊敬的肖鋼主席、尚福林主席、李禮輝行長,各位嘉賓下午好!數字化和AI無疑是目前全社會關注點最高的話題,其中涉及的問題很多,我僅就兩個問題談些看法:
第一,加密貨幣
論及加密貨幣,就不能不談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相關政策。在上臺之前,他就說了很多話,有人將之總結為32條綱領,其中有2條涉及我們今天的主題。與中國的路徑完全不同,美國不僅明確要發展比特幣,而且把比特幣列為國家資產和戰略儲備;與此同時,他們還明確宣稱,完全不主張發展央行數字貨幣。特朗普上臺之后干了很多反復無常、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但在貨幣問題上則是一以貫之的,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穩步推進比特幣向國家戰略資產轉變。第一,把比特幣、加密貨幣作為國家資產進行核算。大家知道,就持有比特幣余額而論,當今世界是美國第一、中國第二。第二,美國主要金融機構開始積極推進美元穩定幣和存款代幣化。第三,美聯儲和大型金融機構開始參與基于代幣化的下一代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建設。這里的邏輯很清楚,就是保持美元霸權,而美元霸權的鞏固和發展,要在金融科技上做文章。特朗普希望通過寬松的監管,吸引全球搞金融科技的富人到美國落戶,掌握了這些資源就掌握了未來世界。我以為,我們不可忽略美國政府的這一系列做法,必須對中美對待加密貨幣的取向差異以及美國采取該戰略背后的邏輯進行分析,然后確定自己的對策
我認為,美國大搞比特幣的目的,為的是維持美元的霸權,其具體路徑則是為美元找到一個新的價值基礎。這里涉及一個如何認識貨幣以及各種自稱自詡的“幣”之間的關系問題。我注意到,大家在研究比特幣、穩定幣這類加密貨幣時有個誤解,這就是,一看到“幣”,不自覺地就把它們同我們熟知的貨幣等量齊觀。必須認識到,其一,價值尺度和交易媒介是貨幣的基本功能,任何的加密貨幣都不可能替代,尤其是價值尺度功能,更為貨幣所獨有。其二,貨幣是有層次的,正如前年我為《貨幣金字塔》所作的序中所說的:“我愿意與讀者分享海曼·明斯基的一句著名論斷:‘每個人都可以創造貨幣,但問題在于其是否能被人接受。’在這里,能否被‘接受’,成為判斷一種物品是否發揮貨幣作用的根本標準,以此為準,貨幣顯然是復雜的和多層次性的。”在最上一層,貨幣可能是銀行存款或現鈔,在其底層,過去是黃金,上世紀70年代以來是美國的國債市場,現在,這個基礎可能要轉向加密貨幣,而這些林林種種的加密貨幣,或與美元密切關聯,或以數字、算法、區塊鏈為基礎。總之,美國目前所做的一切,并不是在創造新的貨幣形式,而是在為美元尋找新的價值基礎。說到這一點,常常聽的一個非常相似的表述就是“錨”。這種說法也有偏差,“錨”者,其基本的意思是“一一對應”,例如一個美元等于若干盎司黃金;而“基礎”的含義,則類如水庫,貨幣的價值來源于它,但不存在一一對應,我們要保證的是不能過度泛濫,也不能枯竭——這就是本世紀以來央行貨幣政策操作集中于流動性管理的要義。果若如此,我們就須對特朗普的有關政策非常小心,如果全球貨幣體系的基礎在向數字資產方面轉變,我們絕不能坐視。
這樣看來,我國的央行數字貨幣,其目標、基礎和發展方向都有待進一步厘清。我認為,現在是時候圍繞數字化對貨幣、金融體系、金融市場及金融機構的影響,開展綜合的、全面的、不帶感情色彩的重新審定了。要注意,就全球而言,數字化的進程推進得非常快,我們不能等閑視之。現在,我們已經逐漸了解了特朗普的邏輯,正如前面所說,他可能真是在重新打造“美國引導世界”的基礎,在金融領域就是通過加密貨幣把事關各國、事關國際經濟金融體系運行的貨幣和最新的科學技術聯系在一起,而最前沿的科學技術則要掌握在美國的手里。值得注意的是,本屆美國政府可能比以往任何一屆政府都重視科技發展,所以他的掌控科技精英的意圖應該說比較清楚。據此我認為,我們必須要有準備,要重新評判我們發展央行數字貨幣的思路,重新評價我們對待比特幣之類加密貨幣的監管思路。而且,這種再評判要盡快進行,并迅速形成共識,且立即行動起來。
第二,金融領域人工智能應用
這也是個發展極為迅速的領域。對此,我比較關注四個問題。
一是,人工智能的普遍使用提高了經濟效率。這是共識。所以不用擔心人工智能發展會拉低經濟增長速度。有很多分析者傾向于把人工智能和生產力甚至新質生產力連在一起,我非常贊同。我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一定會提高經濟增長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但也可能會加劇社會不平等,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首先,掌握資本和掌握技術的少數人群在整個社會財富的分配中將會占優,收入分配的問題因此就會進一步凸顯。其次,對就業的沖擊。目前,很多人都在預測有多大比例的崗位會被人工智能替代,有的說60%,有的說40%,少的說20%。無論比例為何,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廣泛運用,在短期內都會產生非常強的就業替代效應,而就業無疑影響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因此,及早研究人工智能對就業的替代問題,十分必要。
二是智能鴻溝問題。智能鴻溝如果長期存在并加深,可能對整個社會產生分化影響。要加大對教育和技能培訓的投資,培養自主高效的學習者,旨在讓更多的人能接觸并應用人工智能,要讓普通人不懼怕人工智能,盡可能讓他們跟上技術變化的步伐。最近聽說北京教育局要求小學生上人工智能課,我以為,全社會應當有個長期規劃。
三是人工智能的發展有可能會對現行的金融機構體系產生沖擊,直接融資為主可能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自上世紀末開始,中央就多次強調發展直接融資,但20余年下來,我們的直接融資占比仍然較低。人工智能大發展之后,局面可能有根本性改變,因為人工智能的進步方向之一就是實現去中介化,在金融領域,去中介化就是直接融資。如果直接融資比重大幅提高,不僅龐大的中介機構會遇到挑戰,央行的宏觀調控也會遇到挑戰,因為迄今為止,我們的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對機構的調控甚至是“窗口指導”來傳導的。但是,AI的發展可能會使機構邊緣化,使得流動性管理日益重要,我們需要探尋新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四是利率問題。我認為人工智能進入金融領域后可能導致利率走低,因為人工智能使傳統的融資難問題得到有效克服。正如中央金融工作會所指出的,中國早已不缺資金,如果AI進入金融領域,AI就是中介,不一定是用貨幣中介的形式,其他中介的形式也可以替代交換功能,在這種新業態下,金融領域中利率的定位和功能就可能變化。大家知道,利率是信用的價格,AI的發展將使得全社會的信用體系發生巨大變化,這無疑將對傳統金融系統產生巨大沖擊。
總之,我認為兩位主席領導的課題報告做得非常好,也非常及時。希望今后進一步組織更大規模、更深入的研究,因為我們面對的是洶洶而來,以加速步伐在改變著我們的科技革命。我就講到這里,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來源:深圳香蜜湖國際金融科技研究院
(本文作者介紹: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
責任編輯:曹睿潼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