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蔣飛 秦永瑜
核心觀點
寧夏位于中國西北部地區,是全國唯一全境屬于黃河流域的省區。位處中國能源化工“金三角”,資源豐富,“六新”產業潛力巨大;寧夏還擁有完整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體系,被稱為“塞上江南”,“六特”產業優勢突出。首府銀川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國家向西開放的重要窗口。近年來,隨著“六新六特六優”的提出,第一產業提質發展,第二產業逐漸向高新技術轉型,第三產業增長潛力巨大。背靠“一帶一路”,寧夏抓住機遇,積極與相關國家進行貿易往來,出口和民營經濟都逐漸復蘇回暖。2021年2月,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寧夏也圓滿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實現了80.3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但仍需看到,寧夏經濟發展水平與全國相比仍較為落后,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標均處在全國下游,地方財政自己能力較弱,城投債未來償還壓力較大,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較為顯著。我們認為,寧夏要發揮自身資源稟賦優勢,持續發展新興產業和特色產業,激活民營經濟活力,構建經濟發展新格局。
1
經濟與人口
寧夏,全稱寧夏回族自治區,位于中國西北部地區,是全國唯一全境屬于黃河流域的省區。位處中國能源化工“金三角”,資源豐富,“六新”產業潛力巨大;寧夏還擁有完整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體系,被稱為“塞上江南”,“六特”產業優勢突出。下轄5個地級市,首府銀川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國家向西開放的重要窗口。2021年9月寧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推進“一帶一路”和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既要主動融入國內國際供應鏈、產業鏈、數據鏈、人才鏈,增強開放對我區發展的帶動作用;也要大力推進體制創新、管理創新、政策創新、技術創新,塑造優良開放環境,增強開放發展內生動力。”
2021年2月,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寧夏也圓滿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結束了西海固“苦瘠甲天下”的歷史,實現了80.3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23年,寧夏人均GDP首次達7.3萬元,同比增長4.6%,兩年復合增速達7.3%,體現脫貧攻堅鞏固效果良好。
1.1生產端:“六新六特六優”領路
2022年寧夏三次產業結構為8.0:48.3:43.7,與全國三次產業比重的7.3:39.9:53.4相比,第一、二產業占比較高,第三產業占比略低。在31省市中,寧夏第二產業占比達到第四名,但從絕對值上比較,第二產業GDP規模排名全國第28。實際上,2018-2021年第二產業占比都在45%以下,2022年有較大的提升,2023年前三季度在46%左右。從產業政策來看,寧夏在2022年首次提出要重點發展“六新六特六優”,“六新”和“六特”分別對應第二和第一產業,而第三產業對應的“六優”正在快速崛起,未來寧夏第三產業占比或將繼續上升。
近10年中,除2021年外,寧夏第一產業GDP增速均高于全國增速。從結構上看,農業產值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比例逐年下降,而牧業占比逐年提升。2022年,農業總產值/牧業占比分別為56.0%/39.8%,相比于2010年分別變動-9.2%/+10.7%。可以看到,農業占比顯著下降,牧業占比顯著提升。
“六特”農業產業引領寧夏第一產業提質發展。2022年6月,寧夏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將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灘羊和冷涼蔬菜納入“六特”產業。在政策支持下,截至2023年7月,六個特色產業產值占全區農業的73%,帶動2023年前三季度農林牧漁業增長7.5%,居全國第三。自治區正在深入實施特色農業提質計劃,打造“世界葡萄酒之都”、“枸杞之鄉”、“灘羊之鄉”、“高端奶之鄉”等品牌,帶動農業產業效益不斷提升。依托特色農業發展,未來也計劃進一步形成一體化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當地政府預計,預計到2027年,“六特”產業綜合產值達4300億元。
葡萄酒產業起步早,種植與釀造的天然稟賦優厚。區政府在此基礎上大力推進葡萄酒產業發展,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投資,布局建設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現代化酒莊,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政策體系,開展了日益廣泛的國際合作。截至2023年5月,全區釀酒葡萄種植面積達到49萬畝,占全國的1/4以上。現有酒莊211家(其中建成酒莊101家、在建110家),年產葡萄酒1.3億瓶,綜合產值達到261億元。另外,葡萄酒作為寧夏出海名片,2022年2月,自治區政府印發《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要求將寧夏葡萄酒產區打造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先試區,以產品設計研發為核心構建全產業鏈,推動葡萄酒產業高質量發展是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實施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
第二產業中,工業占比高于全國水平。寧夏工業起步于1958年,成長于三線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后,工業經濟進一步發展壯大。“三線”建設時期,形成了以煤炭、電力、化工、冶金、有色、裝備制造、輕紡等行業為支柱的工業體系。第二產業增速相對全國較高。除2021年外,2010-2023年第二產業增速持續高于全國水平。2023年前三季度,第二產業累計同比增加8.0%,高于全國水平的4.4%。從結構上看,2022年第二產業工業產值2094億元、建筑業產業357.2億元,工業占比85.4%,而全國第二產業中工業占比為82.59%,工業占比高于全國水平。
未來工業發展方向將秉承“六新六特六優”方針。其中,“六新”產業主要是指新型材料、清潔能源、裝備制造、數字信息、現代化工、輕工紡織六個重點產業,截至2022年,產值約占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的75%左右,代表了寧夏未來工業發展的方向。2023年,“東數西算”寧夏樞紐建設全面推進,共建成8個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形成全國首個萬卡級智算基地,帶動自治區電信業務總量增速超20%,算力質效指數為全國第四、算力資源環境指數為全國第一。另外,寧夏加快建設新能源綜合示范區,新能源裝機占比50.8%、清潔能源利用率為97%,建成投產藍寶石晶片、芳綸深加工等一批高端新材料項目。化工、冶金、有色、鋼鐵、建材等重點行業也開展了節能降碳改造。去年1-11月,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42.2%、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53.9%。
第三產業占GDP比重與全國平均水平相近。2000 年以來寧夏三產占比波動上升,2000- 2005年高于全國水平,之后一直保持著與全國同步增長的發展態勢。近年來,寧夏第三產業占比降幅明顯,與全國水平的差距逐漸拉開。2022年第三產業占比43.7%,遠低于同期全國的53.4%。
分產業結構看,金融業、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和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分別占據第三產業的前三位。金融業發展相對占優,占第三產業GDP 比重從 2010 年的 12.85%(全國同期為 14.1%), 到2022 年的 15.91%,略高于全國水平14.5%。《寧夏金融運行報告2023》指出,2022年銀行業發展良好,各項貸款增長加快,證券業運行穩健,基金銷售較快增長。2022 年末人民幣貸款余額 8885 億元,同比增長 7.3%。其中涉農貸款、普惠小微貸款、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 綠色貸款、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速均高于全部貸款增速。2022 年 12 月份,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 4.37%,同比下降 0.58 個百分點,其中小微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 4.65%,同比下降 0.72 個百分 點,均處于近年來最低水平。2022 年末,寧夏上市公司總市值 1619 億元,全年實現再融資 0.4 億元。銷售開放式基金 232 億元,同比增長 25.7%。區域股權交易所設立“專精特新”板。發行公司信用類債券 74 億元,是上年的 2.4 倍。
隨著寧夏對“六優產業”的大力扶持,服務業發展質量將不斷提升。“六優產業”是指“文化旅游、現代物流、現代金融、健康養老、電子商務、會展博覽”六大服務業產業,通過提質升級生活性服務業,培育壯大新興服務業,從而增強服務有效供給能力。2023年,“六優”產業增加值占服務業的36%,2023年前三季度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7%,較上年同期提高3.3個百分點。
房地產業相對較弱,占GDP 比重相對較低,由2000年的3%升至峰值2014年的4.88%,之后長期低于全國水平。近三年受到疫情以及房地產市場整體低迷的影響, 同全國情況類似,房地產業發展有所放緩。
民營經濟發展相對較快,發展空間較大。2024年1月5日,寧夏發改委副主任龐偉介紹說:“民營經濟是推動寧夏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貢獻了近50%的GDP、近50%的稅收、近60%的研發投入、近80%的城鎮就業、90%以上的經營主體。”同時需注意到,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約為50%,位于全國中下水平,未來仍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2023年,寧夏舉辦了當地歷史上規格最高、規模最大、范圍最廣的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出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31條;解決企業提出的困難問題282項;為45萬多戶市場主體退稅減稅降費120多億元;上線運行寧夏企業開辦“一網通辦”,服務7800多家個體工商戶。
1.2需求端:消費增速快于全國
投資角度看,2010年至2023年寧夏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增速(11.16%)與全國水平(11.19%)基本持平,但投資結構不斷優化。2010-2017年,寧夏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年平均值為20.35%,高于全國同期的16.19%。2018年寧夏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跌至-18.2%,遠低于全國同期水平5.9%。這可能與寧夏一些省份工業和房地產投資信心不足、受環境保護制、債務壓力較大,化債背景下投資增速受限所導致。2019年,寧夏固定投資降幅收窄8.6個百分點至-10.3%,制造業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上升,投資結構不斷優化。2020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0%,扭轉了連續三年下滑局面,增速比上年回升14.3個百分點。寧夏固定資產投資占GDP比重始終高于全國同期水平,近年來呈下降趨勢。
房地產投資方面,寧夏房地產投資波動相對較大,近年來呈下行趨勢。2001-2011年,寧夏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年平均為33.25%,快于全國的25.4%;2012-2022年,寧夏與全國同比增速均值分別為3.6%和7.5%,增速大幅下滑,表明寧夏房地產下行壓力較大,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作用下降明顯。我們認為原因在于2012年后,寧夏工業發展遭到一定的阻力,GDP和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換擋,寧夏房地產投資開發完成額增速在2012年后也逐步下滑,導致對房價的拉動效應不強。
從收入角度看,近年來寧夏收入增速穩定,圓滿完成脫貧目標。從收入來看,寧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幾乎與全國水平同步,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值與全國平均水平依然有所差距。2022年寧夏與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4.0和4.9萬元,占比達到81.6%,這一比重略高于2014年的80.7%。2014-2022年,寧夏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的平均值為7.22%,略高于全國水平7.17%。可見寧夏居民收入增長緊跟全國步伐,絕對水平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2023年1月寧夏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匯報了5年來脫貧攻堅的成果,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增長16.3%,脫貧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實現了“兩個高于”目標,進入全國前列。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1%,其中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5%和7.1%,在全國的排位分別是第六位、第五位、第四位,在西北五省(區)的排位均為第一位。
2003-2023年寧夏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平均增速12.68%,略高于同期全國的12.10%。但受疫情影響,近幾年寧夏和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都有較大波動。2020年,寧夏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達到32.19%,遠高于同期全國的-4.78%。2021年,寧夏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跌至2.59%,而全國平均水平回升至12.46%。2022年,寧夏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進一步下跌至-8.26%,全國平均水平也下跌至-0.25%。如此反復,與疫情封控和政府出臺釋放消費潛力的政策相關。2023年,寧夏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回升至1.42%,高于同期全國水平-2.68%。總體來看,寧夏消費占全國比重高于疫情前水平,保持較快增長態勢。
對于商品房銷售,寧夏近十余年地產銷售增速慢于全國。2010-2022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平均增速為0.7%,明顯低于全國同期水平3.2%;商品房銷售面積占全國的比重也從2010 年的 0.89%下降到2022年的 0.53%。從價格看,商品房價格一直低于全國水平,近幾年上漲速度相對較快,與全國水平差距逐漸縮小。2000-2022年,全國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由2112元/平方米升至 9814元/平方米;而同期寧夏房價由1352元/平方米升至7016元/平方米。寧夏與全國房價之比由2000年的64%降至2016年的57%,又逐步回升至2022年的71%。
我們以2001年為基期,引入售租比指數(房價指數/房租指數)衡量房價與租金比值的變化。售租比越高,表明房價相對房租增長更快,一定程度可以顯示房價泡沫化程度。2001年之后,寧夏售租比走勢與全國水平基本一致,與其他省市相比處于偏低位置,可以說寧夏房價“泡沫”相對較小。
從外貿角度分析,寧夏出口規模較小,近幾年增長快于全國平均水平,外貿復蘇拉動出口回溫。2016-2022年,寧夏出口金額平均增長9.7%,高于全國水平(7.9%),出口占全國比重從2016年的0.12%下降至2020年的0.04%,又回升至 2022 年的0.09%左右。其中,2018-2020年受疫情時期外需低迷、企業停產、國際物流不暢等影響,出口同比分別下降-27.2%/-17.3%/-41.8%;2021年,出口同比增長101.7%,這既有低基數影響,又是外需回升和國際物流逐漸恢復、當地政府對外貿企業的大力扶持的結果。另外,寧夏在疫情期間防控措施到位,企業基本沒有因為疫情停工停產,加之政府及時拓展新通道,企業得以逆勢增長。
同時也要注意,寧夏出口對GDP貢獻不高,2022年出口占GDP比重3.88%,位居全國第24位,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9.8%),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1.3 人口端:人口增長率名列前茅,老齡化情況相對較輕
寧夏人口增長邊際放緩,但人口自然增長率依然名列前茅。2000年-2020年常住人口穩定增長,從 2000 的 554 萬人升至2022年的 728 萬人。不過寧夏和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都呈現出長期下降趨勢,寧夏增長率高于全國水平。2022年寧夏人口自然增長率4.41 ‰,在31省市中排名第二位,僅次于西藏。
2001-2019年,寧夏常住人口增速基本高于其人口自然增長率,說明人口處于凈流入狀態。其中2018年小幅凈流出;2020-2022年常住人口增速均略低于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總數基本維持平穩。總體來看,2010-2020年寧夏常住人口凈流入36.3萬人,排名全國第16位。
從年齡結構看,寧夏老齡化相對較輕。根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全區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1468004人,占20.38%;15-59歲人口為4760508人,占66.09%;60歲及以上人口為974142人,占13.53%,該比例與全國平均水平13.5%相差不大;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692824人,占9.62%。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降低1.10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降低2.85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95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21個百分點。按照國際通用劃分標準,寧夏人口處于“輕度老齡化”階段。2020年,寧夏出生率為11.5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8.52‰。在高出生率帶動下,寧夏未來的老齡化程度可能輕于其他省份。
寧夏的城鎮化率基本與全國平均趨勢保持一致。城鎮化率從2000年的32.54%上升至2020年的64.96%,一直保持穩步增長態勢,緊緊跟隨全國城鎮化的步伐。2022年寧夏城鎮化率66.34%,在31省市中排名第11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根據寧夏目前的發展態勢,其未來仍有進一步城鎮化的空間。
1.4資金端:寧夏貸款需求較強
寧夏企業盈利能力相對較弱,股權融資或其他融資渠道相對受限,導致凈存款處于負值。2011年起,寧夏的貸款增長快于存款增長,凈存款快速減少,2013年末,凈存款轉負,截至2024年2月仍未回正。2019年11月凈存款達到最低點,后續存款余額增長快于貸款余額,我們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凈存款有望恢復至正值。從存貸比來看,2023年11月,寧夏貸款/存款為1.03,遠高于全國貸款/存款的0.83。
從存款端來看,居民存款增長較快,遠快于企業存款的增長。2015年至2023年居民存款從2182.07億元增長至5525.87億元,企業存款從1037.98億元增長至1538.68億元。居民存款增幅達到153%,是企業存款增幅的6.7倍。結合寧夏企業貸款逐年上升,存款卻一直穩定在低位的情況,我們認為這是寧夏企業盈利不高,股權融資受限,從而現金流不足導致。
從貸款端看,企業貸款為主,中長期比例較高。2015年至今,住戶端貸款與企業貸款均保持平穩增長態勢,住戶貸款始終低于企業貸款,但增速持續快于企業。從期限結構來看,寧夏中長期貸款與短期貸款之間的比例逐年攀升。并且在近幾年高于全國水平,表明企業投資積極性高。2022年12月,寧夏中長期貸款余額是短期貸款余額的3.06倍;而全國同期來看,中長期貸款余額是短期貸款余額的2.61倍。
赤字率相對較高,貸款增速較低。2022年,赤字率(一般公共預算赤字/GDP)為22.24%,全國31省市中排名第6位;本外幣貸款增速6.01%,排名倒數第7位。寧夏GDP總量在全國31省市中排名倒數第3,僅高于青海和西藏。因此,國家大力扶持寧夏經濟發展,體現之一就是較高的地方政府赤字率。
2
財政與債務
2.1 寧夏財政自給能力較為薄弱,收入結構有待優化
近些年財政收入穩中有升,財政支出波動上漲。寧夏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率波動較大,2016-2023年平均增長率為3.88%,相比全國同期的4.49%偏慢,背后主要的原因還是寧夏經濟增長動能不足。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由2015年的1188.8億元增加至2023年的1751.5億元,財政收支缺口也逐年擴大。從收入結構進行分析,2023年稅收收入占比為70.3%,略高于全國各地(剔除西藏和河南)平均69.7%的水平。
財政自給率處于全國下游水平,對中央轉移支付依賴較高。我們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占支出的比例大致衡量財政自給率,寧夏財政自給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近十年平均30.7%,2023年財政自給率在全國31個省份中處于尾部。對中央轉移支付的依賴較高,2022年中央對寧夏轉移支付1191.7億元,占寧夏當年一般公共預算收支缺口的105.7%。
2.2 土地依賴程度低
經濟中房地產占比相對全國平均比重不高,對應的土地出讓收入對地方財政的支持力度相對較小。政府性基金的來源主要是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與房地產業情況相匹配。近兩年寧夏房地產發展呈平穩增長態勢,2021年房地產業GDP為191.96億元,同比增長9.16%。與房地產業對照,近三年來年寧夏土地出讓金與政府性基金收入減少,2023年分別為78.73億元和100.85億元,分別同比下降23.7%與22.0%,降幅較2022年擴大4.5、10.4個百分點。
土地依賴度低。我們以成交土地出讓金占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的比例來近似衡量土地依賴程度,近十年寧夏財政對土地出讓的依賴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尤其是近年受土地市場低迷影響,土地出讓金大幅減少,導致2023年財政土地依賴度明顯下降至近三年來的最低水平,為15.6%。2023年,寧夏土地依賴程度在30省市中(除西藏)排名第23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39.4%。實際上2020年后,全國房地產市場進入調整周期,全國土地出讓金下降,對地方財政形成一定壓力。不過近年來財政土地依賴度較低,影響相對有限。
2.3 2023年債務壓力有所上升
從顯性債務看,2018-2022年寧夏經濟對債務的以來程度較低,直到2023年償債壓力有所上升。2017-2018年,地方政府債務同比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持平,2019年后增長水平低于全國。2023年債務率的飆升是由于地方政府綜合財力的下降。從隱性債務角度看,城投債余額一直處于較為平穩的水平,影響寬口徑債務率的主要也是分母端波動。總體來看,2023年前寧夏債務控制結果較為優秀,《寧夏金融運行報告》指出,這是 “高效優化調配財政資源,用好用足中央直達資金”的結果。
3
寧夏城投債概述
3.1 城投企業聚集性較強,信用等級良好
城投企業的行政級別以地市級為主。根據 IFIND 統計數據,截至 2023 年 12 月 22 日,寧夏有存續城投債券的城投企業共 6 家。其中以地市級城投企業為主。各地級市中銀川市發債城投企業數量最多,擁有 5 家城投企業。發債城投企業的信用等級以 AA+級為主,城投債可靠性相對較高。截至 2023 年 12 月 22 日,發債城投企業中 AAA 級主體 1 家;AA+級主體 3 家,均在銀川市;AA 級主體 1 家。
從募投領域來看,截至 2023 年 12 月 22 日寧夏存續城投債 32 個,主要投向建筑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其中,41%為公司債,34%為中期票據;60%為 AA+級債券,31%為AAA 級債券。
3.2 城投債發行量波動上升,凈融資額持續下降
2015-2023 年寧夏城投債總發行量波動較大,年均增長率為 30.67%,其中 2021 年發行量減少 66.6%,與全國年均增速 21.8%形成明顯對比。
從凈融資額的角度看,2015 年以來城投債凈融資額持續下降,隱性債務負擔不斷減輕。城投債凈融資額已由2020年峰值的47.3億元逐年下降,其中2021年凈償還22.6億元。由于到期償還量較高,2023 年城投債大概率仍將延續凈償還態勢。
從地區結構來看,寧夏各地區的發展相對不均衡,區域經濟實力分化較為嚴重,各地區的城投債融資規模與其發展相匹配。銀川經濟實力遠超其他城市,2022 年銀川市 GDP達 2535.63 億元,占寧夏自治區 GDP 總量的 50%。與之相匹配,銀川市的人均 GDP、財政收入、城投平臺有息債務余額規模等指標也遠超其它城市。從償債能力角度看,寧夏經濟欠發達的地區隱性債務壓力相對較大。
3.3 城投債發行成本相對較高,未來償還壓力較大
2013-2023 年,寧夏和全國城投債票面利率均處于下滑勢態,整體變動趨勢相似。自 2021年以來,寧夏城投債發行利率長期高于全國水平,體現寧夏城投債融資成本相對較高。寧夏利差居全國中上區間,證明其城投債發行成本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也從側面表明寧夏城投債信用風險補償相對較大。
過去十年寧夏城投債償還額呈先上升趨勢,2020 年達到城投債到期償還量頂峰,超過80 億元。2023 年到期償還量為 87.4 億元,相比于 2022 年的 32.9 億元大幅增加。未來三年寧夏的城投債到期償還壓力逐年增加,其中 2026 年最高償還量為 81.1 億元。
4
小結
寧夏位于中國西北部地區,是全國唯一全境屬于黃河流域的省區。寧夏位處中國能源“金三角”,資源能源豐富,“六新”產業潛力巨大;寧夏還擁有完整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體系,被稱為“塞上江南”,“六特”產業優勢突出。2021 年 2 月,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寧夏也圓滿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實現了 80.3 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寧夏首府銀川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國家向西開放的重要窗口。近年來,隨著寧夏“六新六特六優”的提出,寧夏第一產業提質發展,第二產業逐漸向高新技術轉型,第三產業增長潛力巨大。背靠“一帶一路”,寧夏抓住機遇,積極與相關國家進行貿易往來,出口和民營經濟都逐漸復蘇回暖。
但仍需看到,寧夏經濟發展水平與全國相比仍較為落后,人均 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標均處在全國下游,地方財政自己能力較弱,城投債未來償還壓力較大,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較為顯著。我們認為,寧夏要發揮自身資源稟賦優勢,持續發展新興產業和特色產業,激活民營經濟活力,構建經濟發展新格局。
(本文作者介紹:長城證券宏觀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劉天行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