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專欄作家 祁斌(編譯)
[譯者題注]
華爾街的歷史舞臺上,先后登場了無數形形色色的人物,各自演繹了多姿多彩的人生。他們中有的人開創了華爾街的新時代,喚回了華爾街缺失已久的誠信和社會責任感,這些人中的杰出代表是摩根;有的人卻以吝嗇和愛財如命而聞名,如海蒂·格林,然而,這樣一位徹頭徹尾的守財奴同時又是一位出色的投資家,在股市的驚濤駭浪中表現得游刃有余,她說:“你需要做的就是低買高賣”……
本文為《偉大的博弈——華爾街金融帝國的崛起》書籍節選連載
第八章:“你需要做的就是低買高賣”
(1873年—1884年)
在19世紀70年代大蕭條之后,美國經濟和美國政治一樣,開始顯露出一些現代特征。直到1878年,除運輸業和通訊業的所謂“工業”公司之外,還沒有一家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公司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在當時全部54家上市公司中,有36家鐵路公司、5家煤礦公司、4家電報公司、4家郵遞公司、3家礦業公司、1家蒸汽船公司和1家地產公司。
但是到了1900年,“工業股票”(industrials)迅速成長為華爾街市場的主力。在1860年,美國所需的鋼鐵還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短短幾十年后,美國的鋼鐵產量已經超過了全歐洲鋼鐵產量的總和。僅卡內基鋼鐵公司(Carnegie Steel)一家的鋼鐵產量就超過了英國全國的產量。
南北戰爭之后的工業化規模之大,需要的不僅僅是高效的交通運輸系統,它還需要資本,大量的資本,而這些資本的獲得越來越依賴于華爾街。在這個時代,有一個人已經成為了華爾街的化身,他就是J·P·摩根。以J·P·摩根為代表的新生代投資銀行家。他們脫胎于南北戰爭年代狂放粗野的華爾街,并把華爾街迅速打造成了正在興起的全球經濟體中的主導力量。
J·P·摩根晚年時曾接受國會委員會關于華爾街運作模式的問詢。委員會的法律顧問問他:“商業信用的決定因素是金錢還是財產?”
“都不是,先生,”摩根回答道,“最重要的是品行。”
“比金錢和財產還重要嗎?”
“比金錢和其他任何東西都重要,”摩根強調,“金錢無法收買一個品行端正的人......一個我不信任的人,即使他有整個基督教世界的債券作抵押,也不可能從我這里拿走一分錢。”
鐵路是歷史上第一批經營管理權和所有權分離的企業—即經營這些鐵路的管理層中的大多數人并不擁有這些鐵路的股權。理論上來說,管理層對股東理應完全代表股東的利益,但當時還不存在任何法律可以強制他們為股東利益最大化而工作。因此,管理層往往為了一己私利損害股東甚至客戶的利益,美國動產信貸公司丑聞就是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代表。許多鐵路公司的管理層甚至會專門建造一條鐵路與現有鐵路競爭,唯一目的就是迫使后者出錢收購自己的公司。
如果說摩根和他的同仁給華爾街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聲譽,那么華爾街上一些陳腐鄙俗的行為方式和形形色色的人物則給華爾街增添了很多色彩,并成為它傳奇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海蒂·格林(Hetty Green)就是其中令人難忘的一位。如果在1916年她去世的時候美國就已經有《福布斯》財富排行榜,她輕而易舉就能排進前20位。時至今日,她還是美國歷史上最富有的四十人之一,并且是其中唯一一位憑自己的努力而成功的女性。她與幾乎同時代的J·P·摩根一樣出身于新英格蘭殖民地最早的移民家庭,她的母親是豪蘭家族(Howland)的一員,家族先人當年乘坐“五月花號”踏上美洲大陸。19世紀早期,豪蘭家族在馬薩諸塞州的新貝德福德市經營龐大的捕鯨事業,積累了巨額財富,海蒂·格林繼承了其中很大一部分。她從父親愛德華·羅賓森(Edward Roinson)那里繼承到的家產規模更甚。她的父親起初為豪蘭家族工作,也靠捕鯨發了家,接著又在華爾街成倍放大了自己的財富。雖然她家境極為富有,家庭溫暖卻少得可憐:母親大半生活在自我幽閉之中,飽受心病折磨;而父親只想著賺錢。在這樣一個缺乏愛和關懷的家庭成長起來的海蒂·格林,心理上受到的創傷幾乎是致命的。1865年,海蒂·格林繼承了她父親的財產以后,每年的收入接近30萬美元,而在當時,只需1萬美元就可以讓一個中等偏上的家庭過上一年的優越生活。但對于她來說,這些錢永遠無法滿足她。事實上,再多的錢也不夠。童年的心理創傷塑造了她孤僻的人格,讓她成為了一個純粹的守財奴。海蒂迷戀的不是金錢能讓她買到的東西或者帶來的權力,而是金錢本身。占有金錢能給她帶來極大的滿足,而失去金錢則會讓她痛苦萬分。
因此,為了不失去金錢,不管是多么小的一筆,她可以毫不猶豫地放棄一切:時間、便利、聲譽、健康、容貌、享受、友誼、她孩子的幸福,以及其它任何東西。有一次一張2分錢的郵票從信封上脫落,掉在了馬車上,她竟然找了半宿。就在她發瘋似的尋找這張郵票的幾個小時里,她的財富所產生的利息就已相當于一個中等家庭的平均收入。
但是,格蘭特-沃德公司的破產也帶來了一件意想不到的幸事。此前,不管雜志社和出版商提供多么豐厚的報酬,格蘭特都拒絕寫文章回憶血雨腥風的戰爭歲月,但現在他已經無路可走了。他和馬克·吐溫出版公司簽訂了回憶錄出版協議,預付金高達2.5萬美元(這對那個年代的出版社而言也是一大筆支出)。但開始寫作后不久,格蘭特就被確診為咽喉癌晚期。深知來日無多的格蘭特加班加點地寫作,只為給家人留下些許財產。他做到了。手稿完成僅三天后,他便撒手人寰。
回憶錄出版后獲得了空前的成功,銷量超過30萬本,為格蘭特家族帶來了50萬美元的版稅收入。但是,《格蘭特將軍回憶錄》遠遠不只是一本暢銷書,它同時也是一部鴻篇巨制,這是誰也沒有預料到的,格蘭特從未想過自己還會寫作,但他天生的誠實、簡潔和坦率的風格最終成就了這部19世紀最偉大的軍事歷史作品。時至今日,多數歷史學家和文學評論家依然認為在同類作品中,只有凱撒的《高盧戰記》(Commentaries)才可與之媲美。
華爾街最悲慘的經歷卻造就了美國文學史上最輝煌的杰作之一,不能不說頗有諷刺意味。
同一時代的西方和東方
更多章節: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
責任編輯:張文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