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洪偌馨
在市場環境變幻莫測、監管政策逐漸收緊的當下,“上市”不僅是提振行業的興奮劑,也是不少企業自渡的救命草。當這種發展路徑被賦予如此重要且緊迫的意義時,可能距離原本的目標也越來越遠了。
新春伊始,市場和監管頻頻釋放的一些信號讓外界對于新金融企業上市的預期再度升溫,一掃去年四季度以來籠罩在行業上空的陰霾。例證之一就是,幾大新金融巨頭即將上市的傳言又雙叒叕來了。
先來降降溫,那些指望巨頭們盡快上市拉動市場、提振行業的人們,可能要失望了。就現在的情況來說,相比其它中小型企業,上市這一步對于巨頭們來說挑戰更大、不確定性更多。
幾個基本的預判:
? 相比去年大家一股腦地涌向美國,今年香港市場會受到更多的青睞。而A股利好新經濟和高科技企業的政策,短期內對新金融企業可能并不適用。
? 今年繼續會有一些中小型的新金融企業赴港、赴美上市(劃重點:是“中小型”)。尤其,那些規模越小、名氣越小的企業,上市速度可能反而更快。
? 中期內,上市對于新金融企業的價值有所下降,約束和壓力則越來越大,突破盈利和增長瓶頸的難度也隨之提升。
? 在線上流量紅利殆盡、巨頭之爭日趨激烈的關鍵時刻,守住市場份額、鞏固既有優勢可能比沖擊上市更為緊迫。這當口,如果要考慮財務上的表現,如何放手一戰?新金融巨頭們可能不會那么短視。
1
在2017年以前,新金融企業在選擇上市地時的排序基本是美國—香港—內地。
這個結果倒也不難理解,畢竟,美國已有Lending Club、宜人貸(注冊領紅包)等先行者走通過上市這條路。香港呢,雖然一度因估值低而受到詬病,但畢竟離得近,市場成熟且包容度高。而內地,自從戰略新興板折戟之后,對于新金融企業來說一直也沒有什么明確的機會窗口。
一直到2017年,這個排序出現了一個明顯的變化,香港開始替代美國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首選。
一方面,美國P2P上市公司的股價大幅縮水、聲譽和市值跌入歷史低點;而率先在美國上市的中國P2P企業——宜人貸和信而富(注冊領紅包)也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上市過程,并且股價一度破發,美國資本市場并沒有對新金融企業表現出太多的熱情。
另一方面,蓄勢已久的港交所希望抓住新經濟崛起帶來的機會,重新找回往日的輝煌。從去年初開始,不僅港交所高層頻頻放話向新經濟企業拋出橄欖枝,甚至開始了久違的制度改革,希望徹底打開局面。
去年9月28日,李小加在眾安在線上市時就曾公開表示,香港要為自己的市場結構做出努力,要夾縫里求生,一定要求變,在新經濟中保持香港自身的市場質量,他希望能在未來幾個月能夠有比較大的突破。
果然,隨后不久,港交所便放出大招,提出了包括:1、允許尚未盈利或者沒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來香港上市;2、允許同股不同權;3、突破第二上市限制等具有重要意義的制度變革,一旦落地將極大拓寬新經濟企業在港上市的路徑。
這輪改革也被李小加自己評價為:香港市場近二十多年來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改革。
反觀A股市場,最近似乎也有一些按捺不住了。畢竟眼看著包括小米在內的一大批互聯網巨頭都把目光投向了香港,這批企業是中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領軍企業,不管是從市場影響力來看,還是從商業價值上考量,它們的IPO都意義非凡。
最近流傳出一份A股上市快速通道的名單,將給予生物科技、云計算、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四個行業諸多優先待遇。盡管這一消息并沒有得到官方認證,但也從一個側面表現出了A股對于新經濟企業的渴望。
國內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四新”概念“獨角獸”名單注:名單未經官方認證,僅供參考
2
去年四季度的那一波新金融企業“上市潮”猶如一針興奮劑極大地振奮了全行業,如果沒有后來的趣店風波,可能這波“上市潮”還會氣勢如虹,延續大半年。
受整治現金貸業務、網絡小貸公司等因素影響,原本計劃去年末、今年初啟動上市的一批新金融企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一方面,短期內的業務合規難度加大;另一方面,現金貸覆滅,這些企業的盈利情況都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對于大多數新金融企業來說,在資本和市場預期下行的趨勢下,上市不僅是它們邁入下一階段至關重要的一環,也是在資本實力和品牌影響力上完成躍升的為數不多的一次機會。
但是,要注意的是,前面我們談及的大多數利好政策都是針對泛新經濟企業,尤其是高科技和互聯網企業,具體落腳到新金融行業,這些政策和市場紅利未必能夠享受到。
其中,最大的變數來自監管政策的變化,以及行業整治的壓力。
如果說現在很多新經濟企業上市最大的挑戰是讓人們接受它們短期盈利難,但長期增長快、潛力大的故事。那么新金融企業還多了一重挑戰就是:越來越完善且嚴格的監管政策正在扼殺它們的增速和潛力。
去年底,在談及新金融“上市潮”時,我寫了一句引起很多人共鳴的話:上市很近、上岸很遠。那些終于掙扎上岸(上市)的企業似乎也并沒有獲得片刻喘息的機會,嚴格的信息披露機制讓它們的資產質量和盈利情況一覽無遺。
目前來看,結果顯然不太樂觀。資本市場對于這些企業的認可度并不算高。一位投資人朋友說的很直接,“現在幾乎沒有什么基金從這個行業賺到錢,大都虧了不少,短期內誰還敢進入。”
未來一個多月,包括趣店、宜人貸、信而富、樂信、拍拍貸等一批在美上市的新金融企業會陸續披露財報了,拭目以待。
而在香港上市的眾安在線、易鑫,雖然都是新金融概念股,但前者有互聯網保險的牌照,后者屬于汽車新零售(包含汽車金融業務)受這波監管整治的影響稍小。但身處在一個大行業里,業務多多少少也有關聯,所以短期內的形勢也難言太好。
3
3月5日,一家叫做維信金科的企業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材料,這也是2018年第一家提交上市申請的新金融企業。根據它們在A1材料中的定位,這是一家線上消費金融服務提供商。
估計看到這則新聞時,不少朋友(包括媒體和業內人士)都有些詫異,“這是哪家公司?”
的確,相較于此前一直傳出啟動上市的新金融企業,如點融網、量化派、用錢寶等等,維信金科的名氣和規模都算不上行業知名,但跟去年在美國上市的和信貸(注冊領紅包)一樣,它們的上市效率倒是出人意料的高。
2018年,這種情況應該會更延續。一些中小規模,甚至名不見經傳的新金融企業反而動作更快。
一方面,它們的股東結構比較簡單,沒有多方利益博弈,行動起來反而快。另一方面,行業整治還在進行中,這類企業規模不大、合規難度小一些。當然,因為它們的融資規模也都不會太大,募資難度也低。
不過,眼下正處P2P備案的關鍵時刻,對于備案落定的時間,我個人并不是太樂觀,“最后期限”大概率會被延后。那么,在此期間,監管部門和資本市場對于相關企業上市的態度如何?目前尚不明朗,但應該很快就可見端倪。
相較之下,比較無奈的應該是那些規模大、品牌強的行業巨頭,它們正面臨更大的上市阻力。因為這些企業不僅有極強的行業示范效應,其業務規模和影響范圍之大也格外受到監管部門的重視。
此外,隨著監管政策的變化,這些巨頭多少都會涉及業務整改的問題,考慮到它們的業務體量,這個工作量一定不會小。
更重要也是容易被忽略的一點是,眼下正處于線上流量紅利殆盡、線下流量重新收割的關鍵時期,這不僅關乎到短期內的市場份額,更是決定未來商業格局和巨頭排位的生死之戰。
在這緊要關頭,巨頭們都在忙著放手一搏,哪兒去找一張好看的財務報表。
(本文作者介紹:洪偌馨,資深財經記者、主持人,自媒體“馨金融”創始人。)
責任編輯:楊暢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