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專欄作家 付明德
說到提高底層民眾的消費能力,比較容易想到的辦法就是提高他們的收入,但提高收入非一朝一夕所能實現。目前比較可行的辦法是消除影響這些人消費的諸多因素。而這些因素構成底層民眾生存成本的主要部分。因此,降低底層民眾的生存成本,是激活消費需求、解決當下中國經濟問題一劑最佳良藥。
此次瘟疫,讓正在爬坡過坎的中國經濟雪上加霜。疫情過后,如何盡快恢復經濟,是每一個中國人都關心的問題,也是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在瘟疫發生之前,中國經濟就已經暴露出很多問題。各路專家、學者紛紛把脈,開出了各種各樣的藥方。但這些藥方翻來覆去無非這幾個字:繼續深化改革。至于改什么、革什么以及如何開放,大多語焉不詳。
這種大而不當、空洞無物口號式的藥方對當下重病的經濟毫無療效。
在我這個草根看來,中國經濟的主要病根是消費疲弱、內需不足。這或許不是中國經濟問題的全部,但絕對是主要問題,很多問題都可以從這里找到答案。
道理其實很簡單。
消費、投資、出口被稱作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但出口受制于外需,不在我們的控制范圍之內。疫前因為受到貿易摩擦等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影響,出口形勢就已相當嚴峻。而當下瘟疫席卷全球,出口勢必更加艱難。因此在出口方面只能努力爭取,不能有過高的期望。
如此看來,三駕馬車我們自己能夠左右就只有投資和消費了。
消費和投資存在著正相關性。消費旺盛,投資旺盛,消費不旺,投資就低迷。因此,消費問題就是當下中國經濟的牛鼻子,牽住這個牛鼻子,經濟這頭牛就會爬起來。
消費疲弱,通俗的說就是老百姓購買力不足,沒錢消費,不敢花錢消費。
有的朋友也許不認可這個觀點。中國人在全世界瘋狂的“買!買!買!”,買得全世界都瞠目結舌,怎么可能購買力不足?
其實,在國外瘋狂消費的那些人是中國的有錢人。這些人在國外表現出極強的消費能力,幾乎在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里,均有他們“瘋狂”消費的身影。但這些人的主要消費市場在國外,對國內消費市場的貢獻不大。
而國內市場的消費主體是普通老百姓、底層民眾,由于這些人囊中羞澀,導致國內消費疲弱,內需不足。
因此,提高底層民眾的消費能力,是解決當前經濟問題的最佳處方。
說到提高底層民眾的消費能力,比較容易想到的辦法就是提高他們的收入,但提高收入非一朝一夕所能實現。目前比較可行的辦法是消除影響這些人消費的諸多因素。而這些因素構成底層民眾生存成本的主要部分。因此,降低底層民眾的生存成本,是激活消費需求、解決當下中國經濟問題一劑最佳良藥。
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降低民眾的醫療成本
病有所醫,是重大的民生問題和社會問題。
醫療費用水平畸高,是當前反映強烈的社會問題之一。不要說大病,即便是一個普通的感冒,沒有幾百塊錢甚至上千塊錢也無法治愈。藥價畸高、過度醫療已經讓普通百姓不堪重負。如此之高的醫療支出,已經成為普通百姓沉重的負擔,嚴重抑制了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
而沉重的醫療支出,不僅僅抑制了民眾的消費能力,也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甚至影響了民心的向背和社會的穩定。必須嚴控醫藥企業的成本,建立成本與適當利潤相結合的定價機制,減少流通環節,從根本上解決藥價虛高的問題。合理制定醫療服務價格,徹底解決過度醫療問題,加大財政對醫療機構的投入,消除醫療機構逐利的動力。
本次疫情的重大啟示之一就是必須使醫、藥回歸公益屬性,去除其逐利的屬性,避免過度市場化。
(2)擴大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
養兒防老,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養老模式。一孩化的實施,打破了這一養老模式。目前很多低收入者為了日后的養老問題而不得不省吃儉用,積攢點錢作為養老之用。對于那些沒有醫保和社保的自謀職業者和農民,養老的壓力更為巨大,不敢消費就是必然的了。
因此,必須盡快完善養老保險制度,將自謀職業者和農民納入的養老保險范圍,實現養老保險的全覆蓋,徹底消除民眾養老顧慮,使中低收入者敢于消費。
(3)減輕家庭教育支出
目前家庭的教育支出這兩部分最大:一部分是高中前的課外培訓支出,一部分是大學階段的學費和生活費支出。高中前的課外培訓支出需要通過招生、評價體系的改革加以解決。而大學階段的學費和生活費支出需要通過加大財政投入和勤儉節約等方式加以解決。根據財政部、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學生資助、補助經費,高等教育部分為149.839億,這個數字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應當通過加大財政投入的方式解決中低收入家庭子女教育的困難。另外,高校也應當提倡過緊日子,在不影響學生身體健康和安全的情況下,降低住宿條件和服務檔次,減輕學生生活費用支出。
(4)遏制高房價
自2005年開始至2017年,高房價從一二線城市蔓延到三四線城市以及鄉鎮,高房價推高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使企業舉步維艱甚至倒閉;推高了物價,嚴重制約了全社會的消費能力;吞噬了中低收入群體幾代人積累的財富,致使這些人為了解決自己和子女的住房不敢消費、無錢消費。
住房問題是重大民生問題,讓居者有其屋是人民政府應盡的責任和必須履行的義務。目前高房價帶來的嚴重社會問題愈發顯現。經濟下行、企業經營困難、消費疲軟,無不與高房價有關。去年7月31日高層會議明確提出不搞短期房地產刺激絕對是英明之舉。必須盡快立法,用法律手段建立房地產長效調控機制,通過實施超額累進稅率的房產稅征繳制度,增加炒房者的持有成本,逼迫持有幾套、十幾套、幾十套、上百套的炒房者將房子投放到市場,逐步使房價回歸到合理水平,釋放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潛能。
(5)嚴格執法,使民眾對行為的后果有明確的預期,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這里的意外損失支出,主要指如下兩種情況:一是非法金融活動給中低收入群體造成的巨大損失;二是違法建設給中收入群體帶來的損失。
前幾年,各種形式的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傳銷等違法犯罪行為打著股權投資、數字貨幣、現貨期貨交易等旗號,蔓延至全國,這些非法金融活動的集資規模小到幾百上千萬,大到幾億、幾十億、幾百億甚至上千億,參與的民眾數以千萬計,造成的損失數以萬億計,很多人血本無歸、傾家蕩產,這些非法活動不但嚴重破壞了社會秩序,也嚴重打擊了涉案民眾的消費能力。
由于前些年對于違法建設整治乏力,違法建設十分嚴重,利用農用地建設大棚房的熱潮也蔓延至全國,吸引了很多中收入人員進行投資、建設,這些人在此次違建和大棚房的整治中,損失巨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一群體的消費能力。
非法金融活動、違法建設和大棚房蔓延至全國且持續多年,絕對與執法者未能嚴格執法有關,甚至得到了執法者的默許、縱容,正是這種執法不嚴、不及時的執法現狀,使民眾喪失了紅線意識和風險意識,對自己行為的后果缺乏足夠的預期,致使各種違法行為愈演愈烈。而當違法行為發展到不得不整治的程度再進行雷厲風行的大規模的整治,必然造成民眾嚴重損失和巨大的社會資源浪費。因此,必須嚴格執法,真正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牢固樹立起紅線意識,明確行為預期,避免不必要損失。這既是對民眾財產的保護,也是對其消費能力的保護。
(6)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資本市場法律制度,保障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減少投資者的投資損失
據統計,目前資本市場投資者的人數已經過億。如此龐大的投資者數量,幾乎關系到家家戶戶。中國資本市場雖經近三十年的發展,但依然沒有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制度,財務造假、操縱市場、內幕交易、虛假陳述依然屢禁不止,且愈發嚴重,造成股市暴漲暴跌、牛短熊長。由于中國資本市場存在制度性缺陷,導致股市暴漲暴跌、牛短熊長,股市從2015年的最高點至今,市值蒸發了幾十萬億,幾千萬投資者深陷其中,損失巨大。
如此股市,不但使資本市場喪失了其應有的功能,也使絕大多數的投資者損失慘重,嚴重抑制了民眾的消費能力。因此,必須盡快建立起符合國情的資本市場的法律制度,使資本市場為投資者創造更多的財富,從而增強投資者的消費能力。
(7)繼續提高個稅起征點。
個人所得稅的征稅對象主要中低收入者,被戲稱為“窮人稅”。盡管起征點已經有過幾次提高,但仍有提高的空間。為了消除本次瘟疫給底層民眾帶來的影響,釋放民眾的消費需求、提高消費能力,可以考慮進一步提高起征點,甚至在一段時期內免征。
目前為了消除瘟疫對經濟的影響,國家對企業給予一定的資金、稅費減免等支持,這無疑是必要。但如果民眾的消費能力依然疲弱,這些措施必然大打折扣。
若上述降低中低收入群體生存成本的各項措施得以有效實施,必將極大激發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熱情,激活其消費潛力。如果占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勇于消費,樂于消費,必將建立起一個強勁、旺盛的消費市場。一旦這樣的消費市場得以建成,也必將反過來促進投資、生產和出口,不但能夠保障經濟健康發展,也足以消化瘟疫以及任何形式的貿易摩擦所造成的不利影響。
如果說解決經濟下行的良方是繼續深化改革的話,這些領域就是亟需改革的領域,應當沖破阻力,從這里改起。
(本文作者介紹:北京市中銀律師事務所律師。謀生之余,亦關注法治、民生、資本市場等領域的熱點話題,希望能夠為中國的法治建設盡點微薄之力。)
責任編輯:張譯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