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市場的平穩表現,從某個側面映射出此次事件對海康威視的影響并不深遠。或許,這可能歸功于地方債務問題的有效化解。
@科技新知 原創
作者丨思原
最近,“安防一哥”海康威視的日子似乎不太好過。
一份增收不增利且看不到“錢景”的半年業績報,讓這匹曾經最討基金經理喜愛的大“白馬”淡出了資方視線;如今大規模裁員事件的持續發酵,更是徹底挑起了市場神經。
據悉,有海康威視員工透露,公司近期正在進行大規模組織調整,32個研發區域收縮到12個,“只保留幾個核心區域,其余全部優化掉,預計會涉及1000多人。”
對于此次調整,海康威視迅速回應稱:“公司不存在大規模裁員,是經營策略調整,需要優化總部及重點銷售城市的研發力量,因此相應調整了部分區域崗位設置。”
消息一出立馬引起熱議。不過與其他企業不同,面對這次涉及千人的調整,市場并未出現一面倒的利空。
有投資者向「科技新知」表示,“裁員1000人對海康來說基本業務應該是無影響的,并且長期來看是利好,一是降本增效,裁員后內部會產生鯰魚效應,人人自危,員工的競爭力會更強,二是打破了市場對海康不裁員的認知,也就是說海康仍是個求變的企業,看到問題解決矛盾,不存在大企業病。”
二級市場的“波瀾不驚”,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此事件影響并不深刻。當然,這或許也有地方化債的功勞。
而本文也將從人事管理、地方化債、業績業務等多方面來分析,海康威視發展到了什么階段?成長性到底怎樣?真正難點在哪?如何破局?
01.
管理層換血,凸顯成本控制決心
一個值得關注的信息是,在裁員消息傳出之前,海康威視在8月剛剛完成了管理層的調整。任命原總經理胡揚忠為公司董事長,聘任徐鵬為總經理,黃方紅為高級副總經理,兼任董事會秘書。
對于此次董事會換屆和管理層調整,黃方紅在2024年半年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公司這次管理層的調整,主要是考慮年輕化的方向。“經過這次調整,海康的管理團隊中60后的高管就全部退出了。長期來看,總經理更偏向于公司的日常運營,董事長未來會在公司中長期戰略規劃、遠景問題的考慮上投入更多精力”。
有一部分人認為,新管理層上任后的政策調整是此次“收編”的一個因素。按照目前海康威視的說法,優化總部及重點銷售城市的研發力量是原因。
其實細看此次傳出的數據,也能略知其中一二。
先看海康威視員工分布,5.8萬人中有2.8萬研發人員。但是傳聞所說32個研發區域只保留12個,這樣的情況下,居然只裁掉了1000多人。所以問題的核心在于這20個研發中心承擔什么角色。
顯然,這20個片區研發中心并不是核心產品研發,而是區域搞的一些為快速響應客戶定制化需求而設立的研發,其實和企業軟件業務一樣,任何客戶都有大量的定制需求,尤其是海康威視這種做“小市場”的。
早期,這些需求都是總部的研發在做,但隨著越做越大問題也逐漸顯現。總部研發交付節奏往往跟不上區域項目要求,并且總部研發人力成本要更高,一些區域項目甚至很難養得起太多總部高薪人員。
所以,后面就有了大面積的區域研發中心,以總部的基線產品為基礎上,在當地用一些程序員做一些小規模定制、技術服務、培訓等工作,以滿足項目的需求,也就是現在的PGB業務(境內公共服務事業群)。
不過與其他類似企業不同的是,“這部分人名義上不是外包,屬于公司研發序列的正式員工,但是其雇傭邏輯其實和總部研發是不一樣的,他們的工資是各個分公司、辦事處,在項目利潤里面拿出錢來發的,所以真正的領導其實不是總部研發中心,而是區域銷售老大。”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然而隨著安防行業觸頂,很多區域的項目已經進入谷底。這點從財報上也可以找到,財報顯示2024年上半年EBG(大中型企業群)、SMBG(企業事業群)兩個業務群雖然增幅不大但也算有增長,反而PBG直接出現了接近兩位數的下滑。
從海康威視員工口中,也能看到該業務的疲態。一位海康威視區域研發前員工在社交媒體透露,他所在的區域從年后開始就沒什么業務,也沒有漲薪,因此他選擇果斷跳槽。而根據多位海康威視員工分享的本輪調整信息。被裁員的區域研發人員并不涉及公司的核心研發業務,10月份選擇離開的員工能拿到n+2賠償,目前“湖南等區域已經沒了”。
但營收降低的同時,研發人員的開支并未降低,以2023年末情況看,公司研發人員數量已經增加至2.8萬以上,而對應的研發費用為30.27億元,同比增長7.3%,也就是說一個研發人員的平均工資達到了40萬元。
這樣來看,海康威視“降本增效”之意已經十分明顯。不過縱觀近些年海康威視的業務發展情況,管理優化也在情理之中。
02.
安防市場飽和,凈利率持續下跌
海康威視業務主要分為三大板塊,分別是境內主業、境外主業和創新業務。在三大業務中,公司的境內收入占比從2021年的61.68%下滑至2023年的52.40%。
在前些年平安城市、雪亮工程建設時,以政府、公安為首的部門對安防需求增加。為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不少企業將重心放在集中型市場。
海康威視作為國有控股的上市企業,相對于大華股份這樣的民企,有中電海康集團做背書,在安防賽道更容易被政府等客戶青睞。因此,PBG業務也成為海康過去發展至今最大的事業群收入來源。
但隨著雪亮工程建設逐漸步入收尾階段,政府投資總體下行。2022年至今公司的PBG業務營收開始出現明顯下滑。2024上半年該業務僅實現營收56.93億,同比下降了9.25%。即便是EBG和SMBG兩大業務都出現了增長,也只是剛剛彌補了PBG的營收損失。
提到PBG業務,就不得不談一下海康威視的應收賬款問題。
從2019年至今,海康威視的應收賬款越來越高,從213億飆升至現在賬面上的368億,如果再加上應收票據、其他應收款和長期應收款,更是高達428億。
海康威視在投資者活動中也表示,PBG業務跟地方財政資金狀況關系緊密,今年上半年,凡依賴地方財政投入的行業都普遍困難,公安、交警等領域的增長壓力較大。
不過不用太擔心應收款成為壞賬的,如果地方化債順利,相當于給海康威視上了一份看漲期權,只需關注回款周期。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化債并不能解決海康安防市場飽和的問題,所以未來仍然需要關注出海和智能化制造。
另外,海康威視的盈利能力也還未得到改善。從毛利率上來看,雖然2024上半年45.05%的毛利率比前兩年都要高一點,但是如果分季度來看,一季度毛利率45.76%,第二季度毛利率顯然是下滑的。
從凈利率上來看,2024上半年的凈利率繼續下跌,只剩下13.69%。在毛利率沒有提高的情況下,費用端又繼續增大,凈利率自然是上不去,凈利潤也不好看。
而海康威視的開銷中,花錢最多的是研發費用。2024上半年研發費用57億,同比增長7.8%,而如果按照收編1000人,40萬的平均薪資來計算,單研發費用的開支便少了4個億,這可能也是提升毛利的一個關鍵所在。
對于海康威視的發展前景,市場上已經呈現出兩極分化狀態。有觀點認為,海康威視目前的管理層在行業首屈一指,“海康的管理能力實在是已經很強了,這么碎片化的業務,還能把業務和財務管得這么好,這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管理奇跡了。”
也有觀點認為,海康就是一家平庸的公司,就是靠山吃山,做點基礎項目。以前經濟好,背靠政府大樹拿不少項目;經濟不好,拼實力創新的時候就劣勢出來了。
的確,以目前大背景來看,國內安防市場規模也趨于見頂,上升空間不大。海康威視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于是將發力點放在創新以及境外業務上,只是目前來看未來的想象空間并不算大。
03.
實體清單陰影,主業出海遇阻
截至目前,海康的創新陣營包括螢石網絡(智能家居)、海康機器人、海康汽車電子、海康微影、海康智慧存儲、海康消防、海康睿影、海康慧影八個子業務。
這些創新業務在2024年上半年實現營收103.28億元,同比增長26.1%,是公司增長的最主要來源。其中,存儲業務和汽車業務增速分別達到65.5%和60.4%。
高增長基于的是小基數,并且在這些碎片化的市場,市占率也難樂觀看待。例如智能家居領域,小米、華為數不清的互聯網公司和傳統家電巨頭都是核心玩家;汽車領域,聚焦智能駕駛的企業也有百度、阿里、上汽、博世等眾多供應商,并且也都有著自己的競爭力。
事實上,具有確定性增長的還是安防主業出海。據前瞻研究院預測,全球安防市場將會在2024年后開始恢復增長,預計到2026年全球安防行業市場規模為3306億美元。因此,對于安防企業來說,走出國門拓展海外市場已經成為必然的選擇。
不過自2019年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等中國企業被列入“實體清單”后,這條線始終有陰影存在。但天無絕人之路,不同地區的市場差異化也較為明顯,不少海外新興市場增速較快,也讓安防企業出海看到新的機遇。
以歐美為代表的成熟市場有較為完善的消費體系,消費者也有較高的認知,比如:消費者已經習慣了把攝像頭當作一個消費品,像買手機一樣,對比性能參數。而東南亞、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仍處于產品普及的階段,消費者認知有限,其線上、線下的商業形態也在變化。
據有關機構統計,東南亞(印度、泰國、印度尼西亞等為代表)安防市場的市場規模復合增速達到20%~33%,南美為代表的非洲安防市場的市場復合增速達到16.1%,遠高于北美市場。
雖然新興市場呈現出價格敏感、本土廠商較少且依賴進口等特點,但好在每年都是在增長的。
不過不能忽視的是,海康威視的國外渠道建設目前還不是很完善,這是制約增長速度的重要原因。對于集中化市場,一般都很敏感,不是靠產品、性價比這些就能輕易占領,畢竟誰也不愿意被外人盯著。
對于分散市場,與國內一致呈現碎片化趨勢。而此前在國內,海康威視的打法是不斷將渠道下沉,從2018年開展省級業務中心建設、重點地市下設二級分公司,到2021年的渠道才可觸達區縣級店鋪,獲取碎片化的市場。
將這套方法復制到海外不同地區,也意味著海康威視需要耗費大量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來沉淀。至于具體何時能突破瓶頸,還有待觀察。
總的來看,海康威視的業績壓力已經顯現,好在管理層反應夠快,整個公司的競爭力也在,只是無論是創新業務還是海外業務想要快速發展,一定會消耗大量現金,因為無論是產品迭代還是渠道建設,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任何行業都如此。目前海康威視算是來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未來是走向平庸,還是厚積薄發,接下來的每一步都很關鍵。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