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二院胸外科主任醫師:Deepseek給出的診斷和我們非常接近!多名科主任發聲,56秒出診斷

浙大二院胸外科主任醫師:Deepseek給出的診斷和我們非常接近!多名科主任發聲,56秒出診斷
2025年02月13日 07:51 市場資訊

  來源:梅斯醫學

  原標題:驚!浙大二院胸外科主任醫師:Deepseek給出的診斷和我們非常接近!多名科主任發聲,56秒出診斷,專家都不如它,很怕被淘汰失業

  浙大二院主任醫師:Deepseek給出的診斷和我們臨床非常接近!

  AI分析得很快,醫生怎么比?很怕會失業

  這次,我們作為醫生不得不嚴肅面對、認真學習了!

  據新華每日電訊消息,近期,浙大二院胸外科主任醫師范軍強接診了一名48歲的患者,于是,他便向Deepseek發起了提問并進行咨詢。

  范主任詢問到:今天接診了一個男性48歲的患者。那么這個是一個右上肺的結節,大概是8mm大小,已經隨訪觀察了半年,沒什么變化,這是一個磨玻璃的結節,請問這個診斷是什么?下一步怎么治療?

  結果,幾十秒過后,Deepseek給出了非常詳細的判斷,還結合最新的指南給出了建議。另外,Deepseek還指出提問者給出的信息“磨玻璃的結節”過于模糊,到底是“純磨”還是“混磨”需要進一步明確。

  天吶,Deepseek還能自行判斷并糾正提問者給出的信息,這也太厲害了!

  最后,范軍強主任表示:“Deepseek的判斷非常客觀,對我們患者的診斷也好,給出的建議也好,和我們臨床非常接近……

  Deepseek會診斷、會看病、會給出建議,連續幾日,多名科主任表達了各自的看法。

  2月10日,安徽省六安市人民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侯醫生就發文表示:“DeepSeek完全可以勝任醫生的許多工作了,消化內科一個病人需要進行抗生素調整會診,我讓Deepseek給出會診建議,它56秒給出答案,讓人真的壓力山大呀,說不定哪一天醫生就被Ai取代了。

  據了解,侯醫生向Deepseek咨詢表示:患者腹部CT結果提示急性胰腺炎,急診門診白細胞明顯升高,肝酶異常升高,另患者基礎疾病多,合并肺部感染及腦梗死后遺癥,一般情況差,當時請ICU會診予以美羅培南抗感染治療,現患者炎癥指標明顯下降,無畏寒發熱等不適,故特請貴科會診,協助抗生素降檔。請給出抗生素使用建議。

  沒想到,短短幾十秒之后,Deepseek就給出了自己的判斷和建議,內容非常詳細準確,它明明白白地說出了應該用什么藥、注意事項、怎么治療,而且給出的治療建議都是根據最新的指南,醫生想不到的東西,它都做出了設想并進行分析,指導醫生該怎么怎么去做。

  天吶,這也太強大了,哪個醫生能分析得這么透徹、清楚、邏輯嚴密?怪不得連科主任們都直呼醫生哪一天別被淘汰失業了。

  2月11日,四川某三甲影像科主任就發長文擔憂同事們的職業前景,他表示:“以DeepSeek為代表的一系列AI強大到令我驚訝,它們以其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和深度學習算法,已經在醫療領域大顯身手。DeepSeek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更是引發了廣泛關注,其在疾病輔助診斷、治療方案優化等領域展現出潛力。”

  我給出患者資料,讓DeepSeek出具診療方案,30秒之后,DeepSeek就能給出專業、全面的分析,我認為其條理之清晰,分析之全面,不亞于大三甲醫院的主任醫師。對于我們搞診斷,搞病理的,我真的擔憂我們未來的發展了,這些AI一分鐘能讀成千上萬張片子,細微的地方也能識別出不同,我們醫生僅靠手、靠眼,無論如何也是比不上的。”

  隨著DeepSeek的發展,很多醫生在感嘆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同時,都在擔憂未來的職業發展,我們到底該怎么辦?

  醫生是人,肉眼凡胎

  有時候我們確實不能和AI相比

  從今天開始,各位醫生真的得重視DeepSeek等一系列AI了。

  咱們主要說說DeepSeek,毫無疑問,這是蛇年春節以來醫療界最為熱門的話題之一。這個國內原生的大模型直接挑戰OpenAI、谷歌等全球科技巨頭,甚至憑一己之力使得美股AI龍頭普遍重挫。

  相比海外的大模型,DeepSeek訓練數據以漢語為主,對復雜的漢語詞匯和語境處理更為精準,使其文字輸出更為流暢自然,符合漢語環境。同時,它的邏輯推導過程透明,并支持針對包括醫療在內特定場景的深度優化。

  DeepSeek在疾病判斷及診療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它可以修正咨詢者提供的不規范的信息,這是以往大模型不能相比的。

  在以往的大模型中,你需要輸入非常規范的格式,例如你需要輸入“請分析以下病例:65歲男性,高血壓、糖尿病史,主訴胸痛伴呼吸困難2小時。需要:1. 列出可能診斷及依據 2. 建議必要的實驗室檢查 3. 給出緊急處理方案 4. 說明鑒別診斷要點”這樣一段話。

  但是在DeepSeek中,提示詞可以使用非常口語化的描述“65歲男性,高血壓糖尿病多年,突然胸痛喘不過氣兩小時,現在應該怎么辦?”,如此即可,它的邏輯性和分析能力非常強,給出的判斷和建議不輸一個從業多年的專家。

  其實,除了DeepSeek,還有很多強大的AI。

  例如,OpenAI的GPT-3程序,可以從自發語音中識別線索,診斷并預測癡呆癥早期階段的準確率達到80%。

  人工智能眼科專家“CARE”能夠一次性精準篩查14種眼病。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林浩添教授就曾介紹,CARE可以識別正常眼底圖像和14種常見眼底病變,包括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高血壓眼底表現、青光眼視神經病變、病理性近視眼底改變等,診斷的總體準確率從92.1%提升至95.2%,并在全國35家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進行了臨床真實環境驗證。

  來自谷歌、谷歌大腦與Verily公司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款能用來診斷乳腺癌的人工智能,它的表現甚至超過了專業的病理學家。眾所周知,病理診斷的準確性嚴重依賴于病理醫生的水平,即便是對于同一名病人,不同病理學家給出的診斷也往往會有很大不同,不同病理學家對乳腺癌診斷的一致率只有75.3%。在某些不典型的乳腺癌中,診斷的一致率竟下降到了48%,只有不足一半。

  病理醫生必須經過數年甚至十幾年的訓練,才能掌握足夠的經驗,成為一名合格的病理醫生,要成為優秀的病理學家更是難上加難,在醫療資源不足的地區,想要得到足夠的訓練以獲得經驗,都是一種奢望。

  然而,谷歌和Verily的科學家們將單張病理切片的圖像分割成了數萬至數十萬個128x128像素的小區域,每個小區域內可能含有數個腫瘤細胞。隨后,他們提供了許多腫瘤組織與正常組織的病理切片,供人工智能學習。短期內,這款人工智能掌握了一種像素級的技巧——它能分辨出單個小區域內被標注為“腫瘤”的像素,從而將整個小區域標注為“腫瘤區”,這能有效將腫瘤組織與健康組織區分開來。

  研究人員曾邀請了一位病理學家,并要求其與人工智能進行一場比賽。人類病理學家花了整整30個小時,仔細分析了130張切片,并給出了他的診斷結果。在隨后基于靈敏度(找到了多少正確的腫瘤)和假陽性(將多少正常組織診斷為腫瘤)的評分中,人類病理學家的準確率為73.3%,人工智能的準確率卻是88.5%。

  我們醫生,畢竟是肉眼凡胎,有時候根本不能和強大的人工智能相比,面對DeepSeek等一些列AI的挑戰,我們到底該怎么辦?

  AI取代哪個行業不好說,

  但一定會先取代不會使用AI的人!

  人工智能的時代已經全面來臨了,很多醫生擔心會失業,怎么辦?筆者也不知道怎么辦,但筆者想告訴各位醫生一句話:AI取代哪個行業不好說,但一定會先取代不會使用AI的人!

  在DeepSeek被持續熱議之時,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心內科一名醫生就對筆者表示:“如果DeepSeek將要取代醫生的話,那么內科一定是第一個被取代的,這是毫無疑問的,我最近見識了DeepSeek的威力,它的邏輯分析能力太強大了,哪個內科醫生能比得上它的知識儲量和各種分析設想的能力?

  是的,不可否認,未來的醫療是AI的天下。

  2024年11月,國家衛健委等部門聯合發布《衛生健康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參考指引》,進一步為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場景指明了方向。

  《指引》涵蓋了醫療服務管理、基層公衛服務、健康產業發展和醫學教學科研四大類84種具體場景,其中包括醫學影像智能輔助診斷、基層全科醫生智能輔助決策、智能門診分診、智能藥物研發等應用場景。

  文件表示,醫療與AI和大數據正在行業的各個方面展開深度融合,要借助AI和大數據應用的迅速發展,共同推動醫藥行業的研發、服務、應用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發展。

  所以,未來是AI的天下,2025年,AI在醫療的應用更會獲得突飛猛進的進展。

  目前,我們也不要考慮AI會不會取代醫生了,它畢竟是一種工具,需要人去使用它,醫生們需要立即搞明白AI是怎么一回事,AI以后取代哪個行業不好說,但一定會先取代不會使用AI的人!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江鈺涵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02-21 匯通控股 603409 --
  • 02-20 毓恬冠佳 301173 --
  • 01-17 宏海科技 920108 5.57
  • 01-16 亞聯機械 001395 19.08
  • 01-16 海博思創 688411 19.38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