飆漲的銀行股:年內漲幅20% 哪些因素在助推?

飆漲的銀行股:年內漲幅20% 哪些因素在助推?
2024年08月21日 08:22 第一財經

  [ 今年以來,中證銀行指數已創下19.92%的漲幅,累計幅度快要趕上2021年全年的22.65%。 ]

  近期,上證指數延續弱勢,銀行板塊卻屢創新高。

  截至8月20日收盤,上證指數跌至2866.66點,深成指收跌至8252.87點,創業板指下挫至1567.97點。銀行板塊卻逆勢走強,中證銀行指數(399986.SZ)收漲0.3%,已連續四個交易日上漲,在上證指數已累計下跌2.45%的8月,該指數創下3.69%的漲幅。

  銀行股年內被資金“瘋狂”買入,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五家國有大行股價更是相繼創下價格新高。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銀行股本身低估值但高股息具備配置價值,多路資金增持尤其是ETF資金涌入成為銀行股被買爆的基本邏輯,疊加近期多家上市銀行陸續披露“期中考”成績單,凈息差出現小幅企穩趨勢,導致銀行股持續上漲。

  闊步上漲的銀行股

  今年以來,中證銀行指數已創下19.92%的漲幅,累計幅度快要趕上2021年全年的22.65%。

  多只個股也紛紛創下近五年內最大漲幅。截至8月20日收盤,6只銀行股累計漲幅超過40%,分別是南京銀行、交通銀行、農業銀行、成都銀行、工商銀行和杭州銀行。僅3只銀行股出現下跌,分別是鄭州銀行蘭州銀行民生銀行

  銀行板塊具備高股息和低估值特征成為資金優選,疊加去年以來市場防御性情緒提升,更是催化了銀行板塊的行情。一位公募基金經理對記者表示,“資產荒”下銀行板塊的分紅邏輯具備配置價值,可以視為固收類資產,同時較低的市場估值,使得銀行板塊仍有上漲空間。

  隨著近期上市銀行半年報披露,平安銀行滬農商行兩家的分紅方案也成為投資者關注焦點,還有15家銀行此前已確認將準備實施中期分紅。回顧上市銀行2023年的分紅方案,Wind數據顯示,共有41家上市銀行合計分紅6133億元,其中六大行累計分紅4133元,占比近七成。

  “市場無風險利率系統性下行,并顯著低于銀行的股息率。”浙商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梁鳳潔認為,由于地產周期進入下半場,各類金融產品打破剛兌,2023年開始居民可獲得的無風險利率系統性低于銀行股息率,“存銀行不如買銀行”或成為現實。

  截至最新收盤日,42只上市銀行股中,有39只股息率超過3%,最高的平安銀行達到了9.33%,五大國有行平均股息率達到了4.77%,建設銀行為4.89%。

  除了大手筆分紅帶來的高股息,銀行股的低估值也是資金配置的重要邏輯。上市銀行高利潤與低估值已是老生常談,背后是一切與利潤相關的因素,比如凈息差、收入變化、資產負債規模與結構等等,都能成為低估值的“推手”。但無論如何變化,從市凈率這一指標來看,上市銀行的估值明顯處于低位。即便年內銀行股迎來“瘋漲”行情,截至最新交易日收盤,42只上市銀行股市凈率都在1倍以下,民生銀行最低為0.28倍。

  “漲幅再怎么高,看到銀行股的單價,其實很多都是個位數。”前述基金經理對記者表示,銀行股在整個A股市場中價格處于低位,后續仍有上漲空間。

  哪類資金在助推

  綜合市場觀點來看,資金面被認為是這波銀行股上漲的主要推動力。而資金面主要來自于被動基金、保險資金和銀行理財。中泰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戴志鋒認為,被動基金是推動銀行股上漲的重要力量。

  年內,被動基金大幅加倉滬深300指數,截至最新收盤日,滬深300ETF資產凈值從年初的1311億元增至2698億元,增幅已超過一倍;滬深300ETF易方達、滬深300ETF華夏資產凈值增幅更是接近三倍。大量資金涌入,銀行股作為滬深300指數第一大權重行情,顯著受益。

  根據興證策略團隊的估算,截至上周五(8月16日),年內股票型ETF凈流入約6293億元,其中寬基類ETF凈流入6359億元。寬基類ETF是核心增量來源,且其中流入最多的為跟蹤滬深300指數的ETF產品,年內凈流入約4477億元,占全部寬基凈流入規模的70%以上。

  另一大類資金是保險。“今年主導性的增量資金主要是兩塊,一個是ETF,另一個是保險。這兩塊資金對銀行均有較高比重的配置,也因此成為銀行上漲的重要驅動。”一位券商銀行業分析師對記者說。

  根據國家金融總局數據,截至今年上半年,保險公司保費收入累計同比增長10.65%,保險資金運用余額較年初增長9.62%。財險和人身險合計持有的股票和基金規模較年初分別增加1369億和1693億元。在險資重倉股中,銀行持倉占比高達48.3%,較年初提升0.8個百分點。

  除了資金助推外,近期銀行業息差企穩也成為銀行股上漲的“催化劑”。日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的數據顯示,二季度商業銀行凈息差為1.54%,與一季度保持一致,體現出商業銀行凈息差收窄壓力逐步緩釋。

  “商業銀行累計凈利潤的同比增速有所回落,但回落速度有所放緩。”興業研究宏觀團隊認為,2024年上半年,商業銀行凈息差較2023年上半年水平下降19.50個基點,該降幅較2024年一季度的同比降幅有所收窄。市場對于銀行凈息差下行斜率放緩,以及基本面即將見底產生期待。

  未來怎么看

  歷史上銀行股幾次顯著超越大盤在2006年底、2009年中、2012年底、2014年底、2018年初、2021年中。從過往銀行股上漲的邏輯來看,業內普遍認為,一般來說,會體現在經濟預期的拐點和流動性拐點。

  一位私募基金合伙人對記者表示,銀行股基本面的驅動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資產質量,這是最為核心的驅動因子,另一個是信貸高增,也是推動業績高增的重要推動力。舉例來說,比如2009年,股份行、城商行相對漲幅靠前,資產端擴張速度為核心交易變量,基建貸款高增的銀行漲幅相對更高。

  一位銀行業內人士稱,短期來看,考慮降息周期尚未結束、息差仍然承壓,信貸規模增速存在放緩趨勢,撥備反哺力度趨弱,預計銀行業績增速短期難言改善。

  從上述兩個因素來看,上市銀行資產質量仍待優化。今年一季度,42家上市銀行中超半數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較上年末仍保持不變或下降,南京銀行下降幅度較高,不良貸款率較上年末下降0.07個百分點。但部分上市銀行的撥備覆蓋率較上年末有所下降。這一勢頭在上市銀行半年報中延續,從已披露“期中考”成績單的上市銀行不良貸款率來看,有5家上市銀行上半年不良貸款率出現下降,4家與去年末持平,僅平安銀行一家不良貸款率出現上升。

  上市銀行仍面臨著信貸投放的挑戰,主要是全社會信貸需求疲軟。央行最新公布的7月份金融數據顯示,7月份全社會社融增量為7708億元,雖高于去年同期,但較6月大幅回落;當月社融口徑的人民幣貸款更是出現罕見負增長,新增規模為-767億元,是2005年7月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同比大幅多減1131億元。

  也有機構持長期看好銀行板塊的觀點。東興證券銀行業研究員林瑾璐認為,銀行板塊配置的積極因素在增多,包括存款成本改善進程有望加快資產質量預期邊際改善等。中長期來看,當前利率中樞趨勢下行,資產荒壓力預計仍會延續,高股息紅利資產配置價值突出。在被動基金擴容,以及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的背景下,資金面有較強支撐,看好板塊配置價值。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08-26 富特科技 301607 --
  • 08-23 速達股份 001277 32
  • 08-23 益諾思 688710 --
  • 08-20 成電光信 920008 10
  • 08-19 佳力奇 301586 18.09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