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霍莉
在移動新媒體時代,人氣即“流量密碼”。
銀行傳統的獲客端口多為網點、手機APP等自建渠道,微信公眾號運營也已日臻成熟,成為營銷的重要陣地。但是移動新媒體的發展,對新零售的獲客邏輯帶來沖擊,正在改變銀行傳統的營銷方式。
從微博、微信公眾號到抖音、快手,短視頻正替代圖文,成為大眾接受信息的流量入口。通過擁有巨大流量的短視頻平臺實現公域獲客,已成為現實。
商業銀行如何依托“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矩陣,搶占大眾注意力、刷新自我形象、提升品牌影響力,才不至于喪失未來的新客群?
“短視頻+直播”的重要性逐漸被各家銀行重視。不少銀行已經在嘗試,入駐了視頻號、B站、抖音、小紅書等平臺。在常態發布的短視頻中,銀行員工“兼職”網紅,跳舞、唱歌,或是將最新的網絡“梗”轉變成科普銀行金融知識,或是演繹風趣幽默的情景短劇進行反詐宣傳。
這并不是一個輕松的工作。常態化的發布,意味著需要有趣的內容持續輸出,既考驗“軟件”能力——短視頻的“人設”、直播主播是否得到粉絲喜愛;又考驗“硬件”配置——后臺的運營人員和專業設備等因素的支持,才能達到黏客的效果。這兩者皆需創意和資金成本的投入。不少國有銀行、股份行總行或分支機構的視頻號運營,外包給運營公司;也有一些銀行出于成本等因素的考慮,自建團隊、招募金融主播人員自我運營。
這里面做出嘗試的更多是中小銀行、理財公司,以及國有大行的地方分支機構。例如泰隆銀行的“人設”“許阿舅”,招商銀行的“魚萬蛋”,浙商銀行的品牌短劇“財富管理N課”,平安銀行的數字主播“平安小財娘”,恒豐銀行的“恒豐小劇場”。還有建設銀行河南鄭州金水文博支行的視頻賬號“金水建行”,該視頻賬號常駐出鏡的員工叫郝友柴,其個人標簽是“一名想當行長的大堂經理”。
雖然盡力朝著輕喜劇風格轉變,但是能火出圈的還是少數。更多的是短視頻品牌定位模糊、同質化明顯、標簽不突出、辨識度不高。
短視頻天然帶有泛娛樂化屬性,如何適應時間碎片化時代的特點,在前5秒捉住用戶的注意力,并找準“人設”定位,考驗著銀行一線創作人員的才藝。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