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催收機構再興起 線上渠道打“擦邊球” 線下產業隱現

反催收機構再興起 線上渠道打“擦邊球” 線下產業隱現
2023年08月23日 07:46 一財網

  [ 據樂信提供的數據,2021年,“債鬧”黑產的規模呈現了爆發式增長的趨勢,僅去年成立相關公司的數量就是過去10年總和的5倍多。 ]

  “反催收聯盟”又有升級跡象。

  6月起,在許多社交平臺上,主打“債務優化咨詢”“逾期咨詢”的一批法律咨詢機構迅速興起。與此前相比,廣告形式更加多樣化、推廣范圍也進一步擴大。第一財經記者調查發現,在眼花繚亂的宣傳“馬甲”背后,部分實際運營的業務方隱蔽于線下,以咨詢公司形式存在,有些甚至形成了完整的客服、運營、法務部門,運作十分高效。

  但記者在與3~5家機構溝通后發現,這些機構實際大多并未停留在“咨詢”層面,本質上仍是收取高額手續費、直接為客戶進行反催收業務的中介機構。甚至部分機構還涉及虛假材料的違法操作。

  據樂信集團貸后負責人估算,目前從絕對規模上看,涉及職業化債鬧的從業人員有數十萬人(上萬家,每家10人),涉及的用戶有幾百萬,金額在數百億規模。

  在反催收機構不斷“跑馬圈地”的同時,作為“對立面”的銀行信用卡部門、分期機構也開始通過技術手段、監控機制予以反擊。監管部門亦維持高壓態勢,多措并舉試圖肅清行業生態。

  推廣渠道打“擦邊球”

  “通知下去,現在立刻開啟逾期咨詢線上報價查詢服務。”在某債務重組的情景劇廣告中,男主角信誓旦旦保證要比同行的報價更低,還能免費領取還款方案。

  平臺數據顯示,該條廣告視頻發布僅僅1天時間,點贊量超過1000條。點擊視頻下方的廣告鏈接則直接進入該機構的廣告頁,其中要求客戶填寫逾期金額、姓名、電話、欠款機構等資料。

  事實上,近期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上,一些主打“逾期咨詢”“債務咨詢”的廣告再次興起。這類推廣內容呈現形式五花八門。據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目前大致分為情景劇型、攻略型、律師解答型等。情景劇型通常使用逾期還款的某個場景并衍生出各種夸張的故事情節吸引逾期者;攻略型、律師解答型則以專業話術為包裝,為逾期者免費分享相關協商話術。

  據記者了解,上述平臺一度在監管要求下清理過反催收平臺內容,并限制相關內容進行商業化推廣。而近期這些反催收推廣又有卷土重來的趨勢或許與部分機構鉆空進行擦邊投放有關。

  記者以廣告投放名義致電了巨量引擎(抖音等平臺的商業化團隊),相關工作人員回復稱目前債務優化仍是限制行業,幾乎不可報白(即加入可投放廣告的白名單)。但如果是提供債務糾紛服務的法律咨詢,并提供相應的營業執照,經營范圍涵蓋法律咨詢、財稅咨詢等,則可以進行相應投放。

  該工作人員稱,如果投放中涉及一些違規表述,或者被檢測到名為法律咨詢實為債務優化,則有可能被審核直接封禁投放賬號。

  一名字節內部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有些“擦邊”投放確實較難識別,因為在廣告推廣中主要強調“咨詢”屬性,后續機構聯系客戶的溝通過程很難監控。

  機構進化

  記者在與其中3~5家機構溝通后發現,這些機構實際大多并未停留在“咨詢”層面,本質上仍是收取高額手續費、直接為客戶進行反催收業務的中介機構。只不過背后的機構規模在不斷進化。今年3月,記者在調查App機構時發現,部分機構的推廣渠道只是“馬甲”,背后實際運作的公司“另有其人”。而在本輪反催收機構擴張中,也存在推廣方、業務方不一致的情況。與此前不同的是,這些“業務公司”開始將業務溝通過程從線上轉移到線下,整體更加隱蔽。

  以某短視頻平臺為例,記者在上面發現大量以卓某法務、正某法務為名義的逾期咨詢廣告,但實際致電后,背后實際運作機構是一家名為“律諾法務咨詢中心”的機構。該公司工作人員宣稱可進行信用卡停息掛帳、網貸類高息減免及各種分期延期還款業務。

  當被詢問與廣告信息不一致的原因時,該工作人員稱卓某法務僅是廣告投放商,“不用理會”。該工作人員提供的資料顯示,該公司在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均設有公司。

  具體來看,這些公司也擁有較為明確的部門分工。據工作人員介紹,所在公司具有法務、財務、行政、運營等多個部門。在“面客”時,每單業務都會配置6人的服務團隊,其中包含法務助理、資料審核員、行政財務、法務調解員、法務老師,這些角色會“各司其職”系統化解決債務問題。業務范圍不僅包含信用卡停息掛賬、免息分期、網貸類高息減免,甚至還有債務托管延期業務。“債務托管就是針對催收特別厲害的各類網貸,幫接聽催收電話一年。”該工作人員解釋。

  與之前許多機構線上營業的模式不同,上述機構要求線下具體洽談費用、流程、案例等細節。有業內人士指出,部分機構轉戰線下有多重因素。一方面,有多家分公司、且有線下網點布局讓逾期者更容易產生信賴感,增加轉化率。另一方面,線下進行洽談也可減少風險,讓業務模式更加隱蔽。此外,目前部分反催收機構規模較大,具備一定利潤空間,足夠支撐線下布點。

  曾參與過一家線下反催收機構業務的受訪者婷婷(化名)向記者介紹了大致流程,先會由一些助理角色與客戶約定線下見面的時間。抵達現場后,主談的是自稱更資深的“法務咨詢顧問”,現場主要是溝通逾期方案、時間、手續費用,并簽訂合同。簽訂合同后,財務人員會負責收取首期費用。同時還需要提供電話卡,供法務調解員與平臺進行溝通,15個工作日后線上通知結果。

  從費用上看,根據平臺協商難度不同,收費也大多在5個點~10個點之間。婷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各平臺合計逾期金額為10萬,則處理逾期問題需要繳納6000元。一般在業務開始前先繳納一部分定金,等結案后再結尾款。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與逾期金額掛鉤的收費模式,大多機構接單也有金額門檻,通常要2萬元逾期金額“起步”。

  還有多位受訪者告訴記者,目前大部分這類機構內部基本都有案例庫,形成標準化方案。例如,某股份大行信用卡的逾期債務可申請分48期免息;某金融平臺可申請12期免息或緩催一年;某網貸平臺可申請36期免息,緩催一年。

  灰色地帶、黑色地帶

  博通咨詢資深分析師王蓬博告訴記者,機構進行理財規劃、債務還款規劃本身是合法的,也可以獲利。不能單純以是否獲利作為評判。但如果涉及虛假修改資料、提供虛假信息或拿消費者資料販賣盈利等則屬于違法違規行為。因此判斷反催收機構的業務,第一要看是否符合法律法規,第二要看動機是善意或惡意,如屬于正常咨詢幫助逾期者規劃還款,對于行業生態是有利的。但如果通過不法手段去制造逾期者與機構的“對抗”,則屬于惡意,這種情況下也屬于灰色范疇。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除高額手續外,部分機構還涉及一些違法操作。

  一名反催收機構業務員告訴記者,他們可以溝通成功主要是由于熟知法律知識、平臺規則。不過他也提到部分平臺會需要使用一些技術性手段解決。“這些技術手段屬于業務機密,我們不會對外透露。”

  不過上述業務手段在業內或早已不是秘密。據樂信集團貸后負責人介紹,部分機構會通過偽造病歷、偽造血腥圖片、惡意投訴等手段讓逾期者實現目的。據他提供的案例,樂信集團截至目前核查發現有幾十名客戶與同一機構存在委托代理關系,該機構提供了十幾家醫院病歷的方式進行減免申請,經核查發現,病歷中有的主治醫生已經離職3年、有的醫院并沒有相關科室,甚至有的病歷與用戶根本不是同一個人。

  “也有用戶在網絡上搜索極端血腥圖片,加上與債鬧組織學習的話術通過投訴平臺【進入黑貓投訴】,向脅迫企業要求給予其額度減免。”該負責人補充道。

  而事實上,這背后潛藏的法律風險不容忽視。《刑法》第二百八十條規定,提供虛假證明材料涉嫌偽造國家機關印章罪。且根據《民法典》第一百六十二條、第一百六十七條,代理人在代理權限內實施的法律行為對被代理人發生效力、代理人知道代理事項違法或被代理人知道代理行為違法未作反對表示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這也意味著,反催收代理機構進行相關虛假證明材料制作,消費者如知情也需要承擔連帶責任。

  除此以外,對于逾期者,辦理這類業務還存在多重風險。

  有行業人士指出,在反催收過程中,逾期者需要提供銀行卡賬號、查詢密碼、電話卡等個人隱私信息。有機構會在結束“反催收服務”后將相關信息在市場上出售,獲取二次收益。

  “十個機構九個騙。”另一名辦理過反催收業務的李子(化名)告訴記者,由于本身處于灰色地帶,這些機構本身安全性也難以保障。據他介紹,曾經在湖北某家反催收咨詢機構辦理業務,對方僅提供截圖、錄音作為結案材料,告知客戶目前已溝通完畢,可進行部分還款。但李子卻發現,網貸平臺并不認可咨詢機構所稱的“溝通好的方案”。當他想要回前期繳納的2000元定金時,對方卻堅持已完成咨詢,不予退還。

  北京市君都(上海)律師事務所何劼芃律師指出,這種行為實際是利用平臺、司法打擦邊球,表面是咨詢服務,實際提供反催收業務。這一過程中機構處于強勢地位,也可能會采用虛假承諾忽悠逾期者,簽訂的服務合同中也會“霸王”條款,后期逾期者維權困難。在法律上通常會被判定為合同糾紛。

  平臺的反擊

  這種職業化債鬧、反催收機構造成的影響正逐漸加大。樂信提供的數據顯示,2021年,“債鬧”黑產的規模呈現了爆發式增長的趨勢,僅去年成立相關公司的數量就是過去10年總和的5倍多。在逾期客戶中,涉及“職業化債鬧”導致的呆壞賬(應收賬款無法收回的部分)金額比例在5%~10%,相對偏高。

  記者從多家相關金融機構處獲悉,反催收機構得以迅速擴張與多重因素有關。一方面,這些反催收組織掐準了金融機構的“脈門”。樂信集團貸后負責人指出,這些反催收機構主要是利用了國家極大重視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政策,加上近兩年疫情等原因對信貸用戶還款政策的指引,各級監管和機構都非常重視避免投訴。加上部分機構有針對因疫情導致還款困難的用戶特殊政策,以債鬧投訴、升級投訴、監管投訴等手段為要挾,要求停止催收、掛賬停息、減免息費甚至不還本金等。

  另一方面,也與反催收機構識別、取證難有關。信也科技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金融黑灰產領域因為行業復雜度較高,小團體運作較多,證據鏈難以掌握。

  “此外,從消費者角度來看,被教唆逃廢債和被詐騙錢財均有出現,但都難以形成判例。”他進一步補充,從消費者被騙的角度來看,被騙后難以找到實施詐騙行為的公司。而從被教唆逃廢債角度來看,消費者確有利用監管縫隙和企業管理漏洞獲利的情況出現。

  作為債鬧攻擊的“重災區”,部分銀行、分期機構已開始通過技術手段予以反擊。近日,樂信旗下分期樂聯手湖北武漢警方成功查獲了一起非法代理債鬧案件。據悉,分期樂在近期業務排查中發現,武漢某咨詢公司疑似多次冒充用戶進行不實投訴,遂向當地警方舉報。

  2022年,招行信用卡中心在日常安全監測工作中發現,一持卡人賬戶存在異常。通過進一步的分析排查,發現該賬戶和上海一家法律咨詢公司相關,該公司掛著“法律咨詢”的招牌,以“互聯網+法律”商業模式為噱頭,實際干的卻是通過推廣“代理投訴”等金融黑灰產業務。經反饋,今年5月,上海警方在滬、蘇、津、閩、豫等地同步收網,成功打掉了一個從事金融“黑灰產”業務的全國性犯罪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20余人。

  信也科技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告訴第一財經,目前通過三個層次應對相關黑灰產及欺詐風險:第一,通過技術進行違法行為識別并進行快速處置;第二,將違法個案與技術特征向執法機關和監管部門動態與周期性匯報;第三,公司在相關協會組織等指導下進行行業自治理,強化了信息互通工作。

  “整個行業來看,體系化的司法判例系統出現和金融監管規則的明文下發將是打擊相關黑灰產行業的重要拐點。”該權益保護委員會強調。

  監管、行業協會等多方也不斷從嚴治理。

  2022年8月底,原銀保監會發布了《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消費金融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投訴問題整治的通知》,要求嚴厲打擊非法代理黑產、落實屬地監管責任。嚴肅查處以“征信修復、洗白、鏟單、征信異議投訴咨詢、代理”為名行騙,嚴重擾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大局的不法分子。

  2023年6月,結合“代理退保”“反催收”等黑產成因,深圳市銀行業協會和深圳保險同業公會分別組織會員單位簽署全國首個抵制黑產自律公約,從機構合規經營、投訴舉報處理、信息安全保護、案件信息共享、避免惡性競爭等方面強化行業自律性和約束性。深圳銀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張頌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銀行業金融機構將根據相關部門的要求提供涉案線索,依法履行司法協助義務。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8-30 熱威股份 603075 --
  • 08-29 福賽科技 301529 --
  • 08-28 中巨芯 688549 --
  • 08-28 威爾高 301251 --
  • 08-23 金帝股份 603270 21.77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