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關注:
存5年不如存3年?銀行定期存款利率“倒掛”意味著什么?銀行凈息差承壓、資產荒持續
投資者有何影響?多家銀行6月底停止智能投顧服務 業內人士預測,不排除將相關業務放入理財子公司
1、公司動態
6月28日晚間,交通銀行發布公告稱,董事會審議批準了《關于選舉任德奇先生為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的議案》,同意選舉任德奇先生為公司董事長。同時,選舉劉珺先生為公司副董事長。
6月28日,山東省日照市中級人民法院通過遠程視頻系統,一審公開開庭審理了中國工商銀行廣東省分行原黨委委員、副行長陸錦文受賄、違法發放貸款一案。
6月27日,華夏銀行、無錫銀行分別公告稱,證監會發行審核委員會審核通過了該行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的申請。根據定增預案,兩家銀行或將溢價發行。
近日,一則“快捷通轉讓”的消息,讓輿論鮮少關注的“賣家”海爾金控又重回大眾視野。回望2014年,一場互聯網金融風潮下,海爾也沒抵擋住誘惑,成立P2P,收購支付和消金兩大金融牌照,金融業務做得風生水起。
然而,隨著互金整治以及支付監管收緊,重壓之下,海爾退卻了。
近日,P2P平臺融貝網發布了《關于融貝網近期工作情況的匯報》。報告顯示,截至目前,融貝網存量借款人超過1.8萬戶,已進入全面逾期狀態,逾期率已超過99%。
一則罰單,揭開了遼寧一農信社員工詐騙案的一角。銀保監會遼寧監管局官網披露,由于鄒利軍對凌源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員工詐騙案件負直接責任,將被禁止終身從事銀行業工作。
2、行業速讀
建設銀行、招商銀行等在內的多家銀行中長期定期存款利率出現“倒掛”現象。與此同時,大額存單收益率持續下滑,部分產品利率已經與同期限定存持平。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銀行正在調整負債端策略,由于短期內流動性較為充足,且面臨貸款利率長期下行帶來的凈息差壓力,加上有效信貸需求不足,銀行吸收存款尤其中長期、高成本存款的動力大大減弱。
投資者有何影響?多家銀行6月底停止智能投顧服務 業內人士預測,不排除將相關業務放入理財子公司
一位基金公司執行總經理透露,目前獲得基金投顧試點資格的三家銀行并沒有開展相應業務,現在下架的智能投顧是過去賣方投顧業務,需要整改滿足監管要求。未來銀行的基金投顧試點展業或先與券商、基金等機構合作,再陸續展開自有投顧業務。
上海信用卡去年投訴量超6萬件,興業銀行被投訴最多,信用卡仍是重點業務
近日,上海銀保監局發布《2021年銀行業消費投訴【進入黑貓投訴】情況通報》顯示,2021年上海銀行業消費投訴事項7.36萬件,其中在滬持牌信用卡中心有6.43萬件,占投訴總量的87.39%。
興業銀行的投訴情況尤為突出。
6月份即將結束,銀行理財市場依然“靜悄悄”,年中“攬儲大戰”并未如期出現。
多位受訪者表示,近年來監管對銀行“不正當競爭”攬儲進行了約束,疊加市場流動性整體趨向寬松,使銀行高息攬客的意愿降低。以后銀行“花式攬儲”的情況或將越來越少。
3、監管政策
“貨幣政策將繼續從總量上發力以支持經濟復蘇。同時,也會強調用好支持中小企業和綠色轉型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27日,央行行長易綱的最新表態,透露了中國貨幣政策方向。
就在4天前,央行副行長陳雨露剛剛就貨幣政策發聲。他稱,央行在總量框架下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會根據經濟發展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重點需要“有進有退”。這也是近一段時間以來,央行首次回應市場對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質疑。
業內相信,下半年,再貸款等結構性工具還將繼續發揮作用,而總量政策工具上,降準的概率可能大于降息。
北京銀保監局:前5個月北京銀行業新增貸款5312億元,同比多增726億元
截至2022年5月末,北京銀行業總資產30.59萬億元,其中各項貸款12.58萬億元,不良率0.71%,資產質量繼續保持全國最好水平;保險行業承擔風險保障總額1218萬億元。2021年全年保險風險保障總額2719萬億元,是2017年的3.4倍。
4、國內宏觀
雖然美聯儲加息將對中國貨幣政策操作形成制約,但貨幣將以我為主,降準仍有可能,進而可帶動LPR下降,但降低MLF等政策利率的概率較低。
究其原因,政策利率降息,將直接作用于貨幣市場及債券市場,使中美利差倒掛加大,加劇資本外流壓力。而LPR直接作用于貸款市場,有助于穩定經濟大盤。


責任編輯:張文
投顧排行榜
收起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