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在今年的地方兩會上,集采藥品的質量和療效問題受到了上海等地醫藥領域政協委員們的高度關注,#麻藥不睡、血壓不降、瀉藥不瀉#的話題,很快在網絡上引發不少共鳴。
這些委員基于臨床一線的實踐和感受,對優化集采制度,讓患者用上好藥以及保障用藥安全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國家醫保局隨即作出回應,將當面聽取意見,征集臨床數據,歡迎醫務人員當好吹哨人。
專家反映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一些藥物的質量可能不穩定,存在“抗生素過敏、血壓不降、麻醉藥病人不睡、腸道準備的瀉藥不瀉或者量不夠”等情況。
另一方面,則是臨床用藥結構的變化,一些原研藥由于價格高被“擠出”,可能讓治療效果產生偏差。
施行六年,逐步實現常態化、制度化的集采,在減輕患者用藥負擔方面效果顯著,有目共睹。但“擠出”未中標的原研藥顯然并非政策初衷。
在社交媒體上,一些帖子分享“進口藥悄無聲息地消失了”“開不到原研藥”,以及對于低價與質量關聯性的猜測,反映出不少患者和醫生的擔憂。
帶量采購以價換量,確實能擠掉過往藥品價格虛高的水分,斬斷藥品流通環節的灰色鏈條,規避過度醫療,促進醫生合理診療。但集采改革的推行,藥品質量和患者用藥選擇權不能被忽視。
雖然醫院用藥并非全部來自集采,但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的DRG支付方式改革下,部分醫院擔心費用超出醫保額度,主動減少高價原研藥的使用,讓本來是“用不用”的選擇題,變成了“有沒有”的難題。
現階段,帶量采購對各地醫療機構有著明確的用量要求,加上一些跨國藥企的市場策略考量,常規醫保用藥中,仿制藥對原研藥的替代漸成趨勢。
在保障集采藥物使用率的同時,要為原研藥留下必要的空間,從而保障好患者用藥的可選擇性。在療效可靠、采購程序正當的前提下,讓醫生根據臨床病情、患者的經濟能力作出選擇,才能讓大家擁有更多安全感。
到底該用一片什么藥,一片藥的合理價格又是多少,背后是患者和醫保基金的承受能力、臨床合理用藥需求、企業投入和回報相互博弈,這個三角關系的穩定和平衡,是集采改革效果最大化的保障。
面對現實的醫療狀況,這些來自專業醫生的意見和批評應該被聽到。對于集采藥療效,期待更多臨床數據公開,進一步完善“替補機制”的供應保障。接下來,需要各方開誠布公、理性務實地展開對話,找到下一步改革的著力點和突破口。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

責任編輯:何松琳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