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李雁爭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下稱《意見》)2月23日對外發布。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第13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
《意見》共分6大部分、30條措施,總體框架可以概括為“兩個持續”“四個著力”,即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著力推進鄉村建設、著力健全鄉村治理體系、著力健全要素保障和優化配置體制機制。
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被寫進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標題,說明了改革的重要性:要繼續向改革要效益,通過改革促進城鄉融合,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意見》里提到改革的事項較多,歸納起來主要內容圍繞地、錢和人三個關鍵要素。”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涂圣偉認為。
關于“錢”方面的改革,《意見》提出,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優先保障農業農村領域一般公共預算投入,強化績效管理激勵約束。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對農業農村領域重大項目建設的支持力度。運用再貸款、再貼現、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工具,推動金融機構加大對鄉村振興領域資金投放。
關于“人”方面的改革,《意見》提出,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推動轉移支付、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等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完善鄉村人才培育和發展機制。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加強農民技術技能培訓,壯大農村各類專業人才和實用人才隊伍。
首次提出“農業新質生產力”
《意見》提出,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比較豐富,包括生物育種技術、無人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數字技術等。這些應用能夠有效改變農業生產發展的狀況,對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表示。
孔祥智認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特征在于深化高新技術創新成果的應用。生命科學與數據科學結合愈發緊密,以基因編輯、細胞工程、合成生物等為代表的生物育種技術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不斷融合,新一輪智能化種業科技革命方興未艾。因此,以生物技術產業和信息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未來產業、新興產業是我國種業科技創新的重要陣地,更是我國打贏種業振興翻身仗的關鍵所在。
談及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點任務,孔祥智認為,要盡快培育出大豆、玉米等重要農作物的突破性品種;加強本土畜禽品種的搶救和培育,發揮本土品種和外來品種的雜交優勢,實現后來居上;在機械技術上,由于主糧作物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重點應放在丘陵山地機械化、大棚溫室機械化等薄弱環節和薄弱領域,加快推進農業裝備化進程。適應科技發展大趨勢,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裝備農業機械,推進農業機械技術的智能化。
守住兩個底線
專家認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最重要的是守住兩個底線:一是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守住糧食安全底線;二是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
金文成表示,《意見》把“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放在六項重點任務之首,提到了“扶持畜牧業穩定發展”“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等九個方面的內容,就鞏固和發展糧食安全政策體系作出系統部署和安排。
孔祥智表示,《意見》首次提出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相較于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今年把“工程”改為動員程度更大的“行動”,并且從糧食作物擴大到油料作物,旨在解決我國油料供給的不足。
“《意見》還提出‘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主攻單產和品質提升’。其中,‘品質提升’是今年一號文件新增加的內容,旨在強調我國的糧食供給,不僅要保證數量,還要保證質量。”孔祥智說。
金文成表示,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第五年,也是過渡期的最后一年。《意見》聚焦“過渡期即將結束”的重要節點,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了系統部署。《意見》提出,提升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幫扶效能,及時將存在返貧致貧風險的農戶納入幫扶。深入開展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增強幫扶車間就業吸納能力,穩定脫貧人口務工規模和收入。按照鞏固、升級、盤活、調整原則,分類推進幫扶產業提質增效。

責任編輯:郝欣煜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