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行業發展已有20多年,實施包括薪酬在內的改革,其實也是必然的。
近期,一份關于公募基金薪酬改革的初稿在市場上流傳。像公募基金薪酬改革這樣的重大事項,一般會由監管部門制定與發布。因此,雖然目前證監會或中基協并沒有發布相關文件,但從內容看,或許也并非空穴來風。個人以為,公募基金啟動薪酬改革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市場發展的必然選擇。
流傳的初稿涉及多方面的內容,其中就包括基金公司高層、基金經理、費率等。比如對于基金公司高層,考核指標包含規模、排名、收入、利潤等權重指標,而基金業績權重不低于50%。再如在基金經理層面,凈值增長率、基金利潤率、盈利客戶占比、業績與基準偏離度等指標均榜上有名。此外,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如果低于業績比較基準10%或者負收益的,基金經理薪酬下降50%,并強化業績延期支付和追索機制。而且,初稿中還有相關費率改革的事項。
長期以來,公募基金“旱澇保收”的管理費收取模式,以及基金經理較高的薪酬一直都是市場關注與質疑的焦點。行情好時或者牛市行情時,公募基金往往也能為持有人賺得盆滿缽滿;但如果遭遇行情低迷,其虧損也往往是非常驚人的。比如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股市行情急轉直下,公募基金在2008年也將此前十年的盈利全部虧光。再如2022年、2023年市場行情低迷,公募基金這兩年累計虧損近1.9萬億,也成為不折不扣的“虧錢能手”,并廣受持有人的詬病。
但基金產品巨虧,卻絲毫不影響基金公司提取管理費,以及基金經理的高薪。如此也會形成基金公司提取管理費到手軟,以及基金經理享受高薪待遇,而持有人虧得一塌糊涂的“冰火兩重天”的格局,這顯然也是非常不公平的。
特別是,在旱澇保收管理費提取模式下,公募基金更注重規模的擴張,而忽視了持有人的回報問題。這也導致基金公司熱衷于發行產品,而對于人才培養、梯隊建設、產品業績、投資者回報等方面出現松懈的現象。其中,基金公司熱衷于發行產品的一大弊端,即市場上同質化的基金產品多如牛毛,也讓投資者常常陷入無從選擇的困境。
其實,此次改革方案中,市場最為關注的莫過于管理費提取以及基金經理的薪酬了。像公募產品費率改革如何改,一直存在爭議。比如,公募基金除了是機構投資者之外,某些時候還扮演著穩定市場的角色。如果公募基金只唯利是圖,而不顧及市場的穩定問題,顯然也是值得商榷的。畢竟,公募基金能發展到今天的規模與影響力,離不開政策上的支持以及監管部門的呵護。因此,公募基金的費率問題,既要考慮到其生存與發展問題,也要考慮到市場投資者的感受問題。
初稿中,將基金經理薪酬與所管理產品的業績和比較基準掛鉤是值得點贊的。單純地要求基金產品盈利,當然也是有失偏頗的。畢竟,在大勢低迷特別是遭遇熊市的背景下,要求基金產品也能實現盈利,并不現實。而將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與業績比較基準掛鉤,無形中更合理,也更值得推廣。
將基金經理所管理產品業績與比較基金掛鉤,將倒逼基金經理更加注重研發,也有助于基金經理提升投資決策能力。更重要的是,此舉將有助于基金經理的優勝劣汰,并能打造能者上,庸者下的局面。無論是對于持有人,還是基金公司,甚至是基金行業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
當然,公募基金行業發展已有20多年,實施包括薪酬在內的改革,其實也是必然的。而一成不變,或墨守成規,并不利于行業的發展。而個人以為,在公募基金行業高舉改革大旗的同時,回報持有人的問題同樣值得關注。公募基金行業如何更好地提升盈利能力,如何更好地回報持有人,顯然也是其必須直面的話題。
(本文作者介紹:獨立財經撰稿人 在三大證券報等多家媒體發表文章數百篇)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