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夏磊
中共中央政治局2025年4月25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
本次政治局會議意義重大。當前,我國經濟開局良好,一季度GDP同比增長5.4%。但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基礎還需進一步穩固,外部沖擊影響加大,必須有充足的預案,準確研判未來形勢,靈活應對外部環境的急劇變化。政策力度和節奏上,要求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既定政策要早出臺早見效,并根據形勢變化及時推出增量儲備政策,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
用好用足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主基調延續“更加積極”,重點對兩方面提出要求:
一是加快地方專項債發行使用。根據預算安排,今年將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限額44000億元,比上年增加5000億元,是自2015年地方專項債券首次發行以來的最大規模,重點用于投資建設、土地收儲和收購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業賬款等。地方專項債日益成為積極的財政政策重要工具之一,發揮著促投資、擴內需、補短板、惠民生、穩經濟的宏觀調控重要作用。在發行方面,截至2025年4月25日,新增專項債券規模為11372億元,完成全年計劃進度的25.8%。在使用方面,去年12月底,國辦發文規定實行專項債投向領域“負面清單”管理,未納入清單的項目均可申請專項債資金,專項債用作項目資本金范圍被擴大至22個領域,并決定在10省(市)和雄安新區開展專項債項目“自審自發”試點。
二是加快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使用。根據預算安排,今年將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比上年增加3000億元,是自1981年恢復國債發行以來首次連續兩年發行特別國債。其中,8000億元用于“兩重”項目,3000億元用于“以舊換新”,2000億元用于“設備更新”。特別國債收支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不列入財政赤字,有利于政府在不影響短中期財政平衡的情況下進行大規模投資,有效擴大內需,鞏固當前經濟回升向好態勢。4月24日,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首次發行,主要集中在5月至9月發行,10月10日發完。
發揮好貨幣政策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
總量上,保持適度寬松。會議提及“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當前貨幣政策仍有較大空間,能有效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壓力。一季度,社融存量同比增長8.4%,較去年末回升0.4個百分點;新增社融15.2萬億元,同比多增2.4萬億元,金融持續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
結構上,重點支持科技、消費和外貿等領域。會議提及“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創新、擴大消費、穩定外貿等”。一季度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例會提出優化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政策,重點支持科技創新領域的投融資等;本次會議專門提出“設立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結合此前四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金融支持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也將有助于提振養老、體育等消費;此外,近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進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務便利化行動方案》出臺,切實助力企業“走出去”。
協同助力“持續穩定和活躍資本市場”。一方面用好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和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等已出臺貨幣政策工具,促進資本市場長期穩定;另一方面,4月8日央行發言提及要“支持中央匯金公司加大力度增持股票市場指數基金,并在必要時向中央匯金公司提供充足的再貸款支持”。
以“服務消費”為切入點擴大消費
增強消費主引擎動能。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把“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作為2025年的重點任務。本次會議強調“大力發展服務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相較于投資和出口的周期性波動特征,消費需求穩定且可持續。2025年一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1.7%,拉動 GDP 增長2.8個百分點。尤其是當前多邊貿易體制面臨嚴峻挑戰,全球產供鏈加速重構,在此情況下,提振消費擴內需是對沖外部環境不利影響、激發經濟內生動力、促進經濟穩定增長、提升經濟發展自主性與韌性的關鍵所在。
三大舉措擴大消費。一是提升消費能力。一方面擴圍提質實施“以舊換新”,釋放消費潛力。今年進一步將手機、平板、智能手表手環等納入補貼范圍,并配套了3000億元特別國債資金,“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截至4月24日,已有超過1.2億人次享受到了真金白銀補貼優惠,帶動銷售額超過7200億元。另一方面促進居民增收,提高消費能力。會議著重強調“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收入”,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收入提高才“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尤其是邊際消費傾向更高的中低收入群體。3月16日中辦國辦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明確提出“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多措并舉促進農民增收、扎實解決拖欠賬款問題”四大舉措來促進居民增收。二是將服務消費作為重點突破口。服務消費事關經濟與民生,包括餐飲住宿、家政服務、養老托育、文娛旅游、教育體育、居住服務、健康服務等多個領域,是擴大內需、優化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抓手,具有消費頻次高、乘數效應強、增長可持續等特點。2025年一季度,我國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5%,增速高于商品零售額0.4個百分點。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達1.5萬美元左右時,消費結構將加快從商品消費主導向服務消費主導轉變。大力發展服務消費,以優質服務供給創造有效需求,有利于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三是改善消費環境。會議強調要“盡快清理消費領域限制性措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也有具體規定,包括有序減少汽車、傳統民俗類消費活動等消費限制,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等。
科技是破局的關鍵
會議提出,“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創新;持續用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創新推出債券市場的‘科技板’,加快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科技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是國際競爭最前沿和主戰場,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是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關鍵。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精準支持,助力破解科創融資難題。科技研發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成本高、周期長、風險大是科技迭代創新的特點和資金融通的難點,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助于為科技創新提供有力支持。國家開發銀行等機構已通過專項貸款、中長期融資及信用增信機制,為多家科創企業提供支持。疊加財政部專項擔保計劃與稅收優惠,政策組合拳有望撬動社會資本向科技領域傾斜。
債券市場“科技板”擴容,構建科技與資本協同生態。截至2025年4月21日,年內交易所科創債發行規模達1622億元,同比增長超13%。銀行間科創票據規模1610億元,發行規模同比增長超100%。展望未來,“科技板”的差異化定位,疊加債券市場的低成本、長周期優勢,有利于科技型企業拓寬融資渠道。
“人工智能+”深化,加速場景落地。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正在深刻改變著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政策大力支持,將進一步加速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落地,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
持續鞏固房地產市場穩定態勢
自2024年9月26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提出“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市場逐步企穩。2025年3月,從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看,一線城市環比上漲0.1%,連續止跌5個月;二線城市環比持平,連續止跌4個月。從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看,一線城市環比上漲0.2%,止跌5個月(近6個月中)。當前,房地產處于舊模式向新模式轉型的過渡期,市場穩定態勢仍需政策持續呵護。
加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有力有序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城市更新可推動補齊城市基礎設施的短板弱項,加強消費型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由“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城中村改造擴圍至300多個城市,讓更多城市享受到城中村改造帶來的城市發展紅利。通過“貨幣化安置+房票安置”等方式,城中村居民可直接到現有的商品房市場選擇合適的房子,擴大可選擇范圍,有利于消化存量商品房,助力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同時,城中村改造可平衡市場供需。當前購房者的購房需求回歸城市核心區,而大量新房集中在市郊,造成住房供需錯配,城中村改造盤活核心區存量土地,有效調整供需格局。
加大高品質住房供給,優化存量商品房收購政策。針對高品質住房供給,一是推動建設“好房子”。未來會在五方面發力,包括好標準、好設計、好材料、好建造、好服務。新版《住宅項目規范》5月1日起施行,對層高、電梯、隔聲性能等作出新規定。隨著多地建筑設計規則升級,“好房子”規劃技術要點出臺,將推動住房產業調整與升級。二是優化土地供應結構。遠郊供地減少,核心區供地增加。通過供應低容積率、區位優質的地塊,適應市場供求關系的新變化。針對收購存量商品房政策優化。一是賦予城市政府更大自主權。允許城市政府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收購主體、根據市場情況合理確定收購價格、對收購的存量商品房拓展用途。二是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通過保障性住房再貸款、專項債等多種方式為存量商品房收購提供資金支持。三是優化收購流程。理順前期收購過程中遇到的堵點,提高收購效率。
證券研究報告《政治局會議的五大政策部署》
對外發布時間:2025年4月25日
發布機構:國海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報告分析師:夏磊
SAC編號:S0350521090004
(本文作者介紹:國海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