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沈建光 朱太輝 張曉晨
本次規劃最大的不同在于GDP增速目標考核可能淡化,以進一步強化“高質量發展”要求。
10月26日至29日,十九屆五中全會在京召開,重點討論了“十四五”規劃綱要及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稿,會后發布了《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下稱《公報》)。“十四五”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稿將于下周公布,但全會《公報》對相關內容進行了高度概括,“十四五”期間的主要發力方向呼之欲出。在我們看來,“十四五”規劃建議中以下方面需重點關注:
從時代特征來看,“十四五”時期與“十三五”時期明顯不同。當前中國面臨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內已基本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對外則面臨全球政治經貿環境正發生劇烈變化的重大挑戰,身處“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下一步發展目標亟待進一步明確。因而,本次規劃在目標設定上,既有立足短期的五年計劃,也有著眼15年之后的2035年遠景目標。
本次規劃最大的不同在于GDP增速目標考核可能淡化,以進一步強化“高質量發展”要求。本次《公報》并未出現有關GDP數字目標的表述,如“翻一番”,2020年不設GDP增速目標的做法很可能會延續;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意味著“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將得到繼承和強化,使用其他能夠全面衡量經濟增長質量的考核指標代替GDP增速,如就業、研發投入、環保、資源使用效率等方面。
本次規劃將重點突出科技、要素、安全、內需、民生、環保六大方面。
一是突出強調科技、創新的核心增長動能地位。“創新”一詞在全文中共出現高達15次之多,構建科技攻關舉國體制、大力提升創新能力的最終目標,是以科技能力帶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預計“十四五”期間,對科技研發投入的考核和支持要求將顯著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半導體、新能源、醫藥醫療等領域將成為主攻方向。
二是要素市場化改革加速推進,數據要素進一步變革生產方式。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提數據可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今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發布,數據首次在官方文件中納入生產要素。數據要素領域改革重要作用是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加快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潛在生產可能性邊界。“十四五”期間,數字經濟和產業數字化對經濟的貢獻將會持續提升,數字科技與產業發展的高度融合,已經促進各個行業新業態的出現,如社區零售和“無接觸零售”、金融科技開放平臺(保險科技、資管科技等)、智能城市與社會治理現代化等未來頗具發展前景。
三是高度重視統籌安全和發展。《公報》要求“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以及日趨復雜的國際環境,“安全”對于“發展”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安全”的范疇也在不斷拓展,“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之下,金融安全、產業鏈安全成為重中之重;未來將全力打破西方國家對部分關鍵核心技術的壟斷、解決產業鏈布局的“卡脖子”問題,打造關鍵領域全產業鏈的自主格局。
四是“雙循環”戰略將貫穿始終,打造強大國內市場促消費、擴內需。做大做深國內需求是雙循環戰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前打造強大國內市場仍面臨人口老齡化加劇、收入差距拉大、要素流通效率不高、國產商品質量標準有待提升等問題。《公報》明確了“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的指導思想,“十四五”期間,新型城鎮化、戶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個稅制度改革等有望加速推進,為消費增長提供強大動力。
五是堅持持續改善民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之后,“民生”逐步超越“增長”成為首要訴求,根本目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公報》指出,當前“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等問題依然存在,未來將從鄉村振興、高質量就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收入分配等多領域發力,確保“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使“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
六是更加注重提升綠色發展水平。《公報》提到“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此外,有不少重要問題在《公報》中較少提及,但未來五年依然十分關鍵。
一是中美關系仍然事關全局,仍是決定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環境的核心問題。近年來逆全球化風險加大、中美關系復雜多變,中國在經貿、技術等諸多領域遭遇外部挫折。中美關系走向何方,未來仍是影響中國經濟走勢的關鍵變量。
二是不可忽視地產和金融的作用。本次《公報》對金融和地產方面幾乎未提及,且明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但地產和金融仍兼具服務實體經濟和保障經濟安全的屬性,對中國經濟的長期穩定持續發展仍將發揮關鍵作用。
三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可能“再出發”。過去幾年,在人民幣貶值與資本流出壓力之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受到較大影響;今年以來逆全球化風險加大,人民幣卻持續升值、幣值基本穩定,為進一步助推人民幣國際化打開了窗口期。預計未來中國將加速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擴大金融開放、鼓勵資本雙向流動,助力人民幣國際化提速。
(本文作者介紹:經濟學博士,現任京東數科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陳鑫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