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劉世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對現階段消費需求新特征作出研判,他認為中國宏觀經濟總體回升向好,但總需求不足,尤其是服務消費不足。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居民最終消費占GDP比重低于美國和亞洲的幾個主要發展中國家,服務消費占GDP比重也較低,這種消費不足是結構性的。
消費需求可分為生存型消費和發展型消費,前者主要解決溫飽問題,后者體現在教育、醫療、住房、社保、文化、金融服務等方面,依賴政府公共服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目前,中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雖有進展,但總體上還有滯后性,拖累了發展型消費增長。提高服務消費的空間還是很大的,需推動較高水平的城市化,提升公共服務可及性。
中國宏觀經濟從總體上看是回升向好,但總需求仍然不足。增加有效消費需求,需要理解現階段消費需求新特征。
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中國現階段的消費不足,主要是服務消費不足。中國目前居民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大概是40%以下,美國這個比重是67%,比中國高29%左右。亞洲的幾個主要的發展中國家比中國也要高20%左右。從服務消費占GDP的比重來看,中國大概是26%,美國是55%,亞洲幾個主要發展中國家平均為33%,也比中國高。所以說,目前我們的消費比較低不是邊際性的,而是結構性的。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需要深入分析。
理解消費需求,首先要理解兩個概念,即生存型消費和發展型消費。生存型消費簡單講就是吃飯穿衣,就是以商品消費為主的溫飽問題。這個問題我們現在基本解決了。發展型消費主要體現在教育、醫療、住房,社保、文化、體育、娛樂,金融服務等方面,比較多的采取集體消費或者是公共服務的方式,比如說醫保、社保采取互助共濟的方式,學校教育是集體學習的方式。政府基本公共服務的水平怎么樣,均等化的水平如何,這和發展型消費為主的服務消費發展關系很密切。靠個人努力不夠,要政府搭臺子,建制度,出資金,是政府消費支出與居民消費支出的組合。
這么多年我們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有一些進展,但總體上還有滯后性,直接拖累了發展型消費增長。城市居民這幾年抱怨比較多的就是教育、醫療、住房。欠賬最多的不是城市居民,是近3億農民工,是近2億外出進城的農民工,他們的基本公共服務欠賬更突出。中國現在有4億中等收入群體,在這之下是9億低收入群體,過去我們計算這兩部分人收入差距的時候,一般是用可支配收入這個指標,這是不夠的,如果把政府財政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加進去的話,這兩部分人的收入差異水平更高。從國際上來講,中國現在整體養老金的規模占GDP規模是10%,日本是74%。人均的水平,我們差距是比較大的。社保體系水平上不去,就影響了服務消費,特別是發展型消費的增長。
服務消費較多依賴于規模經濟和集聚效應。這與城市化水平直接相關。比如搞一個基礎設施,像上下水工程,如果在一個村莊,他們住得比較分散,費用就很高,但在城市里這個成本就大大降低。這就回到一個基本的問題,為什么要搞城市化?城市化就是集聚效應,增加人口密度,達到規模經濟。現在搞發展型消費、服務消費也是如此。教育、醫療要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水平,讓好的醫生、好的老師給你看病、上課,不要說農村了,許多縣城的水平也是較低的,所以還是要推動較高水平的城市化,要發展都市圈和城市群。
規模經濟是一個基本的經濟學原理。我們過去講規模經濟,一般是講的生產領域,講生產的集聚效應、規模經濟,所以叫工業化、城市化。現在的消費領域特別是服務消費,同樣需要規模經濟,需要一定的密度。沒有一定密度的城市化水平,教育、醫療、住房、社保、養老、文化、娛樂等領域的較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務,就沒有可及性,就很難實現。我國目前的常住人口城市化水平是66%,戶籍人口城市化水平是48.3%,其中還有很多人得到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比較低,所以說,提高服務消費的空間還是很大的。
內容來源:北京日報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