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羅志恒
本文為粵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在12月15日深圳香蜜湖國際金融科技研究院和中國數字金融合作論壇聯合舉辦的深圳香蜜湖金融峰會(2024)“2024年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2025年展望”主題論壇上所作的主題交流,研究院根據發言實錄整理。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大家好!
今天我將從三個方面匯報,第一是中國經濟增速面臨的“兩個偏離”,即名義增速低于實際增速、實際增速低于潛在增速,核心是總需求不足。第二是在總需求不足階段,如何重塑宏觀經濟目標體系。第三是重點想談談財政政策如何應對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
一、 中國經濟增速的“兩個偏離”
一是名義增速低于實際增速。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實現了4.8%的增長,但如果考慮物價水平,GDP平減指數連續6個季度為負,名義增速約為4.0%,低于實際增速。決定居民收入、企業收入和政府財政收入的是包括價格因素的名義增速,因此要提高名義增速,要走出GDP平減指數為負的階段,讓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更接近。
二是實際增速低于潛在增速。這意味著還有部分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比如青年勞動力失業率高于總體失業率,部分勞動力資源沒有充分進入經濟活動中,經濟實際增速本可以更高。
對于第一個偏離,要采取更大力度的逆周期調節舉措,財政貨幣政策要發力;對于第二個偏離,要通過改革讓各方積極性發揮,讓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比如放開市場準入等。這兩個問題都體現出當前面臨的總需求不足的問題。
許多專家剛才已從不同角度探討了需求不足的原因,但我想強調的是,該問題內生于經濟制度,是結構性問題,要通過改革破除。從稅收制度來看,我國采用生產地稅收原則,生產地原則不同于消費地原則,意味著注冊地在哪里、生產在哪里,稅收就歸屬于該生產地,而不是商品或勞務在哪個地區消費,增值稅收入就歸屬于該消費地。這種制度導致地方政府更注重招商引資,而不是創造良好的消費環境。在此制度下,我國供給常常得到較好的支持,消費則缺乏這些。從財政支出結構來看,2023年一般公共預算中用于醫療、教育、社保就業、住房保障的支出占比為40.7%,與十年前相比有較大提高,但與發達經濟體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這樣的支出結構源于我國的發展階段,我國仍是發展中國家,需要大量財政支出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所以民生支出占比與居民期待比還有差距?;ㄍ顿Y形成了經濟活動的供給,醫療、教育、社保等領域的后顧之憂會抑制消費需求,于是也就產生了供給大于需求的供需失衡。這是“兩個偏離”背后的制度障礙。
二、重塑宏觀經濟目標體系
在當前背景下,中國經濟從供給不足進入需求不足階段,我們需考慮重塑宏觀經濟目標體系。
一是總體目標在重視實際GDP增速的同時,更加重視名義增速和物價水平。除了往年設定的實際增速目標,可以考慮再設定一個名義增速目標,有利于實現就業增長和收入增長。否則即使實際增速達到5.0%,但由于物價水平下行,名義增速低于實際增速。
二是貨幣政策從盯住赤字率轉向盯住支出增速,從“以收定支”到“以支出定赤字和債務”。2024年初我國財政政策是積極的,其中赤字規模為4.06萬億元、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為3.9萬億元、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萬億元,增發國債1萬億元(2023年發行但主要使用在2024年),合計9.96萬億元。但到了下半年,大家的感知是財政要繼續發力,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府稅收和土地出讓收入下滑,導致財政支出增速下滑。赤字率是靜態的,但經濟運行是動態的,靜態的赤字率難以保障動態的經濟運行是企穩回升的。如果只盯住赤字率而沒有盯住財政支出增速,財政政策可能呈現出順周期特征。在經濟增速下行期,稅收收入下滑,于是財政支出增速也下滑,從逆周期調節的角度反而應當增加支出增速。以擴大的政府支出來形成居民和企業的收入,推動經濟形成良性循環。
三是貨幣政策可以從盯住名義利率轉向實際利率。當前,我國不斷降息,但企業仍感覺融資難融資貴。原因在于經濟下行期,由于物價水平為負,實際利率(即名義利率減物價水平)反而有所上升。因此,在制定目標時要更多考慮實際利率的變化。
三、財政政策如何應對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
一是提高財政赤字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提高財政赤字率”,有望突破3%,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提高赤字率有三重意義:其一是赤字率突破3%,有利于擴大支出力度。其二是赤字率突破3%有利于穩定預期。在眾多財政工具中,包括減稅降費、赤字、專項債、超長期特別國債等,赤字率的突破尤其受市場機構重視,狹義赤字率在釋放政策信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三,赤字率突破3%可以緩解地方財政壓力。赤字率增長1個百分點能增加1.3萬億元的赤字和債務規模。與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專項債需對應到特定項目相比,赤字不要對應到特定具體項目。我國赤字彌補以國債為主,中央政府將有更多資金通過轉移支付給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對這些財力的可支配程度大于同等資金量的專項債和超長期特別國債。
二是要更多地采取擴大支出而非收入端的減稅降費政策,減稅降費要從重視規模數量轉向效率效果。在經濟下行期,由于企業和居民的信心不足,減稅降費引發投資和消費大幅增加的難度較大,但是擴大支出能直接形成居民和企業的收入。
三是改革專項債制度。放寬專項債的使用范圍,從“額度找項目”改為“項目定額度”,實施以“項目儲備決定專項債額度”的機制,避免再現“有收益的項目不夠,導致專項債發行和使用進度偏慢”的現象。
四是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對于部分特定群體,可考慮直接發放補貼,如待業大學生和失業青年群體,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領取待遇人員,尤其是農村老人群體,以及二孩和多孩家庭。
五是增發國債,從中央層面探索成立“房地產穩定基金”。先期規模可在2萬億元左右,專項用于保交樓、收儲存量房、收購房企存量土地等工作,緩解房企流動性壓力,以堅定不移的決心并釋放強烈的信號推動房地產“止跌回穩”。引導鼓勵高品質住宅產品開發,以優質供給滿足居民合理需求。
我就講這么多,謝謝大家!
來源:粵開志恒宏觀
(本文作者介紹: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宏觀研究員,注冊會計師,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財政學博士。新財富最佳分析師宏觀經濟第三名(團隊)。研究方向:宏觀經濟、財政理論與政策。)
責任編輯:曹睿潼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