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張瑜、文若愚
核心觀點
1、中性估測,2024年新增社融35萬億,對應9萬億政府債(同比持平),24.5萬億貸款(同比多增2萬億),1.5萬億其他融資(同比多增3000億)。
2、投放節奏,政府債投放大概率前傾,信貸投放或有后傾的可能。一季度信貸同比或少增3萬億,二三四季度則同比多增1~2萬億。
3、對權益投資者而言,更重要的是社融的轉化率,比如關注M1同比能否抬升(對應估值)和居民企業總存款增量能否回落(對應增量資金)。
4、對于債券投資者而言,更重要的是關注社融抬升的原因。政府加杠桿,就是寬貨幣,利率仍多;私人部門加杠桿,才是擴信用,利率或有壓力。
報告摘要
穩增長,2024年或需要30~40萬億社融。(測算細節詳見正文)
1、前提假設:2024年名義GDP增速大致為5.6%,2023年社融存量同比9.4%。
2、經濟增長與社融增量匹配:疫后規律來看,每單位新增GDP需要4.5~5.7單位的社融,上下限的取舍取決于出口同比和實際利率,對應2024年社融增長32萬億~40萬億之間。
3、宏觀杠桿率穩定視角:穩增長年份,宏觀杠桿率的抬升預計在10%左右。2024年預計宏觀杠桿率抬升10%對應社融增長34萬億左右。
4、社融規模合理增長:社融增速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對應2024年社融增長在30萬億~40萬億之間。
35萬億社融,對應什么樣的投放結構?
1、35萬億的社融,預計對應2024年大致24.5萬億的貸款,9萬億的政府債以及1.5萬億的剩余部分。
2、政府債方面,預計專項債在3.8萬億~4萬億之間,赤字率預計3.5%,節奏上政府發債前置。
3、貸款方面,預計仍以企業貸款為主,節奏上面假設2024年一季度信貸投放不超過過去五年同期的均值,那么一季度信貸同比或少增3萬億,二三四季度則同比多增1~2萬億。
35萬億的社融,權益市場應該關注資金的轉化率
1、轉換率視角一:社融能否轉換為M1同比
①背后邏輯:社融資金再多,錢沒有放到活期賬戶上,仍然表征企業部門沒有投資意愿,實體經濟就難有盈利預期。
②當下情況:當下社融與M1剪刀差明顯較大,因此短期社融同比變化未必是主要矛盾,M1是更重要的因素。
③市場指示:歷史經驗來看,M1同比與名義GDP同比剪刀差的變化對A股估值有較強的指示意義。
2、轉換率視角二:社融能否形成金融投資,而非居民企業存款
①背后邏輯:社融投放再多,資金都形成存款,資本市場還是看不到增量資金;社融投放不變,但形成的存款減少,資本市場就能看到增量資金。
②邏輯對應一個公式:實體部門用于金融投資的錢=社融增量+代客結售匯差額+政府存款的減少-居民存款增量-企業存款增量-M0增量
③當下情況:2022年以來,社融年化增量持續維持在30~33萬億之間,但用于金融投資的資金年化增量持續回落,2023年3月為期間最低值3.93萬億(2010年以來的最低值),近期小幅回升至6萬億(接近2022年11月的水準和2016年上半年的水準)。2021年這一增量約為15萬億。
④市場指示:歷史規律來看,剔除2015年,實體部門金融投資資金與A股走勢高度相關,當社融投放不再形成超額存款,這或許就意味著市場看到了增量資金。
35萬億的社融,債券市場應該關注擴信用的結構
結合我們前期報告《政府加杠桿,等于寬貨幣;私人加杠桿,才是擴信用》,如果信用擴張近似私人部門加杠桿,我們觀察到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整體易上難下,但如果信用擴張近似政府加杠桿,那么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整體易下難上。即便后續社融同比抬升,只要民間投資仍弱,私人部門加杠桿意愿仍差的背景下,我們認為債券仍有做多的機會。
風險提示:貨幣政策超預期,房地產市場超預期,美聯儲貨幣政策超預期。測算基于一定前提假設,存在偏差風險。
報告目錄
報告正文
一、穩增長,2024年需要多少社融?
前提假設:
①我們預計2024年經濟增長目標為5%左右,名義GDP增速大致為5.6%,名義GDP大致為133萬億左右。
②2023年社融同比9.6%,社融增量(存量作差口徑)33萬億。
③5000億的國債增發,算在2023年的社融,但用于2024年的經濟增長。
結論:2024年,5%的實際GDP增長,大致對應30萬億~40萬億的社融。取中值來看,2024年社融增量或在35萬億左右,對應社融同比在9.3%左右。
(一)視角一:經濟增長與社融增量匹配
每單位GDP的增長離不開社融擴張帶來的助力。疫后規律來看,每單位新增GDP需要4.5~5.7單位的社融。從這一視角觀測來看,2024年133萬億名義GDP對應大約7萬億名義GDP的同比增量,如果參照2021年~2023年的均值(4.5)來看,2024年大致需要31.7萬億的社融,對應社融同比在8.4%左右。參照2022年~2023年均值(5.7)來看,2024年大致需要39.6萬億的社融,對應社融同比在10.5%左右
值得提示的是,2021~2023均值有可能低估2024年社融增量。社融凈增長/名義GDP同比增量這一比值歷史規律來看與兩個指標相關性較高:
①實際利率(一般貸款利率-PPI同比),其背后邏輯是當實際利率較高的情境下,私人部門的投資回報收益相對不友好,資金到手更多形成存款而非新增投資,因此每單位GDP需要的社融增量會相對偏多。當下實際利率是疫情以來的最高值,這意味著參照2021年~2023年均值估算可能低估社融增量。
②出口,其背后邏輯是社融對應內需,出口對應外需。當出口增速回落的背景下,經濟增長更依賴國內的信用擴張。2021年出口同比相對較強,這意味著參照2021年~2023年均值估算同樣可能低估社融增量。
(二)視角二:宏觀杠桿率穩定視角
近年來,我國實體部門的杠桿率(居民+非金融企業+政府)總體處于上升通道。特別是2008年以來,穩增長期間實體部門杠桿同比增量均有10%以上的抬升。
2024年穩增長背景下,如果杠桿率抬升10%對應2024年杠桿率約為300%,那么133萬億的名義GDP對應債務總量約為399萬億。假設2024年股票融資規模在9300億左右的話(假設等于過去十二個月的股票融資額),對應2024年社融存量約為412萬億,2024年社融增量大約在34萬億左右,社融存量同比約為9.2%。
悲觀情境下,杠桿率僅抬升5%,對應社融存量同比增速下滑至7.3%,樂觀情境下,杠桿率抬升15%,對應社融存量同比抬升至10.9%。
(三)視角三: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
政策當局通常強調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2021年名義GDP同比(兩年平均)7.9%,對應社融同比10.3%;2022年名義GDP同比5.3%,對應社融同比9.6%;2023年名義GDP同比預計4.1%,對應社融同比約為9.4%(剔除前文假設3的5000億國債)。
假設2024年名義GDP增速5.6%的情境下,我們對2024年社融預測為名義GDP同比+X,X參照2021年社融同比為8%,對應社融增量30.2萬億;X參照2022年社融同比9.9%,對應社融增量37.3萬億;X參照2023年社融同比為10.9%,對應社融增量40.6萬億。
二、35萬億社融,對應什么樣的投放結構?
結合前期報告《穩增長情境下,貨幣政策更加“以我為主”》,當下的社融投放層面,貸款占比約為70%左右,政府債占比約為26%左右,剩余部分(企業債權,股票融資,外幣貸款,非標等)占比約為4%左右。假設2024年投放結構不變,那么35萬億的社融,預計對應2024年大致24.5萬億的貸款,9萬億的政府債以及1.5萬億的剩余部分。我們重點觀察政府債和信貸投放。
從政府債來看,2024年我們預計專項債在3.8萬億~4萬億之間,赤字率預計3.5%左右對應國債+一般債約為4.6萬億,疊加剩余5000億國債增發,政府債加總之后大致為9萬億左右。投放節奏層面,預計類似2022年,政府債發放前置,財政發力前置。
從貸款層面來看,我們預計2024年信貸投放仍以企業為主,考慮到信貸平穩投放訴求,我們假設2024年一季度信貸投放不超過過去五年同期的均值,那么對應一季度信貸投放約為7.9萬億,較2023年一季度同比下滑2.7萬億。
貸款投放一季度同比偏弱的情境下,二三四季度同比大概率偏高。平穩投放視角下,后續二三四季度預計每個季度投放5~7萬億(按照2021年~2023年均值經驗,預計二季度比三季度貸款多一萬億,三季度比四季度貸款多一萬億)。
三、35萬億的社融,權益市場應該關注資金的轉化率
對于權益市場而言,重點觀察社融的“轉換率”:
①轉換率視角一:社融能否轉換為M1同比
背后邏輯:M1同比表征企業活期存款同比的邊際變化,社融資金再多,錢沒有放到活期賬戶上,仍然表征企業部門沒有投資意愿,實體經濟就難有盈利預期。
當下情況:當下社融與M1剪刀差明顯較大,因此短期社融同比變化未必是主要矛盾,M1是更重要的因素。
市場指示:歷史經驗來看,M1同比與名義GDP同比剪刀差的變化對A股估值有較強的指示意義。
②轉換率視角二:社融能否形成金融投資,而非居民企業存款
背后邏輯:結合我們前期報告《三大體系——金融指標如何實戰指引資產配置》,實體部門用于金融投資的錢=社融增量+代客結售匯差額+政府存款的減少-居民存款增量-企業存款增量-M0增量。結合上述公式,社融增量不變的背景下,存款生成的越多,能用于金融投資的資金就越少。社融不僅要高,還要存款邊際減少。
當下情況:2022年以來,社融年化增量持續維持在30~33萬億之間,但用于金融投資的資金年化增量持續回落,2023年3月為期間最低值3.93萬億(2010年以來的最低值),近期小幅回升至6萬億(接近2022年11月的水準和2016年上半年的水準)
市場指示:歷史規律來看,剔除2015年,實體部門金融投資資金與A股走勢高度相關,并且我們以【實體部門的金融投資/實體部門的收入】來衡量的風險偏好也與A股指數有較好的相關性。當社融投放不再形成超額存款,這或許就意味著市場看到了增量資金。(實體部門收入=社融增量+代客結售匯差額+政府存款的減少)
四、35萬億的社融,債券市場應該關注擴信用的結構
對于債券市場,重點觀察35萬億社融背后的結構。結合我們前期報告《政府加杠桿,等于寬貨幣;私人加杠桿,才是擴信用》,如果信用擴張近似私人部門加杠桿(下圖藍色陰影),我們觀察到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整體易上難下,但如果信用擴張近似政府加杠桿(下圖紅色陰影),那么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整體易下難上。如果后續社融同比抬升的同時民間投資仍弱,私人部門加杠桿意愿仍差的背景下,我們認為債券仍有做多的機會。
來源: 一瑜中的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曹睿潼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