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北大金融評論
深化公共資源交易改革,是黨和國家對公共資源交易事業的重要部署。近日,黑龍江省、遼寧省、吉林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三省一區公共資源交易區域一體化合作推進會在哈爾濱市召開。此次會議標志著東北三省一區公共資源交易區域一體化合作正式進入實質性“施工”階段。
深圳交易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戈在《北大金融評論》撰文表示,深圳公共資源交易改革從2015年開始,2019年下半年加速推動,到2020年全面完成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為深入推進深圳公共資源交易法治化、規范化、透明化、市場化、廉潔化,構建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要素市場,助力“雙區”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深化公共資源交易改革,建立統一規范的市場化要素和資源配置交易平臺,是黨和國家對公共資源交易事業的重要部署,對清除市場壁壘,提高公共資源配置效率,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通過梳理公共資源交易改革模式,總結深圳公共資源交易改革經驗,為深化全國公共資源交易改革提供“深圳樣本”。
我國公共資源交易改革背景
我國公共資源交易改革可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初,以建設工程有形市場為主逐漸擴展到土地、礦產、國有產權等領域,該階段有形市場均由各個行業行政主管部門分散建設和運營,易造成條塊分割、管辦不分、監管難度大等問題。到21世紀初,全國公共資源交易市場迅速發展,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實施條例》等法律和法規先后出臺,公共資源市場建設不斷規范。2002年,浙江紹興市把政府各部門分散設立的交易市場集中起來,建立全國第一家統一集中的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該經驗隨后在江西、安徽、湖北等地得到推廣。此后,2013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提出建立統一規范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首次明確了要整合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土地使用權和礦業權出讓、國有產權交易、政府采購等四大公共資源交易板塊進入統一的平臺進行交易;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整合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標志著全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整合工作全面展開,公共資源交易改革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共享的指導意見》,為公共資源交易改革提供了重要指導和根本遵循;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印發,指出健全要素市場化交易平臺、拓展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功能。
在頂層設計的加持下,全國各地陸續開啟新一輪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共享,不斷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推動公共資源交易行業快速發展。
全國公共資源交易改革典型模式
經過近幾年的不斷探索,國內公共資源交易改革基本呈現出三種模式,包括“一中心”“多中心”和“一集團”模式。
(一)“一中心”模式
“一中心”模式是指將原先分散設立的各類公共資源交易機構整合,組建事業編制的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是目前全國大部分省市普遍采用的一種模式。以南京為例,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于2014年5月正式批準設立,為全額撥款副局級事業單位,由南京市原有的市建設工程交易中心、市交通招投標服務中心、市貨物招標投標交易中心、市政府采購中心、市產權交易中心、市土地交易中心等6家交易中心,從各職能部門中剝離出來整合建立,承擔為全市公共資源交易活動提供場所、信息、咨詢、見證等相關服務工作。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根據統一服務標準的要求,市和區一體化管理,目前有6個分中心。
(二)“多中心”模式
“多中心”模式是指保持原有分散設立的公共資源交易機構不變,通過搭建統一的信息化交易平臺,將分散設立的交易機構相關系統接入信息化平臺,實現公共資源交易從依托有形場所向以電子化平臺為主轉變。以浙江為例,為落實《工作方案》提出的“以信息化建設為支撐,加快構筑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要求,201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浙江省整合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實施方案的通知》,明確“省級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采用電子化方式進行整合。現有的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土地使用權和礦業權出讓、國有產權交易、政府采購等實體交易平臺,維持機構、人員、管理體制不變,名稱統一為省公共資源(招標投標、礦業權、國有產權、政府采購)交易中心,依法獨立開展交易活動。”該模式突出“互聯網+信息整合”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既保持了原有管理體制和現有法律法規制度的延續性和嚴肅性,又保持了現有專業隊伍的穩定性。
(三)“一集團”模式
“一集團”模式是指將原有分散設立的公共資源交易機構整合組建為公共資源交易集團,以企業化運營管理方式為社會提供公共資源交易服務。當前,采用該模式的城市主要包括重慶、深圳、廣州等。2016年5月,按照國務院整合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決策部署,重慶市委、市政府整合工程招投標、政府采購、土地和礦業權、機電設備招投標、國有資產等五個市級交易平臺,組建重慶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在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集團加掛“重慶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牌子,承擔重慶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的職能,重慶市的公共資源業務進行企業化運作。在此基礎上,深圳、廣州先后以“市場化運作、企業化運營”方式推動公共資源交易改革。
深圳公共資源交易改革實踐
深圳公共資源交易改革從2015年開始,2019年下半年加速推動,到2020年全面完成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為深入推進深圳公共資源交易法治化、規范化、透明化、市場化、廉潔化,構建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要素市場,助力“雙區”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創新管理體制,推進公共資源交易服務、管理、監督職能相互分離
轉變管理理念,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構建綜合管理與行業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相結合,依法監管與信用激勵約束相結合的管理監督新格局。市發改委作為全市公共資源交易的綜合管理部門,承擔指導協調公共資源交易活動等綜合類職責;市、區財政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住房建設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生態環境局、醫保局等是公共資源交易的行業監管部門,按照管理權限和職責分工,承擔公共資源交易活動的行業監管職責;紀委監委、審計部門、司法機關等聯合行業協會、社會第三方,共同構成監督檢查、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相結合的監督管理體系。
(二)組建交易集團,以企業化平臺統一為各類市場主體提供公共資源交易服務
按照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在市國資委積極推動下,交易集團于2020年11月20日正式揭牌,并加掛“深圳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牌子,打造以企業為主體、“一個機構、兩塊牌子”的平臺運行服務機構模式。交易集團堅守“公益性、功能性、商業性”定位,是全國第一家率先整合市、區兩級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企業,通過實行分類運營,統一為各類市場主體提供公共資源交易公益性和市場性服務,鼓勵拓展交易種類、提供增值服務、提升服務品質、擴大經營效益,推動公共資源配置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
(三)構建統一平臺,推進各類公共資源交易全程電子化
全面實施“風火輪”數字化轉型計劃(圖1),建設全市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信息化平臺,推進實現各類公共資源全程電子化,實現交易信息實時推送、交易數據自動保存、交易過程數字留痕,建立“一網兼容、一站通達、一掌通辦”服務體系,為各方主體安全穩定、功能豐富、高效便捷、精準客服的一體化交易服務提供支撐(圖2)。與此同時,通過平臺的互聯互通,整合共享交易信息、信用信息、監管信息,整合專家資源、場所資源,突破了原各生產要素分散管理,要素流通數據因行業壁壘存在資源不協同、管理無承接、數據不共享等發展瓶頸,提升了資源使用效率,整體實現公共資源交易“監管陽光化、管控集約化、業務高效化和服務多元化”的建設目標。
(四)打破區域限制,鼓勵充分參與市場競爭
作為深圳公共資源市場化配置載體,交易集團以“城市新名片、行業新標桿”為使命愿景,通過公共服務市場化運作,鼓勵參與跨區域競爭,在全面做大做優做強深圳本地要素交易市場的基礎上,探索打破公共資源交易領域的區域限制,通過統一規范、公開透明、服務高效、競爭有序的市場運行機制,吸引市場資源向深圳匯聚,促進跨平臺、跨區域交易與合作,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發展戰略。2022年成功輸出“深圳模式”,與山西省屬國企合作成立晉深公司,打造異地新樣板;在黑龍江、江蘇等地持續輸出資金融通平臺等先進成果,深圳改革先行示范經驗成功向全國推廣。
深圳公共資源交易改革成效及意義
當前,深圳順利完成了市、區兩級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全方位、市場化整合,建立了規則統一、公開透明、服務高效、監督規范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推動了公共資源交易服務、管理與監督“三分離”,實現了平臺服務效能顯著提升、制度性交易成本顯著下降、對外輻射能力顯著增強。2022年交易品類從改革前的18類增加至27類,較改革前增長50%;交易規模達1.54萬億元,位居行業前列。
(一)企業化運作有利于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在傳統的交易機制和模式下,資源配置往往受到地域限制和信息不對稱的影響,導致資源流通不暢、利用效率低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企業化運作有利于激發企業內生活力和創新力,一方面不斷孵化新的交易品類、提升平臺服務效能,打造公共資源交易服務生態,對交易主體、市場同業和合作伙伴進行專項賦能,提高要素交易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積極謀劃對外發展、打破地域壁壘,全力打通跨區域交易的關鍵堵點,進而促進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順暢流通,對于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著力推動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數字化轉型有利于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當前,公共資源交易呈現市場要素品類多、市場主體體量大、業務需求變化快等特點,而傳統的交易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業務系統割裂、數據價值未充分挖掘等問題。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通過數字化轉型,借“數”之力,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建設“業務高效化、服務多元化、監督陽光化、管控集約化”的交易平臺,實現業務流與資金流、資源流、信息流、生態流加速流轉、高效整合,賦能業務模式創新,達到“數據驅動業務”的目的,助力公共資源交易行業在數字經濟時代創造新價值、實現高質量發展。
(本文作者介紹:由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創辦,聚焦金融領域前沿研究,堅持“中國金融,全球價值”的辦刊理念。)
責任編輯:李琳琳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