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花長春、張捷
第一、將“科技創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科技創新”是“十四五”期間的核心產業政策主線。預計會落在兩個方面: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數字經濟是“十四五”產業升級的主圖景;
第二、“十四五”期間,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成為新主線。以“全面促進消費”為主著力點。“全面促進消費”主要是“供給創造需求”,而非從需求端入手;
第三、“十四五”期間,對“綠色發展”理念濃墨重彩,“能源革命”是產業升級三大著力點之一。“綠色發展”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手段、應有之義,環保政策走向制度化;
第四、“十四五”期間,產業升級的核心目標是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以交通強國、能源革命、數字化發展作為三大突破點。方向有三個:制造業升級、高質量供給、數字經濟發展;
第五、“十四五”期間,面對更趨復雜的國際環境,更加強調國防、軍隊建設,強調國家安全、社會穩定,軍費相關支出或有大規模增長;
在此基礎上,十四五規劃可能挖掘的五條主線包括:(1)綠色發展理念之下的新能源等;(2)數字經濟,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爆發式增長;(3)醫藥、旅游等養老、幸福產業;(4)農業產業化、土地改革加速;(5)依托大都市群、大都市圈,更加集聚的區域發展思路下,傳統基建精準補短板。
正 文
十九屆五中全會的核心任務之一是審議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討論稿)。因此,此次會議公報的核心內容有三個:一是對我國未來一段時間面臨的發展環境的研判;二是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三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和任務。
從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來看,“十四五”期間的政策走向主要呈現七大特征:
第一、“十四五”期間的發展理念核心強調 “防風險”,“促增長”進一步有所淡化。“十四五”期間,預計經濟將加速進入中速增長平臺。
此次會議對我國“十四五”期間面臨的發展環境強調機遇、挑戰的兩個新變化:國際環境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從應對策略的角度,強調“斗爭精神”,強調“底線思維”。我們測算,基準情形下“十四五”時期年均增速在5.0%~5.5%左右。
第二、“十四五”期間,繼續推進高質量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延續和深化,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成為新主線。“暢通國內大循環”以“全面促進消費”為主著力點。
公報將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首次提出的“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和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明確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構建“國內大循環”核心解決的痛點是我國居民儲蓄率過高、內需循環不暢,需求依賴外部經濟體。因此,公報指出“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可見,未來構建“國內大循環”,其核心抓手在于降低居民儲蓄率、持續擴大內需。
“十四五”時期,我國人口結構會發生三個拐點性變化:(1)人口總量峰值或將在2025年出現。(2)“十四五”期間老齡化程度將加快,20-50歲勞動人口加速向下拐點出現。(3)養老保險在“十四五”期間有穿底壓力。這意味著,消費率提升、消費升級將愈發明顯,醫療消費也將上一新臺階。
“全面促進消費”的政策抓手,不再是類似“家電下鄉”那種需求端發力,而是要從“高質量供給”著手,由此帶來的機會是本土、民族品牌崛起及其對海外高端品牌的替代。公報提出“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預計“全面促進消費”主要是供給創造需求。這是說,要從供給側進一步提升產品、服務質量,讓萬億體量的海外消費回流國內,讓消費留在國內。
第三、十四五期間的新發展理念核心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創新”核心是科技創新;“協調”主要是區域政策,強調“區域重大戰略”,新型城鎮化依托大都市群、大都市圈更加集聚;“綠色”發展強調環保、新能源、“開放”側重貿易領域;“共享”主要是健全教育、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契合“十四五”期間中等收入群體擴大、人口老齡化大背景。
第四、將“科技創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科技創新”是“十四五”期間的核心政策主線。預計會落在兩個方面:第一、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第二、數字經濟是“十四五”產業升級的主圖景。
公報對“創新”反復強調:
1、就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指出要“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這意味著2016年提出的“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目標或將側重在“十四五”期間推進,實現更加緊迫。我國在2016年公布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三步走”目標。
2、在提出的十二項核心任務中,將“創新、科技自立自強”放在首要和核心地位。公報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第五、“十四五”期間,對“綠色發展”理念濃墨重彩,“綠色發展”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手段和應有之義,環保政策走向制度化;“能源革命”是產業升級三大著力點之一。
1、就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提出“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2、再次強調包含“生態文明”在內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綠色”是五大新發展理念之一;
3、將“能源革命”是作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三大著力點之一。
第六、“十四五”期間,產業升級的核心目標是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方向有三個:制造業升級、高質量供給、數字經濟發展,以交通強國、能源革命、數字化發展作為三大突破點。
會議提出的十二項核心任務,第二項是關于“產業升級”的,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要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十四五”期間的基礎設施建設將更加注重精準補短板),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推進能源革命,加快數字化發展。
第七、“十四五”期間,面對更趨復雜的國際環境,更加強調國防、軍隊建設,強調國家安全、社會穩定,軍費相關支出或有大規模增長。
對形勢的判斷,公報指出未來“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十四五”期間,世界主要經濟體份額占比承繼“東升西漸”態勢,中美將延續博弈態勢;
1、將“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作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子遠景目標之一;
2、將“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邁出重大步伐”作為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
3、將“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作為十二項核心任務之一,提出確保二〇二七年實現建軍百年奮斗目標。
除此之外,我們曾針對 “十四五”期間全球宏觀趨勢、國內經濟增長特征、政策思路等進行了全面展望。此次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所體現出來的發展思路很多契合我們之前的猜想。具體參考報告《“十四五”開局:五大趨勢與五大猜想》20200921。
參考報告:
1、“十四五”開局:五大趨勢與五大猜想——“十四五”規劃研究系列一
2、“國內大循環”:核心思路、路徑及投資機會初探—探究“國內大循環”系列(一)
(本文作者介紹:國泰君安研究所首席全球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陳鑫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