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伍戈
核心觀點:
1.消費與老百姓息息相關,且在GDP中占比過半,其恢復快慢牽動人心。“十一”期間攜程門票、酒店預訂等微觀數據同比增速高達100%和40%,而旅游收入等總量指標仍只有去年的七八成。各類消費指標的反差不禁讓人困惑:消費究竟是冷還是熱?未來走強還是趨弱?
2.過去幾年消費的同比增速都明顯高于投資和出口。但疫情以來,該趨勢發生逆轉,消費增速開始慢于其它經濟動能,且其在經濟中的占比也由近年來的上升態勢轉為下降。不過,最近消費恢復速度似有所加快,實際消費指標已由過去數月的不及市場預期轉為超出預期。
3.消費的改善取決于居民收入和消費意愿的狀況。疫情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傾向急劇下滑而收入收縮相對有限。消費傾向能否持續改善或將主導未來消費的恢復程度。與歐美主要依賴財政救助不同,我國消費的改善更多是疫情穩定下民眾的自發性行為,消費券等帶動有限。
4.展望未來,疫情雖時有復發,但對消費意愿的影響邊際遞減。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服務業逐步好轉,農民工等低收入者收入恢復加快,而其消費傾向大于高收入者,這有助于整體消費抬升。鑒于投資和出口或邊際趨緩,消費回升仍有空間且速度有望快于其它經濟動能。
消費與老百姓息息相關,且在GDP中占比過半,其恢復快慢牽動人心。“十一”期間攜程門票、酒店預訂等微觀數據同比增速高達100%和40%,而旅游收入等總量指標仍只有去年的七八成。各類消費指標的反差不禁讓人困惑:消費究竟是冷還是熱?未來走強還是趨弱?
一、消費是冷,還是熱?
消費或是受疫情拖累最大的總需求經濟動能。截至目前,出口、投資的當月同比增速已達到甚至超過疫情前,但消費與疫情前相比仍有不小的距離。今年消費的增速開始低于其它經濟動能,這與疫情前截然相反。過去數年,消費在經濟中的占比一直呈上升趨勢,但今年已轉為下降。
今年以來消費實際值曾一度不及以“遠見杯”和路透調查為代表的市場平均預期,但這種態勢最近有所扭轉,8月份以來社零增速已接連超出市場預期。種種跡象似乎表明,商品和服務消費修復在悄然加快。
二、消費會走強,還是趨弱?
美日等發達經濟體的經濟與消費恢復高度依賴財政救助,其規模達到GDP的13%以上,而我國僅4%左右。我國消費的改善更多源于疫情穩定下民眾的自發性行為,消費券對社零的拉動不到0.5個百分點,帶動作用十分有限。
疫情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傾向急劇下滑而收入收縮相對有限。消費傾向能否持續改善或將主導未來消費的恢復程度。疫情沖擊下服務業受損嚴重,使得低收入者收入縮水尤為突出,而其消費傾向大于高收入者,因而拉低了整體的消費傾向。未來隨著服務業逐步好轉,農民工等低收入者收入恢復加快,這有助于整體消費抬升。
展望未來,疫情雖時有復發,但對消費意愿的影響或邊際遞減。疫苗普及之前居民消費傾向的完全恢復固然還需時日,但逐步恢復已是大勢所趨。疊加經濟回升過程中居民收入的逐步改善,未來消費恢復的趨勢還將延續。考慮到地產與基建放緩下投資邊際趨緩,出口進一步上升的空間也相對有限,未來消費回升的速度有望快于其它經濟動能。
三、基本結論
一是過去幾年我國消費的同比增速都明顯高于投資和出口。但疫情以來,該趨勢發生逆轉,消費開始慢于其它經濟動能,且其在經濟中的占比也由近年來的上升態勢轉為下降。不過,最近消費恢復速度似有所加快,實際消費指標已由過去數月的不及市場預期轉為超出預期。
二是消費的改善取決于居民收入和消費意愿的狀況。疫情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傾向急劇下滑而收入收縮相對有限。消費傾向能否持續改善或將主導未來消費的恢復程度。與歐美主要依賴財政救助不同,我國消費的改善更多是疫情穩定下民眾的自發性行為,消費券等帶動有限。
三是展望未來,疫情雖時有復發,但對消費意愿的影響邊際遞減。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服務業逐步好轉,農民工等低收入者收入恢復加快,而其消費傾向大于高收入者,這有助于整體消費抬升。鑒于投資和出口或邊際趨緩,消費回升仍有空間且速度有望快于其它經濟動能。
【作者】
伍戈: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曾長期供職央行貨幣政策部門,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擔任經濟學家。中國經濟學最高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得者,曾獲浦山政策研究獎、劉詩白經濟學獎。
徐劍、文若愚、高莉:長江證券研究員。
劉帥、張文佳、高童、李晟、孟煜朝、席紫瓊、薛昕安:長江證券實習研究員。
(本文作者介紹: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總裁助理)
責任編輯:張緣成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