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A股現金流王鹽湖鉀肥,是如何敗家到今天這個地步的
來源:紋枰默卒

導語:藍籌敗家的典型案例。
鹽湖鉀肥(SZ:000792)出了業績預告,爆虧400多億。然而我很意外的是,居然有這么多人這么興奮,貌似找到了大牛股。呵呵,我來隨便扒一扒鹽湖鉀肥的歷史。
2006年之前,關聯交易吸第一滴血
老股民肯定清楚鹽湖鉀肥有多牛,要是來談現金流,什么貴州茅臺、什么格力電器,10幾年前這都是小弟弟,真正的現金奶牛是鹽湖鉀肥。
一個控制了中國83%的鉀肥資源的企業,毛利率74%,至于鉀肥是干什么的,自己去問問中國廣大的農民伯伯去,有句話怎么說的來著:請客可以不喝白酒、種地可以不用鉀肥嘛?
如果說貴州茅臺核心競爭力就是不折騰,那么鹽湖鉀肥的核心敗家力就是折騰。
公司在有了鹽湖鉀肥這一個上市公司之后,還注冊了n個關聯公司,包括鹽湖集團、鹽湖發展等等。
這些關聯公司和鹽湖鉀肥賣的東西其實是一樣的。2007年鹽湖鉀肥的關聯銷售額超過11億元,將近其總銷售額的33%。而這么多公司的區別就在于成本。關聯公司的成本為零,成本都算到上市公司里去。
但就算這樣,鹽湖鉀肥業績照樣牛得一塌糊涂,股價從10塊炒到100塊。
2006年到2011年,整體上市吸第二滴血
關于整體上市,上市公司其實是非??咕艿?,高管多次在交流會上表示無意整體上市。但這是高層定下的,大勢所趨,你不做還不行。不過大伙以為鹽湖鉀肥就這么乖乖地整體上市了?朋友,你太天真了!
我們理解的整體上市,就是把非上市公司的資產,定一個價格,裝到上市公司里面去。但鹽湖鉀肥大股東明顯很有想法,公司是我們幾代鉀肥人奮斗出來的,憑什么讓你們小股東來分收益,你們小股東算個屁啊。
于是乎,鹽湖鉀肥吸收關聯企業比如鹽湖集團,不是直接吸收,而是讓鹽湖集團先借殼SST數碼(SZ:000578),有個撐桿跳的行為。
2008年,兩湖合并就有不少人質疑:
第一,如果不用借殼上市“撐桿跳”,鹽湖集團的資產簡單注入鹽湖鉀肥價值是多少呢?鹽湖集團借殼SST數碼時的評估報告認為,鹽湖集團全部股權價值在108.13億元至116.52億元之間。
2008年半年報還顯示,ST鹽湖賬面凈資產只有56億元多,但是此刻已經是上市公司的鹽湖集團,得到的市場估值卻是951億元。所以,僅是借殼上市一步,ST鹽湖首先實現了近10倍的價值“飛躍”!
第二,作為鹽湖鉀肥大股東,鹽湖集團在啟動合并前壓低鹽湖鉀肥中報業績時,竟然毫不掩飾。2008年7月30日,仍處于停牌狀態的“兩鹽湖”給了投資者第二個出其不意:當日兩公司中報聯袂亮相,ST鹽湖凈利大增2382.94%,凈利潤7.7億元;而一向利潤豐厚的鹽湖鉀肥凈利潤5.1億元,只增長了3.13%。
對此,市場一片嘩然:“鹽湖鉀肥、ST鹽湖的主體利潤來源都是鉀肥,但是ST鹽湖不到鹽湖鉀肥產能的80%,為什么利潤反而會高出50%?更何況一季度中ST鹽湖的凈利潤還低于鹽湖鉀肥?”一位研究人士質疑。
第三,3股ST鹽湖換1股鹽湖鉀肥的比例,也令鹽湖鉀肥投資者非常不滿。不少基金都認為合理的比例應當在4:1,底限也是3.5:1。
行了,都洗洗睡吧,最后2011年,兩湖最終合并的時候,換股比例是2.9:1。
定向增發吸第三滴血
終于,整體上市成功了,躺著金山銀山,躺著一堆的現金流,那么上市公司就該好好經營了對吧?朋友,你太天真了!
2015年12月29日,鹽湖股份公司以18.36元每股的價格,定增2.67億股,募集資金凈額48.5億元。八名認購對象中,除長城資產管理公司外,其余均為基金公司,包括泰達宏利、申萬菱信、鵬華、財通、光大保德信、金鷹、天弘等。
值得注意的是,控股股東青海國投、第二大股東中化化肥均未參與。定增資金用于150萬噸/年鉀肥擴能改造工程項目、30萬噸/年鉀堿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
至于為什么公司壟斷著74%毛利的氯化鉀產品,還會缺現金,我不懂,你們別來問我。
債轉股吸第四滴血
“12鹽湖01”于2012年發行,募集規模50億,發行存續了7年,直到2019年6月28日之前評級都是AAA,鹽湖股份的鉀肥壟斷優勢也都一直為市場所熟知。
但就是這樣一張債券,2019年10月,鹽湖股份突然一紙公告,我們要破產了,還不上債了!
2020年1月10日,出了債轉股方案,稀釋一半的股權。
可以說12鹽湖01開了一個很惡劣的先河,就是首只具有持續經營和償債能力的大型國有企業對公募債的惡意違約。
司法拍賣吸第五滴血
我們都知道鹽湖鉀肥從2017年就開始巨額虧損,2019年預計要虧400多億,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子公司“鹽湖鎂業”和“海納化工”的資產減值計提。
至于為什么不是一年計提光,然后保殼,我不知道。
但2019年12月27日,公司一紙公告,要是再拍賣沒人要的話,大股東要買這些拍賣處置的資產,收購價是30億元。
鹽湖鉀肥,這20年的上市之路,就是A股上市公司藍籌的典型案例,非常值得分析。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常福強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