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華夏時報
記者 傅碧霄 北京報道
8月19日,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2年上)》(下稱《半年報告》),今年上半年,新發行理財產品1.52萬只,累計募集資金47.92萬億元。截至6月末,理財產品存續規模達29.15萬億元,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27.72萬億元,占比超95%。上半年理財產品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4172億元,同比增加34億元。
產品凈值化程度持續提升的同時,銀行理財也面臨著更大挑戰。今年以來,在市場波動之下,銀行理財出現破凈、回撤,投資者信心受到一定沖擊。
對此,在8月20日舉辦的“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夏季峰會”上,工銀理財董事長王海璐、農銀理財董事長馬曙光、建信理財董事長劉興華、交銀理財總裁金旗等理財公司負責人都強調了投研能力和產品設計的重要性,對養老理財等長期產品看好。
轉型之下的挑戰
“理財凈值化轉型后,底層資產的變化都將迅速反映到產品凈值上,導致產品凈值波動更加敏感。”農銀理財董事長馬曙光這樣說道。
工銀理財董事長王海璐也坦言:“今年一季度,在外部市場沖擊下,銀行理財行業正面迎擊了市場超預期調整,遭遇到資管新規發布以來最大幅度的波動,這對于理財公司和投資者來說,都是一次巨大考驗。”
馬曙光指出,由于歷史原因,相較公募基金等資管同業,銀行理財資金主要配置于現金與固定收益類資產,權益投資等多資產投資能力缺乏。這一方面導致投資組合獲取超額收益難度較大,特別是在低利率振蕩的時期,面臨資產荒的配置難題;另一方面,在債市單邊下行時,也缺乏跨市場的風險對沖能力,難以把握股市、商品、黃金等大類資產輪動的行情。反映在理財產品端,就是固收增強類產品的實際收益并不強,而偏股混合類、權益類具有較高收益彈性的產品也較為缺乏,難以滿足更廣泛客群的理財需要。
平安理財總經理張東指出,理財產品全面凈值化轉型,整體收益率相比以前明顯下降。今年以來,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資金超預期充裕,債券利率大幅度下行,信用利差明顯縮窄,固收資產的收益率下行,但理財客戶的預期回報卻沒有調低。
低收益環境下,如何維持理財產品收益的競爭力?面對更加不確定性市場,又該如何控制波動?這些都是行業面臨的挑戰。
加強投研能力
馬曙光認為,當前銀行理財更加需要專業化、市場化的投資能力。主要應從三方面著力:首先,完善投研支持體系,宏觀策略研究要加強大勢研判,提升大類資產擇時能力,中觀行業研究要做深做細,研判行業景氣度與當前位置,微觀標的與合作機構的研究要加強分級投資庫的跟蹤維護,規范開展合作機構評價,嚴把準入關;其次,夯實固定收益投資基本盤,深化信用研究,拓展交易品種,守住投資組合的收益底線;最后,發揮權益投資的收益倍增作用,嚴格投資紀律,明確不同產品配置權益類資產的風格偏好、標的選擇、倉位控制的要求,提高產品收益彈性。
據馬曙光介紹,面對今年上半年市場超額預期波動,農銀理財提前研判形勢,有效控制回撤,破凈率和破凈數量保持了可比同業最低,已兌付理財產品無一破凈。該公司成立以來,新產品所投資資產無一不良。
馬曙光表示,農銀理財的投研決策機制比較高效。而且,農銀理財堅持建設全流程嵌入式風險管理體系,覆蓋投前、投中、投后,這對產品的運營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于理財公司的投研體系建設,王海璐指出,有些公司在信用風險上做精選策略,進行信用下沉,如果可以做好,這種模式是不錯的,但是如果過度下沉,或者組合中高收益的債券比例過高,那么實際上這是把風險向后推延。高收益的信用債短期票息雖高,但未來違約風險、凈值波動風險較大,“所以,要做適當的平衡,適度下沉,適度精選,不能為了市場競爭,比拼價格,盲目做信用下沉。”
王海璐還指出:“有些同業委外規模做到幾千億,那實則是讓渡了自己的牌照,也放棄了自身的長遠發展。”而且,底層資產的風險在委外的過程中能否得到有效管理,在組合中能否進行有效的適配,這些問題也值得關注。所以,資管機構還是要注重自主投研能力的培養。
滿足穩健理財需求
面對資產出險、產品破凈等挑戰,建信理財董事長劉興華指出,對于非標資產,主要的思路是以時間、空間的轉化,在市場整體下統一考慮和統一協調。對于標準化資產,則應該分散配置,降低單一資產對產品凈值的影響。“收益率水平在業績基準上有浮動區間,但也有臨界點,不能讓投資人出現大面積虧損是管理人應盡的責任。”
“目前銀行理財客戶依然存在投資慣性,所以,為客戶提供絕對收益回報依然是銀行理財的一個重要目標。”王海璐這樣說道。但是,底層的債券、股票、基金等資產的價格每天都在波動,所以王海璐指出,必須持續提升優質資產的挖掘能力和投資組合的精細化管理能力,來為客戶平衡好風險和收益之間的關系。
關于優質資產的挖掘,王海璐表示,要進一步發揮銀行理財在信用研究領域的資源稟賦,并與母行長期積累的信貸專業能力形成有效協同,為客戶挖掘更多的優質信用資產。同時,在低利率“資產荒”的市場環境下,要持續加大對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
王海璐透露,工銀理財自主發行的凈值型理財產品規模在業內率先突破2萬億元,到期產品加權平均收益率為4.25%。
銀行理財客戶的風險偏好普遍較低,交銀理財總裁金旗表示,產品設計要強調“低波”,在產品設計階段,波動就不可設計過高,大部分的基礎性產品還是要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對穩健產品的需求。
另外,金旗看好以養老產品作為突出表現的長期線產品,只有期限延長,理財產品才能獲得比較高且穩定的收益。
《半年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底,已經有27只養老理財產品順利發售,23.1萬名投資者累計認購超600億元。
多家理財子公司積極布局養老理財。招銀理財總裁汪濤介紹,2021年以來,招銀理財共推出了3只養老產品,覆蓋超過8.7萬客戶,規模合計242億元。
張東表示,行業要緊扣客戶穩健理財需求進行布局。平安理財的產品戰略是,著力構建年化3%-8%、以絕對收益為目標的產品線,對每類產品設定了波動和回撤目標,錨定好產品的風險水平,以大概率保證客戶的持有體驗。在風險錨定之后,平安理財對每類產品在多資產、多策略的擴容空間都在積極做探索。
《半年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共有253家銀行機構和25家理財公司發行理財產品。截至2022年6月底,理財公司存續產品存續規模19.14萬億元,占全市場的比例達65.66%,成為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的一支重要力量。
展望行業發展的未來,劉興華指出,理財公司的規模不應超過居民存款的50%,理財公司不可能無限發展,整體規模應當以不沖擊影響銀行的整體流動性為上限。截至今年6月末,我國居民存款為112萬億元,所以,未來理財的規模宜在50萬億元上下,與基金、信托、保險、證券共同做強中國的大資管。

責任編輯:余坤航
投顧排行榜
收起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