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帆之災,后繼無人……
昔日的“摩托車大王”如今在最主要的接班人問題上仍不明朗,而讓大眾產生疑慮的關鍵問題就是,像力帆股份這樣“后繼無人”的家族企業,為何職業經理人團隊難將其帶出低谷?與此同時,選擇職業經理人團隊又是否是其唯一的出路?
文|牛小歐 朱耘
重整尚未明朗,昔日“摩托車大王”力帆再遭重創。
2020年10月13日晚間,*ST力帆(601777.SH,以下亦稱力帆股份)發布公告稱,2020年10月13日收到公司控股股東重慶力帆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力帆控股)以及公司實際控制人尹明善、陳巧鳳、尹喜地、尹索微的通知,其于2020年10月12日、13日分別收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國證監會)下發的《調查通知書》,因力帆控股、尹明善、陳巧鳳、尹喜地、尹索微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中國證監會決定對其立案調查。
目前,力帆股份正處于企業重整的關鍵時刻。據悉,力帆股份重整案第一次債權人會議已于10月13日舉行,會議表決通過了《力帆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重整案財產管理方案》。其公告稱,重慶兩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公司(下稱兩江基金)和吉利邁捷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吉利邁捷)將作為意向重整投資人,參與力帆股份的重整工作。值得注意的是,確認參與力帆重整的兩江基金和吉利邁捷,分別代表了重慶兩江新區政府和吉利控股集團。啟信寶顯示,吉利控股集團旗下吉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和杭州吉行科技有限公司分別持有邁捷投資99%和1%的股份。
汽車分析師任萬付向《商學院》記者表示:“力帆的品牌價值較低,力帆品牌能否保留存疑。個人認為,吉利收購力帆應該是基于兩個主要因素,一是力帆是上市公司,殼資源可以為吉利在資本市場運作帶來便利性;二是布局西南市場,從吉利目前的工廠布局來看,工廠主要位于東部和北部,收購力帆可以實現更全面的布局。”
全聯車商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曹鶴進一步向《商學院》記者分析指出:“力帆轎車業務本身不具備吸引力,產品、核心技術和工廠都是比較差的,品牌影響力也很有限。如果吉利邁捷收購它,可能是和布局西南市場有關系,但更多是看中背后多種因素,比如上市公司殼資源,*ST力帆上市公司殼資源有助于吉利回歸A股市場融到更多資金。對吉利來說,多一個上市公司殼資源也可以將其他業務放入其中,更方便其進行資本運作。此外,*ST力帆還擁有很多汽車企業夢寐以求的金融牌照,這對于吉利控股旗下的曹操出行等板塊意義重大。”
《商學院》記者就力帆實控人等被立案調查是否會影響正在進行的重整事項以及未來吉利邁捷如何參與重整,重整之后吉利又將以怎樣的身份來重新整合力帆股份現有的乘用車業務等關鍵信息?吉利控股集團方面回復《商學院》記者稱:“現在屬于緘默期,不方便做太多回應。”
《商學院》記者也就實控人等被立案調查一事,以及是否會影響目前正進行的重整事項采訪了力帆控股,力帆控股方面文字回復記者稱:“鑒于目前公司處于敏感時期,我們公司暫時謝絕媒體的采訪,還請您關注我公司公告。公告中都是及時披露公司當前的信息的。”
實控人遭證監會立案調查
公告顯示,力帆控股為*ST力帆的控股股東,持有其47.08%的股份。尹明善、陳巧鳳(尹明善之妻)、尹喜地(尹明善之子)、尹索微(尹明善之女)四人均在公司擔任董事職務,以上四人合計直接持有公司0.49%的股份,而通過持有力帆控股的股份間接持有公司股份共計47.08%。
雖然現在力帆股份實際控制人(尹明善家族)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的具體內容還不明確,但法律方面相關人士對此事向《商學院》記者做了具體解讀:“一般來說,證監會對上市公司進行立案調查,通常是以涉嫌‘信息披露違規’而違反公司證券法律法規。而導致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的常見情況,就是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行為。當發現上市公司可能存在財務造假問題時,證監會就會進行立案調查。調查屬實后,則會依據《公司法》《證券法》對涉及違規的上市公司,開出行政罰單。目前力帆股份實際控制人(尹明善家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說明證監會在以上所述的檢查過程中,發現了可能存在的違規行為,至于接下來事件如何發展,就要看證監會的調查結果。對于實際控制人來說,嚴重的話會面臨刑事責任,如果給股東造成嚴重損失,還可能承擔民事責任。上交所和深交所針對上市公司都制訂實施了‘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制度’,即對上市公司存在欺詐發行、重大信息披露違法或者其他嚴重損害證券市場秩序的重大違法行為,且嚴重影響上市地位的情形,將終止其上市。據此,對力帆公司最大的影響就是存在違反上述法律法規如達到‘重大’‘嚴重’程度,最終有被強制退市的風險。”
力帆股份在公告中表示,本次立案調查事項系針對公司控股股東以及實際控制人,與公司的日常經營管理和業務活動無關,對公司的正常經營不產生影響。另外,公司被法院裁定受理重整,存在因重整失敗而被宣告破產的風險。即使公司實施重整并執行完畢,但公司后續經營和財務指標如果不符合《股票上市規則》等相關監管法規的要求,公司股票仍存在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或終止上市的風險。
同日晚間,力帆股份還發布了《管理人關于公司監事辭職的公告》,表示力帆股份監事會于近日收到監事蘭庭琴女士的書面辭職報告,監事蘭庭琴女士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監事職務,辭職后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并表示,蘭庭琴女士辭去監事職務未導致公司監事會低于法定最低人數,亦不會影響公司監事會正常運作。根據《公司法》《公司章程》相關規定,其辭職報告自送達公司監事會之日起生效。
任萬付在接受《商學院》記者采訪時指出:“力帆實控人被立案調查,必然會影響到正在進行的破產重整,導致進度停滯。”曹鶴也持相同觀點:“力帆實控人被立案調查讓力帆控股進行破產重整產生極大變數,畢竟吉利方目前介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還并不明確。”
債臺高筑 銷量慘淡
《商學院》記者整理發現,力帆實業曾于2020年8月24日發布《關于累計涉及訴訟(仲裁)事項的公告》。公告顯示,目前公司涉及訴訟(仲裁)1178件,涉及金額50.37億元。對公司(含子公司)近 12個月內未披露的累計發生的涉及訴訟(仲裁)事項進行了統計,訴訟(仲裁)金額合計人民幣約2.98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力帆股份之前就曾多次因債務逾期問題成為被告并敗訴。對于已經無法正常償還的多筆債務,力帆股份曾明確表示,公司目前存在持續虧損、負債較高、乘用車業務下降較大、大額債務逾期、大額資產被凍結、涉及訴訟(仲裁)較多、控股股東流動性短缺、募集資金無法歸還等經營方面的風險,且對上述風險尚未形成任何有效的解決方案。
2020年8月6日,力帆股份的控股股東力帆實業就以其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為由,向重慶市第五中級法院申請進行司法重整,并在8月11日獲法院裁定受理。
2020年8月21日,法院裁定受理力帆股份司法重整,并指定力帆系企業清算組擔任管理人,負責重整工作。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查明,力帆股份已經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當前貨幣資金4300萬元,到期債務11.96億元,其他財產流動性差、無法變現,依法應予認定其明顯缺乏清償能力。力帆股份股票于8月24日起停牌一個交易日,并在8月25日恢復交易。 屆時,公司股票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簡稱改為“*ST力帆”,股票價格的日漲跌幅限制為5%。
此外,力帆股份的經營以及汽車業務的發展也均陷入困局。力帆股份2020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其上半年的營業收入僅為15.84億元,較去年同期下跌69.42%,凈利潤為-25.95億元,同比大跌173.99%。總資產約為169.6億元,凈資產僅剩1.06億元,同比大跌96.12%,負債高達167.7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98.87%。
從巔峰時期在國內外銷售汽車20余萬輛,到因資不抵債進入破產重整程序,力帆股份的傳奇經歷一直是業內關注的焦點。以生產摩托車起家的力帆,曾經憑借摩托車創下年產銷200多萬輛,業務拓展至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業績。從1992年創立到2001年,力帆的摩托車發動機累計售出184萬臺,收入超過38億元。在力帆的推動下,重慶摩托車產銷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榜首,2002年產銷量占國內市場的三分之二,占出口市場的二分之一。
2003年,受“禁摩”政策影響,力帆摩托車光環不再,出現虧損。2003年力帆集團收購重慶專用汽車制造廠,成立重慶力帆汽車有限公司,在重慶建設汽車生產基地。重慶是中國汽車工業發展重地,力帆汽車也因此在產業配套上和地方政策上得到便利。但是由于力帆自身在設計、整車制造方面水平有限,因此后續乏力,始終沒有一款拿的出手的車型在傳統燃油車市場站穩腳跟,因此力帆又將目光瞄向彼時剛剛發展的新能源領域。
換道超車“暫停”
2014年的臨時股東大會上,尹明善將新能源汽車作為力帆未來的主攻領域并表示:“傻瓜才不抓住現在的機會搞新能源。”他指出,國內傳統汽車行業落后國外50年甚至上百年,而新能源汽車技術與國外相比,只有四五年的差距。
自2015年10月,新能源汽車作為乘用車的子類,正式進入“力帆”產銷月報,并區別于傳統乘用車,成為“力帆”產品目錄的一個重量級產品,從此這份目錄有了5種產品。《商學院》記者查閱公開數據發現,在2015年10月,力帆新能源汽車生產量為1567輛,銷售量為965輛。而實現量產后,前3個月“力帆”新能源汽車每月產銷數量翻倍,到2015年12月生產量已達到6880輛,銷量為8054輛。
可是事情的走向并未一直按照尹明善的規劃發展,寄希望于在新能源領域“大展拳腳”的力帆股份卻在2016年吃到一張“騙補罰單”。《財政部關于重慶力帆乘用車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專項檢查的處理決定》中指出:力帆乘用車申報2015年度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的新能源汽車中,共計2395輛不符合申報條件,涉及中央財政補助資金1.1408億元,取消力帆乘用車2016年中央財政補助資金預撥資格。與補助金一同被收回的還有力帆的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此事件被業界解讀為“力帆”騙補,而這一丑聞在影響了這家企業的新能源汽車的同時,也使其“換道超車”的戰略規劃按下了“暫停鍵”。
力帆股份最新公布的產銷數據顯示,2020年8月其傳統乘用車生產23輛,同比下降91.81%,銷售15輛,同比下降92.39%;新能源汽車生產57輛,同比下降73.85%,銷售49輛,同比下降78.79%。今年1~8月力帆傳統乘用車累計銷售1183輛,同比下降94.53%;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661輛,同比下降60.54%;其賴以起家的摩托車累計銷售約34.22萬輛,同比下降15.6%。這基本表示力帆股份在汽車業務方面已經近乎停滯。對于汽車業務的急劇下滑,力帆方面曾公開表示,受疫情、車市下行等因素對其整體業務產生了較大不利影響。同時公司對“國六”標準的實施準備不夠,無“國六”車型供應市場,造成銷售下降。
在業內人士看來,除了“騙補風波”的影響之外,力帆無論是在傳統乘用車領域還是新能源車領域,一直未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產品力。任萬付向《商學院》記者表示:“造成力帆選擇破產重整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缺乏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發動機技術老舊,產品品質多年沒有明顯提高,缺乏競爭力。在新能源領域,力帆雖然做了一些動作,但戰略的模糊不清以及缺乏在新能源技術上的積累創新,也未見資金的大量投入,所以最后還是以失敗告終。”
誰來接班力帆?
力帆股份除了上述問題之外,“拖垮”這顆大樹的還有歷經曲折的接班人問題。
公開資料顯示,尹明善膝下有一兒一女,分別是與前妻所生的兒子尹喜地,以及與現任妻子所生的女兒尹索微,兩人相差了10多歲,均在力帆股份擔任董事職務,也兼任力帆控股旗下多家公司董事。尹喜地現年49歲,在網上查詢他的資料,多半會出現一個名詞——“精彩哥”,這是他在某汽車論壇的網名。酷愛跑車的尹喜地,在國內的超級跑車圈無人不識。尹喜地走紅的原因與被網絡形容成“創業英雄”“商業奇跡”的其父尹明善完全不同,尹喜地駕駛著一輛價值3000萬元,號稱“中國最牛”跑車的布加迪威龍。尹喜地曾透露,他先后購買了30多輛國外名貴汽車,在買車上的總開銷高達5000多萬元。
尹明善曾公開坦言:“我從來沒有考慮指定兒子接班,他是新派人物,對于是不是接班興趣不大。他對經營企業的興趣并不那么濃厚,不像我是個工作狂。”至于尹索微,尹明善則這樣表示:“我女兒才30多歲,還沒成熟。等他們成熟了,一要根據他們的意愿,二也看他們的能力,即使他們有這個意愿,沒有這個能力,我也不會在董事會上提出這樣的要求。”這樣的發言背后多少透露出一絲心酸和無奈。
不得已,尹明善只能在家族之外選擇接班人。
2015年6月,在一場戰略發布會上,尹明善曾左右拉著尚游(時任總裁)和陳衛(時任首席科學家)說,“尚游才40多歲,陳衛才50多歲,他們擔起重擔,說明力帆有了新的接班人。”但僅兩個月后,尚游卻以身體原因為由,辭去了力帆股份總裁職務。 2017年9月,年近八旬的力帆股份董事長尹明善卸任,將公司交給了牟剛領銜的職業經理人團隊。 2019年8月,力帆發布公告稱,陳衛、總裁馬可、非獨立董事岳川、副總裁董旭均因“個人原因”相繼辭職。至此,尹明善親自培養的第二代領導團隊分崩離析,只剩力帆股份董事長牟剛一人。最終尹明善只能讓年僅25歲的孫女尹安妮走向臺前,于今年5月出任力帆第四屆監事會股東監事及力帆控股的副董事長。
昔日的“摩托車大王”如今在最主要的接班人問題上仍不明朗,而讓大眾產生疑慮的關鍵問題就是像力帆股份這樣“后繼無人”的家族企業,為何職業經理人團隊難將其帶出低谷?與此同時,選擇職業經理人團隊又是否是其唯一的出路?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中國市場學會營銷專家委員會秘書長薛旭向《商學院》記者分析表示:“力帆在過去的10多年時間里,經常更換領導,尋找職業經理人,但是每一次都沒有找到一個正確的能夠帶領企業走出困境的職業經理人,只能說明尹明善對于什么是能夠支撐力帆走出困境的職業經理人,缺乏本質性的認識,沒有清晰的判斷和甄別的標準,也沒有一套有效的運作機制。”
為什么職業經理人團隊難以將力帆這樣的企業帶出低谷,薛旭認為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職業經理人本身的能力和水平是不是真正具有相對的理性領先性。從目前來看,這個問題是存在質疑的,因為至少目前實際效果并沒有達到將力帆引出低谷的狀態;二是,有沒有這樣一個職業經理人發揮作用的環境,讓他們的專業理性知識能夠在公司、在控股股東仍然對公司有重大影響的背景之下,不受干預地貫徹和執行到位。
中國標桿企業案例營銷中心研究員、中國家族企業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周錫冰向《商學院》記者進一步指出:“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職業經理人追求的短期業績稀釋了企業發展本應該遵循的中長期戰略規劃。再加上尹明善自己不能夠放棄相關直接管理的工作,公司的董事會主要是以家族成員為主,難免在各個方面對下面的經營有各種不同角度的干預,可能也很難讓這些經理人真正放開手腳,大干一場。”
職業經理人難救力帆
在力帆股份與職業經理人碰撞的過程中,也直觀反映出了中國家族式企業管理與職業經理人所推崇的現代企業管理存在著巨大矛盾。薛旭指出:“家族式企業管理和職業經理人所推崇的現代管理,本質上最大的矛盾在于究竟什么是科學管理?在某些特定情況之下,可能需要職業經理人壓上整個公司的全部資產。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可能產生矛盾。
另一矛盾則是對什么是正確的或者理性的決策存在認識上的誤區。
對力帆而言,后繼無人的背景之下,實際上出售資產是最佳最簡單的方案。那么由新的資產的管理者來進行管理,可能是有效的模式。現在能夠做出投資決策的職業經理人很難找到,原因在于整個公司經營陷入資金困難,這些職業經理人一般來說不可能拿出資金來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如果沒有資金的支撐和過渡,那么就算是最優秀的企業家,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也很難真正實現發展和突破,這是非常客觀和真實的狀態,這也是目前整個力帆的困境。
薛旭進一步指出:“對于力帆而言,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并不是2015年,最晚應該是2010年加以解決。在他2003年進入汽車產業,連續幾年都沒有推出暢銷產品的時候,就應該提高警惕,進行積極地創新性的調整。應當看到自己營銷或者戰略思路上存在的不足,并且從思想先進性角度在行業尋找能夠導入這種思想性的領軍人才,這樣力帆才有反敗為勝的可能性。過了2010年之后,整個汽車產業進入到相對長期供過于求的環境之下,加上力帆本身資金的狀態也不是那么理想,依靠職業經理人反敗為勝的難度就比較大了。”
薛旭認為,通過力帆股份也可以深刻地看到中國企業在其處理性上還是存在很大的問題:“一般的企業投資者或者創辦者,在公司能夠運營下去的時候,往往對自己充滿信心,不愿意把自己的企業交給職業經理人。等到公司處于資不抵債或者難以運營的時候,職業經理人也不太可能拯救這種狀態,根上還是整個組織缺乏戰略理性所導致的。”
究其原因則在于中國汽車產業,包括中國產業的領導人在過去的30多年時間,大多是借助機會發展起來的,擁有抓住機會的豐富經驗,因此總是設想未來也能抓住機會,用在機會環境之下比較簡單的戰略和營銷的方法,去推動企業發展。當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往往沒有基本的系統理性來判斷和辨別這種戰略環境的變化,也就不能夠積極地做出相對理性和領先的戰略調整,導致公司進入到極端的困境再來找職業經理人,恐怕已很難解決問題。
所以對于企業來說,調整職業經理人的最佳時機,是在公司的市場占有率下滑連續兩年之后。在這個時候就應該做戰略性的調整,應該認識到自己現在的經營思路和思想存在的問題,應當做一個理性地創新和突破,沒有這樣一個基礎的思考,公司的發展是非常困難的。
“八旬不退,力帆衰頹;后繼有人,力帆騰飛。力帆走過彎路,愧把客商辜負;而今走上坦途,工廠客商同富。商家關照,力帆榮耀;力帆妖嬈,老尹逍遙。”2017年3月,已經79歲的尹明善在面對力帆經營困境時仍慷慨激昂的一席話猶然在耳,但如今力帆的狀況難免令人唏噓。
面對困境,力帆也曾采取一系列措施自救,包括將15萬輛乘用車項目的生產基地以約33.15億元的價格轉讓給重慶兩江新區土地儲備整治中心,將旗下擁有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資質的子公司以6.5億元出售給了理想汽車等,然而,從力帆股份當前經營狀況來看,收效甚微。雖然吉利已開始參與力帆重整工作,且重慶當地政府也有挽救力帆的心思,但在此時爆出力帆股東被立案調查的“大雷”,又為看似明朗的重整之路再添“陰霾”。曹鶴對《商學院》記者坦言:“力帆之所以選擇破產重整,主要就是為了解決債務問題。現在力帆股東被立案調查,肯定會對后續戰略投資者的引入產生不利影響。但力帆重整成功的概率,還是要看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力帆控股的前路在何方?《商學院》將持續關注。

責任編輯:李思陽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