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幣圈自媒體:借“私募”之名推ICO、收費薦幣誘導投資人
來源:尋找中國創客
ICO地下重生,一些區塊鏈自媒體作為流量入口,正成為這條產業鏈不可或缺的一環。

記者 | 劉景豐 王全浩 馬芊
編輯 | 趙力 劉素宏
無論是否承認,被認為將引發巨大變革的區塊鏈技術,其唯一被大眾所知的應用即為比特幣等大量虛擬貨幣的發行和交易。發幣ICO,成為一些人一夜暴富的手段。
去年9月,監管層將ICO定性為非法融資,代幣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ICO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且“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應當立即停止。”
暴利之下,不少國內交易所和項目遷往國外,而國內的ICO推廣交易則轉入地下。
ICO地下重生,一些區塊鏈自媒體作為流量入口,正成為這條產業鏈不可或缺的一環。
從2018年初至今,已有數百家區塊鏈自媒體誕生,部分自媒體通過流量吸引地下ICO項目,將項目對接至交易所上幣,項目方則提供服務費、軟文費;發幣之后,自媒體還會通過發布文章、測評等方式炒作代幣價格。有些甚至炮制監管部門的新聞,以期提振“幣市”。
環環之下,ICO借殼重生。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發現,更有用戶參與了一些自媒體組織的投資群,跟隨群主參與海外ICO,但代投結束后,群主卻人間蒸發,投資者損失慘重。
以“私募”為名推廣地下ICO
“一些區塊鏈自媒體的本意,就是想參與ICO這一場賭博,”區塊鏈門戶媒體創業者樂行(化名)告訴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
2017年9月4日國內ICO被禁后,國內ICO項目及交易轉入地下,一些區塊鏈自媒體成為他們的流量推手和宣傳工具。ICO發幣、對接交易所和“韭菜”,自媒體皆能“代勞”。
樂行透露,他有一個做區塊鏈自媒體的朋友,其很大一部分收入來源就是給區塊鏈、ICO項目做軟文收費,按年打包服務費,幾萬元、幾十萬元不等。而如果想在頭部自媒體發軟文,一年服務費可以達到數百萬元。
在“新榜”排名上靠前的區塊鏈公號,多家的廣告報價單篇在5萬元以上。
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從自媒體“海豚區塊鏈”處拿到一份營銷報價表,顯示在其微信公號發布單篇頭條價格為6000元,次條價格為4000元,寫稿加頭條為8000元。另一家8868見聞財經旗下區塊鏈自媒體“今日幣知道”的公眾號發文價格為:頭條2萬元,次條6000元。
“海豚區塊鏈”自媒體最近10篇頭條文章的平均閱讀量為3000-4000;“今日幣知道”為7000-9000之間。按照非頭部媒體一個閱讀量1-2元的價格,這個閱讀量與其報價相對符合行業水平。
自媒體收費發軟文并非新聞,但當軟文里推廣的“產品”是被明令禁止在國內交易的數字幣時,這個行為的正當性就值得考量。
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以有區塊鏈項目尋找軟文發布平臺為由,分別聯系兩家平臺工作人員。“海豚區塊鏈”的一名工作人員稱,其平臺上稿標準是“不要有敏感詞匯,比如ICO”。對方稱,如果想表達ICO同樣的意思,可以用“募資”“公募”等字眼代替。
“今日幣知道”的一名工作人員則稱,其平臺可以發布數字貨幣項目的推介文章,并且可以包含代幣推廣信息,但也對ICO等敏感詞慎重。
在“海豚區塊鏈”的公眾號除了發布區塊鏈資訊和文章外,在“推薦”“重磅”等欄目下,推送的文章盡管名為區塊鏈項目,沒有出現“ICO”等字眼,但部分文章卻在介紹區塊鏈項目發幣信息以及如何在交易所購買,甚至還發布推薦幣種等信息,誘導讀者進行投資。
“今日幣知道”的推送文章則大量充斥代幣項目的推廣信息,甚至文中還會包含代幣獎勵信息。按照其價格表,這樣一篇軟文推送的價格在2萬元左右。

甚至有自媒體表示,如果項目還沒找到交易所,他們可以幫助對接交易所。其中“海豚區塊鏈”工作人員稱其可以對接一家名為Lbank(鏈行)的交易所,“我們合作的,關系很好”。
軟文做高幣價
誘導投資者地下炒幣
為國內用戶推廣地下ICO項目,并為其導流、對接至交易所,實際上這只是第一步。
項目ICO之后,需要尋找代幣認購者,做“市值管理”,即對代幣價格進行引導管理,說白了就是“炒幣”。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稱,項目發幣后,就要尋找那些潛在的購買者,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區塊鏈自媒體發軟文,把讀者轉化為代幣購買者。而如果項目以代幣支付自媒體服務費,實際上雙方已經組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
500金研究院院長、數字貨幣分析師肖磊此前也曾提到這種自媒體的“市值管理”,說白了即在代幣價格下跌時,項目方通過在自媒體發布一些看漲信息的軟文帶動市場情緒,進而帶動代幣價格上漲。
具體而言,這種“市值管理”,一方面是通過“項目測評”等方式達到穩定持幣者和市場的信心;另一方面,則通過一些“分析日志”等方式進行誘導傳播。
所謂項目測評,就是自媒體以視頻、專訪等方式的對數字幣項目進行全方位商業邏輯梳理,據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了解,這類測評一般都與軟文收費分開,一次測評價位在2萬元左右,記者在微信公眾平臺簡單搜索發現,這類測評(評測)平臺已有十余家。
“今日幣知道”與“神探區塊鏈”同屬8868見聞財經旗下區塊鏈自媒體,前者更側重區塊鏈資訊,后者做區塊鏈測評。“說白了就是介紹這個幣背后的項目是怎么運作的,團隊實力多厲害,讓買幣的人有信心,而軟文大多只是介紹上幣的信息。”“今日幣知道”工作人員稱。
8868見聞財經旗下另一自媒體平臺“無心日志”則又是另外一種運作手法。“‘今日幣知道’是分析師,‘無心日志’是交易員。”該名工作人員稱。
據業內人士介紹,這種操作手法為自媒體先通過參與某個幣種私募或者購買部分該幣種,或者通過舉辦活動以服務費等名義收取一定數量的代幣。持倉后交易員不定期對倉位調整,并對該幣種進盤面行技術分析、撰寫行情分析報告,形成一篇分析日志。
尋找中國創客在“無心日志”平臺看到,其文章展示持倉了7種代幣,其中只有一種是所謂的“主幣”,其余六種是“山寨幣”。按照工作人員說法,除主幣外的其他幣種大部分為合作客戶。
記者在該平臺看到,大量分析文章均是針對一些虛擬貨幣進行行情分析,其中不乏一些“重倉**幣”“**一定會上漲”等誘導炒幣表述。
盡管聲稱盡量給予中肯的分析,但當記者以投放為由聯系該工作人員詢問是否可以發布對代幣看漲信息時,該工作人員稱,其“分析日志”會根據需求有導向性的分析。“帶來一個購買者你就可以了,帶來兩個你就賺了。說白了就是誘導投資者購買。”“盡量達到你們的需求”,并表示“這個效果是肯定的”。
但是這項服務收費不低。“無心日志”粉絲不足2萬,頭條閱讀4000左右,頭條幣種行情分析月收費5萬元(該平臺的代幣持倉一般為一個月),頭條項目資訊推送單條2萬元。
其平臺的用戶群體,也主要針對國內幣圈、鏈圈用戶。這名工作人員稱,像這樣以日志分析的方式參與幣圈行情分析進而誘導圈內用戶參與買幣的平臺,已有多家。尋找在中國創客在微信公眾號檢索發現,以“**區塊鏈日志(日記)”形式的自媒體已有數十家之多。記者隨機打開多家平臺的文章,同樣發布著各種持倉炒幣信息。
在上述日志文章下方,通常還會附帶一些免費或付費圈子,只有進入圈子的用戶才能收到信息,群主會在圈子中主動推薦ICO項目,發出代投鏈接,對項目感興趣的投資者會主動與群主聯系。
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在某炒幣圈子中發現,群主會不定期發布一些炒幣信息,甚至充斥“建倉”、“抄底”、“上車”等炒幣誘惑性詞語。
另一種區塊鏈自媒體賺錢方式就是建立代投群。
一位受騙者向記者表示,此前他參與了“小羽漫談區塊鏈公眾號”組織的投資群,半年多時間,群內成員交流炒幣經驗,跟隨群主參與海外ICO,代投并無異常,今年群主推薦了一個名為“LIM”的ICO項目。
在受騙者提供的項目說明書中,該項目承諾如果項目失敗會進行最高100%的賠償。
但是在項目代投結束后,群主解散了微信群,并注銷了微信公眾號,這名投資人稱:“群主人間蒸發了,我們現在還在找他,一些朋友只能自認倒霉。”
據自媒體“老金金融筆記”披露,“小羽漫談區塊鏈公眾號”的代投中有投資者投資了17.7個以太坊,按人民幣兌換超過10萬元。雖然拿到了LIM代幣,但是代幣并未上交易所流通,且無法查詢官網,代幣“一文不值”,致投資者損失慘重。“老金金融筆記”稱,這次代投使投資者損失總計超過千萬元。
一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里存在很多貓膩,比如有的代投群主,會先按規定投幣,如果這個代幣開盤大漲,那么他很可能就自己把利潤吞下來,然后向其他玩家謊稱沒有發幣,原價退幣;如果跌的話,就正常給其他玩家發幣,他還能賺提成,不需要承擔風險。”
據投資者反映,暴利面前,一些小的代投方會以各種理由,不給投資者發幣,自己獨吞高額利潤,最后退幣,解散微信代投群。
記者在炒幣社區檢索發現,有數十條代投跑路的消息,受騙者會在社區公布騙子的微信號、QQ號、錢包地址,提醒其他投資者不要再被騙。
被炮制的“央行鼓勵數字幣”假新聞
除此之外,一些自媒體還借用監管層等部分表述炮制虛假新聞。
3月9日上午,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發布會上,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虛擬資產交易在中國不太符合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要服務實體經濟的方向。這一表態幾乎是為虛擬幣圈重申了基調——炒幣交易不被認可。
然而,早在3月5日前后,就有人將周小川2017年兩會“鼓勵金融科技”的表述篡改為“高度鼓勵數字貨幣”。
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發現,“虛擬貨幣商機”、“幣友圈V”等多個幣圈、鏈圈自媒體在“兩會”期間,發布了一篇名為《央行行長周小川:高度鼓勵數字貨幣、區塊鏈等技術發展》的文章,文章聲稱“央行高度鼓勵數字貨幣、區塊鏈。”
但事實上,周小川今年兩會前后并未有此表述。該文章隨后被舉報,目前已經無法打開。
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翻閱區塊鏈自媒體“幣友圈V”的微信公眾號,發現其賬號主體為“廈門微視角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賬號介紹稱,“我們將發布數字貨幣和幣圈最新資訊”。
在2017年7月23日發布第一篇消息,此后大部分推送均和數字貨幣相關,即使在“9·4”之后依然發布炒幣和薦幣信息,誘導投資者投資;并不時發布“比特幣即將成為合法貨幣”等虛假消息。
“發布這種文章,一方面是一些區塊鏈自媒體、機構為了博人眼球,吸引流量,另一方面也與鑒別能力相關。”某區塊鏈自媒體創始人鄧樂耕說。這種現象在區塊鏈自媒體大量誕生的當下,成為自媒體平臺審核不嚴、混亂炒作的一個縮影。
約束缺失
資本鐘愛的區塊鏈自媒體能走多遠?
與上一輪人工智能曾經帶起的垂直領域自媒體不同,區塊鏈因為有一個最大的應用——數字貨幣,而“離錢更近”。
2017年11月,比特幣價格大幅上漲帶動其他數字貨幣價格一路上揚。“那時區塊鏈已經離錢很近,這就是個機會,趕上風口項目就容易成功。”區塊鏈自媒體創業者曉軍說。
離錢近,促使區塊鏈自媒體蜂擁而至。據第三方數據平臺清博大數據信息顯示,截至今年3月11日區塊鏈自媒體已達664個,2月共有270區塊鏈賬號發布文章4333篇,閱讀總數856.89萬。原本小眾、晦澀的“區塊鏈”正生成一個龐大的關注群體。
2月底,在自媒體社群瘋狂誕生的時期,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秘書長郭大剛以個人名義在其微信公眾號提示風險,稱近期在某些微信群、OO群出現大量打著“區塊鏈”“數字貨幣”等幌子,提供代投領投、集資募資、兌換代幣、洗錢、ICO/IXO等功能的收費圈群,并已發生多起資金損失和個人信息泄露事件。
這種情況下,自媒體不擔心受牽連嗎?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區塊鏈自媒體人稱,目前的區塊鏈自媒體行業已經度過了媒體為項目背書的時期,“早期區塊鏈自媒體少,看區塊鏈項目會很依賴個別自媒體,形成一種信任。但現在區塊鏈自媒體多到隨處可見,自媒體更多是提供信息,背書功能大大減弱。”
近日新榜發布關于區塊鏈自媒體的測評似乎也說明了這個問。測評結果顯示,在區塊鏈自媒體的公眾號中新榜指數最高的也僅為為812.2,無一入圍中國微信500強(門檻指數881.9),區塊鏈自媒體尚無大號。
此外也尚無政策對自媒體推送區塊鏈ICO項目等內容進行審核約束。這就像一個死循環,報道的區塊鏈內容即便有問題也對自媒體平臺影響有限,也就沒必要對發布內容做嚴苛的審核。進而讓地下ICO項目堂而皇之登上自媒體平臺,重回大眾視野。整個過程,好似借殼重生。
盡管一些區塊鏈自媒體與ICO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這種現象并不是行業全部。至于有多少自媒體在參與ICO生態下的一環,數量也不得而知。這就造成了整個行業稂莠不齊。
即便這樣,區塊鏈自媒體的流量入口優勢還是得到了很多投資方的青睞。近日更有數家區塊鏈自媒體接連獲得融資。
“區塊鏈媒體是所有投資機構都想投的一個方向,布局區塊鏈生態。”已投資多家區塊鏈媒體的投資機構市場總監稱。她并不否認這個行業泡沫的存在,但是區塊鏈自媒體的流量賽道仍被看好,“這個行業需要一些媒介,他們最先把住了流量。”
在梅花天使創投創始人吳世春看來,區塊鏈的火熱使得市場需要教育者,自媒體的出現恰恰符合了這個角色,但目前價值難辨,“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判斷團隊。”
盡管投資者保持了對區塊鏈自媒體的謹慎,但資本的加持還是讓這個初生的行業在急速增長。“如果靠自媒體本身的約束,是很難抵擋利益的驅使的,最終還需要監管部門出臺政策和措施來約束。”肖磊表示。
責任編輯:謝海平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