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化債和不良貸款核減兩項因素,對2024年12月貸款增長的影響可能超1.5萬億元。 ]
1月14日,央行公布2024年度金融數據。整體看,一攬子增量政策效果逐步顯現,貨幣信貸總量保持總體穩定。
數據顯示,2024年末,廣義貨幣(M2)余額313.53萬億元,同比增長7.3%。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55.68萬億元,同比增長7.6%。2024年全年,各項貸款增加18.09萬億元。2024年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408.34萬億元,同比增長8.0%;2024年全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32.26萬億元。
2024年末,中央明確2025年將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把實質做法和名義說法統一起來,給市場吃下一顆“定心丸”。
業內專家認為,這有助于更好表明貨幣政策的堅定立場,穩住預期、提振信心。未來央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將會與總體宏觀調控思路轉變保持一致,更多支持促消費、惠民生。
M2和存款有增有減
從去年12月金融數據來看,M2和存款有增有減。
2024年12月末,M2余額313.53萬億元,同比增長7.3%,M2增速較上月回升0.2個百分點;12月末,人民幣存款余額302.25萬億元,同比增長6.3%,增速較上月下降0.6個百分點。
業內權威專家認為,這可能受三方面因素影響:一是春節假期錯位帶來短期擾動。2025年春節時點有所提前,居民取現需求等季節性因素的影響更早開始顯現,對2024年12月存款增速產生下拉作用,但不影響M2。
二是財政支出提速,財政存款向企業存款轉化。12月為財政支出大月,前期發行的政府債券資金在年末集中撥付,財政支出強度加大、進度加快,不計入M2的財政存款余額大幅減少,釋放出的資金進入實體部門轉為企業存款,帶動M2增速回升。
三是非銀機構調整資產配置。《關于優化非銀同業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倡議》已于2024年12月1日生效,非銀同業活期存款利率降至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及以下,套利空間收窄,貨幣市場基金等非銀機構將部分同業存款資金向其他資產形式轉化,下拉存款增速。長期看,非銀機構合理擺布資產配置、適度降低銀行存款比重,有助于促進直接融資發展。
狹義貨幣(M1)增速降幅繼續收窄。去年12月末,M1余額67.1萬億元,同比下降1.4%,較上月(-3.7%)回升2.3個百分點。M1增速邊際回升,既反映出增量政策加快推進的背景下,經濟活動企穩向好,社會信心有所改善,也受益于金融市場上投資者風險偏好提升。
近期,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稱,決定自統計2025年1月份數據起,啟用新修訂的M1統計口徑,個人活期存款和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將被納入統計。
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負責人張文紅在14日召開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通過對歷史數據測算后發現,修訂后的M1數據與經濟增長指標的相關性增強,穩定性也有所改善。
“將于今年的1月份數據開始按修訂后的口徑統計M1,預計在2月上旬向社會公布。在首次公布的同時,還將公布去年1月份以來修訂后的M1余額以及增長速度。”張文紅說。
地方化債和不良貸款核減對金融數據影響較大
2024年12月新增貸款近1萬億元,從歷史上看屬于較高水平。
央行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人民幣貸款增加18.09萬億元。其中,12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255.68萬億元,同比增長7.6%。
上述權威專家對第一財經表示,往年,金融機構在年底會留有余力,等待年初“開門紅”。2024年底貸款能在上年高基數上繼續投放較多,說明9月以來一攬子增量金融政策效果逐步顯現,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出現一定回暖跡象。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地方化債和不良貸款核減對金融數據影響也比較大。如果還原地方化債和不良資產處置的影響,2024年12月貸款增速超過8%,銀行信貸支持力度明顯大于往年。
有市場機構估算,2024年12月,兩項因素對貸款增長的影響可能超1.5萬億元。
一方面,近期中央出臺化債組合拳,新增6萬億元債務限額,并從2024年起連續5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用于置換隱性債務。據了解,新增專項債額度發行和隱債置換集中在11月和12月,12月置換量更大,融資平臺等主體拿到專項債資金后,大部分會在10~20天歸還債務,其中絕大部分為貸款,以免債券和貸款“兩頭付息”。有市場機構估計,12月全國地方債務化解共減少貸款1.2萬億元,其中專項債置換減少貸款1.1萬億元。
另一方面,年末不少銀行為改善資產質量,密集掛牌轉讓和處置不良貸款。貸款核減會導致當月貸款存量減少,影響金融總量數據的同比增速。據估計,去年12月全國金融機構改革化險處置不良資產規模可能超過3000億元。
上述權威專家認為,從長遠看,地方隱性債務置換、金融機構化險對于紓解債務鏈條、增加地方可用財力、暢通經濟循環、改善銀行資產質量、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等都是好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也在提升。
貨幣政策將更多支持促消費、惠民生
2024年9月以來,一攬子增量政策密集出臺并逐漸顯效,加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進一步穩定了社會預期,提振了市場信心,經濟運行中的積極因素不斷累積增多。
2024年12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長8.0%,M2同比增長7.3%,人民幣貸款同比增長7.6%,增速相比上月有升有降、總體穩定,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保持穩固。
在中央定調貨幣政策適度寬松后,市場對于后續政策發力方向格外關注。
1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指出,將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綜合運用利率、存款準備金率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充裕和寬松的社會融資環境。
實際上,近5年來,貨幣政策取向在“穩健”取向的基礎上,通常還要綴上靈活適度、精準有力等表述,對調控區間的把握更偏向寬松一些,適時加大了逆周期調節力度。
近年來,作為央行政策利率的公開市場操作7天期回購利率共下調8次,累計下調100個基點至1.5%,引導各類市場利率持續下行。1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累計下行105個基點,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累計下行120個基點,帶動近年來社會融資成本持續下降。央行共降準11次,大型銀行累計降幅為3.5個百分點,中小銀行累計降幅為4.5個百分點。
市場專家表示,這些政策的累積效應還會持續顯現。比如,從利率來看,一個企業簽訂的貸款合同,在合同期限內,利率會跟著市場利率不斷下降,新的利率下調有降成本效果,前期利率調整同樣持續存在降成本的效果,這種效果是累積體現的,而且累積后看效果更大。
業內權威專家表示,也要看到,當前經濟回升向好仍面臨不少內外部不確定性,物價持續低位運行的情況依然存在,下階段的貨幣政策仍需持續發力。
市場專家認為,未來央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將更多支持促消費、惠民生。與此同時,今年的重點任務是要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這就需要更加注重財政與金融的配合,落實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