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
記者 徐貝貝
2022年是資管新規全面施行的第一年,在新規引導下,理財市場呈現出新變化和新特點,理財業務轉型持續深化。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近日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2年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上半年,理財產品結構逐步優化,凈值型產品成為市場絕對主力,現金管理類產品整改持續推進,標準化資產投資規模持續增加,產品收益情況保持穩健。
根據《報告》,2022年上半年,全國共有253家銀行機構和25家理財公司累計新發理財產品1.52萬只,同比減少1.03萬只;累計募集資金47.92萬億元(含開放式理財產品在2022年開放周期內的累計申購金額,下同)。 截至2022年6月底,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27.72萬億元,占比95.09%,較去年同期增長16.06個百分點。
“今年是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后的第一年,銀行理財行業步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銀保監會創新部副主任劉智夫表示,一是理財市場規模穩步增長,理財業務轉型持續深化;二是穩步推進理財公司改革,專業化格局日益凸顯;三是穩妥開展養老理財試點工作,養老金融產品供給日益豐富;四是投資者數量持續增長,投資收益總體穩健;五是多途徑對接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積極踐行社會責任;六是監管制度進一步完善,監管效能持續提升;七是理財登記中心積極發揮作用,助力行業規范化發展。
凈值化程度持續提升 固收類產品仍占主流
“受母行委托管理的預期收益型產品已壓降到1600億元左右,保本產品已全部清零。截至7月末,農銀理財管理產品時點總規模21333億元,其中凈值型產品突破2萬億元。”農銀理財總裁段兵在《報告》發布會上介紹了農銀理財凈值化轉型的“成績單”。而理財產品凈值化程度不斷提升,恰恰也是上半年理財市場的顯著特點。
《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底,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27.72萬億元,占比95.09%,較去年同期增長16.06個百分點。截至6月底,理財公司產品 (全部為凈值型產品)存續規模19.14萬億元,同比增長91.21%。其中,理財公司自主發行產品占比不斷增加,截至6月底達62.94%,較去年同期增長8.02個百分點。
伴隨著理財產品凈值化程度持續提升,銀行理財市場規模實現了穩步增長。《報告》顯示,截至6月底,全國共有293家銀行機構和25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的理財產品,共存續產品3.56萬只,同比下降10.33%;存續余額29.15萬億元,同比增長12.98%。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告訴《金融時報》記者,一季度,銀行理財市場出現少數產品“破凈”現象,理財產品存續規模一度比年初有所下降,但二季度市場迅速企穩回升,規模重回29萬億元之上。預計全年理財市場規模將突破30萬億元,投資者超過1億。
與此同時,理財資金通過多個渠道與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實現有效對接。《報告》顯示,截至6月底,銀行理財產品通過投資債券、非標準化債權、未上市企業股權等資產,支持實體經濟資金規模約25萬億元。其中,理財資金投向綠色債券規模超2500億元,助力綠色金融發展;投向疫情防控、鄉村振興、扶貧等專項債券規模超1500億元;為中小微企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超3萬億元。
此外,從產品結構來看,長期限理財產品占比逐步上升,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規模及占比呈上升趨勢。《報告》指出,6月份,全市場新發封閉式產品加權平均期限443天,同比增長57.65%。截至6月底,1年期以上的封閉式產品存續余額占全部封閉式產品的比例為71.15%,較去年同期增長23個百分點。截至6月底,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存續余額27.35萬億元,同比增長20.22%,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93.83%,較去年同期增長5.65個百分點。混合類理財產品和權益類理財產品存續余額占比較小,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信銀理財副總裁賀晉表示,長期限理財產品一直是銀行理財機構的優勢產品,隨著理財凈值化轉型的深入以及客戶投資訴求的多元化,理財產品投資策略、期限品種不斷豐富,但長期限產品仍將是銀行理財業務的重要板塊。
從產品投資結構來看,截至6月底,理財產品投資資產合計31.81萬億元,同比增長10.99%。理財產品資產配置以固收類為主,投向債券類、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余額分別為21.58萬億元、2.27萬億元、1.02萬億元,分別占總投資資產的67.84%、7.14%、3.21%。
投資者數量持續增長 “凈值化”觀念深入人心
今年上半年,債市、股市震蕩頻繁,含權益產品凈值波動顯著增大,部分理財產品甚至出現“破凈”情況,一度引發市場擔憂。從《報告》提供的數據來看,理財市場整體收益穩健,投資者已逐步樹立并適應“凈值化”的理財觀念。
《報告》顯示,上半年,理財產品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4172億元。6月,理財產品加權平均收益率3.61%,較去年同期增加9個基點,高出10年期國債收益率83個基點。
上半年,銀行理財市場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持續增長,截至6月底達到9145.40萬,較年初增長12.49%,同比增長49%,個人投資者仍占據理財市場的絕對主力。持有開放式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最多。上半年,持有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占比始終維持在99%以上水平,并持續呈現增長態勢。其中,持有開放式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最多,截至6月底占比為88.22%。
在“破凈”壓力加大的背景下,銀行理財機構也積極作出調整。賀晉表示,銀行理財機構主動應對,加大了1年及以上期限理財產品發行力度。一方面,隨著我國投資者教育工作逐步普及,居民金融素養不斷提升,對于家庭資產的中長期配置需求提升,更傾向于獲取長期穩定的收益;另一方面,從銀行理財機構角度而言,長期限產品的資產配置策略更為靈活,并可投資更多優質底層資產,機構更有動力創設中長期限產品,提升客戶投資持有體驗。
董希淼表示,銀行和理財公司從客戶需求出發,根據市場變化,適時主動調整產品及投資風格當然是必要的。近期有少數理財產品提前終止運作,在低波動、高收益資產稀缺的情況下,銀行和理財公司如何在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這一“不可能三角”中做好動態平衡,將是一個長期的巨大挑戰。
此外,《報告》顯示,上半年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截至6月底,持有理財產品的個人投資者中數量最多的仍為風險偏好為二級(穩健型)的投資者,占比為35.51%。由于上半年市場經濟環境相對震蕩,理財投資者整體投資風格更趨于保守。
董希淼表示,理財公司應加快引入和培養專業人才,提升投研體系和能力。同時,加強市場溝通,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投資者教育活動,強化“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理念,持續提升國民金融素養,引導投資者養成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理念。
產品類型更加豐富 養老理財試點擴大
8月18日,農銀理財發售第一款養老理財產品“農銀理財‘農銀順心·靈瓏’2022年第1期固定收益類養老理財產品”,第一天累計募集資金超過28億元。截至6月底,已經有27只養老理財產品順利發售,23.1萬名投資者累計認購超600億元。
不僅是養老理財產品,上半年其他銀行理財產品類型也不斷豐富。《報告》顯示,上半年,理財市場累計發行ESG主題理財產品43只,合計募集資金超200億元。同時,理財市場積極推進產品主題創新,2022年上半年累計發行鄉村振興、公益慈善等社會責任主題理財產品56只,募集資金超160億元。
談及下半年理財產品的發力點,賀晉表示,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普惠型、穩健型的產品仍是多數居民的投資選擇。下半年,一是可以關注投資風格較為穩健的固收和“固收+”產品。主要是考慮到下半年資本市場仍存在不確定性,銀行理財機構或以“固收+”產品為抓手,調整產品結構,增加產品收益。二是可以關注符合國家長期戰略的主題產品,如最近頗受關注的養老理財產品。與一般理財產品相比,養老理財產品采取更為穩健的投資策略,以及通過設立收益平滑基金、計提風險準備金、計提附加風險資本等特別的風險管理保障機制,進一步增強了養老理財產品風險抵御能力。
董希淼表示,上半年,農村金融機構新發產品5652只,占全市場比例達到37.30%,成為新發產品數量最多的機構類型。這反映出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縣域和農村居民理財需求旺盛,這或是理財市場未來的“新藍海”。
理財公司穩步發展 成為資管行業重要力量
上半年,銀行理財監管框架不斷完善,銀行理財監管質效提升,推動理財行業生態與競爭秩序更趨良性,機構發展走向高質量。6月,銀保監會公布理財公司違法違規罰單,通過現場調查等手段,及時校正理財公司不規范、不合規產品和業務活動。這是銀保監會首次針對理財業務建立起從日常監管和現場調查直接進入立案調查、行政處罰的快速處置機制,大幅提升了糾錯及時性和監管威懾力。
在監管引導下,自2019年5月首家理財公司獲批開業以來,理財公司已走過3年規范發展歷程,成為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的重要力量。上半年,理財公司堅持凈值化轉型方向,抓住窗口期加強投資者教育工作,引導投資者正確看待凈值波動。同時,進一步加強投研能力建設,積極主動應對市場環境復雜變化,以更廣闊視角發掘投資機遇,用穩健的業績表現回饋投資者。
《報告》顯示,上半年,先后有5家理財公司獲批開業。截至6月底,已有29家理財公司獲批籌建,包括25家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和4家外方控股的合資理財公司,其中27家已獲批開業。理財公司理財產品存續數量11771只,存續余額19.14萬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在更多中小銀行未成立理財公司的背景下,代銷成為銀行機構參與理財市場的重要途徑。上半年,有存續產品的25家理財公司均開拓了代銷渠道,1至6月累計代銷金額26.10萬億元,截至6月底代銷余額為18.95萬億元。理財公司理財產品由母行代銷金額占比整體呈現下降態勢。剔除母行代銷的情況,上半年理財公司合作代銷機構數量逐步上升,6月有199家機構代銷了理財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較1月多出83家,可以看出理財公司正不斷拓展母行以外的代銷渠道。
對此,董希淼表示,更多的中小銀行應抓住理財產品銷售暫未對第三方平臺開放的時間窗口,以理財產品中央數據交換平臺上線為契機,建設和完善代銷系統,培養專業的理財顧問,大力發展理財產品代銷業務。監管部門在嚴格把控理財公司“入口關”、穩步推進理財公司批設工作的同時,應積極研究優化中小銀行設立理財公司的新模式和新路徑,更好地滿足中小銀行發展理財業務的愿望。


責任編輯:潘翹楚
投顧排行榜
收起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