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上午,隨著9時15分出爐的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跌穿6.92,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隨即跌穿“7”,9時30分在岸市場開盤后,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也跌破“7”這一點位。
對于市場來講,一方面,要認識到市場匯率制度下,人民幣匯率總是有漲有跌的,而不論漲跌都是有利有弊的。鑒于外匯市場是有效市場、匯率是隨機游走的,因此,要克服浮動恐懼。[詳情]
5日早盤,在岸、離岸人民幣雙雙跌破7關口。鄧海清認為,對于市場來說,“7”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心理關口;但對于匯率政策來說,“7”并非人民幣匯率紅線。應當理性看待此次人民幣匯率破“7”,不應過度恐慌。此次人民幣匯率破“7”,表明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彈性空間加大,有利于維護外匯市場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適應宏觀經濟形勢的需要(有利于發揮價格杠桿調節供求平衡的作用,在宏觀上起到調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的功能)。鄧海清認為,只要應對措施得當,人民幣匯率能夠維持合理水平上的穩定,不會出現趨勢性大幅貶值。[詳情]
破7之后,需要高度重視市場情緒可能的劇烈波動,特別是當市場輿論將破7與抵消加稅過度關聯的時候,要特別警惕“你加稅我就貶值”的思維在市場蔓延。[詳情]
人民幣對于破七這樣的一個整數位,本身七這個數字沒有任何含義,只是由于七是一個整數、所以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心理情緒,那么這種心理波動就需要通過邁過這個價格,達到大家對波動的真正放開、人民幣彈性再上升一個維度這樣的一個接受,這個是有一定的意義的。[詳情]
建議投資者,除非有明確的出國、子女留學等需求,不要盲目追逐美元資產,從長期來看,人民幣資產仍然是最好的投資品種。[詳情]
原標題:IMF官員:中國外匯儲備依然充足 人民幣匯率符合基本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駐華副代表張龍梅29日表示,盡管外部形勢趨緊導致匯率承受一定壓力,但中國外匯儲備依然充足,沒有明顯干預跡象,人民幣匯率符合基本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注意到中國近期持續推進結構性改革,在金融去杠桿、對外開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稱贊的改革進展。[詳情]
原標題:IMF官員:人民幣匯率符合基本面 新華社北京8月29日電(記者王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駐華副代表張龍梅29日說,盡管外部形勢趨緊導致匯率承受一定壓力,但中國外匯儲備依然充足,沒有明顯干預跡象,人民幣匯率符合基本面。 她是在IMF駐華代表處29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年度第四條款磋商報告·經濟發展與政策問題”媒體研討會上做出上述表示的。 張龍梅說,IMF注意到中國近期持續推進結構性改革,在金融去杠桿、對外開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稱贊的改革進展。 IMF駐華高級代表席睿德表示,中國可以通過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并提高匯率靈活性來應對高度不確定的全球經濟環境。同時,他還就進一步擴大開放、促進國內消費、防控金融風險等提出了建議。[詳情]
近期,人民幣匯率出現了較大幅度的波動,這主要是受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中國經濟下行和美元處于高位等多種因素共同影響。未來,隨著匯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將成常態,因此不必過度解讀人民幣匯率在某個點位。 從中長期來看,受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中外利差收窄等多因素影響,人民幣不存在單邊大幅波動的基礎。 近期多因素引起人民幣匯率較大幅度波動 年初至今,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呈“先升后降”走勢,整體上貶值2.46%左右。主要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年初至4月底,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由6.8482升至6.7286,升值幅度為1.78%左右;第二階段,從2019年5月初至今(截至8月12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由6.7286降至7.0211,貶值幅度達4.17%。自8月5日后,人民幣離岸和在岸匯率雙雙破“7”,美國財政部又將中國認定為“匯率操縱國”,這些事件引發了市場的高度關注。 事實上,近期人民幣匯率出現較大波動主要是受以下事件的驅動。 一是中美貿易戰。5月以來,中美經貿摩擦再度升級。5月10日美國將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的關稅從10%上調至25%。6月底至7月,兩國元首會晤,雙方重啟經貿磋商。但進入8月后,摩擦再次升級。8月2日,美國特朗普在推特上表示將自9月1日起對中國輸美的另外3000億美元商品加征10%關稅。8月6日,中國商務部發表消息稱,中國相關企業暫停新的美國農產品采購。中美經貿摩擦的一波三折是影響短期人民幣匯率波動的主因。 二是中國經濟下行。上半年,中國GDP增速為6.3%,其中二季度GDP為6.2%,低于一季度的6.4%。從需求端看,三大需求均表現不佳。消費、投資增長雙雙放緩,前7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增長8.3%,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長5.7%,增速分別比去年同期回落1個和0.2個百分點。受中美貿易摩擦實質性影響顯現、全球經濟減速等多種因素影響,前7個月中國進出口總額下降1.8%,與去年全年10%左右的增長相比出現了大幅回落。未來出口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從供給端看,工業生產波動較大,總體呈放緩態勢,前7個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8%,其中7月當月工業增加值僅增長4.8%,創近年同期新低。企業經營效益降低,上半年企業利潤累計下降2.4%。 近期美元處于高位也是影響因素之一。在上半年美國宏觀經濟表現相對強勁,英鎊、歐元等主要非美元貨幣表現疲弱的影響下,今年以來美元整體表現偏強,美元指數基本在96以上運行。8月美聯儲宣布降息,但由于鮑威爾發言偏鷹派,稱降息并不一定就意味著開啟寬松周期,美元指數再度上漲,一度觸及98.6的高位。美元強勢給人民幣帶來了一定的貶值壓力。 隨著匯率市場化改革推進,市場驅動力增強,未來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將成常態,因此我們不必過度解讀人民幣匯率在某個點位。一直以來,市場上就有匯率保“7”是底線的說法,其實人民幣匯率在某個點位并不重要。正如相關機構負責人所言,“人民幣匯率‘破7’,這個‘7’不是年齡,過去就回不來了,也不是堤壩,一旦被沖破大水就會一瀉千里;‘7’更像水庫的水位,豐水期的時候高一些,到了枯水期的時候又會降下來,有漲有落,都是正常的”。在人民幣破“7”之后,更多的是需要關注中國經濟基本面、國際收支變化以及跨境資本流動等方面的情況。 人民幣不存在單邊持續變化的基礎 進一步分析人民幣匯率的未來走勢,需要我們“撥開云霧見明月”。歸根結底,匯率反映的是一國貨幣的對外價格,它受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從中長期來看,經濟基本面、國際收支和宏觀政策等因素決定了匯率的基本走勢;從短期來看,資本流動、市場情緒等因素均會對其產生影響(圖1)。 短期來看,人民幣仍將承壓。這主要是考慮到中美貿易摩擦對市場情緒的干擾以及近期資本流動呈凈流出狀態等方面的影響。2018年以來,中美已進行12輪貿易談判,未來中美貿易摩擦的走向將成為影響人民幣匯率短期波動的主要因素。 我們假設了未來三種可能情形:情形一,摩擦趨于緩和,中美雙方在未來談判中達成新的協議,這種情況下市場情緒修復將助推人民幣匯率升值;情形二,摩擦維持現狀,雙方將進一步談下去,則人民幣匯率可能在新中樞比如“7”附近波動;情形三,摩擦走向惡化,并從貿易領域向金融、科技領域蔓延,這種情況下市場預期將延續悲觀走勢,人民幣則可能繼續貶值。 當然,鑒于中美貿易摩擦的反復性、不確定性,雙方大概率延續“邊打邊談”的態勢,所以近期人民幣匯率在“7”附近震蕩的可能性較大。此外,從短期資本流動的變化來看,一季度的凈流入轉變為二季度的凈流出,今年上半年銀行結售匯差額為-332.18億美元,但整體可控。 中長期看,人民幣不存在大幅貶值的基礎。中國經濟韌性較強、國際收支穩定、宏觀政策工具豐富等因素均有利于保障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區間運行。 一是中國經濟運行韌性依然較強。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動力切換、結構轉變和階段更替的關鍵期,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等外部環境變化確實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多的不確定性,但這不會阻止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的方向,經濟平穩增長整體態勢并未出現趨勢性轉變,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和韌性仍然很強。巨大的市場規模、消費結構升級、科技創新水平持續提升等都為經濟基本面的平穩運行創造了條件。 二是中國國際收支形勢整體穩定。從經常賬戶角度看,盡管出口增速放緩,但進口降幅更大,經常項目順差實際上在擴大。今年上半年,中國貿易順差為1811.6億美元,同比增長33.9%。 三是中國宏觀政策工具豐富,未來宏觀逆周期調節力度有望進一步加大,這也有助于人民幣匯率保持基本穩定。此外,從外部環境看,美國經濟增長動能減弱,美聯儲已開啟降息進程,中美利差收窄,這也有助于人民幣保持穩定。 合理引導市場預期,避免出現“羊群效應” 針對未來人民幣匯率走勢,筆者提出相關建議: 第一,合理引導市場預期,避免出現“羊群效應”引發過度波動。增大對監管機構政策意圖的宣傳及解讀力度,使企業、居民等市場主體認識到人民幣貶值是可控的,并在國家政策目標的調整范圍內,避免客戶跟風購匯。同時,應進行密切監控,增強溝通,必要時進行適當的窗口指導,逐步疏導市場貶值預期。加強對市場情緒的監測,及時回應社會關切,通過新聞答問、專家解讀、高層發聲、媒體評論等多種途徑進行預期管理,培養市場主體理性認識和決策的能力。 第二,進一步完善跨境資本流動管理,維護金融市場穩定。加強金融監管機構與其他涉外經濟管理部門之間的政策協調和信息共享,提升管控合力。制定有效措施加強對跨市場、跨機構和跨產品資本流動的監管,將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和保險市場跨境資本流動和跨境交易納入統一監管框架,強調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采取市場化的資本管制工具,主要包括數量型和價格型措施,并對相關監管參數進行動態監測調整。嚴厲打擊惡意做空套利行為,加強貿易、投資背景審查,市場劇烈波動時酌情限制資本流出渠道,防控短期跨境資本的異常流動,守住底線,避免系統性金融危機的爆發。 第三,加快“六穩”政策落地,保持中國經濟穩定運行與可持續發展。從長遠來看,保持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維護人民幣匯率穩定的根本。在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背景下,要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產能過剩、處置“僵尸企業”、彌補相關領域短板,重塑實體經濟競爭優勢。加快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穩定就業,加強民生保障,深入推進精準扶貧,多元化、多渠道增加居民。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優化貿易結構,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 第四,銀行等金融機構要提高形勢前瞻性與業務靈活性。在人民幣匯率波動新情況下,商業銀行要在匯率波動過程中根據居民資產配置偏好的變化,做好相關金融服務,加大外匯理財產品創新,滿足客戶外幣資產配置需要。強化海外機構業務能力,拓展外匯投資、資產管理等業務空間。關注相關虛假貿易、違規購匯等行為,加大合規性檢查,降低違規風險。密切跟蹤內外部形勢變化,應對流動性波動加劇的挑戰,合理安排到期資金,防范流動性風險。 (作者周景彤為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資深經濟學家,范若瀅為研究員)[詳情]
人民幣破7后國際化征途:作為儲備貨幣依舊“吃香” 21世紀經濟報道 陳植 上海報道 人民幣匯率破7,但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沖擊并不大。”一位華東地區外貿企業負責人向記者坦言,過去三天這家企業的多位海外賣家依然表示愿意收取人民幣作為原材料采購款。 “其間也有一位海外賣家提出鑒于匯率破7,讓我們能否在采購價格方面做出一定幅度讓步(即額外增加2%-3%采購價格),以對沖人民幣匯率下跌給他們造成的匯兌損失。”他回憶說,但后來他們自己很快放棄了這項要求。 在他看來,匯率破7之所以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沖擊不大,一方面是很多海外賣家很早在境外通過人民幣遠期掉期交易鎖定了美元-人民幣兌換成本,因此當前匯率下跌不會沖擊他們既定的外貿收益;另一方面隨著越來越多海外賣家在收到人民幣后,轉而向中國采購商品(以人民幣付款),因此對匯率下跌敏感度也隨之下降不少。 一位股份制銀行跨境業務部門人士向記者透露,在匯率破7期間,他經手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量反而有所增加,原因是一些海外企業擔心美聯儲開啟降息周期令美元面臨中長期貶值壓力,因此他們打算儲備一些人民幣分散資產配置風險。 事實上,海外大型機構與央行對人民幣的青睞,也沒有隨著匯率破7而降溫。 一位海外銀行宏觀經濟研究員向記者透露,不少國家央行與大型機構依然在增持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因為發現盡管人民幣兌美元出現下跌,但人民幣兌一籃子貨幣匯率基本保持穩定(且對英鎊、歐元等主要儲備貨幣還出現一定幅度升值),因此加倉人民幣反而能有效分散外匯儲備非美貨幣的匯率波動風險。 8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就人民幣匯率回答媒體問題也明確提到受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及對中國加征關稅預期等影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有所貶值,突破了7元,但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繼續保持穩定和強勢,這是市場供求和國際匯市波動的反映。 “這背后,是越來越多央行與大型機構認為人民幣匯率破7可能是短期現象,就中長期而言,隨著中國經濟轉型發展,以及其在全球經濟的比重越來越高,加倉人民幣資產依然是大勢所趨,且中國經濟增速基本面依然位列全球前列,是人民幣匯率在中長期依然保持升值軌跡的最大支撐。”他指出。 海外企業對人民幣“照收不誤” “在5日人民幣匯率破7后,我們也一度擔心海外賣家不愿收取人民幣作為原材料采購款。”一位在中亞地區從事水力發電工程建設的中資企業駐外負責人向記者透露。 以往,他們每承接一項當地水力發電工程建設項目,總會要求當地政府與投資方支付25%美元(用于項目利潤與部分設備采購開銷),15%人民幣(用于采購國內工程設備與當地原材料),60%當地貨幣(用于支付當地員工工資與原料采購等),而當地原材料貿易商之所以愿意收取部分人民幣,主要原因是過去數年人民幣匯率一直沒有破7,遠遠好于當地貨幣動輒10%左右的跌幅,令這些貿易商愿意留存人民幣進行財富保值。 如今匯率破7是否會打破這些貿易商的“上述慣性認知”,進而削減人民幣收款比重“避險”,令他頗感擔憂。 “但出乎我們意料的是,這些當地原材料貿易商對人民幣依然情有獨鐘。他們不但繼續收取人民幣,還希望我們加大人民幣付款比重。”他對記者表示,起初他相當不理解,但后來發現,這些當地原材料貿易商其實打著自己的小盤算——他們認為中國經濟增速持續平穩增長以及中國央行采取穩匯率措施,會令人民幣很快收復7整數關口,因此他們多收人民幣到時還能收獲額外的匯兌收益。 記者多方了解到,為了替當地企業規避人民幣匯率波動風險以擴大跨境貿易(包括海外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不少中資企業駐外機構頗費功夫,一方面他們在支付人民幣款項時,協助當地企業辦理遠期人民幣掉期交易以鎖定匯兌成本;另一方面部分中資企業還與當地企業簽訂額外的貨幣互換約定,即當人民幣匯率跌至一定價格時,當地企業可以向中資公司按照約定的匯價換取美元頭寸,且中資企業以存入當地銀行的美元存款作為“交割擔保”。 “事實上,在匯率破7后,上述應對措施我們使用頻率較以往還出現了下降。”這位中資企業駐中東國家分支機構人士告訴記者。究其原因,隨著當地銀行相繼開設了人民幣業務,越來越多當地企業可以通過當地銀行金融服務對沖人民幣匯率下跌風險,因此匯率破7對跨境貿易(包括境外貿易)人民幣結算的沖擊力較以往大幅下滑。 破7未阻止他國央行加倉人民幣儲備 值得注意的是,匯率破7同樣沒有阻止海外大型機構與央行加倉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步伐。 一位外資銀行投行部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多家海外大型機構與政府部門發行熊貓債募集人民幣資金作為儲備貨幣的進度,并沒有受到匯率破7影響而放緩。 “事實上,這些機構與央行加倉人民幣,不僅僅是作為儲備貨幣用于分散外匯儲備資產配置風險,還在考慮靈活使用人民幣資金擴大當地與中國的貿易投資規模。”他告訴記者。比如部分國家政府正考慮將外匯儲備里的人民幣資金用于向當地企業發放人民幣拆借資金或短期貸款,從而激發當地企業使用人民幣與中國企業做大貿易規模。 在他看來,這令部分國家政府部門與大型機構對匯率破7的風險敏感度趨降。 “即便是作為儲備貨幣,人民幣會在匯率破7后,依然呈現較高的資產保值效應。”一位境外銀行資產管理部門業務主管向記者指出。今年前7個月,盡管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跌幅達到約0.5%,但人民幣匯率下跌幅度低于韓元、阿根廷比索等新興市場貨幣,且較歐元、英鎊等其他儲備貨幣呈現升值趨勢,令人民幣兌CFETS一籃子貨幣的匯率上漲了0.3%,這意味著海外央行與大型金融機構加倉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足以抵御非美貨幣資產匯率貶值風險。 央行相關負責人8月5日也對外表態,盡管近期人民幣對美元有所貶值,但從歷史上看,人民幣總體是升值的。過去20年國際清算銀行計算的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都升值了30%左右,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了20%,是國際主要貨幣中最強勢的貨幣。 上述業務主管指出,在匯率破7后,要讓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更上一層樓”,不能過度依靠人民幣兌一籃子貨幣匯率的基本穩定與人民幣自身匯率不出現大幅貶值下跌,而是要持續加大人民幣在海外國家企業經營投資貿易環節的使用范圍,通過擴大人民幣使用范疇與流通程度“對沖”匯率波動的沖擊。 記者多方了解到,當前部分外資銀行正協助“一帶一路”沿線等國家當地銀行搭建人民幣賬戶創設、人民幣現金管理、人民幣貿易融資、人民幣貸款、人民幣匯率風險對沖等業務流程,從而為人民幣在當地形成“使用范圍擴大+匯率風險對沖”的業務閉環,助力更多人民幣被當地大型機構企業納入儲備資產范疇。[詳情]
原標題:“破7”不失匯率之錨宏觀調控以我為主 □本報記者 張勤峰 在“8·11”匯改四周年前夕,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突破了7元。分析人士指出,人民幣“破7”是匯率雙向波動更有彈性的表現,良好的基本面仍將充當匯率基本穩定的“定海神針”。這次人民幣“破7”后,市場反應理性,近幾日市場情緒已漸趨平穩。今后一段時間,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料繼續呈現雙向波動、維持適度彈性。 進一步看,打破“7”這個束縛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心中枷鎖”,背后傳遞出一個明確的信號——宏觀調控堅持以我為主,匯率因素不構成我國貨幣政策調控的硬約束。 “破7”體現外匯供求波動 上周,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和中間價先后跌破7元關口。8月5日,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市場匯率率先“破7”,其中離岸人民幣最低跌至7.1057元,次日進一步刷新紀錄低位至7.1388元;在岸人民幣8月5日最低至7.0548元,次日進一步跌至最低7.0699元,接近2008年3月中旬的價位。8月8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上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設于7.0039元,為最近11年來首次跌破7元關口。人民幣匯率并未在不斷試探中尋求突破,而是以快速調整的方式完成了對這一心理關口的跨越。 央行日前發布2019年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指出,8月以來,受國際經濟金融形勢等影響,人民幣對美元有所貶值,突破7元,反映了外匯供求和國際匯市的波動。 “破7”不等于沒有“底線” 分析人士認為,人民幣匯率“破7”不等于打開貶值空間,不等于失去了“錨”,也不等于沒了“底線”。 長期看,人民幣匯率的錨,絕不會是某個整數關口或者某個區間,而是基本面。鑒于經濟金融形勢在不斷發展變化,人民幣匯率的合理均衡水平自然也處于時刻變化當中,人民幣市場匯率圍繞著基本面這個“錨”,在合理均衡水平附近保持浮動是正常現象。 事實上,匯率有了波動,價格機制才能發揮資源配置和自動調節作用,才能更好地發揮匯率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的作用。 當前中國經濟基本面良好,金融風險總體可控,國際收支穩定,外匯儲備充足,這些都為人民幣匯率提供了根本支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9日發布中國年度第四條款磋商報告,重申2018年中國經常賬戶順差下降,人民幣匯率水平與經濟基本面基本相符。從以往歷史經驗來看,在匯率水平與基本面相符且無大的外部危機的情況下,一國匯率出現持續大幅貶值的可能性極低。 央行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提出保持人民幣匯率彈性,但也沒有放棄“底線思維”,強調在必要時加強宏觀審慎管理,穩定市場預期,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央行已披露將于8月14日在香港發行300億元人民幣央行票據。另外一點不可忽視的是,當前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模型中存在“逆周期因子”,用于防止人民幣出現無序貶值。 此次人民幣匯率“破7”后,市場表現總體較為理性,無論是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交易(NDF),還是外匯貨幣掉期交易(CCS),走勢反映出來的貶值預期都遠沒有“8·11”匯改之后那么強烈。近幾日,人民幣市場匯率相對于中間價的貶值幅度已開始收斂,顯示市場情緒漸趨穩定。 市場人士指出,今年以來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大,今后仍可能給人民幣匯率短期走勢造成擾動,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料繼續呈現雙向波動、維持適度彈性。此外,市場應淡化對這一單一貨幣對匯率變化的過多關注,當前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總體仍保持基本穩定。 傳遞明確信號 不少市場人士認為,打“破7”這個束縛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心中枷鎖”,背后傳遞出一個明確信號——宏觀調控堅持以我為主。 今年一季度央行貨幣政策報告指出,協調好本外幣政策,處理好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間的平衡。最近發布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則表示,宏觀調控堅持以我為主,并適當兼顧國際因素,在多目標中把握好綜合平衡。從這點來看,匯率因素不構成國內貨幣政策調控的硬約束。如今在人民幣匯率“破7”后貶值壓力有所釋放而中外利差仍然較大的情況下,這一約束無疑更弱了。 值得注意的是,上周人民幣匯率和債券市場利率雙雙出現下行。在人民幣匯率“破7”,創出十余年新低的同時,債券市場上具有指標意義的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破了3月份低點,逐漸逼近3%,回到2016年底水平。 市場人士指出,近期人民幣匯率和貨幣債券市場利率在市場供求因素驅動下雙雙下行,有助于改善貨幣條件,更好支持經濟金融平穩運行。[詳情]
原標題:馬駿:人民幣匯率“破7”與“8·11”匯改有五點不同 保持基本穩定底氣更足 來源:金融時報 8月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離岸和在岸市場雙雙“破7”,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近日,有些市場參與者將本次“破7”與“8·11”匯改進行比較。2015年8月11日,人民幣一次性貶值近2%,同時人民銀行宣布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改革。“8·11”之后,人民幣曾經面臨一年多的持續貶值壓力,外匯儲備從4萬億美元降至3萬億美元左右。 這次“破7”之后,會不會重現“8·11”匯改之后的持續貶值壓力?就相關問題,《金融時報》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馬駿博士。馬駿認為:“仔細比較近年來我國外匯市場的這兩件大事,現在與“8·11”期間所面臨的市場環境至少有五點不同。這次人民幣更有底氣。” 馬駿強調的五個不同點包括: 第一,“8·11”匯改前人民幣跟隨美元大幅升值,而今年并沒有。2011年至2015年,美元指數升值26%;國際清算銀行測算的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也升值30%。連續大幅升值為人民幣積累了較大的貶值壓力,更容易出現連續貶值和資本外流。而今年以來,美元指數基本在97左右波動,人民幣有效匯率指數也保持在116左右,并未積累過多的貶值壓力。 第二,近年來,人民幣匯率彈性明顯增強,市場主體適應匯率波動能力也明顯提高,行為更加理性。“8·11”匯改前,人民幣長期單邊升值,微觀市場主體沒有應對人民幣貶值的經驗,某日出現較大貶值就容易導致恐慌。而近年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彈性明顯增強,人民幣匯率波動率已經接近了主要發達國家匯率的波動率。多數企業和金融機構等市場主體對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波動已經習慣,外匯風險對沖也更為充分,即使短期人民幣匯率波動有所加大,一般也不會導致恐慌。 第三,2015年前,資本流入總體較多,一旦匯率預期出現變化,流出就會比較明顯。在人民幣升值時期,部分企業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較強,一些資金繞過資本流動管理措施流入境內,還有部分境內企業借入外債較多。這些資金對匯率預期十分敏感,2015年,我國外債總額頭寸就減少了3227億美元。這些情況在近三年內已經得到明顯改變。 第四,與2015年相比,目前中國企業和居民資產配置更為均衡,進一步調整的需求相對有限。 2014年年末,我國企業和居民持有境外資產總計2.5萬億美元,境外負債總計4.8萬億美元,凈負債2.3萬億美元;2018年年末,我國企業和居民持有境外資產增至4.2萬億美元,增加了1.6萬億美元,境外負債總計5.2萬億美元,凈負債1萬億美元,減少了1.3萬億美元。經過這些年企業和居民主動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增加外幣資產配比,匯率變化對企業和居民資產負債表的沖擊會更小,不容易導致大規模的資產配置變化。 第五,“8·11”匯改前股市經歷了劇烈波動,而今年股市運行相對平穩。“8·11”匯改前,上證綜指從6月12日的5166點跌至8月10日的3928點,跌幅達24%。匯改期間的匯率貶值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股市與匯市風險的互相疊加,加之加杠桿行為的普遍存在,使兩個市場形成沖擊放大機制。與2015年相比,今年股市表現相對平穩,沒有成為導致匯率貶值的原因。 基于以上理由,馬駿說,“近年來我國外匯市場供求更為均衡,居民資產配置更為多元,匯率彈性已經明顯提高,單方向貶值和升值的壓力都不大。與三年前相比,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的底氣更足。” 記者:李國輝[詳情]
原標題:中間價二度“破7” 復盤人民幣匯率一周表現 中新經緯客戶端8月9日電 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仍在“破7”。9日,外匯交易中心網站數據顯示,人民幣中間價報7.0136,下調97點,上一交易日中間價報7.0039。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夜盤收報7.0455,較上一交易日夜盤收漲141個基點,截至發稿報7.0511。 8日亞市早盤離岸匯率由跌轉漲,最低點為7.0893,截至發稿報7.0796。昨晚,離岸人民幣大幅拉升,盤中連破7.09、7.08、7.06三個關口,最高報7.0641,日內升幅超過300點。 路透社援引交易員稱,在無突發事件的情況下,人民幣將在弱于7元的水平波動將成常態,估計本輪行情已接近尾聲。 他們并表示,在即期交易價格及模型測算均開在7元以上,中間價順勢破7反而有利于市場情緒的釋放,亦便于監管層以更靈活的方式管理人民幣。 交易員分析稱,當前市場開始關注中國是否會加入世界主要央行“降息陣營”采取降息措施提振經濟,目前來看其可能性不大。 回顧人民幣本周表現,8月5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6.9225,隨后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和離岸匯率雙雙破7,這是2015年“8·11匯改”以來首次擊穿7關口,引發市場關注。 8月6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調貶458個基點,報6.9683。離岸人民幣在最低跌破7.13,刷新紀錄低位之后上演V型反彈,早盤接連升破7.06、7.05、7.04、7.03四個關口,最高升值至7.0270。 到8月7日,進入境內交易價破7的第三天。海內外市場在經歷了初期震蕩后,已初步吸收了人民幣破7的影響。當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調貶313個基點,報6.9996。 8月8日一早,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也破7,為7.0036比1,開盤價為7.0402,較上日下午16:30和23:30的境內收盤價分別上漲了12和194個基點。 在人民幣匯率破“7”后,央行和外匯局相繼表態,市場研究機構和業內專家亦對人民幣后市持匯率不會趨勢性貶值的看法,不必對破7大驚小怪。 在岸、離岸人民幣在5日破7的當天,央行兩度發聲回應市場關切,央行有關負責人對人民幣為何“破7”、“破7”之后走勢以及“破7”對企業和居民的影響等大家關心的問題一一做出回應。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匯率“破7”是受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及對中國加征關稅預期等影響。 央行行長易綱晚些時候表示,近期,國際經濟形勢和貿易摩擦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市場預期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受此影響,8月以來許多貨幣對美元出現了貶值,人民幣匯率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這個波動是市場驅動和決定的。 易綱強調,無論是從中國經濟的基本面看,還是從市場供求平衡看,當前的人民幣匯率都處于合適水平。雖然近期受到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人民幣匯率有所波動,但我對人民幣繼續作為強勢貨幣充滿信心。人民銀行完全有經驗、有能力維護外匯市場平穩運行,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總經濟師王春英7日表示,今年以來我國外匯市場運行保持總體穩定,能夠應對各種外部沖擊的考驗。近期,美國升級貿易摩擦對人民幣匯率形成的沖擊,市場已做出了充分的反應,并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基本面良好,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外匯市場主體交易行為理性,市場秩序保持良好,充分說明我國外匯市場更加成熟。 在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導、董輔礽講座教授管濤看來,當前人民幣匯率暫時企穩,盡管人民幣破7后彈性增加,但市場依然相信政府有意愿也有能力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同時,央行重視和改善匯率政策溝通及預期引導工作,也發揮了積極作用,人民幣匯率展現了相當的韌性。 “當然,現在還不能說已經大功告成。影響人民幣匯率穩定的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而不只是一個整數或者心理關口的問題。還需要確立底線思維,在加強形勢分析的基礎上,做好應對預案,爭取最好的結果” 管濤稱。 申萬宏源認為,近期人民幣出現一次短線貶值,后續外部環境仍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但考慮到連續貶值或導致出口外需遞延、對制造業投資形成一定抑制、引發國內金融市場存量外資加速流出等一系列不利于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的后果,央行大概率將采取多重措施穩定匯率預期。(中新經緯APP)[詳情]
原標題:IMF官員:中國外匯儲備依然充足 人民幣匯率符合基本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駐華副代表張龍梅29日表示,盡管外部形勢趨緊導致匯率承受一定壓力,但中國外匯儲備依然充足,沒有明顯干預跡象,人民幣匯率符合基本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注意到中國近期持續推進結構性改革,在金融去杠桿、對外開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稱贊的改革進展。[詳情]
原標題:IMF官員:人民幣匯率符合基本面 新華社北京8月29日電(記者王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駐華副代表張龍梅29日說,盡管外部形勢趨緊導致匯率承受一定壓力,但中國外匯儲備依然充足,沒有明顯干預跡象,人民幣匯率符合基本面。 她是在IMF駐華代表處29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年度第四條款磋商報告·經濟發展與政策問題”媒體研討會上做出上述表示的。 張龍梅說,IMF注意到中國近期持續推進結構性改革,在金融去杠桿、對外開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稱贊的改革進展。 IMF駐華高級代表席睿德表示,中國可以通過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并提高匯率靈活性來應對高度不確定的全球經濟環境。同時,他還就進一步擴大開放、促進國內消費、防控金融風險等提出了建議。[詳情]
近期,人民幣匯率出現了較大幅度的波動,這主要是受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中國經濟下行和美元處于高位等多種因素共同影響。未來,隨著匯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將成常態,因此不必過度解讀人民幣匯率在某個點位。 從中長期來看,受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中外利差收窄等多因素影響,人民幣不存在單邊大幅波動的基礎。 近期多因素引起人民幣匯率較大幅度波動 年初至今,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呈“先升后降”走勢,整體上貶值2.46%左右。主要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年初至4月底,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由6.8482升至6.7286,升值幅度為1.78%左右;第二階段,從2019年5月初至今(截至8月12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由6.7286降至7.0211,貶值幅度達4.17%。自8月5日后,人民幣離岸和在岸匯率雙雙破“7”,美國財政部又將中國認定為“匯率操縱國”,這些事件引發了市場的高度關注。 事實上,近期人民幣匯率出現較大波動主要是受以下事件的驅動。 一是中美貿易戰。5月以來,中美經貿摩擦再度升級。5月10日美國將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的關稅從10%上調至25%。6月底至7月,兩國元首會晤,雙方重啟經貿磋商。但進入8月后,摩擦再次升級。8月2日,美國特朗普在推特上表示將自9月1日起對中國輸美的另外3000億美元商品加征10%關稅。8月6日,中國商務部發表消息稱,中國相關企業暫停新的美國農產品采購。中美經貿摩擦的一波三折是影響短期人民幣匯率波動的主因。 二是中國經濟下行。上半年,中國GDP增速為6.3%,其中二季度GDP為6.2%,低于一季度的6.4%。從需求端看,三大需求均表現不佳。消費、投資增長雙雙放緩,前7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增長8.3%,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長5.7%,增速分別比去年同期回落1個和0.2個百分點。受中美貿易摩擦實質性影響顯現、全球經濟減速等多種因素影響,前7個月中國進出口總額下降1.8%,與去年全年10%左右的增長相比出現了大幅回落。未來出口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從供給端看,工業生產波動較大,總體呈放緩態勢,前7個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8%,其中7月當月工業增加值僅增長4.8%,創近年同期新低。企業經營效益降低,上半年企業利潤累計下降2.4%。 近期美元處于高位也是影響因素之一。在上半年美國宏觀經濟表現相對強勁,英鎊、歐元等主要非美元貨幣表現疲弱的影響下,今年以來美元整體表現偏強,美元指數基本在96以上運行。8月美聯儲宣布降息,但由于鮑威爾發言偏鷹派,稱降息并不一定就意味著開啟寬松周期,美元指數再度上漲,一度觸及98.6的高位。美元強勢給人民幣帶來了一定的貶值壓力。 隨著匯率市場化改革推進,市場驅動力增強,未來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將成常態,因此我們不必過度解讀人民幣匯率在某個點位。一直以來,市場上就有匯率保“7”是底線的說法,其實人民幣匯率在某個點位并不重要。正如相關機構負責人所言,“人民幣匯率‘破7’,這個‘7’不是年齡,過去就回不來了,也不是堤壩,一旦被沖破大水就會一瀉千里;‘7’更像水庫的水位,豐水期的時候高一些,到了枯水期的時候又會降下來,有漲有落,都是正常的”。在人民幣破“7”之后,更多的是需要關注中國經濟基本面、國際收支變化以及跨境資本流動等方面的情況。 人民幣不存在單邊持續變化的基礎 進一步分析人民幣匯率的未來走勢,需要我們“撥開云霧見明月”。歸根結底,匯率反映的是一國貨幣的對外價格,它受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從中長期來看,經濟基本面、國際收支和宏觀政策等因素決定了匯率的基本走勢;從短期來看,資本流動、市場情緒等因素均會對其產生影響(圖1)。 短期來看,人民幣仍將承壓。這主要是考慮到中美貿易摩擦對市場情緒的干擾以及近期資本流動呈凈流出狀態等方面的影響。2018年以來,中美已進行12輪貿易談判,未來中美貿易摩擦的走向將成為影響人民幣匯率短期波動的主要因素。 我們假設了未來三種可能情形:情形一,摩擦趨于緩和,中美雙方在未來談判中達成新的協議,這種情況下市場情緒修復將助推人民幣匯率升值;情形二,摩擦維持現狀,雙方將進一步談下去,則人民幣匯率可能在新中樞比如“7”附近波動;情形三,摩擦走向惡化,并從貿易領域向金融、科技領域蔓延,這種情況下市場預期將延續悲觀走勢,人民幣則可能繼續貶值。 當然,鑒于中美貿易摩擦的反復性、不確定性,雙方大概率延續“邊打邊談”的態勢,所以近期人民幣匯率在“7”附近震蕩的可能性較大。此外,從短期資本流動的變化來看,一季度的凈流入轉變為二季度的凈流出,今年上半年銀行結售匯差額為-332.18億美元,但整體可控。 中長期看,人民幣不存在大幅貶值的基礎。中國經濟韌性較強、國際收支穩定、宏觀政策工具豐富等因素均有利于保障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區間運行。 一是中國經濟運行韌性依然較強。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動力切換、結構轉變和階段更替的關鍵期,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等外部環境變化確實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多的不確定性,但這不會阻止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的方向,經濟平穩增長整體態勢并未出現趨勢性轉變,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和韌性仍然很強。巨大的市場規模、消費結構升級、科技創新水平持續提升等都為經濟基本面的平穩運行創造了條件。 二是中國國際收支形勢整體穩定。從經常賬戶角度看,盡管出口增速放緩,但進口降幅更大,經常項目順差實際上在擴大。今年上半年,中國貿易順差為1811.6億美元,同比增長33.9%。 三是中國宏觀政策工具豐富,未來宏觀逆周期調節力度有望進一步加大,這也有助于人民幣匯率保持基本穩定。此外,從外部環境看,美國經濟增長動能減弱,美聯儲已開啟降息進程,中美利差收窄,這也有助于人民幣保持穩定。 合理引導市場預期,避免出現“羊群效應” 針對未來人民幣匯率走勢,筆者提出相關建議: 第一,合理引導市場預期,避免出現“羊群效應”引發過度波動。增大對監管機構政策意圖的宣傳及解讀力度,使企業、居民等市場主體認識到人民幣貶值是可控的,并在國家政策目標的調整范圍內,避免客戶跟風購匯。同時,應進行密切監控,增強溝通,必要時進行適當的窗口指導,逐步疏導市場貶值預期。加強對市場情緒的監測,及時回應社會關切,通過新聞答問、專家解讀、高層發聲、媒體評論等多種途徑進行預期管理,培養市場主體理性認識和決策的能力。 第二,進一步完善跨境資本流動管理,維護金融市場穩定。加強金融監管機構與其他涉外經濟管理部門之間的政策協調和信息共享,提升管控合力。制定有效措施加強對跨市場、跨機構和跨產品資本流動的監管,將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和保險市場跨境資本流動和跨境交易納入統一監管框架,強調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采取市場化的資本管制工具,主要包括數量型和價格型措施,并對相關監管參數進行動態監測調整。嚴厲打擊惡意做空套利行為,加強貿易、投資背景審查,市場劇烈波動時酌情限制資本流出渠道,防控短期跨境資本的異常流動,守住底線,避免系統性金融危機的爆發。 第三,加快“六穩”政策落地,保持中國經濟穩定運行與可持續發展。從長遠來看,保持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維護人民幣匯率穩定的根本。在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背景下,要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產能過剩、處置“僵尸企業”、彌補相關領域短板,重塑實體經濟競爭優勢。加快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穩定就業,加強民生保障,深入推進精準扶貧,多元化、多渠道增加居民。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優化貿易結構,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 第四,銀行等金融機構要提高形勢前瞻性與業務靈活性。在人民幣匯率波動新情況下,商業銀行要在匯率波動過程中根據居民資產配置偏好的變化,做好相關金融服務,加大外匯理財產品創新,滿足客戶外幣資產配置需要。強化海外機構業務能力,拓展外匯投資、資產管理等業務空間。關注相關虛假貿易、違規購匯等行為,加大合規性檢查,降低違規風險。密切跟蹤內外部形勢變化,應對流動性波動加劇的挑戰,合理安排到期資金,防范流動性風險。 (作者周景彤為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資深經濟學家,范若瀅為研究員)[詳情]
原標題:潘功勝撰文:將繼續在市場化改革中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來源:金融時報 (作者為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 自1994年以來,特別是2005年7月以來,中國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持續推進,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理和調整方式越來越市場化,人民幣匯率彈性越來越強,金融機構和市場主體也越來越適應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和調整,各類避險工具也越來越多,人民幣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近期美國將中國列為所謂的“匯率操縱國”,不會改變中國的外匯管理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金融改革仍將持續深化,金融開放仍將持續擴大。我們仍將一如既往,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 一、美國認定我所謂的“匯率操縱”,是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背景下的政治操作,將成為國際金融史上典型的荒唐案例 美國財政部8月5日違背基本世界貿易和國際金融的常識和專業精神,以不干預匯率貶值為由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此舉罔顧美國保護主義下單邊關稅升級導致國際金融市場普遍調整的基本事實,也與美國5月發布的《美國主要貿易伙伴宏觀經濟和外匯政策報告》結論不一致,是美國挑起和升級中美經貿摩擦整體策略的一部分,充分體現了其政策評估的不透明性和任意性,國際市場上任何不受美國政府歡迎的價格調整都可能被隨意打上外國政府干預的政治標簽。前美國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近日撰文指出,中國不符合“匯率操縱國”定義,美國財政部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并要求IMF干預的做法是不正確的,如此貼標簽顯然是“自毀門庭”,將會嚴重損害美國政府和財政部的公信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日發布中國年度第四條款磋商報告,延續2015年以來基本判斷,重申人民幣匯率水平與經濟基本面基本相符,這也充分證實美方相關指責毫無根據、站不住腳。 近期人民幣匯率短期調整,是金融市場對美方意外宣布超預期關稅措施的自發應激反應。2018年4月以來,美國挑起和不斷升級對華經貿摩擦已成為影響人民幣匯率短期走勢的首要因素。2018年6月15日起,在中美經貿談判取得進展的背景下,美方突然宣布對華5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征關稅,三天后又威脅向額外2000億美元商品征稅,引發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大幅調整,當月境內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下跌了3.4%。同年12月G20兩國元首會晤、貿易摩擦形勢緩和,又驅動人民幣轉為升值。2019年5月美方再次超預期升級對華關稅措施,當月境內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下跌了2.4%。8月2日美國進一步威脅對剩余3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關稅,此后人民幣匯率出現急劇波動,8月5日開盤后離岸、在岸市場人民幣匯率先后 “破7”,8月2日、5日兩個交易日境內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下跌約1.9%。這一系列波動,都是人民幣在外部環境沖擊下正常的市場反應。 二、美國政治化的隨意任性的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政策,將會成為籠罩全球金融市場的濃厚陰云 2018年以來,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引發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動蕩,導致大類資產價格、股票市場和外匯市場大幅波動和快速傳染。2018年9月美國對華20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征10%關稅落地后,全球股市(MSCI全球指數)出現暴跌,最大跌幅達18.0%。2019年5月和8月美國兩次升級對華關稅措施后,全球股市最大跌幅亦分別達6.3%和4.4%。黃金價格自2019年5月以來累計升值17.0%,一度突破1500美元/盎司,也顯示全球避險情緒急劇升溫。新興市場匯率自去年4月以來最大下跌14.8%。事實證明,美方政策的單邊性、隨意性是引發全球金融市場高強度震蕩的重要根源。正如前美國財政部長薩默斯近日表示,“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目前經濟衰退的風險可能是最高的。” 美聯儲貨幣政策對國際金融市場穩定至關重要。美國政府持續施壓美聯儲,嚴重威脅美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專業性。特朗普一改美國歷屆總統不對貨幣政策公開置評的傳統,多次公開表達對美聯儲貨幣政策和強勢美元的不滿,公然威脅解雇現任主席鮑威爾,并試圖通過提名新的聯儲理事影響美聯儲決策。隨著2020年美國大選臨近,其就美聯儲和美元匯率發表公開評論的頻率不斷上升,自2018年6月至今公開批評美聯儲政策或置評美元匯率多達30余次。尤其是8月初人民幣匯率“破7”后,在認定中國為匯率操縱國的同時,指責美聯儲無所作為,應盡快降息100個基點,隱含之意直指美元匯率。四位美聯儲前主席近日發表聯合聲明指出:雖然政治領導人在大選前后呼吁央行寬松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從長遠來看,基于當前政治(而非經濟)需求的貨幣政策會導致更糟糕的經濟表現,也會削弱公眾對央行政策的信心,從而導致金融市場不穩定。聲明呼吁保持美聯儲獨立性,確保貨幣政策決策不受短期政治壓力影響。 三、我們將繼續在市場化改革中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外匯市場將在吸收短期沖擊后逐步回歸基本面 盡管人民幣匯率受到貿易摩擦的沖擊,盡管美國將我列為匯率操縱國,但是,我們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擴大開放的既定方針不會因此動搖。我們將繼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堅持推進匯率市場化改革,完善匯率形成機制,維護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中國是負責任大國,我們在亞洲金融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期間采取了負責任態度,為全球經濟在危機后逐步復蘇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們仍將堅定恪守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承諾,不會進行競爭性貶值,不會將匯率作為應對國際貿易爭端的工具。 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潛力為人民幣匯率穩定提供了堅實基礎,人民幣匯率盡管會受到貿易摩擦等外部沖擊,但我們判斷不會無序貶值,外匯市場在經歷短暫震蕩后終將回歸基本面。 第一,經濟運行平穩,預期更加穩定。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未來經濟增速仍將持續高于全球大部分主要經濟體,人民幣仍是強勢貨幣。自2005年至2019年6月,國際清算銀行數據顯示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38%,實際有效匯率升值47%,是二十國集團(G20)中升值最多的貨幣。近期中美經貿摩擦不確定性較大,但美國加征關稅對我沖擊的邊際效應遞減。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基本面良好,經濟運行延續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主要宏觀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增長韌性增強,宏觀杠桿率保持基本穩定。 第二,跨境資本流動基本穩定。隨著我國開放領域逐步拓寬,全面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國內營商環境進一步改善,外商直接投資仍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近年來我國持續推動金融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為包括美國在內的外國投資者配置更多人民幣資產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目前我國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規模已位于世界前列,但外資持有比重只有2%和3%左右,隨著中國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被更廣泛地納入國際主流指數,中國債券市場在全球負利率范圍擴展背景下保持較高的收益水平,外資投資空間較大。 第三,我國外債穩定性增強。近年來我國外債增幅相對于經濟總量并不高,2018年末我國外債負債率(外債余額/GDP)、債務率(外債余額/年出口收匯)、償債率(外債本息償付/年出口收匯)分別是14.4%、74.1%、5.5%,遠低于國際警戒線。外債類型結構優化,以中長期資產配置為目的的央行類境外投資者持續增持境內債券,債務證券占外債余額比重由2014年末的8%持續上升至2018年末的22%,這部分資金穩定性較強,匯率變化不容易引發大規模的外債“去杠桿”。 第四,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增強,外匯市場主體更加適應和理性。8.11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彈性不斷提高,波動率已接近主要發達國家貨幣水平。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成為常態,貶值壓力得到及時釋放。當前個人購匯更加平穩,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更加理性有序,市場主體囤積外匯現象逐步消失,企業的匯率風險管理意識有所增強。 四、我們將保持外匯管理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不斷提高跨境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完善與更高水平開放相適應的跨境資本流動管理框架 外匯管理部門將繼續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服務國家全面開放新格局。我們將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把握長期大勢,尊重市場,辦好自己的事。我們將堅定信守改革承諾,保障企業和個人等市場主體正常的用匯需求,繼續為企業進出口、利潤分配、跨境雙向投資等生產經營活動提供支持,繼續滿足個人在出國旅游、留學等方面的實際需要,涉及人民群眾的經常項目支出不會受到影響。并且,我們將繼續大力提升跨境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擴大貿易收支便利化、服務貿易稅務備案電子化、外債注銷登記下放銀行辦理等便利化改革試點,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我們將繼續深化外匯管理“放管服”改革,優化6月上線的外匯局“互聯網+政務服務”網上辦理系統,進一步打造更加開放、公平、便利的營商環境。 我們堅信,未來的中國外匯管理工作將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中適應開放,資本項目開放、金融市場雙向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將在更高的水平上協調推進,跨境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將有更大的提升。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有效防范各種環境沖擊風險,堅決維護外匯市場穩定,促進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平穩健康發展。[詳情]
專家認為基金組織對人民幣匯率評價客觀公正 金融時報 本報見習記者 徐貝貝 北京時間8月10日凌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正式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第四條款磋商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認為,2018年,人民幣雖然對美元貶值,但相對于貨幣籃子大體穩定,中國的實際有效匯率與基本面和可取政策所對應的水平處于同一水平。這表明,作為世界上在匯率評估方面最權威的機構,IMF沒有認同美國對中國的所謂“匯率操縱國”指責。 此前,在今年6月初IMF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IMF亞洲及太平洋部副主任肯尼思·康表示:“我們通過多種方式對人民幣匯率進行了評估。我們發現2018年人民幣的匯率表現與中國的政策目標和基本面是一致的,沒有估值過高,也沒有估值過低。最近幾年,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也在加強,基于市場的匯率機制對中國是有利的,這樣也可以讓貨幣政策有更多回旋余地,所以我們也鼓勵中國經濟繼續改革,加強對外溝通,保證匯率的靈活性。” 針對上述評價,多位受訪專家表示,IMF發布的報告來自獨立第三方,不受政治影響,對人民幣匯率政策的結論尊重事實。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IMF從比較科學的多邊視角來衡量國家匯率均衡狀況,認為人民幣匯率總體均衡,不存在高估和低估的情況,這與中國一直以來的匯率實踐相一致。 事實上,自2015年以來,IMF評估都認為人民幣匯率屬于均衡的水平。從人民幣匯率與我國經濟發展情況來看,二者確實呈現“大體相符”。回顧2015年至2018年,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這種相符表現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彈性逐步增強,雙向浮動特征明顯,改變了長期以來形成的單邊走勢,中間價維持在1∶6至1∶7區間運行,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保持基本穩定。同時,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但又基本穩定的狀態得益于宏觀經濟的支持。在這4年里,我國經濟增長總體上較為平穩,季度GDP波動不超過0.2%,年度經濟增長速度運行在6.6%至6.9%區間。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平穩運行、財政收支保持平衡、金融風險總體可控、國際收支和跨境資本流動總體平衡。從2005年“7·21”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不斷完善,由原來單一盯住美元、并由央行統一報價,轉變為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同時浮動區間從0.3%逐步擴大至2%,彈性逐步增強,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由此,我國經濟基本面與人民幣匯率保持合理均衡水平是相適宜的。 近期,受市場因素影響,人民幣匯率出現貶值。北京時間8月6日,美國財政部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對此,人民銀行作出回應,稱美國這一行為是任性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行為,嚴重破壞國際規則,將對全球經濟金融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李永在《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用“罔顧事實”“扣帽子”“造謠惑眾”來評價美國此次的單方面行為。他表示,IMF發布的報告是公正客觀的。這份報告肯定了中國在匯率問題上沒有所謂的操縱,同時也揭露了美國認定中國“匯率操縱”背后的霸凌邏輯。 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導管濤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管濤進一步表示,十多年來,中國一直致力于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當前已經形成了外匯收支自主平衡的格局。 “美國這一倉促且魯莽的舉動缺乏事實依據,不符合IMF對人民幣匯率的評價,甚至不符合美國自己設定的判定標準。”伍戈說。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公布的數據,2005年初至2019年6月,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38%,實際有效匯率升值47%,是二十國集團經濟體中最強勢的貨幣,在全球范圍內也是升值幅度最大的貨幣之一。更重要的是,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始終堅持不搞競爭性貶值的承諾,不會將匯率用于競爭性目的,也不會將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爭端等外部擾動。 人民幣匯率的變動,是外匯市場互動的結果,是匯率形成機制下的自然波動。當前人民幣匯率出現一定幅度的貶值,主要是在全球經濟形勢變化和貿易摩擦背景下,受市場供求和國際匯市波動影響導致的。溫彬表示,當前人民幣匯率的彈性比以往更強, 但依舊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 管濤表示,在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的背景下,人民幣匯率短期受市場情緒影響出現暫時貶值符合市場規律。 談及人民幣匯率的未來變化趨勢,上述專家普遍認為,人民幣不具備大幅貶值的基礎。人民幣匯率的長期走勢要看中國經濟基本面。在“六穩”以及宏觀政策加強逆周期調節的作用下,人民幣匯率不太可能出現持續性貶值。[詳情]
人民幣破7后國際化征途:作為儲備貨幣依舊“吃香” 21世紀經濟報道 陳植 上海報道 人民幣匯率破7,但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沖擊并不大。”一位華東地區外貿企業負責人向記者坦言,過去三天這家企業的多位海外賣家依然表示愿意收取人民幣作為原材料采購款。 “其間也有一位海外賣家提出鑒于匯率破7,讓我們能否在采購價格方面做出一定幅度讓步(即額外增加2%-3%采購價格),以對沖人民幣匯率下跌給他們造成的匯兌損失。”他回憶說,但后來他們自己很快放棄了這項要求。 在他看來,匯率破7之所以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沖擊不大,一方面是很多海外賣家很早在境外通過人民幣遠期掉期交易鎖定了美元-人民幣兌換成本,因此當前匯率下跌不會沖擊他們既定的外貿收益;另一方面隨著越來越多海外賣家在收到人民幣后,轉而向中國采購商品(以人民幣付款),因此對匯率下跌敏感度也隨之下降不少。 一位股份制銀行跨境業務部門人士向記者透露,在匯率破7期間,他經手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量反而有所增加,原因是一些海外企業擔心美聯儲開啟降息周期令美元面臨中長期貶值壓力,因此他們打算儲備一些人民幣分散資產配置風險。 事實上,海外大型機構與央行對人民幣的青睞,也沒有隨著匯率破7而降溫。 一位海外銀行宏觀經濟研究員向記者透露,不少國家央行與大型機構依然在增持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因為發現盡管人民幣兌美元出現下跌,但人民幣兌一籃子貨幣匯率基本保持穩定(且對英鎊、歐元等主要儲備貨幣還出現一定幅度升值),因此加倉人民幣反而能有效分散外匯儲備非美貨幣的匯率波動風險。 8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就人民幣匯率回答媒體問題也明確提到受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及對中國加征關稅預期等影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有所貶值,突破了7元,但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繼續保持穩定和強勢,這是市場供求和國際匯市波動的反映。 “這背后,是越來越多央行與大型機構認為人民幣匯率破7可能是短期現象,就中長期而言,隨著中國經濟轉型發展,以及其在全球經濟的比重越來越高,加倉人民幣資產依然是大勢所趨,且中國經濟增速基本面依然位列全球前列,是人民幣匯率在中長期依然保持升值軌跡的最大支撐。”他指出。 海外企業對人民幣“照收不誤” “在5日人民幣匯率破7后,我們也一度擔心海外賣家不愿收取人民幣作為原材料采購款。”一位在中亞地區從事水力發電工程建設的中資企業駐外負責人向記者透露。 以往,他們每承接一項當地水力發電工程建設項目,總會要求當地政府與投資方支付25%美元(用于項目利潤與部分設備采購開銷),15%人民幣(用于采購國內工程設備與當地原材料),60%當地貨幣(用于支付當地員工工資與原料采購等),而當地原材料貿易商之所以愿意收取部分人民幣,主要原因是過去數年人民幣匯率一直沒有破7,遠遠好于當地貨幣動輒10%左右的跌幅,令這些貿易商愿意留存人民幣進行財富保值。 如今匯率破7是否會打破這些貿易商的“上述慣性認知”,進而削減人民幣收款比重“避險”,令他頗感擔憂。 “但出乎我們意料的是,這些當地原材料貿易商對人民幣依然情有獨鐘。他們不但繼續收取人民幣,還希望我們加大人民幣付款比重。”他對記者表示,起初他相當不理解,但后來發現,這些當地原材料貿易商其實打著自己的小盤算——他們認為中國經濟增速持續平穩增長以及中國央行采取穩匯率措施,會令人民幣很快收復7整數關口,因此他們多收人民幣到時還能收獲額外的匯兌收益。 記者多方了解到,為了替當地企業規避人民幣匯率波動風險以擴大跨境貿易(包括海外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不少中資企業駐外機構頗費功夫,一方面他們在支付人民幣款項時,協助當地企業辦理遠期人民幣掉期交易以鎖定匯兌成本;另一方面部分中資企業還與當地企業簽訂額外的貨幣互換約定,即當人民幣匯率跌至一定價格時,當地企業可以向中資公司按照約定的匯價換取美元頭寸,且中資企業以存入當地銀行的美元存款作為“交割擔保”。 “事實上,在匯率破7后,上述應對措施我們使用頻率較以往還出現了下降。”這位中資企業駐中東國家分支機構人士告訴記者。究其原因,隨著當地銀行相繼開設了人民幣業務,越來越多當地企業可以通過當地銀行金融服務對沖人民幣匯率下跌風險,因此匯率破7對跨境貿易(包括境外貿易)人民幣結算的沖擊力較以往大幅下滑。 破7未阻止他國央行加倉人民幣儲備 值得注意的是,匯率破7同樣沒有阻止海外大型機構與央行加倉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步伐。 一位外資銀行投行部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多家海外大型機構與政府部門發行熊貓債募集人民幣資金作為儲備貨幣的進度,并沒有受到匯率破7影響而放緩。 “事實上,這些機構與央行加倉人民幣,不僅僅是作為儲備貨幣用于分散外匯儲備資產配置風險,還在考慮靈活使用人民幣資金擴大當地與中國的貿易投資規模。”他告訴記者。比如部分國家政府正考慮將外匯儲備里的人民幣資金用于向當地企業發放人民幣拆借資金或短期貸款,從而激發當地企業使用人民幣與中國企業做大貿易規模。 在他看來,這令部分國家政府部門與大型機構對匯率破7的風險敏感度趨降。 “即便是作為儲備貨幣,人民幣會在匯率破7后,依然呈現較高的資產保值效應。”一位境外銀行資產管理部門業務主管向記者指出。今年前7個月,盡管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跌幅達到約0.5%,但人民幣匯率下跌幅度低于韓元、阿根廷比索等新興市場貨幣,且較歐元、英鎊等其他儲備貨幣呈現升值趨勢,令人民幣兌CFETS一籃子貨幣的匯率上漲了0.3%,這意味著海外央行與大型金融機構加倉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足以抵御非美貨幣資產匯率貶值風險。 央行相關負責人8月5日也對外表態,盡管近期人民幣對美元有所貶值,但從歷史上看,人民幣總體是升值的。過去20年國際清算銀行計算的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都升值了30%左右,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了20%,是國際主要貨幣中最強勢的貨幣。 上述業務主管指出,在匯率破7后,要讓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更上一層樓”,不能過度依靠人民幣兌一籃子貨幣匯率的基本穩定與人民幣自身匯率不出現大幅貶值下跌,而是要持續加大人民幣在海外國家企業經營投資貿易環節的使用范圍,通過擴大人民幣使用范疇與流通程度“對沖”匯率波動的沖擊。 記者多方了解到,當前部分外資銀行正協助“一帶一路”沿線等國家當地銀行搭建人民幣賬戶創設、人民幣現金管理、人民幣貿易融資、人民幣貸款、人民幣匯率風險對沖等業務流程,從而為人民幣在當地形成“使用范圍擴大+匯率風險對沖”的業務閉環,助力更多人民幣被當地大型機構企業納入儲備資產范疇。[詳情]
原標題:“破7”不失匯率之錨宏觀調控以我為主 □本報記者 張勤峰 在“8·11”匯改四周年前夕,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突破了7元。分析人士指出,人民幣“破7”是匯率雙向波動更有彈性的表現,良好的基本面仍將充當匯率基本穩定的“定海神針”。這次人民幣“破7”后,市場反應理性,近幾日市場情緒已漸趨平穩。今后一段時間,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料繼續呈現雙向波動、維持適度彈性。 進一步看,打破“7”這個束縛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心中枷鎖”,背后傳遞出一個明確的信號——宏觀調控堅持以我為主,匯率因素不構成我國貨幣政策調控的硬約束。 “破7”體現外匯供求波動 上周,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和中間價先后跌破7元關口。8月5日,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市場匯率率先“破7”,其中離岸人民幣最低跌至7.1057元,次日進一步刷新紀錄低位至7.1388元;在岸人民幣8月5日最低至7.0548元,次日進一步跌至最低7.0699元,接近2008年3月中旬的價位。8月8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上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設于7.0039元,為最近11年來首次跌破7元關口。人民幣匯率并未在不斷試探中尋求突破,而是以快速調整的方式完成了對這一心理關口的跨越。 央行日前發布2019年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指出,8月以來,受國際經濟金融形勢等影響,人民幣對美元有所貶值,突破7元,反映了外匯供求和國際匯市的波動。 “破7”不等于沒有“底線” 分析人士認為,人民幣匯率“破7”不等于打開貶值空間,不等于失去了“錨”,也不等于沒了“底線”。 長期看,人民幣匯率的錨,絕不會是某個整數關口或者某個區間,而是基本面。鑒于經濟金融形勢在不斷發展變化,人民幣匯率的合理均衡水平自然也處于時刻變化當中,人民幣市場匯率圍繞著基本面這個“錨”,在合理均衡水平附近保持浮動是正常現象。 事實上,匯率有了波動,價格機制才能發揮資源配置和自動調節作用,才能更好地發揮匯率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的作用。 當前中國經濟基本面良好,金融風險總體可控,國際收支穩定,外匯儲備充足,這些都為人民幣匯率提供了根本支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9日發布中國年度第四條款磋商報告,重申2018年中國經常賬戶順差下降,人民幣匯率水平與經濟基本面基本相符。從以往歷史經驗來看,在匯率水平與基本面相符且無大的外部危機的情況下,一國匯率出現持續大幅貶值的可能性極低。 央行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提出保持人民幣匯率彈性,但也沒有放棄“底線思維”,強調在必要時加強宏觀審慎管理,穩定市場預期,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央行已披露將于8月14日在香港發行300億元人民幣央行票據。另外一點不可忽視的是,當前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模型中存在“逆周期因子”,用于防止人民幣出現無序貶值。 此次人民幣匯率“破7”后,市場表現總體較為理性,無論是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交易(NDF),還是外匯貨幣掉期交易(CCS),走勢反映出來的貶值預期都遠沒有“8·11”匯改之后那么強烈。近幾日,人民幣市場匯率相對于中間價的貶值幅度已開始收斂,顯示市場情緒漸趨穩定。 市場人士指出,今年以來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大,今后仍可能給人民幣匯率短期走勢造成擾動,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料繼續呈現雙向波動、維持適度彈性。此外,市場應淡化對這一單一貨幣對匯率變化的過多關注,當前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總體仍保持基本穩定。 傳遞明確信號 不少市場人士認為,打“破7”這個束縛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心中枷鎖”,背后傳遞出一個明確信號——宏觀調控堅持以我為主。 今年一季度央行貨幣政策報告指出,協調好本外幣政策,處理好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間的平衡。最近發布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則表示,宏觀調控堅持以我為主,并適當兼顧國際因素,在多目標中把握好綜合平衡。從這點來看,匯率因素不構成國內貨幣政策調控的硬約束。如今在人民幣匯率“破7”后貶值壓力有所釋放而中外利差仍然較大的情況下,這一約束無疑更弱了。 值得注意的是,上周人民幣匯率和債券市場利率雙雙出現下行。在人民幣匯率“破7”,創出十余年新低的同時,債券市場上具有指標意義的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破了3月份低點,逐漸逼近3%,回到2016年底水平。 市場人士指出,近期人民幣匯率和貨幣債券市場利率在市場供求因素驅動下雙雙下行,有助于改善貨幣條件,更好支持經濟金融平穩運行。[詳情]
來源:金融時報 8月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離岸和在岸市場雙雙“破7”,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近日,有些市場參與者將本次“破7”與“8·11”匯改進行比較。2015年8月11日,人民幣一次性貶值近2%,同時人民銀行宣布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改革。“8·11”之后,人民幣曾經面臨一年多的持續貶值壓力,外匯儲備從4萬億美元降至3萬億美元左右。 這次“破7”之后,會不會重現“8·11”匯改之后的持續貶值壓力?就相關問題,《金融時報》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馬駿博士。馬駿認為:“仔細比較近年來我國外匯市場的這兩件大事,現在與“8·11”期間所面臨的市場環境至少有五點不同。這次人民幣更有底氣。” 馬駿強調的五個不同點包括: 第一,“8·11”匯改前人民幣跟隨美元大幅升值,而今年并沒有。2011年至2015年,美元指數升值26%;國際清算銀行測算的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也升值30%。連續大幅升值為人民幣積累了較大的貶值壓力,更容易出現連續貶值和資本外流。而今年以來,美元指數基本在97左右波動,人民幣有效匯率指數也保持在116左右,并未積累過多的貶值壓力。 第二,近年來,人民幣匯率彈性明顯增強,市場主體適應匯率波動能力也明顯提高,行為更加理性。“8·11”匯改前,人民幣長期單邊升值,微觀市場主體沒有應對人民幣貶值的經驗,某日出現較大貶值就容易導致恐慌。而近年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彈性明顯增強,人民幣匯率波動率已經接近了主要發達國家匯率的波動率。多數企業和金融機構等市場主體對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波動已經習慣,外匯風險對沖也更為充分,即使短期人民幣匯率波動有所加大,一般也不會導致恐慌。 第三,2015年前,資本流入總體較多,一旦匯率預期出現變化,流出就會比較明顯。在人民幣升值時期,部分企業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較強,一些資金繞過資本流動管理措施流入境內,還有部分境內企業借入外債較多。這些資金對匯率預期十分敏感,2015年,我國外債總額頭寸就減少了3227億美元。這些情況在近三年內已經得到明顯改變。 第四,與2015年相比,目前中國企業和居民資產配置更為均衡,進一步調整的需求相對有限。 2014年年末,我國企業和居民持有境外資產總計2.5萬億美元,境外負債總計4.8萬億美元,凈負債2.3萬億美元;2018年年末,我國企業和居民持有境外資產增至4.2萬億美元,增加了1.6萬億美元,境外負債總計5.2萬億美元,凈負債1萬億美元,減少了1.3萬億美元。經過這些年企業和居民主動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增加外幣資產配比,匯率變化對企業和居民資產負債表的沖擊會更小,不容易導致大規模的資產配置變化。 第五,“8·11”匯改前股市經歷了劇烈波動,而今年股市運行相對平穩。“8·11”匯改前,上證綜指從6月12日的5166點跌至8月10日的3928點,跌幅達24%。匯改期間的匯率貶值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股市與匯市風險的互相疊加,加之加杠桿行為的普遍存在,使兩個市場形成沖擊放大機制。與2015年相比,今年股市表現相對平穩,沒有成為導致匯率貶值的原因。 基于以上理由,馬駿說,“近年來我國外匯市場供求更為均衡,居民資產配置更為多元,匯率彈性已經明顯提高,單方向貶值和升值的壓力都不大。與三年前相比,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的底氣更足。”[詳情]
原標題:馬駿:人民幣匯率“破7”與“8·11”匯改有五點不同 保持基本穩定底氣更足 來源:金融時報 8月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離岸和在岸市場雙雙“破7”,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近日,有些市場參與者將本次“破7”與“8·11”匯改進行比較。2015年8月11日,人民幣一次性貶值近2%,同時人民銀行宣布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改革。“8·11”之后,人民幣曾經面臨一年多的持續貶值壓力,外匯儲備從4萬億美元降至3萬億美元左右。 這次“破7”之后,會不會重現“8·11”匯改之后的持續貶值壓力?就相關問題,《金融時報》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馬駿博士。馬駿認為:“仔細比較近年來我國外匯市場的這兩件大事,現在與“8·11”期間所面臨的市場環境至少有五點不同。這次人民幣更有底氣。” 馬駿強調的五個不同點包括: 第一,“8·11”匯改前人民幣跟隨美元大幅升值,而今年并沒有。2011年至2015年,美元指數升值26%;國際清算銀行測算的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也升值30%。連續大幅升值為人民幣積累了較大的貶值壓力,更容易出現連續貶值和資本外流。而今年以來,美元指數基本在97左右波動,人民幣有效匯率指數也保持在116左右,并未積累過多的貶值壓力。 第二,近年來,人民幣匯率彈性明顯增強,市場主體適應匯率波動能力也明顯提高,行為更加理性。“8·11”匯改前,人民幣長期單邊升值,微觀市場主體沒有應對人民幣貶值的經驗,某日出現較大貶值就容易導致恐慌。而近年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彈性明顯增強,人民幣匯率波動率已經接近了主要發達國家匯率的波動率。多數企業和金融機構等市場主體對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波動已經習慣,外匯風險對沖也更為充分,即使短期人民幣匯率波動有所加大,一般也不會導致恐慌。 第三,2015年前,資本流入總體較多,一旦匯率預期出現變化,流出就會比較明顯。在人民幣升值時期,部分企業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較強,一些資金繞過資本流動管理措施流入境內,還有部分境內企業借入外債較多。這些資金對匯率預期十分敏感,2015年,我國外債總額頭寸就減少了3227億美元。這些情況在近三年內已經得到明顯改變。 第四,與2015年相比,目前中國企業和居民資產配置更為均衡,進一步調整的需求相對有限。 2014年年末,我國企業和居民持有境外資產總計2.5萬億美元,境外負債總計4.8萬億美元,凈負債2.3萬億美元;2018年年末,我國企業和居民持有境外資產增至4.2萬億美元,增加了1.6萬億美元,境外負債總計5.2萬億美元,凈負債1萬億美元,減少了1.3萬億美元。經過這些年企業和居民主動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增加外幣資產配比,匯率變化對企業和居民資產負債表的沖擊會更小,不容易導致大規模的資產配置變化。 第五,“8·11”匯改前股市經歷了劇烈波動,而今年股市運行相對平穩。“8·11”匯改前,上證綜指從6月12日的5166點跌至8月10日的3928點,跌幅達24%。匯改期間的匯率貶值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股市與匯市風險的互相疊加,加之加杠桿行為的普遍存在,使兩個市場形成沖擊放大機制。與2015年相比,今年股市表現相對平穩,沒有成為導致匯率貶值的原因。 基于以上理由,馬駿說,“近年來我國外匯市場供求更為均衡,居民資產配置更為多元,匯率彈性已經明顯提高,單方向貶值和升值的壓力都不大。與三年前相比,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的底氣更足。” 記者:李國輝[詳情]
原標題:中間價二度“破7” 復盤人民幣匯率一周表現 中新經緯客戶端8月9日電 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仍在“破7”。9日,外匯交易中心網站數據顯示,人民幣中間價報7.0136,下調97點,上一交易日中間價報7.0039。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夜盤收報7.0455,較上一交易日夜盤收漲141個基點,截至發稿報7.0511。 8日亞市早盤離岸匯率由跌轉漲,最低點為7.0893,截至發稿報7.0796。昨晚,離岸人民幣大幅拉升,盤中連破7.09、7.08、7.06三個關口,最高報7.0641,日內升幅超過300點。 路透社援引交易員稱,在無突發事件的情況下,人民幣將在弱于7元的水平波動將成常態,估計本輪行情已接近尾聲。 他們并表示,在即期交易價格及模型測算均開在7元以上,中間價順勢破7反而有利于市場情緒的釋放,亦便于監管層以更靈活的方式管理人民幣。 交易員分析稱,當前市場開始關注中國是否會加入世界主要央行“降息陣營”采取降息措施提振經濟,目前來看其可能性不大。 回顧人民幣本周表現,8月5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6.9225,隨后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和離岸匯率雙雙破7,這是2015年“8·11匯改”以來首次擊穿7關口,引發市場關注。 8月6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調貶458個基點,報6.9683。離岸人民幣在最低跌破7.13,刷新紀錄低位之后上演V型反彈,早盤接連升破7.06、7.05、7.04、7.03四個關口,最高升值至7.0270。 到8月7日,進入境內交易價破7的第三天。海內外市場在經歷了初期震蕩后,已初步吸收了人民幣破7的影響。當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調貶313個基點,報6.9996。 8月8日一早,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也破7,為7.0036比1,開盤價為7.0402,較上日下午16:30和23:30的境內收盤價分別上漲了12和194個基點。 在人民幣匯率破“7”后,央行和外匯局相繼表態,市場研究機構和業內專家亦對人民幣后市持匯率不會趨勢性貶值的看法,不必對破7大驚小怪。 在岸、離岸人民幣在5日破7的當天,央行兩度發聲回應市場關切,央行有關負責人對人民幣為何“破7”、“破7”之后走勢以及“破7”對企業和居民的影響等大家關心的問題一一做出回應。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匯率“破7”是受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及對中國加征關稅預期等影響。 央行行長易綱晚些時候表示,近期,國際經濟形勢和貿易摩擦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市場預期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受此影響,8月以來許多貨幣對美元出現了貶值,人民幣匯率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這個波動是市場驅動和決定的。 易綱強調,無論是從中國經濟的基本面看,還是從市場供求平衡看,當前的人民幣匯率都處于合適水平。雖然近期受到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人民幣匯率有所波動,但我對人民幣繼續作為強勢貨幣充滿信心。人民銀行完全有經驗、有能力維護外匯市場平穩運行,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總經濟師王春英7日表示,今年以來我國外匯市場運行保持總體穩定,能夠應對各種外部沖擊的考驗。近期,美國升級貿易摩擦對人民幣匯率形成的沖擊,市場已做出了充分的反應,并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基本面良好,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外匯市場主體交易行為理性,市場秩序保持良好,充分說明我國外匯市場更加成熟。 在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導、董輔礽講座教授管濤看來,當前人民幣匯率暫時企穩,盡管人民幣破7后彈性增加,但市場依然相信政府有意愿也有能力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同時,央行重視和改善匯率政策溝通及預期引導工作,也發揮了積極作用,人民幣匯率展現了相當的韌性。 “當然,現在還不能說已經大功告成。影響人民幣匯率穩定的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而不只是一個整數或者心理關口的問題。還需要確立底線思維,在加強形勢分析的基礎上,做好應對預案,爭取最好的結果” 管濤稱。 申萬宏源認為,近期人民幣出現一次短線貶值,后續外部環境仍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但考慮到連續貶值或導致出口外需遞延、對制造業投資形成一定抑制、引發國內金融市場存量外資加速流出等一系列不利于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的后果,央行大概率將采取多重措施穩定匯率預期。(中新經緯APP)[詳情]
匯率彈性增強有助提升貨幣政策有效性 來源:金融時報 本報記者 李國輝 8月8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7.0039,較上一交易日低43個基點,連續6日走貶,為11年以來中間價首次跌破7元。 受經貿摩擦升級、美國對中國出口商品加征關稅等影響,近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貶值壓力加大。繼本周一(8月5日)人民幣在岸和離岸即期匯率雙雙“破7”之后,市場以及分析人士對于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破7”并不意外。從企業以及投資者角度看,他們對于人民幣匯率波動的認識趨于理性。 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表示,從長期來看,匯率“破7”是提升人民幣匯率彈性的有益嘗試,是匯率走向清潔浮動最終目標的重要一步。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的主要目標雖在各階段有所變化,但建立浮動匯率體制和機制的目標始終沒有改變。從國際經濟學的觀點來看,浮動匯率機制對經濟體來說具有“自動穩定器”的功能,即在世界總需求不斷變化的情況下,即使沒有貨幣政策等相關政策的調節,由市場決定的匯率水平的調整能有效推動經濟體保持內部和外部的平衡。 “受世界經濟放緩、外部發展環境不確定性增加以及避險資本推升美元匯率等各種因素的影響,5月份以來,人民幣承受了較大的貶值壓力。在供求關系變化和市場預期看淡的背景下,人民幣匯率出現一定幅度貶值并不奇怪,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合理的。”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這種貶值是人民幣匯率彈性機制功能的具體表現,是彈性匯率機制應對外部沖擊的合理反應。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外部負面因素還有可能影響中國經濟,屆時需要浮動匯率機制更加有效地發揮抵御外部沖擊的作用。 從短期來看,謝亞軒認為,當前人民幣匯率彈性的提升有助于減弱國際資本外流的壓力。“不論是從國際經驗,還是從2018年以來國內的實踐經驗和外匯占款數據來看,人民幣匯率隨著內外沖擊的變化而提升彈性,確實有助于分化匯率預期,抑制國際資本外流,降低央行干預外匯市場的必要性。” 另外,匯率彈性增強有助于提升央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避免央行貨幣政策的調整受制于對匯率的擔憂。“‘7’這樣一個整數點位不應該被視為‘禁區’,而更應該視為早晚要打破和丟掉的‘枷鎖’。現在來看,打破的是‘枷鎖’,獲得的是貨幣政策調控空間的自由。”謝亞軒說。 對比2015年至2016年以及今年5月份以來人民幣的兩輪貶值可以發現,兩輪貶值在市場預期、內外部環境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同時,市場主體對于匯率波動的認識和適應情況日趨進步,監管部門的政策工具和管理經驗也在走向成熟。2015年至2016年,人民幣經歷了對美元的階段性單邊貶值,疊加美聯儲啟動加息、資本外流大背景,外匯儲備急速下降,市場上還一度發生了“保匯率還是保儲備”之爭。在這一背景下,監管方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了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管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政策工具。 “當前人民幣貶值,主要是美國加征關稅升級和避險需求推高美元,導致市場供求關系和預期改變所致。主管部門并沒有有意為之,也從未釋放希望貶值的信號。近年來,我國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資本流動和外匯市場的管理經驗,相關機制不斷完善并較為有效。”連平表示,事實上,人民幣合理貶值既順應了市場供求關系變動的趨勢,又與當前的市場預期相匹配;在當前維穩意愿較為明確的政策環境下,市場對貶值的節奏和幅度應該會有合理的預期和判斷。 謝亞軒強調,人民幣匯率破“7”并不意味著決策層的政策導向是刻意推動人民幣匯率貶值或者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就不重要了,央行的操作目標仍然是從逆周期宏觀審慎的角度維護人民幣有效匯率的基本穩定。 央行行長易綱表示,雖然近期受到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人民幣匯率有所波動,但對人民幣繼續作為強勢貨幣充滿信心。央行完全有經驗、有能力維護外匯市場平穩運行,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央行此前表示,將于2019年8月14日在香港發行兩期人民幣央行票據。這將是2018年11月份以來,央行第5次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央行票據。從過往經驗來看,央行在香港發行央票可以穩定離岸人民幣匯率。 “2019年5月份以來,人民幣承受了新一輪貶值壓力,目前已經采取了相關舉措減緩市場壓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迄今為止,仍有不少工具尚未使用。”連平建議,未來可以綜合運用各類工具,加強預期管理,完善跨境資金流動管理,同時及時加大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以中國經濟的良好基本面為外匯市場平穩運行奠定基礎。[詳情]
原標題:央行馬駿:人民幣匯率“破7”與“8·11”匯改有五點不同 來源:金融時報 8月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離岸和在岸市場雙雙“破7”,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近日,有些市場參與者將本次“破7”與“8·11”匯改進行比較。2015年8月11日,人民幣一次性貶值近2%,同時人民銀行宣布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改革。“8·11”之后,人民幣曾經面臨一年多的持續貶值壓力,外匯儲備從4萬億美元降至3萬億美元左右。 這次“破7”之后,會不會重現“8·11”匯改之后的持續貶值壓力?就相關問題,《金融時報》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馬駿博士。馬駿認為:“仔細比較近年來我國外匯市場的這兩件大事,現在與“8·11”期間所面臨的市場環境至少有五點不同。這次人民幣更有底氣。” 馬駿強調的五個不同點包括: 第一,“8·11”匯改前人民幣跟隨美元大幅升值,而今年并沒有。2011年至2015年,美元指數升值26%;國際清算銀行測算的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也升值30%。連續大幅升值為人民幣積累了較大的貶值壓力,更容易出現連續貶值和資本外流。而今年以來,美元指數基本在97左右波動,人民幣有效匯率指數也保持在116左右,并未積累過多的貶值壓力。 第二,近年來,人民幣匯率彈性明顯增強,市場主體適應匯率波動能力也明顯提高,行為更加理性。“8·11”匯改前,人民幣長期單邊升值,微觀市場主體沒有應對人民幣貶值的經驗,某日出現較大貶值就容易導致恐慌。而近年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彈性明顯增強,人民幣匯率波動率已經接近了主要發達國家匯率的波動率。多數企業和金融機構等市場主體對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波動已經習慣,外匯風險對沖也更為充分,即使短期人民幣匯率波動有所加大,一般也不會導致恐慌。 第三,2015年前,資本流入總體較多,一旦匯率預期出現變化,流出就會比較明顯。在人民幣升值時期,部分企業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較強,一些資金繞過資本流動管理措施流入境內,還有部分境內企業借入外債較多。這些資金對匯率預期十分敏感,2015年,我國外債總額頭寸就減少了3227億美元。這些情況在近三年內已經得到明顯改變。 第四,與2015年相比,目前中國企業和居民資產配置更為均衡,進一步調整的需求相對有限。[詳情]
原標題:預期漸穩 人民幣匯率不改雙向波動走勢 來源:經濟參考報 繼在岸、離岸人民幣相繼破7后,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數據顯示,8月8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7.0039,較前一交易日貶值43個基點,為2008年以來首次跌破7的整數關口。 業內人士表示,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破“7”是短期市場情緒的表現,從長期看,匯率仍將由經濟基本面決定,人民幣沒有持續貶值的基礎。預計未來人民幣匯率會在合理區間內平穩雙向波動。 對于近期人民幣貶值原因,央行表示,今年8月以來,人民幣匯率出現一定幅度貶值,主要是全球經濟形勢變化和貿易摩擦加劇背景下市場供求和國際匯市波動的反映,是由市場力量推動和決定的。 與此同時,央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近日接連發聲,表示對人民幣充滿信心。央行5日兩度表示,有經驗、有信心、有能力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7日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總經濟師王春英表示,今年以來我國外匯市場運行保持總體穩定,能夠應對各種外部沖擊的考驗。我國將繼續保持外匯管理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 相較此前兩日數百點的調貶幅度,8日人民幣中間價43點的波動幅度已明顯減小。從目前市場情況看,破7影響已基本被吸收,預期持穩的同時,外匯市場也保持平穩運行。對此,武漢大學博導、國家外管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管濤認為,盡管人民幣破7后彈性增加,但市場依然相信政府有意愿也有能力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人民幣匯率展現了相當的韌性。”管濤表示。 中信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明明認為,從幾個影響因素來看,雖然經常項目有一定壓力,但資本流動總體平穩,購買力平價和經濟周期總體有趨同趨勢,未來進一步壓制匯率的動力不大。[詳情]
原標題: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破7” 未來走穩有底氣 央視網消息: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數據顯示,繼本周離岸、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相繼“破7”后,8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7.0039,突破7元關口為2008年以來首次。 數據顯示,2008年4月前,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始終高于7元,2008年4月10日首次“破7”來到6.9920元。4月10日到5月15日期間,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在7元關口附近小幅波動,并在2008年5月15日達到7元整,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始終低于7元。 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此前表示,無論是從中國經濟的基本面看,還是從市場供求平衡看,當前的人民幣匯率都處于合適水平。雖然近期受到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人民幣匯率有所波動,但他對人民幣繼續作為強勢貨幣充滿信心。人民銀行完全有經驗、有能力維護外匯市場平穩運行,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詳情]
這一天還是來了。 8月8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0039元,跌破7元大關,為2008年5月16日以來首次。 中間價公布后,離岸人民幣竟反常大漲,一度沖破7.07元,自早間低點反彈超過300點。 一些出口占比高的上市公司紛紛表態,人民幣貶值短期內有利于公司業績提升。 資料來源:Wind 時隔十一年中間價首破7元大關 時隔十一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再次跌破7元。 中證君(ID:xhszzb)查閱歷史數據發現,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上一次低于7元還是在2008年5月15日。 資料來源:中國貨幣網 不過,在市場人士看來,中間價破7,在周初市場匯率率先破7之后已經注定。 8月5日,人民幣兌美元在岸和離岸匯率雙雙跌破7元。此后,人民幣市場匯率一直保持在7元下方運行。 Wind數據顯示,8月6日,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最低跌至7.0699元;同日,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最低跌至7.1388元。 中國實施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而在市場化定價機制作用下,人民幣中間價短時破7已不可避免。 但正如央行有關負責人所說,人民幣匯率“破7”,這個“7”不是年齡,過去就回不來了,也不是堤壩,一旦被沖破大水就會一瀉千里;“7”更像水庫的水位,豐水期的時候高一些,到了枯水期的時候又會降下來,有漲有落,都是正常的。 市場價未現大跌 離岸匯率一度飆升 值得注意的是,離岸人民幣在內地銀行間外匯市場中間價開出后大幅拉升。 盤面數據顯示,8日亞市早盤,離岸人民幣一度繼續震蕩走弱,最低至7.0989元,險些再次跌破7.10元,但從北京時間9:15前后開始,離岸人民幣上演直線拉升行情,截至10:02,最高至7.0651元,較早間低點反彈超過300點;最新報7.0694元,較前收盤價漲133點。 資料來源:Wind 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早間開盤報7.0402元,反而較前收盤價高12點,此后匯價反復波動,截至10:05,在岸人民幣最新報7.0451元,較前收盤價下跌37點。 資料來源:Wind 有市場人士指出,8日的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仍然比前一日在岸即期匯率收盤價高出375點,顯示出向升值方向引導市場匯率的傾向,傳遞出貨幣當局避免人民幣匯率大幅波動的意圖。 早間,香港金管局發布公告稱,中國人民銀行將會通過香港金管局的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發行人民幣央行票據。 此前央行已宣布,為完善香港人民幣債券收益率曲線,中國人民銀行將于2019年8月14日在香港發行兩期人民幣央行票據,總發行量為300億元,其中3個月期央行票據200億元,1年期央行票據100億元。 在人民幣匯率出現較大波動之際,央行票據再次“出海”,其用意不言而喻。 分析人士解答三大謎題 問題1:未來人民幣會繼續大幅貶值嗎? 當前各方基本一致認為人民幣不存在持續大幅貶值的基礎。 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從宏觀層面看,當前中國經濟基本面良好,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增長韌性較強,宏觀杠桿率保持基本穩定,財政狀況穩健,金融風險總體可控,國際收支穩定,跨境資本流動大體平衡,外匯儲備充足,這些都為人民幣匯率提供了根本支撐。人民幣匯率完全能夠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 光大證券發布宏觀研報指出,過去幾年我國經濟結構持續調整,貿易順差相對下降,未來經濟增長更多將依靠擴大內需而不是出口支撐。與此同時,受貿易環境影響,美國經濟下行壓力也將增加。美國企業普遍反映不確定性增多,美聯儲貨幣政策也開始轉向寬松。從這個視角來看,人民幣并無對美元大幅貶值的基礎。 民生證券解運亮團隊指出,一國貨幣幣值取決于該國經濟基本面,中國仍是世界上經濟增長相對較高的大型經濟體,人民幣匯率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 恒大研究院任澤平等指出,長期來看,由于中國經濟韌性強、物價穩定、系統性風險得以控制和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增強,如果能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人民幣仍具備升值基礎。 問題2:人民幣匯率破7后,存在新的“錨”嗎? 一直以來,人民幣匯率破7之后最大的問題是缺一個錨。破7所帶來的風險就是沒有人知道下一個錨在什么地方?有人猜測是7.2、7.5等等。 對此,國泰君安花長春團隊指出,人民幣匯率真正的“錨”應該是對一攬子貨幣匯率保持總體穩定。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在最近兩年來總體仍保持平穩運行的態勢。上周,三大人民幣匯率指數全線走高。 問題3: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底線在哪里? 華泰證券李超團隊認為,匯率是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國際收支平衡是最終目標。人民幣匯率不存在所謂保七保八底線,不存在一個明確需要調控的匯率點位,關鍵是是否出現大規模的資本流出。 對國內企業影響幾何? 人民幣匯率貶值會給國內企業帶來哪些影響? 明陽電路8月8日在互動平臺回復投資者提問時稱,公司產品主要以出口為主,人民幣貶值預計可能對公司業績產生正收益。 科華控股8月7日在互動平臺表示,人民幣大幅貶值給公司匯兌結算造成一定壓力,但對公司產品出口銷售沒有直接影響。 君禾股份8月7日在互動平臺回復投資者提問時稱,公司產品主要以對外出口為主,近期匯率波動人民幣貶值短期內有利于公司業績提升,公司主要采用遠期和期權等金融工具手段進行對沖,同時協商客戶采用人民幣結算。未來人民幣匯率走勢的不確定性將對公司管理匯率波動風險帶來影響。 人民幣匯率“破7”帶來的直接影響之一是企業以本幣償付外幣負債的成本上升。房地產企業作為近些年舉借外債的大戶,其外債風險受到關注。 8月7日,中金公司發布報告稱,短期地產股可能受融資環境偏緊、按揭利率邊際上行、對于人民幣貶值擔憂等因素承壓,但料房企能夠通過靈活使用境內外多種融資渠道控制匯率風險敞口,亦可通過自然對沖、工具對沖等手段對沖,人民幣貶值料對房企盈利影響有限。 分析人士認為,雖然近年來內地房地產企業新增外債較多,但由于多數房企短期內美元債到期壓力不大,匯率出現短時波動對房企的影響仍有限。 (本文有刪減) [詳情]
原標題: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破7” 未來走穩有底氣 新華社北京8月8日電(記者張千千)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數據顯示,繼本周離岸、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相繼“破7”后,8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7.0039,突破7元關卡,為2008年以來首次。 數據顯示,2008年4月前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始終高于7元,2008年4月10日首次“破7”來到6.9920元。4月10日至5月15日期間,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在7元關口附近小幅波動,并于2008年5月15日達到7元整。此后,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始終低于7元。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此前表示,無論是從中國經濟的基本面看,還是從市場供求平衡看,當前的人民幣匯率都處于合適水平。雖然近期受到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人民幣匯率有所波動,但我對人民幣繼續作為強勢貨幣充滿信心。人民銀行完全有經驗、有能力維護外匯市場平穩運行,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詳情]
影響人民幣匯率穩定的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而不只是一個整數或者心理關口的問題。還需要確立底線思維,在加強國內外形勢監測分析的基礎上,做好應對預案,從最壞處打算爭取最好的結果。[詳情]
新浪財經訊 8月8日,美元指數短線走弱,人民幣中間價報7.0039,下調43點,為2008年以來首次跌破7元,上一交易日中間價報6.9996,在岸人民幣上一交易日收報7.0414。央行今日不開展逆回購操作,因今日無逆回購到期,當日實現零投放零回籠。 美元指數短線走弱 特朗普又批評美聯儲:必須更大幅 更快下調利率 美國總統特朗普周三在社交媒體上再度炮轟美聯儲。他表示,美聯儲必須更大幅、更快下調利率。特朗普稱,問題是美聯儲太驕傲而不愿承認其收緊政策過快過重的錯誤。美聯儲必須立即停止其“荒謬的”量化緊縮政策。 特朗普長期以來一直是美聯儲的批評者,他曾表示,美聯儲自2015年12月以來的加息,以及減少資產負債表上債券持有量的努力限制了經濟增長。 美聯儲埃文斯:降息以來的逆風為進一步寬松提供理由 芝加哥聯儲銀行行長查爾斯·埃文斯說,上周美聯儲降息以來的事態發展可能會給經濟帶來阻力,為政策的進一步寬松提供了理由。 “風險管理要發揮作用,你可以像我一樣認為,通貨膨脹本身就需要更多的寬松,要多過我們上次會議時剛剛采取的措施,” 埃文斯周三在芝加哥聯儲銀行的早餐會上對記者說。“你可能會認為,事態可能產生了更多逆風,那么做采取更多行動會是合理的。我不知道。數據進來的時我得看看,“埃文斯說,“你可能認為風險現在已經上升了,而且我們將以更高的概率接近零下限,這也需要更多的寬松。” 10年期美債收益率跌破1.6% 30年期逼近歷史低點 投資者周三再次涌向避險政府債券,拋售股票,加劇了8月份投資者從風險資產的撤離。由于投資者轉向安全資產,作為抵押貸款利率和汽車貸款基準的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跌至1.595%的低點,為2016年秋季以來的最低水平。3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跌至2.12%左右,接近2016年創下的歷史最低水平。國債收益率在尾盤收復部分跌幅,但持穩于多年低點附近。 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較一個月前低約40個基點,僅8月就下跌逾35個基點,對相對穩定的美國債市來說,這是一個相當大的變動。7月底,收益率超過2%。債券收益率與價格走勢相反;當投資者需要美國國債時,收益率就會下降。 文末彩蛋 新浪財經“匯率換算微信小程序”現已接入22個主要國家匯率換算的實時行情,方便外匯投資者即時查詢最新匯市信息。同時,小程序還可提供“換匯最劃算”的銀行信息,更適合各進出口企業、外匯公司、海淘族、出境游等群體使用。 已經上線的小程序二期工程強勢接入全球170個國家和地區的匯率行情,獨步領先全行業! 匯率換算微信小程序二維碼(掃碼使用!!!) [詳情]
不管漲跌,首先要有錢出去玩。 本周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及在岸人民幣兌美元最近雙雙“破7”,隨著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接下來出境游暑應該去哪玩最劃算? 根據8月7日攜程發布的“匯率旅游排行榜”。以8月7日的匯率看,相比去年同期,阿根廷、冰島、澳大利亞、斯里蘭卡、韓國、挪威、匈牙利、瑞典、俄羅斯、英國為暑期匯率跌幅較大的國家,也是近期最劃算的境外旅游目的地。 這些國家多數成為今年暑期旅游熱點。攜程數據顯示,今年暑期通過平臺報名跟團游、自由行、定制游等產品,前往墨西哥、挪威、冰島的游客同比去年分別增長了123%、84%、60%。前往俄羅斯、英國、澳大利亞的游客,增長34%、34%、24%。從人均旅游費用看,前往瑞典、斯里蘭卡、匈牙利的游客人均消費降低了23%、23%、12%。 攜程外幣兌換平臺數據顯示英鎊是暑期外幣兌換中增長率最高的貨幣,達到202.57%,俄羅斯盧布與加元其次分別為120.81%和107.66%。人民幣對英鎊匯率漲幅明顯,不少游客已發現暑期可選擇出行英國通過匯率節省開銷。攜程出境游數據顯示,今年暑期英國出行人數同比去年增長了34%。在榜單前十中,不少東南亞貨幣如新加坡元、馬來西亞林吉特、泰銖和越南盾也漲幅強勢。 從人均兌換費用看,歐元、美元、英鎊排名前三,人均外幣兌換金額超過7000元人民幣。其次是新加坡元、日元,人均4700多元。暑期熱門外幣幣種還包括泰銖、馬來西亞林吉特、越南盾、韓元、印尼盾,以中國人旅游熱門國家幣種為主。 [詳情]
新浪財經訊 8月7日,美元指數短線拉升,在岸人民幣收報7.0414,貶值93點,上一交易日收報7.0321。 美元指數短線拉升 一天內三國央行宣布降息 印度央行超預期降息35個基點 為年內第四次降息 印度央行將基準利率下調35個基點至5.40%,為年內第四次降息,市場預期為降息25個基點。印度至8月7日央行利率決定公布:5.4%,前值:5.75%,預期:5.5%。印度央行將2019-2020年度的GDP增速預期從7.0%下調至6.9%。 新西蘭聯儲超預期再降息50基點 新西蘭聯儲宣布將基準利率下調50個基點至1%,再次刷新歷史最低水平,此次力度如此之猛也出乎市場意料,路透社近期的調查顯示,市場預計此次降息25基點。消息過后新西蘭元兌美元快速下挫,截至發稿已下挫超1%,跌至了10個月以來最低。 泰國央行降息 泰國央行將基準利率從1.75%下調至1.50%,泰銖兌美元短線走弱。 四大美聯儲前主席力挺鮑威爾 聯合發聲喊話特朗普 面對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期持續向美聯儲施壓降息,四位前美聯儲主席聯合發聲,支持美聯儲頂住政治壓力并保持獨立性,這在美聯儲歷史上實屬罕見。 1979年起先后執掌美聯儲近40年的沃克爾、格林斯潘、伯南克和耶倫6日發表專欄文章,稱大家團結一致,堅信美聯儲及其主席必須被允許以經濟的最佳利益為出發點獨立行事,不受短期政治壓力的影響,尤其是領導人不會出于政治原因而受到撤職或降職威脅的情況下。 管濤:“7”只是心理關口 沒有具體經濟涵義 管濤:我覺得“7”主要是一個心理關口,并沒有什么具體的經濟涵義。 匯改以后,人民幣匯率由單邊走勢轉向雙向波動,彈性逐漸增加、波動加大,這是一個大趨勢。比如去年,人民幣匯率最高價和最低價的振幅達到11%,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8種主要儲備貨幣里面我們排名第5,最大振幅甚至超過美元。 第二,今年人民幣匯率在這個時間點上“破7”,是水到渠成的過程。去年在6.5上下振蕩,離7距離稍遠。而到了去年年底,人民幣匯率在6.86附近,離7較近。人民幣匯率由于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出現上下波動,容易觸及7的關口,所以這個“7”更多就是一個數學上的含義,7和6.9和7.1并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 第三,實際上按照最新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看法,仍然堅持認為人民幣匯率在均衡合理水平附近,并沒有破了“7”對中國出口就有很大的提振作用,而如果在“7”以內,就好像人民幣匯率顯著高估了,這并不是市場主流的看法,所以這個“7”更多是一個心理關口。 文末彩蛋 新浪財經“匯率換算微信小程序”現已接入22個主要國家匯率換算的實時行情,方便外匯投資者即時查詢最新匯市信息。同時,小程序還可提供“換匯最劃算”的銀行信息,更適合各進出口企業、外匯公司、海淘族、出境游等群體使用。 已經上線的小程序二期工程強勢接入全球170個國家和地區的匯率行情,獨步領先全行業! 匯率換算微信小程序二維碼(掃碼使用!!!) [詳情]
8月5日上午,離岸、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雙雙跌破“7關口”。那么到底啥是離岸人民幣和在岸人民幣?“岸”即指中國大陸,在岸人民幣指在中國大陸內進行交易的人民幣,離岸人民幣則指在中國大陸以外進行交易的人民幣。在岸人民幣的特點為固定型匯率,參照美元,規模大、波動較小、受政策管制較多。而離岸人民幣,它的匯率變化受國際因素影響較多,與國際金融市場的聯系更為緊密。因此,在國際金融市場較動蕩的時候,在岸和離岸人民幣匯率會出現比較明顯的差價。 [詳情]
此次匯率破七,我們依然看漲中國。[詳情]
新浪財經訊 8月7日,美元指數走弱,人民幣中間價報6.9996,下調313點,上一交易日中間價報6.9683,在岸人民幣上一交易日收報7.0321。 美元指數走弱 四大美聯儲前主席力挺鮑威爾 聯合發聲喊話特朗普 面對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期持續向美聯儲施壓降息,四位前美聯儲主席聯合發聲,支持美聯儲頂住政治壓力并保持獨立性,這在美聯儲歷史上實屬罕見。 1979年起先后執掌美聯儲近40年的沃克爾、格林斯潘、伯南克和耶倫6日發表專欄文章,稱大家團結一致,堅信美聯儲及其主席必須被允許以經濟的最佳利益為出發點獨立行事,不受短期政治壓力的影響,尤其是領導人不會出于政治原因而受到撤職或降職威脅的情況下。 管濤:“7”只是心理關口 沒有具體經濟涵義 管濤:我覺得“7”主要是一個心理關口,并沒有什么具體的經濟涵義。 匯改以后,人民幣匯率由單邊走勢轉向雙向波動,彈性逐漸增加、波動加大,這是一個大趨勢。比如去年,人民幣匯率最高價和最低價的振幅達到11%,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8種主要儲備貨幣里面我們排名第5,最大振幅甚至超過美元。 第二,今年人民幣匯率在這個時間點上“破7”,是水到渠成的過程。去年在6.5上下振蕩,離7距離稍遠。而到了去年年底,人民幣匯率在6.86附近,離7較近。人民幣匯率由于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出現上下波動,容易觸及7的關口,所以這個“7”更多就是一個數學上的含義,7和6.9和7.1并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 第三,實際上按照最新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看法,仍然堅持認為人民幣匯率在均衡合理水平附近,并沒有破了“7”對中國出口就有很大的提振作用,而如果在“7”以內,就好像人民幣匯率顯著高估了,這并不是市場主流的看法,所以這個“7”更多是一個心理關口。 文末彩蛋 新浪財經“匯率換算微信小程序”現已接入22個主要國家匯率換算的實時行情,方便外匯投資者即時查詢最新匯市信息。同時,小程序還可提供“換匯最劃算”的銀行信息,更適合各進出口企業、外匯公司、海淘族、出境游等群體使用。 已經上線的小程序二期工程強勢接入全球170個國家和地區的匯率行情,獨步領先全行業! 匯率換算微信小程序二維碼(掃碼使用!!!) [詳情]
針對美方無理給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標簽,專家表示—— 中國沒有也不會將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爭端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陳果靜 美國財政部在北京時間8月6日凌晨發布聲明,決定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對此,專家認為,中國堅持市場決定的匯率制度,不存在“匯率操縱”的問題。中國不搞競爭性貶值,不將匯率用于競爭性目的,也不會將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爭端等外部擾動。 “8月5日人民幣匯率的貶值,很大程度是由于美國對中國加征關稅,市場上對中國國際收支平衡和人民幣的悲觀情緒上升造成的。”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表示,可以說,是美國的做法造成的,與人民銀行無關。 當前,人民幣匯率無論是漲是跌,均是由市場決定的,并非人為操縱的結果。“在機制上人民幣匯率就是由市場供求決定的,不存在‘匯率操縱’的問題。”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當前,中國實施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自2005年7月我國實施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不斷完善中間價報價機制,擴大人民幣對美元在中間價基礎上的浮動區間,從匯改初期的3‰擴大到目前的2%,可以充分反映市場供求關系,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程度顯著提高。 尤其是2015年“8·11”匯改以來,人民幣雙向波動態勢更趨明顯,匯率彈性明顯增強,市場化程度大幅提升。以2018年人民幣的走勢為例,2018年4月中下旬起,人民幣匯率開始一輪下行走勢,到6月底,已經跌去了前期全部升幅。到了11月,人民幣匯率在6.9關口徘徊后,于12月迎來強勁反彈,最終“收復失地”。在此過程中,人民幣匯率無論是升值還是貶值,都是市場預期變化的反映,而非人為操縱。 人民幣匯率近日“破7”也是中國堅持市場決定的匯率制度的反映。溫彬表示,近期,受全球經濟減速、多國央行降息、貿易摩擦加劇等因素影響,國際金融市場劇烈波動,人民幣匯率受市場和情緒的影響也出現了波動,這恰是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反映。 有人認為,人民幣在此時走跌,是中國在以貶值應對貿易爭端。 “人民幣貶值對中國來說,沒有什么確定的好處。”余永定表示,人民幣貶值利弊參半,影響并不可控。貶值對于中國來說有太多不確定性因素,如貶值之后可能會刺激資本外流,可能加劇貶值,從長遠來看,這不利于中國對外貿易保持大致平衡,貶值也會使得整個國家的負擔更重。 從這一點來看,中國主動引導貶值副作用太多,可能壞處大于好處。因此,我們不會有意讓人民幣匯率貶值。 余永定強調,“中國不搞競爭性貶值,不將匯率用于競爭性目的,也不會將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爭端等外部擾動”這三條是中國的政策,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去制定和執行對本國好處不確定的政策,因此,有意引導貶值不會是中國的選擇。 “應對經貿摩擦,我們有很多方式,而動用匯率的負面外溢性影響太多,我國沒必要采取這一措施。”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李永表示,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不僅要對自己負責,還要對主要貿易伙伴負責。不搞競爭性貶值,有利于中國維護和主要貿易伙伴的合作關系,符合中國的利益。 中國過去沒有,現在也不會將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外部沖擊。“哪怕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都沒有選擇通過貶值來應對沖擊。在如今內外部沖擊離危機還相去甚遠之時,主動貶值更不會是我國的選項。”李永強調。 李永認為,美國在此時指責中國操縱匯率欠妥。美國這一單邊主義行為破壞了全球關于匯率問題的多邊共識,將嚴重阻礙國際貿易和全球經濟復蘇,于人于己均無益,最終會自食其果。[詳情]
經濟基本面良好,外匯市場平穩運行—— 人民幣匯率穩定有支撐 本報記者 王 觀 8月5日,在岸和離岸人民幣匯率雙雙“破7”。如何看待人民幣匯率“破7”?未來匯率走勢將會怎樣?圍繞各方關心的問題,記者進行了采訪。 受訪專家和市場人士表示,雖然近期受到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人民幣匯率有所波動,但中國經濟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對外開放持續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不斷提升,國際收支總體平穩,外匯儲備充足,能夠支撐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 不必過于在意“7”的關口 “上周,受美方聲稱將對3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以及美聯儲降息等消息面影響,國際金融市場劇烈波動。8月5日在岸和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均跌破‘7’關口,是市場情緒變化的反映。”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說。 所謂破“7”關口并沒有太大實際意義。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我國實施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受市場因素的影響,人民幣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貶值,未來也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升值,這些都是浮動匯率制度下的正常表現,不必太在意所謂“7”的關口。 盡管近期人民幣對美元有所貶值,但從歷史上看,人民幣總體是升值的。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公布的數據,2005年初至2019年6月,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38%,實際有效匯率升值47%,是二十國集團經濟體中最強勢的貨幣,在全球范圍內也是升值幅度最大的貨幣之一。今年以來,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仍保持著穩定地位。 人民幣匯率不存在大幅貶值的基礎和條件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經濟增速在主要經濟體中位居前列,展現出了巨大的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國際收支總體平衡,外匯儲備充足,外匯市場上套期保值的企業越來越多,中國和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利差處于合適區間,能夠支撐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 經濟基本面良好——當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增長韌性較強,宏觀杠桿率保持基本穩定,財政狀況穩健,金融風險總體可控。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同比增長6.3%,始終運行在合理區間。截至今年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192億美元,居世界第一。這些因素都將為人民幣匯率保持基本穩定提供堅實基礎。 “由于中國經濟整體運行平穩,‘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6.5%’‘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等預期目標能夠實現。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幣匯率不存在大幅貶值的基礎和條件,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對于支撐匯率的基本穩定會發揮積極的作用。”連平說。 外匯市場平穩運行——近年來,在應對匯率波動過程中,人民銀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政策工具,有力地維護了外匯市場平穩運行,穩定了市場預期。 “目前,我國國際收支平衡、金融風險可控,人民幣匯率指數穩定,相反美元指數仍有繼續下跌的空間,預計人民幣對美元將繼續在合理均衡水平附近雙向波動。”溫彬說。 中國不搞競爭性貶值,也不會將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爭端等外部擾動 “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會恪守歷次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關于匯率問題的承諾精神,堅持市場決定的匯率制度,不搞競爭性貶值,不將匯率用于競爭性目的,也不會將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爭端等外部擾動。”易綱說。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都沒有采取匯率貶值的方式謀得額外貿易優勢,反而是采取有力手段穩住匯率,為全球經濟復蘇做出了巨大貢獻。”中金所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趙慶明說。 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說,改革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外匯管理要堅持改革開放,進一步提升跨境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破7”后這一政策取向不會變。 這位負責人表示,中國將繼續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詳情]
來源:證券時報原標題:“7”的魔力 雖然“7”這個數字在經濟學沒什么意義,但鑒于人們的潛意識,還是很需要緊盯變化,做好預期管理。 在中國人的認知體系里,“7”這個數字,大約還是很有些魔力的。可資證明的例子很多,比如,天上有北斗七星、七仙女,人間有七級浮屠、七音符,傳說諸葛亮當年還搞過一個“七擒七縱”;甚至從域外傳來的“七年之癢”,也被披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有如此認知,許多事情,在許多時候,就不太好講道理。因為確實沒什么道理好講。就拿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破“7”這件事來講,誰都知道,在后續的所有可能性面前,“6.99”和“7.00”沒什么本質性區別。按管濤的說法,“7”這個點位,既無經濟含義,更無政策含義。這兩天站出來發聲的專家,也大多是這個語氣。 不過,肯定也有“咬死”了“有區別”的:“6.99”什么都不是,但上漲0.01達到“7”,就破了重要的“心理關口”;一旦“關破”,形勢完全就是兩重天。由于底層意識被魔力認知控制著,所以“7”這個匯率“關口”也就有了重大意義。至于是誰的“心理關口”、又是多少人的“心理關口”,卻語焉不詳——也根本做不出有統計學意義上的詳說。這倒也符合一切被魔力所控制者的特點。其實,強調“7”的絕對性或曰神秘性,目的完全在后面:嚇人的是“兩重天”;因了“兩重天”的嚇人,所謂的“心理關口”才有了一些實質意義。 要變現嚇人的“兩重天”,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破“7”之后,顯然還需一路“過五關斬六將”地破下去才行,只破那么幾百個基點、甚至上千個基點就逡巡不前,顯然達不到嚇人的境界。那么,這樣一路“破”下去、最終跨入“兩重天”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很不幸,可能性實在不大。絕大多數情況下,匯率的軟硬由經濟成色決定,就目前情況看,中國經濟的規模、增速乃至質量,相對而言,都要更樂觀一些,這就給“破關勢力”的進一步沖鋒平添了極大阻力。 這兩天,絕大多數專家的觀點也差不多如此。雖然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貶值,會造成一些風險點,比如資本外逃之類,但有風險點和引爆風險點,畢竟是兩個概念,風險點無處不在,被最終引爆,也是需要一系列條件的。比如“資本要外逃”,一聽確實挺嚇人,但在目前形勢下,資本又能逃到哪里去呢?顯然,逃與不逃——尤其對長期資本而言,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經濟成色,經濟形勢好(哪怕是相對好),資本趕也趕不走,反之,極力挽留也最終留不住。 所以說,只要講邏輯,在當今的中國,所謂的“關口”——別管是“心理關口”還是什么“整數關口”——其實根本不存在。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畢竟不是所有人、所有時候都完全講邏輯,形勢稍有異動,心潮馬上澎湃,原本看似牢牢秉持的邏輯,往往隨手就扔到爪哇國里去。這也是魔力能時時顯露威力的根本所在。 當年,苻堅臨淝水對陣東晉軍隊,按了對手的要求,命令軍隊后退以騰出空地兒,好讓晉軍渡過淝水,方便雙方決一雌雄。讓苻堅沒想到的是,軍陣一動,對整個系統的穩定造成了擾動,加之晉軍前鋒快速渡河、拼命沖擊,“系統”的擾動隨之以自我實現的方式逐漸加大。這個時候,詐降的東晉襄陽守將朱序,躲在前秦軍后衛軍陣的黑暗處一通瞎嚷嚷——完蛋啦!晉軍打過來啦!于是,“魔力”發揮出最大效力,苻堅的士兵像發作了集體性癔癥,都轉身拼了命地逃跑,苻堅賴以安身立命的強大“系統”瞬間崩潰。 在恰當的條件下,類似的“魔力”還是能發揮能量的。這也正是需要時時緊盯所謂的“心理關口”、防范“魔力”發揮效力的根本原因。從這個角度看,雖然“7”這個數字在經濟學邏輯上沒什么實質性意義,但鑒于有些人的潛意識狀態,還是很需要緊盯變化,做好預期管理。(作者為證券時報記者)[詳情]
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 題:中國將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新華社記者許晟 中國人民銀行在6日發表的關于美國財政部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的聲明中稱,中國將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截至6日下午4點半,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即期收盤價為7.0321元,較上日收盤價升值31個基點;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報7.0678元,較上日下午4點半的7.0843元升值165個基點。當天上午,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一度突破7.13元。這是中國被美方列為“匯率操縱國”的首日匯市表現。 今年8月以來,人民幣匯率持續出現一定幅度貶值。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數據顯示,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從1日的6.8938元,一路貶值至6.9683元。 中國人民銀行認為,人民幣匯率貶值,主要是全球經濟形勢變化和貿易摩擦加劇背景下市場供求和國際匯市波動的反映,是由市場力量推動和決定的。 盡管近期人民幣兌美元有所貶值,但從歷史上看,人民幣總體是升值的。過去20年國際清算銀行計算的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都升值了30%左右,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了20%,是國際主要貨幣中最強勢的貨幣。 中國實施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是由這一機制決定的,這是浮動匯率制度的應有之義。 長期看,人民幣匯率走勢取決于基本面。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制造業門類齊全,產業體系較為完善,出口部門競爭力強,進口依存度適中,人民幣匯率波動對中國國際收支有很強的調節作用,外匯市場自身會找到均衡。 “中國經濟穩中有進,同時,國際收支總體平衡,外匯儲備充足,外匯市場上套期保值的企業越來越多,中國和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利差處于合適區間,能夠支撐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說。 一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致力于維護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這一努力在國際社會上受到認可。在剛剛結束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中國的第四條款磋商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人民幣匯率大體符合基本面。 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將恪守歷次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關于匯率問題的承諾精神,堅持市場決定的匯率制度,不搞競爭性貶值,不將匯率用于競爭性目的,也不會將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爭端等外部擾動。 雖然近期受到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人民幣匯率有所波動,但無論是從中國經濟的基本面看,還是從市場供求平衡看,當前的人民幣匯率都處于合適水平。 “人民銀行完全有經驗、有能力維護外匯市場平穩運行,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易綱說。[詳情]
作者 楚天 北京時間8月6日,美國財政部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這是25年來,美國首次認定中國為“匯率操縱國”。中國央行對此發表聲明稱,這一標簽不符合美財政部自己制訂的所謂“匯率操縱國”的量化標準,是任性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行為,嚴重破壞國際規則。美國之所以指控中國為“匯率操縱國”,主要與前一天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離岸、在岸雙雙跌破7元有關,美國財政部認為,這是中國“操縱匯率”的結果。 實際上,美國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并非首次。在1992年至1994年間,美國曾5次將中國認定為“匯率操縱國”。如今再次祭出“匯率操縱國”的“殺威棒”,不過是舊瓶裝舊水,逼迫中國在中美貿易糾紛中不斷讓步,為美國獲取更大的利益。 美國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不僅邏輯荒謬,目的不純,也根本不符合美國認定“匯率操縱國”的量化標準,其行為無異于自打耳光。 首先,美國認定“匯率操縱國”的量化標準有三個:一是某個國家對美貿易盈余超過200億美元;二是該國經常性項目盈余占GDP的比例超過3%;三是該國通過買入外匯促使本國貨幣貶值的買入量超過其GDP的2%。當一個國家同時滿足這三項標準時,美國才會將其認定為“匯率操縱國”。 而現在,中國僅滿足美國單方面制定的“匯率操縱國”三項指標中的第一項標準,并沒有達到后兩項指標,卻被美國財政部無端扣上“匯率操縱國”的帽子,其邏輯是何等荒謬? 其次,美國此舉,根本無視中國在匯改領域取得的進展與成績。人民幣匯率制度從固定匯率逐步演進至現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經歷了1994年匯改、2005年“721匯改”和2015年“811匯改”三次重要改革,每次改革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程度都不斷增強。“ 811 匯改”更是成為分水嶺,人民幣匯率從此告別單邊升值模式,有彈性的雙向浮動成為新常態。 另外,“811匯改”改變了“人民幣單一盯住美元”的機制,而是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賦予相應的權重,組成一籃子貨幣。這意味著,人民幣與美元“一對一”的匯兌模式已發生根本變化,人民幣匯率的上下浮動,不僅僅會對美元產生影響。人民幣匯率“破7”,僅僅是對美元的貶值,對英鎊、日元、澳元等其他主流貨幣仍保持浮動升值的趨勢。這說明,人民幣匯率“破7”背后,事實是美元對其他貨幣的升值,而不是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貶值,其根源在于美元,而非人民幣。因此,美國指責中國“單方面操縱人民幣匯率貶值來獲取好處”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難以自圓其說。 第三,匯率波動是把“雙刃劍”,就像硬幣的兩面,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影響程度很難說是單純的好與壞。對于中國而言,人民幣匯率“破7”,固然會給部分出口企業形成一定程度的利好作用,但同樣會對進口企業帶來負面影響。對美國經濟的影響也是一樣的,有些企業會受損,但有些企業會受益。認定美國因人民幣“破7”而全面受損的說法,明顯與事實不符。 外界普遍認為,美國強行為中國扣上“匯率操縱國”的帽子,不過是為了在中美貿易談判中增加新的施壓籌碼。但美國忽略了一個事實,中國經濟基本面目前保持向好態勢,進出口結構也在不斷調整優化過程中,呈現更為開放和均衡的發展趨勢。2018年中國進出口貿易數據顯示,中國與新興貿易伙伴(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雙邊貿易額持續增加。同時,中國今年通過一系列刺激內需政策,如大規模減稅降費等,不僅為企業減壓,也在促進內需上發揮了明顯效果。 中國經濟的穩定運行,已經令美國在中美貿易談判中的籌碼分量越來越輕。在此背景下,特朗普政府為了在談判中獲取更多利益,不惜撕下虛偽的面紗,將基本的商業信譽拋諸腦后,炮制了一套充滿特朗普式邏輯的“匯率操縱論”,輔之以“互相傷害式”的增加進口中國產品的關稅,無端向中國施壓,借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對于美國財政部的無理指控,中國央行已充分表明立場:美方不顧事實,無理給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的標簽,是損人又害己的行為,最終會自食其果。奉勸美方懸崖勒馬、迷途知返,回到理性和客觀的正確軌道上來。[詳情]
新京報記者 顧志娟 北京時間8月6日,美國財政部發布聲明,宣布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對此,央行當天回應稱,人民幣匯率是由市場供求決定的,不存在“匯率操縱”的問題。美國給中國貼上操縱匯率的標簽不符合美財政部自己制定的所謂“匯率操縱國”的量化標準,是任性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行為,嚴重破壞國際規則,將對全球經濟金融產生重大影響。 央行表示,美方不顧事實,無理給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的標簽,是損人又害己的行為,中方對此堅決反對。 回應 中方奉勸美方懸崖勒馬、迷途知返 北京時間8月5日,在人民幣“破7”之后,中國央行就人民幣匯率兩度發聲,并于8月6日早間,宣布將于8月14日在香港發行300億元人民幣央行票據。 8月6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9683元,下調458個基點。在岸和離岸人民幣仍保持在7上方,但并未延續暴跌態勢,尤其是離岸人民幣,反彈明顯。6日早間7:30左右,離岸人民幣兌美元最低跌破7.13;此后開始了持續反彈,9:16左右收復7.1關口,12:13左右達到最高7.0601,較早間低點反彈逾700點。截至16:30報7.0686。 在岸人民幣方面也出現一定漲勢,6日開盤價報7.0699,下午開始基本維持在7.5以下波動,最高漲至7.0270。16:30在岸人民幣兌美元收盤報7.0321,較上一交易日漲31個基點。 8月6日下午,央行對美國財政部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做出回應稱,中方對此深表遺憾。央行表示,中國實施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機制上人民幣匯率就是由市場供求決定的,不存在“匯率操縱”的問題。今年8月以來,人民幣匯率出現一定幅度貶值,主要是全球經濟形勢變化和貿易摩擦加劇背景下市場供求和國際匯市波動的反映,是由市場力量推動和決定的。人民銀行一直以來致力于維護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這一努力在國際社會眾所周知。 美方不顧事實,無理給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的標簽,是損人又害己的行為,中方對此堅決反對。這不僅會嚴重破壞國際金融秩序,引發金融市場動蕩,還將大大阻礙國際貿易和全球經濟復蘇,最終會自食其果。美國這一單邊主義行為還破壞了全球關于匯率問題的多邊共識,會對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運行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中方奉勸美方懸崖勒馬、迷途知返,回到理性和客觀的正確軌道上來。 中國將繼續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人民幣真貶值了? 過去20年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20% 央行今日表示,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公布的數據,2005年初至2019年6月,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38%,實際有效匯率升值47%,是二十國集團(G20)經濟體中最強勢的貨幣,在全球范圍內也是升值幅度最大的貨幣之一。在剛剛結束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中國的第四條款磋商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人民幣匯率大體符合基本面。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中國一直承諾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有力地支持了國際金融市場穩定和全球經濟復蘇。2018年以來,美國不斷升級貿易爭端,中國始終堅持不搞競爭性貶值,中國沒有也不會將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爭端。 而在昨日,央行也指出,盡管近期人民幣對美元有所貶值,但從歷史上看,人民幣總體是升值的。過去20年國際清算銀行計算的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都升值了30%左右,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了20%,是國際主要貨幣中最強勢的貨幣。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將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后,估計美方將在未來的經貿談判中加入匯率議題;另一方面,美方也有可能以此為借口,進一步調高中國輸美商品的關稅稅率,甚至對中資企業海外融資設置障礙。最后,美國還可能在IMF等國際組織中對中國施加壓力。 王青對記者表示,2015年“8·11匯改”后,中國一直致力于加快匯率市場改革步伐,人民幣匯率總體上形成了主要由市場力量驅動的雙向波動格局,央行基本退出了常態化干預。近年來,人民幣匯率的波動率在增加,已接近國際主要儲備貨幣的波動率。據測算,“8·11匯改”至今,人民幣匯率變異系數為3.0%,而同期其他四個國際儲備貨幣的變異系數分別為:美元(3.02%)、歐元(4.0%)、日元(4.33%)和英鎊(6.46%)。在去年8月以來的一年中,人民幣的變異系數已超過美元,與其他貨幣的差距也在縮小。 跌勢會延續? “破7”無需過度關注 不存在貶值基礎 多位專家表示,人民幣“破7”主要因為美國對中國加征關稅預期的影響,但人民幣兌美元不存在貶值基礎。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日益完善和市場化程度的提高,人民幣匯率的彈性也會增強,對于是否“破7”關口無需過度關注。目前,中國經濟運行平穩、國際收支平衡、金融風險可控,人民幣匯率指數穩定,相反美元指數仍有繼續下跌的空間,人民幣兌美元不存在貶值的基礎,預計人民幣兌美元將繼續在合理均衡水平上雙向波動。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明表示,美國政府進一步加征關稅預期未來可能對中國出口增速、貿易順差增速以及經濟增速產生負面影響。但經濟基本面并不意味著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破7”后會出現斷崖式下跌。美聯儲在7月底開啟降息周期,有助于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穩定。短期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仍將在7上下保持穩定,除非美國政府在今年下半年繼續加征中國商品的進口關稅。 何為“匯率操縱國”? 國際上無統一定義 中方:建議美不要單邊評估 美國財政部每半年發布一次美國主要貿易伙伴宏觀經濟和外匯政策的報告(簡稱“外匯報告”),提出對主要貿易伙伴的匯率評估結果,據此判定貿易操縱國。今年5月外匯報告公布,美國財政部認為美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均未操縱匯率,但將包括中國在內的9個國家列入匯率政策監測名單。 此次,美國財政部未按照慣例來公布匯率操縱國名單,而是單獨發布聲明,宣布判定中國為匯率操縱國。 實際上,對于匯率操縱,國際上并沒有統一定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反對為操縱匯率而進行的市場干預行為,但明確表示,在破壞性的短期匯率變動情況下,一國可以采取干預措施。IMF也提出,對干預政策的分析和建議應根據國家情況進行調整,避免過分規定。 美國的匯率操縱國認定是根據其自行制定的標準。2016年,美國認定匯率操縱的法律依據變更為《2015年貿易便捷貿易促進法》。此法案制定了匯率操縱國的三大定量認定標準:一是與美國的年貿易順差超過200億美元;二是經常賬戶盈余占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超過3%;三是持續單邊干預外匯市場,12個月內凈外匯購買總額占其GDP的比重超過2%。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三條標準全部滿足,將被美國認定為匯率操縱國,若滿足其中一條或兩條,則可能被列入監測名單。 不過,即使按照美國的標準,中國也不符合匯率操縱國的認定依據。從第二條來看,中國經常賬戶盈余占GDP的比重在2011年就已經降至3%以下,2018年僅為0.4%。此外,2016年下半年至今,中國外匯儲備規模一直穩定在3萬億美元左右,不存在大規模買入外國資產促使本幣貶值行為。 今年5月中國被美國列入監測名單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表示,中方多次建議美方不要對他國匯率進行單邊評估,一國是不是操縱匯率不是美國定的,有關多邊國際機構對于各國匯率一直有權威的評估。[詳情]
人民幣匯率“破7”后,去哪些地方玩比較劃算?與去年同期相比,去泰國、日本、美國旅游變得更貴了,新加坡和去年差不多,去部分歐洲地區、新西蘭、韓國、英國旅游變得相對便宜。阿根廷貨幣貶值最為嚴重,與去年同期相比,阿根廷比索對人民幣匯率跌38%。[詳情]
來源: 玉淵譚天 2019年8月5日,新一周的第一天。 一早,金融市場就傳出一個大消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破7”。 早上9點15分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2019年8月5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6.9225元,下調229個基點。隨即,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跌破“7”,9點33分左右,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也跟著破“7”。 譚主查了下數據,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跌破6.90,這是今年以來第一次。而在岸人民幣對美元跌破“7”,則是自2015年811匯改以來的首次。 是誰,推動了人民幣破“7” 人民幣匯率為什么會破“7”? 破“7”的最根本原因不在中國。當地時間1號,美國政府宣布擬對3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10%的關稅。這一消息直接打擊了市場信心,人民幣匯率隨即出現調整。 對此,央行說:受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及美國對中國加征關稅預期等影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有所貶值,突破了7元,但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繼續保持穩定和強勢,這是市場供求和國際匯市波動的反映。 破“7”,沒什么大不了的 中國銀行研究所: 市場的這一變化也是我國匯率市場化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隨著匯率動態調整,將在一定程度上對沖美方提高關稅的影響,緩解出口部門面臨的壓力。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 破“7”的影響更多的是一個心理效應。在人民幣匯率走勢將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背景下,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下波動都屬于正常的市場波動,不宜過度關注具體的點位。 工銀國際: 由于當前中國經濟依然保有韌性,因此匯率的調整空間相對有限,同時匯率的適度調整也有助于充分緩沖經濟壓力,加速基本面和匯率自身的企穩。 民生銀行研究院 目前,中國經濟運行平穩、國際收支平衡、金融風險可控,人民幣匯率指數穩定,人民幣兌美元不存在貶值的基礎,預計人民幣兌美元將繼續在合理均衡水平上雙向波動。 5日晚7:29分,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就人民幣匯率發表觀點,他指出,8月以來許多貨幣對美元出現了貶值,人民幣匯率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這個波動是市場驅動和決定的。中國將堅持市場決定的匯率制度,不搞競爭性貶值,不將匯率用于競爭性目的,也不會將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爭端等外部擾動。易綱認為,當前的人民幣匯率處于合適水平。他對人民幣繼續作為強勢貨幣充滿信心。人民銀行完全有經驗、有能力維護外匯市場平穩運行,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譚主還特別欣賞央行對人民幣“破7”的評述: 人民幣匯率“破7”,這個“7”不是年齡,過去就回不來了,也不是堤壩,一旦被沖破大水就會一瀉千里;“7”更像水庫的水位,豐水期的時候高一些,到了枯水期的時候又會降下來,有漲有落,都是正常的。 所謂的破“7”,也就是一個心理關口,一個數字而已,并沒有多少實際意義。 面對破“7”,我們也許更應該破除的是自己的心魔。 匯率操縱國?美方任性又無理! 交易在繼續,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 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始終在“7”之上徘徊,股市方面,美股則出現大跌。 就在美國當地時間5日美股收盤后,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發聲明稱,認定中國為匯率操縱國。 一場由美方砸盤子引發的匯率調整,反而被美方指責為中方操縱匯率。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黃益平 人民幣貶值壓力,短期是因為中美談判出現波折,以及美國再度威脅加關稅。央行其實是不干預才導致的結果。這個時候說中國操縱,確實有點匪夷所思的感覺。總體的感覺是“說你操縱你就操縱”。 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導、董輻礽講座教授 管濤 原以為七這個數字只是中國人的心魔,沒想到也是美國人的執念。當美方宣布對中國新的30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消息以后,市場緊張情緒急劇上升,導致全球股市包括美股在內都出現了大幅度的調整,美方反而指責中國貨幣操縱,是想把禍水東引,讓中國對這一輪市場調整承擔責任。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 張斌 在判定是否匯率操縱國問題上,美方已經沒有了標準和事實檢驗,只要貨幣貶值就是匯率操縱國?今天是中國,明天也可以是其他任何國家。按照這個邏輯,如果美聯儲降息引發了美元貶值,那美國也是匯率操縱國?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連平 隨心所欲地單方面設置標準進行指責,是一種典型的金融霸凌行為。我們應該在IMF的平臺上嚴正指出美方的錯誤行為。當前最重要的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按既定步驟擴大開放,以開放應對內外部挑戰。 譚主記得,就在今年5月底,美國剛剛修改了對匯率操縱國的認定標準。且不說這個標準是否合理合法,我們先來看一下它的三個指標: 1 在過去的12個月里,與美國雙邊貨物貿易順差超過200億美元; 2 經常賬戶順差占GDP比重高于2%; 3 過去12個月里有6個月,持續向一個方向干預本幣匯率,凈購買的外幣規模占GDP比重大于2%。 如果滿足其中兩個指標,美國就會將這個國家列入“觀察名單”。如果3個指標全部符合,就有可能將其指定為“匯率操縱國”。當時,美國確認中國不屬于貨幣操縱國。 那么,這次美國迅速“指定”中國為匯率操縱國,難道短短2個多月時間里,中國的貨幣政策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譚主又迅速查了下數據:2018年,中國國際收支經常賬戶與GDP之比為 0.4%。 譚主以為,即使按照美國的最新標準,三條中中國也只能勉強滿足一條。而按照美方的說法,如果只滿足其中一條,理論上應該移除出觀察名單。 北京時間6日下午3點,中國人民銀行也發布了聲明: 央行說:美方不顧事實,無理給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的標簽,是損人又害己的行為,中方對此堅決反對。這一標簽不符合美財政部自己制訂的所謂“匯率操縱國”的量化標準,是任性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行為,嚴重破壞國際規則,將對全球經濟金融產生重大影響。中方奉勸美方懸崖勒馬、迷途知返,回到理性和客觀的正確軌道上來。 譚主看到,央行不僅有鮮明的態度:美方不顧事實,損人又害己。而且有充分的數據支撐,還有第三方的結論。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公布的數據,2005年初至2019年6月,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38%,實際有效匯率升值47%,是二十國集團經濟體中最強勢的貨幣,在全球范圍內也是升值幅度最大的貨幣之一。作為最強勢的一個貨幣,在市場的壓力下有所貶值,難道不正常嗎?這就是操縱了? 央行還引用了IMF的結論:在剛剛結束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中國的第四條款磋商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人民幣匯率大體符合基本面。 過去一年多來,中方在磋商過程中一直積極落實共識,做到言而有信。然而,美方多次違背共識、出爾反爾、不講誠信,使得磋商一再受挫,而這次,面對外匯市場的一次正常波動,美方又一次枉顧事實,任性而為,無理指責,將嚴重破壞國際金融秩序。而受損的,不僅僅是中美雙方,也將對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運行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還是那句話:中方不會畏懼任何壓力與威脅,已做好應對任何挑戰的全面準備。 對于美方慣于出爾反爾的行為,我們也已經可以見怪不怪,保持定力,主動做好自己的事,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而對于人民匯率,中國也將繼續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詳情]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謝瑋 | 北京報道 插圖:《中國經濟周刊》美編 孫竹 8月6日下午,在美國財政部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后,中國人民銀行發表聲明稱,美國財政部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中方對此深表遺憾。這一標簽不符合美財政部自己制訂的所謂“匯率操縱國”的量化標準,是任性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行為,嚴重破壞國際規則,將對全球經濟金融產生重大影響。 美方不顧事實,無理給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的標簽,是損人又害己的行為,中方對此堅決反對。這不僅會嚴重破壞國際金融秩序,引發金融市場動蕩,還將大大阻礙國際貿易和全球經濟復蘇,最終會自食其果。美國這一單邊主義行為還破壞了全球關于匯率問題的多邊共識,會對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運行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中方奉勸美方懸崖勒馬、迷途知返,回到理性和客觀的正確軌道上來。 美方罔顧事實,損人又害己的行為,再次引發世界輿論的擔憂。就此,《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專訪了武漢大學董輔礽講座教授、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管濤。 《中國經濟周刊》:美國財政部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有何依據? 管濤:無論是從國際法、還是國內法來看,美國財政部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都缺乏法理基礎。 首先,從國際法來看,一國是否存在貨幣操縱,應該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做出判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立的一個初衷,就是要避免成員國通過操縱貨幣獲得不正當的或者不公平的貿易競爭優勢,避免競爭性貶值。2007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專門修改了匯率監管決定,加強對這方面的要求。今年6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明確表示,2018年人民幣匯率與經濟基本面保持一致,并不存在高估和低估,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均衡合理。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鼓勵中國政府采取更加靈活的匯率政策,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其次,從國內法來看,根據美國自己搞出來的三條標準,中國只符合對美貿易順差過大這條標準,經常項目順差占比和外匯儲備積累這兩條都不符合。因此,今年5月份,美國財政部的最新評估結果沒有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注:根據美國于2018年4月發布的最新《美國主要貿易伙伴外匯政策報告》,認定匯率操縱國的標準有三個:1)至少大于200億美元的與美國的顯著的雙邊貿易順差;2)實質性經常項目順差至少超過GDP的3%;3)長期單邊干預外匯市場,在過去12個月內進行反復地外幣凈買入并且總額達GDP的2%)。 這次美國財政部判定中國貨幣操縱的理由,竟然是中國央行針對外匯市場可能出現的正反饋行為所采取的調控政策或措施。而這些工具主要是為了阻止人民幣匯率過快下跌,遏制短期投機行為,卻不是要通過貶值來贏得不正當的競爭優勢。美國財政部的借口完全就是指鹿為馬、罔顧事實。 《中國經濟周刊》:美國財政部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之后,還可能采取哪些行動? 管濤:美國財政部可能會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闡明立場,尋求支持。如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堅持6月份對人民幣匯率的立場,就不會支持美國的主張。但不排除美國會采取國內法優先于國際法的做法,繼續認定中國為“匯率操縱國”。接著,美國會就匯率問題與中國進行磋商。如果磋商未果,美國接著會采取報復措施,包括懲罰性關稅、限制美國企業來華投資等等。 《中國經濟周刊》: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的匯率政策應該如何應對呢? 管濤:我覺得匯率政策還是要堅持以我為主,一方面繼續推動匯率市場化改革,不搞競爭性貶值;另一方面加強市場監測、完善政策工具,防止匯率過度和異常波動,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中國經濟周刊》:歷史上,美國曾將哪些經濟體列為“匯率操縱國”? 管濤: 截至目前,美國財政部只將中國、韓國和中國臺灣列入過匯率操縱國名單。 被美國認定為匯率操縱國之后,韓國和中國臺灣都未受到嚴厲的貿易制裁,但在美國政府的要求下,韓國和中國臺灣都對匯率管理制度進行了調整,核心是通過增加匯率彈性、放松資本管制,令韓元和新臺幣對美元升值。 我國在1994年7月曾被列入匯率操縱國名單。但1994年初匯率并軌后,我國開始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1994年匯改取得了超預期的成功,人民幣匯率不跌反升。當年12月,美國將中國移出了匯率操縱的名單。 《中國經濟周刊》:美國這一舉動意欲何為? 管濤:美國的做法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眾所周知,去年美國對中國發起貿易爭端的借口是“國家安全”。然而,隨著關稅措施不斷升級,越來越多被加征關稅的中國進口產品與“國家安全”無關,這在美國國內引起了越來越大的反彈。如果將中國列為“貨幣操縱國”,那么就可能令美國政府的對華貿易政策有了合法性,它可以此為由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加征懲罰性關稅。 但實際上美國可能才是最大的匯率操縱國。不要看最近幾年美元漲的兇,但當年美國連搞三輪量化寬松,美元匯率也曾出現大幅下跌。當時,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就被質疑為貨幣戰爭。此外,在美國,匯率政策本應由財長負責,但美國現總統卻三天兩頭發twitter,口頭干預,企圖引導美元走低。甚至有市場傳聞,美國財政部正在研究改變強美元政策,實施外匯市場干預。這給全球外匯市場運行帶來了巨大不確定性。現在,美國說中國貨幣操縱,倒有賊喊抓賊之嫌。 [詳情]
[視頻]陳雨露副行長就美國財政部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接受央視記者專訪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北京時間8月6日,美國財政部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中國人民銀行在接受央視記者專訪時表示,美國財政部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是任性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行為,嚴重破壞國際規則,將對全球經濟金融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表示,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從來不搞貨幣的競爭性貶值,也從來不把匯率作為競爭性的工具。 陳雨露表示,進入8月份以來,人民幣匯率出現了一定幅度的貶值,這是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和經貿摩擦加劇所引發的市場波動,這是市場的力量推動和決定的,跟所謂的匯率操縱毫無關系。[詳情]
時隔25年美國再給中國“貼標簽”!所謂的“匯率操縱國”是啥玩意兒? 作者:張全 路透社報道,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周一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美國政府已將中國認定為“匯率操縱國”并將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合作應對中國的競爭 這是1994年以來美方再次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在美國采取這一行動之前,中國人民幣兌美元離岸和在岸匯率10多年來先后突破“7”的整數關口。 分析認為,美國對華“301”調查還沒結束,而關于“匯率操縱國”的法律也給美國總統特朗普采取措施報復別國的機會。兩者結合在一起,特朗普對中國采取高關稅措施的施政空間更大。需要警惕中美貿易爭端升級的風險。 什么是“匯率操縱國”? 在世界貿易法規條例中,對“匯率操縱”并無特別明確的定義。按照通常理解: 它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通過外匯操作換取本國貨幣,人為壓低匯率帶動出口。在個別情況下,某些國家貶值本國貨幣幅度甚至高達30—40%。如此一來,它們為自己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享受較高的國內生產總值,而別國的利益卻受到侵蝕。 正因為匯率操縱會結出保護主義的惡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貿組織(WTO)明確禁止這一行為。IMF執董會于1977年通過一項旨在避免操縱匯率或國際貨幣體系的原則性決議,規定成員國有義務避免操縱匯率、避免不公平地取得優于其他成員國的競爭地位。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匯率操縱”并不容易識別。因為匯率調整屬于一國主權范疇,政策制定者可能有不同的理由進行匯率干預,例如控制通脹、維持國際競爭力或金融穩定等。舉個例子,有人認為量化寬松政策也是匯率操縱,有人則覺得不是。那么“匯率操縱”的邊界在哪兒? 于是,一些國家給出了自己的界定方案或量化標準。以美國為例,它相繼出臺了兩個關于“匯率操縱國”的法案,分別是《綜合貿易與競爭力法》(1988年)以及《貿易便捷貿易促進法》(2015年)。 “1988年法”規定了兩個標準:一是有實質性的經常項目盈余;二是對美國有顯著的貿易順差。但凡一個國家或地區符合這兩項,美國就將其視為“匯率操縱國(地區)”。1994年WTO成立后,美國數次修訂認定標準,形成了目前美國財政部遵循的“2015年法”。 “2015年法”比“1988年法”多一項認定標準,即存在“持續性單邊干預外匯市場”行為。此外,該法律確定三個衡量“匯率操縱國(地區)”的量化指標:第一,該經濟體對美國貿易順差超過一年200億美元。第二,該經濟體經常項目盈余占GDP比重至少3%。第三,該經濟體持續單邊干預匯率,通過匯率干預購入的外匯超過GDP的2%。 “2015年法”還要求美國財長發布半年度報告,通常一次在4月,一次在10月,以更新匯率操縱國名單或“觀察名單”。 有評論指出,美國這種劃分標準其實“水分”很大,甚至有點無厘頭。按照上述標準,華盛頓州或許可以被列為“匯率操縱地區”。而美國之前還將德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的“觀察名單”,但德國壓根沒有可操縱的貨幣,它使用的是歐元。中國只有第一條(即對美貿易順差)符合“2015年法”的標準,卻無辜被“貼標簽”。因此,是否將一個國家列入“匯率操縱國”,更多出于政治因素,而非經濟和金融因素。新加坡《海峽時報》認為,“匯率操縱”作為一個經濟術語,現在已經被擁有大量貿易逆差的國家當做政治話語使用。政客和公民更愿意歸咎于外國人的邪惡行為,而不是責怪自己造成了巨額的政府預算赤字。 美國歷史上動過幾次手? 自“1988年法”頒布以來: 美國在1988年將日本認定為“匯率操縱國” 1988—1990年將韓國認定為“匯率操縱國” 1988年和1992年將中國臺灣認定為“匯率操縱地區” 1992年至1994年將中國認定為“匯率操縱國” 在中國臺灣地區和韓國被列為匯率操縱國(地區)后,美國并未對其進行實質性的貿易制裁,而是與它們進行了雙邊談判,促其減少對外匯市場的干預。隨后,新臺幣在1988年10月至1993年5月間對美元升值了10%,臺灣的經常賬戶盈余也從1988年占GDP的8%下降到1993年的3%。 至于韓國,除了韓元升值6%以外,從1988年被列為“匯率操縱國”到1990年從名單中移除,韓國的經常賬戶盈余從占GDP的6.7%的盈余惡化至-1.2%的赤字。 1994年中國被列為“匯率操縱國”之后,對美出口、經常賬戶盈余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與臺灣地區、韓國有所不同的是,1992—1994年人民幣匯率并未發生明顯波動。 有分析認為,當年美國祭出“匯率操縱國”這張牌,旨在改變對亞洲市場逆差加劇的不利處境,因此對各方施壓。臺灣和韓國被“貼標簽”后經濟指標發生變化,主要迫于美國要求其提升匯率的壓力。 1994年后,美國沒有把任何國家或地區列入匯率操縱名單。但是,美國還是將中國、日本、韓國、德國、意大利、愛爾蘭、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印度、瑞士等國列入匯率操縱國的“觀察名單”。 此次將產生何種影響? 按照“2015年法”,美國在將他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后,可以發起雙邊磋商或通過IMF磋商,要求對方采取措施糾正匯率失衡。若在雙邊磋商1年后該國仍未采取有效措施使其貨幣匯率恢復穩定,美國總統可以采取相關措施進行救濟,包括: 第一,禁止海外私人投資公司(簡稱OPIC,是美國同時也是世界上首家海外投資保險機構)批準任何位于該國的融資,包括任何保險、再保險和擔保。 第二,禁止聯邦政府采購或訂立來源于該國的貨物或服務的采購合同。 第三,美國在IMF執董會發起對該國宏觀經濟匯率政策額外嚴格的審查。 第四,指示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與財政部磋商,考慮是否與該國訂立雙邊/區域貿易協定,或發起雙邊/區域貿易協定談判。 上海社科院研究員、上海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徐明棋認為,美國對中國“貼標簽”象征意義更大,因為在“2015年法”框架內,特朗普能對中國采取的舉措并不多。美國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暫停了OPIC對華業務,根本不可能重復出臺限制措施。打“匯率操縱”牌,主要還是想在心理上施壓中國,不希望看到中國利率下行、抵消美國對華提高關稅帶來的不利影響。特朗普政府給中國“貼標簽”,一方面在中美貿易談判進展不順之際對華施壓,兌現特朗普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的競選承諾,另一方面也有迫使美聯儲再度降息的考慮。 徐明棋認為,眼下,美國對華“301”調查還沒結束,而關于“匯率操縱國”的法律也給美國總統采取措施報復別國的機會,兩者結合在一起,特朗普對中國采取高關稅措施的施政空間就更大,在法律上有更多支持基礎。“如果貿易爭端得不到有效解決,那么美國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可以為它‘301調查’加征懲罰性關稅后再采取其他舉措留出口子。到時美方再通過IMF,或在中美談判過程中把訴求提出來。” 美國財經新聞網CNBC稱,特朗普可能獨自將匯率爭端升級,他已經從國會搶奪了實施貿易制裁的廣泛權力,曾威脅要對中國進口商品征收45%的關稅,以懲罰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包括所謂的匯率操縱。一些貿易分析人士懷疑,特朗普是否在利用關稅威脅作為談判工具,從中國贏得讓步。但這勢必引起中國報復。如此一來,中美貿易爭端將有升級的風險。 中國人民銀行6日在官網上發表聲明稱,美國財政部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中方對此深表遺憾。這一標簽不符合美財政部自己制訂的所謂“匯率操縱國”的量化標準,是任性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行為,嚴重破壞國際規則,將對全球經濟金融產生重大影響。 央行稱,中國實施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機制上人民幣匯率就是由市場供求決定的,不存在“匯率操縱”的問題。今年8月以來,人民幣匯率出現一定幅度貶值,主要是全球經濟形勢變化和貿易摩擦加劇背景下市場供求和國際匯市波動的反映,是由市場力量推動和決定的。中國將繼續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詳情]
文/沁涵 北京時間8月5日上午,在岸、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雙雙“破7”。此消息在社交媒體刷屏。 據《人民日報》報道,就人民幣“破7”,央行表示,有漲有落都是正常的,這個“7”不是年齡,也不是堤壩,更像水庫的水位,豐水期的時候高一些,到了枯水期的時候又會降下來,有漲有落,都是正常的。人民幣匯率完全能夠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 不過,很多計劃出國旅游以及在國外的留學生開始發愁。人民幣“破7”之際,去美國的成本無疑更高了。但是世界之大,還有許多國家可以作為備選的旅行目的地。 根據新華社發布的人民幣市場匯價,現在與去年同期匯價相比,相同金額的人民幣可兌換更多英鎊、澳元、韓元、匈牙利福林、挪威克朗、瑞典克朗、土耳其里拉、南非蘭特。 制圖:外事兒 數據來源:新華社 結合目前的匯價和海外各國旅游資源情況,外事兒向大家推薦4個現階段出行性比價較高的旅行目的地。 英國:趁著英鎊暴跌“走起” 首位推薦英國,這和人民幣“破7”并沒有什么必然聯系,而是因為英鎊最近一路暴跌。 據英國《快報》報道,主張“硬脫歐”的鮑里斯·約翰遜上個月就任英國首相后,“無協議脫歐”風險上升,英鎊遭大量拋售,匯率不斷跌破歷史新低。 當地時間8月5日,英鎊兌美元跌至1.213,自英國推遲了原定的3月底脫歐截止日期以來,下跌約7%。 據彭博社報道,安本標準投資基金經理希克莫爾預測,如果英國“無協議脫歐”,英鎊匯率將跌至34年來最低點。英國人此前已經歷過一次英鎊極速貶值,1992年9月“黑色星期三”那一周,英鎊暴跌近10%,當時英國被迫退出歐洲匯率機制。 根據歐盟與英國的現有協議,英國將于10月31日脫離歐盟。目前,中國公民去英國旅游就需要單獨申請旅游簽證,與歐洲26個申根國家通用的申根簽證不一樣。因此,“脫歐”并不會對中國赴英簽證辦理造成太大影響。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近期準備赴英旅行,高溫乃一大考驗。據《衛報》報道,從7月中旬開始,歐洲各地受到高溫熱浪侵襲。英國氣象局7月29日宣布,日前在劍橋一處地點記錄到38.7攝氏度的高溫,這是英國有官方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 倫敦酷熱難當,就連英女王也要在宮內添加無葉風扇。女王7月24日在白金漢宮接見新首相約翰遜之后,便立刻動身前往巴爾莫勒爾堡避暑了。 澳大利亞:享受南半球的“涼爽” 據路透社報道,8月5日,澳元兌美元下跌0.35%至0.6773美元,接近七個月以來的最低點。 澳大利亞位于南半球,自然風光旖旎。澳大利亞旅游局網站介紹,6月至8月,澳洲處于冬季,游客可以在銀裝素裹的阿爾卑斯山脈(Australian Alps)滑雪,前往溫和的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潛水,或駕駛四驅越野車探索南澳大利亞的辛普森沙漠(Simpson Desert)。 想象一下,國內熱浪滾滾,去澳大利亞旅行看皚皚白雪。在澳大利亞的東岸的維多利亞,數十條滑雪道縱橫在高山間,可在布勒山(Mt Buller)進行下坡滑雪,或是在佛斯奎克山(Falls Creek)白雪覆蓋的路徑上進行越野滑雪。 位于昆士蘭州的凱恩斯是大堡礁的門戶,包括浮潛、游泳、沖浪、快艇等涉水項目一直是最受中國游客歡迎的旅游項目。 中國駐澳大利亞使領館近期提醒在當地自由行的中國游客高度重視入境申報、交通安全和涉水安全等問題。近日,有報道稱中國旅客在澳有關機場因攜帶大量未申報香煙而遭拘留并面臨被驅逐出境。 使館提醒擬入境澳大利亞的中國旅客:出行前詳細了解禁止帶入和需申報物品條款;認真、如實填寫入境卡相關信息;不替他人攜帶任何物品;如不確定物品是否需要申報,可先行申報或向澳邊防部門工作人員咨詢。 匈牙利:多瑙河上沐浴燦爛陽光 匈牙利是中東歐地區最受歡迎的旅游地之一。藍色多瑙河、古城布達佩斯、歐洲最大的淡水湖巴拉頓湖……而且,中國在中東歐設立的首個旅游辦事處就在匈牙利布達佩斯。 2014年,電影《布達佩斯》在全球熱映,讓許多人對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充滿了好奇。《孤獨星球》介紹,每年的7月和8月是布達佩斯陽光最燦爛、最溫暖的一段時間,屬于旅游旺季。 乘坐多瑙河游船是欣賞布達佩斯風景的最佳選擇之一,沿途可經過著名的布達城堡和佩斯音樂廳等知名地標。不過,今年5月多瑙河上發生沉船事故,共造成25人死亡。中國駐匈牙利大使館上個月發布暑期赴匈牙利旅游安全提示,提醒中國公民高度重視水上安全,如乘坐游船等水上交通工具,請務必按指示穿好救生衣。 位于布達佩斯的匈牙利國會大廈也是游客打卡勝地,它建成于一百多年前,是世界上第三大國會大廈,到目前為止也是匈牙利最大的建筑物。 布達佩斯還被稱作“溫泉之都”,市內有十多處溫泉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塞切尼溫泉浴場。這一浴場建造于1913年,擁有愈百年歷史,許多旅客會在這里享受溫泉沖浪。 挪威:追尋“午夜太陽” 村上春樹的一本《挪威的森林》,還有披頭士樂隊的一首《挪威森林》,令人對挪威產生揮之不去的遐想,森林也成了挪威的精神符號。 挪威政府門戶網站介紹,森林占據挪威國土面積的38%,蜿蜒的峽灣與茂密的森林融合在一起,猶如水彩畫一般。 挪威旅游官方指南介紹,當地6月、7月、8月晝長夜短,不管是陸地還是晚上氣溫都很宜人。北極圈以北還會出現午夜太陽,太陽入夜后垂掛在天邊散發著金紅色光芒,像是時間凍結在日落和日出時分。 值得一提的是,挪威最北邊的恩瓦爾巴島(Svalbard)是“日不落”持續最久的地方,從4月20日起到8月22日,“太陽都不會休息”。 不少游客的必游項目都是在挪威觀賞搖曳的北極光,在挪威北部的北極光環帶地區,每年九月末至次年三月末,從下午時分到傍午都是一片黑暗,這是觀賞北極光的最佳時間。[詳情]
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 題:美方用“匯率操縱”施壓中國絕不會得逞 新華社評論員 受美國單方面加征關稅等因素影響,人民幣兌美元離岸和在岸匯率5日雙雙“破7”。隨后,美國財政部北京時間6日凌晨發布聲明,宣布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美國一些人罔顧事實,急不可耐地以“匯率操縱”來抹黑和施壓中國,再次暴露其霸凌主義的丑惡嘴臉。 每個國家完全有權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匯率制度,合理的匯率水平也應由一國的基本面和市場供求決定。一國是否操縱匯率,根本不是由美國說了算的。然而,長期以來,美國蠻橫無理、為所欲為,為了達到一己之私,把“匯率操縱國”作為施壓工具頻頻用在各國身上。此次對中國的詆毀攻擊,更是完全站不住腳。 美方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即便從美財政部自己制訂的所謂“匯率操縱國”的量化標準來看,也是無稽之談。根據我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數據,中國經常賬戶順差與GDP之比早已經下降到1%以下,2018年僅為0.4%,遠低于美方自我擬定的2%的“標準線”。按中國2018年的GDP總量計算,參照美方所謂外匯干預標準,那就意味著單邊匯率干預金額要接近2700億美元,而且應該是買入外匯促使人民幣貶值,而不是中國一直在做的抑制人民幣貶值預期以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無疑,這是一個“極富想象力”的說法。中國積極擴大對美進口,美國長期以來是中國服務貿易逆差最大來源國。美國從來不提對華服務貿易順差,而是一直拿貨物貿易逆差當借口、做文章,一再對中方施以加征關稅威脅。 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美方對中國“匯率操縱”的指控,無非是極限施壓的又一伎倆。實際上,今年8月以來,人民幣匯率出現一定幅度貶值,主要是全球經濟形勢變化和貿易摩擦加劇背景下市場供求和國際匯市波動的反映,是由市場力量推動和決定的。在剛剛結束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中國的第四條款磋商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人民幣匯率大體符合基本面。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實施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機制上人民幣匯率就是由市場供求決定的,不存在“匯率操縱”的問題。中國不搞競爭性貶值,不將匯率用于競爭性目的。多年來,中國積極主動推動匯率市場化改革,特別是近年來,匯率市場化雙向波動加大,匯率彈性增加,匯率市場化改革取得了長足進展。 反觀美國,總是說一套做一套,實行“雙重標準”。7月31日,距離美聯儲上一次加息僅僅半年多時間,在美國經濟尚未觸發降息條件的背景下,美聯儲反手降息,國際金融市場一片嘩然,人們紛紛質疑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已經被“綁架”,美聯儲正在失去獨立性。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當時的講話中表達出了這種“糾結”,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大幅波動。美方類似這樣的行為,難道還少嗎? 美方對中國舉起“匯率操縱國”的大棒,是任性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行為,這不僅會嚴重破壞國際金融秩序,引發金融市場動蕩,還將大大阻礙國際貿易和全球經濟復蘇,可謂損人又害己。中國和中國人民從來不怕壓、不信邪,美方不管使出什么花樣的極限施壓手段,都絕不會得逞。奉勸美方懸崖勒馬、迷途知返,回到理性和客觀的正確軌道上來,與中方同向而行,共同推動中美經貿問題的有效解決。[詳情]
問:美國財政部宣布正式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為1994年以來首次。中方對此有何回應?是否會有反制措施? 答: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就美國財政部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發表了聲明。美方不顧事實和自己制訂的所謂“匯率操縱國”的量化標準,無理給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的標簽,是繼8月1日宣布擬對中國30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后,升級貿易爭端的又一惡劣行徑。美方這一任性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行為是對國際規則的公然踐踏和挑釁,破壞了全球關于匯率問題的多邊共識,不僅不利于理性、務實地解決中美經貿問題,還將嚴重破壞國際金融秩序,阻礙國際貿易和全球經濟復蘇,中方對此堅決反對。 中國實施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機制上人民幣匯率是由市場供求決定的,不存在“匯率操縱”的問題。中方一直致力于維護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這一努力國際社會有目共睹。2018年以來,美國不斷升級貿易爭端,多次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大幅波動,但中方始終堅持不搞競爭性貶值,沒有也不會將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爭端。 中方敦促美方盡快回歸理性,糾正錯誤做法,以免對兩國關系造成進一步損害。[詳情]
美匯率操縱指控沖擊有限,中國央行回應:嚴重破壞國際規則 中國央行發布聲明回應稱,這一標簽不符合美財政部自己制訂的所謂“匯率操縱國”的量化標準,是任性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行為,嚴重破壞國際規則,將對全球經濟金融產生重大影響 《財經》記者 韓笑 | 文 袁滿 | 編輯 在美國財政部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后,8月6日下午,中國央行發布聲明回應稱,這一標簽不符合美財政部自己制訂的所謂“匯率操縱國”的量化標準,是任性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行為,嚴重破壞國際規則,將對全球經濟金融產生重大影響。 央行強調,2018年以來,美國不斷升級貿易爭端,中國始終堅持不搞競爭性貶值,中國沒有也不會將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爭端。中國實施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機制上人民幣匯率就是由市場供求決定的,不存在“匯率操縱”的問題。 央行指出,今年8月以來,人民幣匯率出現一定幅度貶值,主要是全球經濟形勢變化和貿易摩擦加劇背景下市場供求和國際匯市波動的反映,是由市場力量推動和決定的。人民銀行一直以來致力于維護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這一努力在國際社會眾所周知。 “美方不顧事實,無理給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的標簽,是損人又害己的行為,中方對此堅決反對。這不僅會嚴重破壞國際金融秩序,引發金融市場動蕩,還將大大阻礙國際貿易和全球經濟復蘇,最終會自食其果”,央行在聲明中表示,美國這一單邊主義行為還破壞了全球關于匯率問題的多邊共識,會對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運行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中方奉勸美方懸崖勒馬、迷途知返,回到理性和客觀的正確軌道上來。 在人民幣匯率跌破7元大關后,美國總統特朗普公開喊話稱中國操縱匯率。隨后在美國時間8月5日下午,美國財政部發布聲明將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名單。這是自1994年以來,美國首次將主要貿易伙伴列為匯率操縱國。 在美國財政部聲明發出后,受市場情緒影響,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再次快速下跌,一度觸及7.13。 今日早間,中國央行發布公告稱,將于8月14日在香港發行兩期人民幣央行票據,總發行量為300億元,其中3個月央行票據200億元,1年期央行票據100億元。 在公告發出后不久,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迅速反彈200個基點。今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調貶458個基點報6.9683,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低開在7.0699,隨后呈現震蕩回升走勢。截至16:30分,在岸人民幣官方收盤價報7.0321,較上一交易日漲31個基點。離岸人民幣重新回到7.06元附近。 多位分析人士指出,在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出現下跌后,美國財政部就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缺乏依據,也不符合美國財政部制訂的“匯率操縱國”量化標準。 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指出,隨著貿易摩擦加大,匯率波動加大是市場的正常反應。“美方根據一日內的匯率波動就認定中國為匯率操縱國,這種做法實在是很倉促”,他對《財經》記者說。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管濤也對《財經》記者表示,人民幣匯率突破一些整數關口是匯率市場化的應有之義。實際上,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指數還是基本穩定,在主要貨幣中仍然偏強。“昨天人民幣匯率日均波動加大,也是匯率市場的一部分。通過匯率波動,能夠及時釋放升貶值壓力,有助于避免單邊預期的積累”,他說。 8月5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11年來首次跌破7元關口,單日跌幅達到1.33%,匯率彈性明顯增強。 當晚,央行行長易綱表示,近期國際經濟形勢和貿易摩擦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市場預期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受此影響,8月以來許多貨幣對美元出現了貶值,人民幣匯率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這個波動是市場驅動和決定的。 易綱強調,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會恪守歷次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關于匯率問題的承諾精神,堅持市場決定的匯率制度,不搞競爭性貶值,不將匯率用于競爭性目的,也不會將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爭端等外部擾動。一直以來,人民銀行致力于維護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這個努力相信大家有目共睹。 據了解,1988年美國通過《綜合貿易法案》,美國財政部每半年會向國會提交一份匯率報告,對美國主要貿易伙伴國的經濟和匯率政策進行一次評估。一旦該報告將某國認定為匯率操縱國,國會可通過決議對該國實行懲罰性措施,例如懲罰性關稅等。 美國授權財政部根據三方面的標準來判定美國主要貿易伙伴是否有“不公平的匯率行為”:(1)對美貿易順差超過200億美元/年;(2)經常賬戶順差占GDP比重超過3%;(3)通過匯率干預買入的外匯一年超過GDP的2%。 據今年5月美國財政部公布的半年度匯率政策報告,包括中國在內的美國主要貿易伙伴均未操縱匯率。 分析人士也認為,中國并不滿足美國財政部設定的匯率操縱國三條認定標準中的兩條,即經常賬戶順差占GDP的比重超過2%,以及過去12個月“持續的、單向的”干預外匯市場貶值匯率。 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指出,美國財政部稱中國有充足的外匯儲備來干預外匯市場避免人民幣貶值,但卻沒有這么做,因此應被視為匯率操縱國。實際上,過去一年,中國央行基本退出了對匯率市場的直接常態化干預,而且采取了多種措施來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 她同時表示,根據美國現有法規,被列為匯率操縱國所產生的即刻影響較為有限,但該事件可能意味著中美貿易摩擦升溫的風險進一步提升。 據華創證券宏觀團隊的研究,若被美國財政部判定為匯率操縱國,美國總統可著手與該國進行協商談判,要求該國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案減少貿易順差和經常賬戶盈余。 如果判定為匯率操縱國一年后情況仍未改善,則可采取以下或其他懲罰措施,包括禁止海外私人投資公司對匯率操縱國的項目提供任何新的融資(包括保險、再保險、擔保);美國政府不再從匯率操縱國采購任何商品和服務;要求IMF對匯率操縱國執行的宏觀經濟和匯率政策進行更嚴密關注,對其匯率操縱的政策措施進行更正式的判定;令美國貿易代表與國務卿商議決定是否與匯率操縱國簽訂雙邊或區域貿易協定,以糾正該國的貨幣貶值和貿易順差問題。[詳情]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明天(7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將發表金社平文章,題目是《亂貼“匯率操縱國”標簽終將自食其果》。 文章說,8月6日,美國財政部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這種損人又害己的行為,不僅會嚴重破壞國際金融秩序,引發金融市場動蕩,還將大大阻礙國際貿易和全球經濟復蘇,最終會自食其果。 文章指出,中國不僅沒有“操縱匯率”,恰恰相反,市場化一直是我國匯率制度的改革方向。盡管近期人民幣對美元有所貶值,但從歷史上看,人民幣總體是升值的。展望未來,中國經濟將持續健康發展,國際收支總體平衡,外匯儲備充足,完全能支撐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 [詳情]
原標題:人民幣“破7” 進口車要漲價? 企業回復:沒有接到調價通知 本報記者 陳茂利 北京報道 8月5日,人民幣兌美元跌“破7”的關口,突破了人民幣匯率的支撐點。 人民幣“破7”,意味著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上漲。這對汽車進出口業務來說,會導致進口汽車成本上升,出口汽車成本下降。而在當下美元走強的背景下,是否意味著進口車會相應“漲價”?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匯率一直在波動,但是沒見哪個車企因為匯率的波動而調整終端售價。此次匯率波動,可以說對終端消費者沒有明顯的影響。”上海明華有道咨詢有限公司執行總監封士明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人民幣“破7”,進口車會不會隨之漲價?記者隨即采訪了凱迪拉克、林肯、特斯拉等品牌車企。 凱迪拉克中國官方客服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沒有收到關于漲價的通知,凱迪拉克的多款車型都已經國產化了,匯率波動不會影響售價。林肯(中國)同樣告訴記者,未收到有關匯率波動漲價的通知。特斯拉方面則稱,現在沒有接到漲價通知,之后會不會有調整,尚不清楚。 那么,此番美元走強,人民幣貶值,會對車企產生多大的影響?封士明分析稱,“對車企有影響,但不會特別大,因為汽車的成本價和成交價之間有很大的緩沖帶。換句話說,人民幣貶值了一些,進口車成本相應會上升一點,但這種情況下,廠家可以通過收縮終端優惠來消化。” 而對于匯率波動對汽車進出口業務的影響,全聯車商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總裁曹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破7’只是心理影響,可能會加強繼續貶值的預期。汽車進出口市場起碼看三個月的匯率走勢,短期實際上沒有太大影響。” 與此同時,曹鶴分析稱,大部分涉及到進出口的主機廠一般都有對沖措施,特別是合資企業,會有一定的套期保值等策略。 不過,封士明也指出會影響部分車企的利潤,“對傳統車企來講,由于指導價和終端成交價不完全一致,完全可以通過終端非市場手段來調節應對匯率的變化,但對以進口業務為主的車企來說,稍微會改變它的盈利,比如保時捷、雷克薩斯、特斯拉等車企的盈利水平會稍微受點影響。以特斯拉為例,它實行官方指導價和終端售價一致的原則,因此,對純進口的特斯拉的影響會大一些,因為中間沒有明顯的價格緩沖帶,但可以通過非定價手段來應對。” 相較于進口,有業內人士分析稱, 人民幣破“7”對汽車出口是利好,會增加企業利潤。但在曹鶴看來,由于出口的國別不同,外加出口量并不多,匯率波動對汽車出口的影響也不大。[詳情]
美國如何認定“匯率操縱國”?有何影響?中方堅決反對 8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稱央行)發表聲明稱,美國財政部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中方對此深表遺憾。這一標簽不符合美財政部自己制訂的所謂“匯率操縱國”的量化標準,是任性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行為,嚴重破壞國際規則,將對全球經濟金融產生重大影響。 那么,美國“匯率操縱國”的量化標準具體如何?認定后,又會產生什么影響? 1.如何認定? 依據美國1988年頒布的《貿易和競爭力綜合法案》規定,財政部需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籌判斷一國或地區是否存在匯率操縱行為。若認定一國對美存在大額貿易順差或巨額經常賬戶盈余可通過IMF裁決或雙邊對話進行協調磋商,促使該國將匯率調整至合理水平。 而依據美國在2015年頒布的《貿易便捷與貿易促進法》規定,判斷一國或地區是否存在匯率操縱行為應滿足以下三點: 1)大量的對美貿易順差:對美貿易順差超過200億美元。 2)巨額的經常賬戶盈余:經常賬戶盈余超過GDP的3%。 3)對外匯市場的持續單向干預:對外匯進行多次重復的凈購入,并且在12個月內的凈購買額超過GDP的2%。 數據對比來看,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達3233億美元,對美貿易順差超過其認定標準。 不過第二條低于標準。2018年中國經常賬戶差額占GDP比重僅0.4%,低于3%。第三條缺乏相關數據。不過近年中國加快匯率市場化改革,央行已基本退出匯市常態化干預。 此外,美國財政部還表示,如果一國或地區滿足以上兩項判斷標準,或在美國對外貿易逆差中占比過大,均將被列入觀察名單。而一旦進入觀察名單,該國將至少連續兩次留在匯率報告中進行考察。 央行表示,中國實施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機制上人民幣匯率就是由市場供求決定的,不存在“匯率操縱”的問題。今年8月以來,人民幣匯率出現一定幅度貶值,主要是全球經濟形勢變化和貿易摩擦加劇背景下市場供求和國際匯市波動的反映,是由市場力量推動和決定的。人民銀行一直以來致力于維護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這一努力在國際社會眾所周知。 央行援引國際清算銀行公布的數據表示,2005年初至2019年6月,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38%,實際有效匯率升值47%,是二十國集團經濟體中最強勢的貨幣,在全球范圍內也是升值幅度最大的貨幣之一。2018年以來,美國不斷升級貿易爭端,中國始終堅持不搞競爭性貶值,中國沒有也不會將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爭端。 2.有何影響? 自1988年頒布《貿易和競爭力綜合法案》以來,美國財政部每年發布兩次匯率報告,就他國對美國的經常賬戶順差以及匯率進行評估,判定是否存在匯率操縱行為,并于1988年判定中國臺灣和韓國存在“匯率操縱”。1991年,美國發起針對中國的貿易政策調查,并于1992-1994年間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 一般而言,被認定為“匯率操縱國(地區)”后,美國首先會與認定對象進行談判與溝通,敦促其解決幣值低估的問題,并告知對方美國總統有權對其采取行動。 若被認定為匯率操縱國超過1年仍未改變,美國總統將有權采取包括被排除在政府采購之外、限制美國私人部門對該國的海外融資、指示貿易代表進行貿易談判等措施進行制裁。 申萬宏源宏觀團隊此前發表的研報認為,若被認定為“匯率操縱國”并不必然意味著人民幣匯率會有較大波動,獨立騰挪的空間依然比較充分。盡管韓國及臺灣被認定為“匯率操縱國(地區)”當年,貨幣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升值(1988年韓元升值14%、1988 年臺幣升值1%、1992 年臺幣升值1%),但在1992-1994 年中國被列為“匯率操縱國”后,人民幣不但保持平穩,甚至出現貶值,與匯改也有關。總體來看,被認定為“匯率操縱國”并不會對人民幣匯率方向產生確定性影響,主要應從雙邊協商來入手施以應對。 被列為“匯率操縱國”后,進出口情況或出現一定幅度下滑。 1994年之后,中國對美出口呈現下滑,出口增速放緩從1994 年7月開始持續到1996 年1月,持續期間約為18 個月。具體來看,對美出口年度增速從1994 年26.1% 下降至1995 年15.1%,降低11個百分點。根據BDI 來看,全球貿易在此區間內并未出現放緩跡象。因此,由于被認定為“匯率操縱國”,導致中國對美出口下降,進而拖累整體出口增長。 韓國被認定為“匯率操縱國”后出口增速也明顯下滑。1988 年以后韓國出口狀況急劇惡化,增速從1988 年11月的31.3%下滑到1990 年1月-10.0%,下滑幅度約為41個百分點,持續時間為14 個月,此后出現好轉。對比此時間段內的全球總體貿易增速下滑約為8%,遠低于韓國貿易增速下滑程度。(上述部分內容綜合恒大研究院、申萬宏源宏觀團隊研報) 央行表示,美方不顧事實,無理給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的標簽,是損人又害己的行為,中方對此堅決反對。這不僅會嚴重破壞國際金融秩序,引發金融市場動蕩,還將大大阻礙國際貿易和全球經濟復蘇,最終會自食其果。美國這一單邊主義行為還破壞了全球關于匯率問題的多邊共識,會對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運行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詳情]
掙脫美元特權:大國間的金融角力 |《財經》封面 隨著美元“超級特權”的政治化,成為“美國優先”戰略的籌碼和工具,多國開始在貨幣基礎設施上構建獨立系統,以跨越美元的綁縛和脅迫,這導致龐大的美元體系的基石——跨境支付系統產生松動,成為大國角力的又一個戰場。雖然新力量尚不足以顛覆整個美元體系,但卻是當下國際政經秩序重構的金融縮影 《財經》記者 韓笑 金焱 張威 | 文 袁滿 | 編輯 如果一家巴西出口商將咖啡豆銷往法國,它大概會收到一筆美元貨款,因為全世界至少八成的咖啡豆貿易訂單是以美元結算的。而且,這些咖啡豆進出口商還會在紐約和倫敦的期貨市場尋求以美元計價的套期保值交易。 不僅是咖啡豆,智利的埃斯孔迪達銅礦、波斯灣沿岸的石油,以及科特迪瓦和加納盛產的可可豆每天都在以美元報價和交易。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Gita Gopinath的研究,80%以美元計價的進口交易從未“觸及”美國本土市場。盡管只有小部分商品從美國進口,巴西、印度和泰國等國大約80%的進口產品以美元結算。英國和土耳其的進口交易中則有一半使用美元結算。 在過去數十年間,隨著全球貿易活動不斷膨脹,與其交織的美元體系日益稠密而龐大。有數據顯示,目前美元在國際支付中的使用份額超過40%,這一數字遠高于2018年美國經濟體量在全球經濟24%的比重。 全球貿易依賴美元運轉,使美元在全球擁有獨一無二的地位,也使美國對全世界很多商品的進出口交易都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不止如此,現如今,這個龐大的美元體系已經迭代升級,不僅涉及大宗貿易的支付和結算,還裹挾著對主權國家的威脅和制裁。美元體系已經成為美國政府實施單邊主義政策和經濟制裁的籌碼和工具。美國借由其對全球金融體系的影響力和長臂管轄權,實現了對其他國家之間經貿往來的干預。 “9·11”事件后,美國通過相關法案為其發起和實施經濟和金融制裁提供了法律保障。最令外國金融機構忌憚的《愛國者法案》第311條允許美國政府禁止外國銀行在美國開設銀行往來賬戶,從而有效地切斷其與美國的所有交易,這將使任何大型銀行陷入癱瘓。 最近兩年,特朗普政府更加肆意使用美元的“超級特權”來實現其對外政策和“美國優先”戰略,而不顧及其他國家的利益,終于引發了戰略競爭對手甚至是歐洲盟友的反擊,他們開始嘗試繞開美元進行交易。 自此,龐大的美元體系出現了松動。而松動的起始正是從這一體系的基石——跨境支付系統開始的。 現在多國正在構建獨立于美元的支付系統,嘗試擺脫美元控制國際貿易的籌謀已愈發明顯。同時,這些舉動的背后又夾雜著美國的盟友和戰略競爭對手對各自政治利益和國際局勢的權衡,以及合縱連橫的復雜心思。 在美國政府重新對伊朗實施制裁后,歐洲三國決定另起爐灶,試圖繞開美元繼續與伊朗貿易。與此同時,俄羅斯已經在“去美元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中國亦在推進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以支撐人民幣國際化。 獨立于SWIFT報文系統的CIPS已實現對全球各時區金融市場的全覆蓋,并且在最近兩年發展迅猛,已成為人民幣跨境清算服務的主渠道。很多研究國際金融的人士認為,CIPS是最具戰略格局和發展前景的非美元支付系統。 有分析人士認為,未來隨著交易便利性和計價功能提升,人民幣將在國際支付和結算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他們也指出,人民幣作為國際支付貨幣的角色會受到中國貨幣當局政策意愿的限制,未來人民幣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作用將取決于中國政府對經濟和金融市場改革的決心。 從目前來看,盡管這些國家的舉動在短期內難以撼動美元的主導地位,但是,這仍然意味著全球跨境支付體系已被開辟為大國角力的又一個戰場——歐洲、俄羅斯和中國都在力圖削弱美元的“超級特權”。 雖然這股正在積聚的能量尚不足以顛覆整個美元體系,但仍可被視作當前國際政經秩序重構在金融領域的縮影。 早在三年前,美國前財政部長雅各布·盧(Jacob Lew)就曾警示稱,如果美元的支配地位遭到濫用,金融交易隨時可能開始轉移到現有體系之外,這將威脅美國在全球金融體系的核心作用。 如今在特朗普政府強力推行“美國優先”和單邊主義的時代,他的警示已經逐漸成為現實,美元體系的“眾叛親離”正初現端倪。2018年歐元的全球使用量已由紀錄低位飆升;與此同時,全球多個國家的央行都在增持黃金。 研究人士指出,這些跡象都表明各國對美元的“信任”出現動搖,但美國政府似乎沒有意識到美元對美國的世界霸權至關重要。而一旦對美元的信心被削弱,那么美國經濟將很快進入一種新模式并遭受劇烈的重新洗牌。 歐洲三國另起爐灶 早在很多年以前,歐洲人就曾用“超級特權”直白地表達過對美元地位的艷羨。20年前,歐洲國家合力創造了統一的市場和統一的貨幣歐元,以期挑戰美元。但時至今日,這個被寄予厚望的超主權貨幣依然無法擁有和美元平起平坐的實力。 去年5月,特朗普政府在退出2015年簽訂的伊朗核協議后,決定對伊朗重新實施貿易制裁,包括禁止使用美元與伊朗進行交易。隨后在11月,SWIFT首席執行官Gottfried Leibbrandt對外表示將切斷與被制裁伊朗金融機構的連接。而在此之前,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表示,如果不切斷相關機構,SWIFT也將面臨制裁。 SWIFT(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是一家總部位于比利時的國際銀行同業間合作組織,其運營著覆蓋全球的金融報文網絡。 SWIFT系統并不處理銀行間的資金清算,而是類似于金融機構間的郵政系統。簡單來說,各家機構在SWIFT系統中擁有一個獨特的代碼,可以被視為它們的郵編,SWIFT系統即是它們之間的郵差,將機構間溝通資金轉賬的信息互相傳遞。 目前全球幾乎所有跨境支付交易都需要通過SWIFT系統來提供金融報文。而一旦有金融機構被切斷接入SWIFT系統,那么該機構不僅無法通過美元進行跨境資金交易,也無法通過歐元、日元和人民幣等其他貨幣進行跨境交易,可以說這家機構的跨境交易業務基本宣告癱瘓。 在SWIFT受美國威脅而切斷了與伊朗金融機構的連接后,美國的歐洲盟友——德國、法國和英國決定建立一個“特殊目的工具”——“貿易往來支持工具”(Instrument in Support of Trade Exchanges, 簡稱Instex),希望借此系統繞過事實上受美國影響的SWIFT,繼續與伊朗保持貿易往來。 歐洲三國之所以決定這樣做,背后有其權衡和考量。一方面,這三個國家不支持美國重新對伊朗實施制裁。歐洲是伊朗石油的最大買家之一,歐盟委員會一直希望維持伊核協議并繼續購買伊朗原油。另一方面,美國對伊制裁已突顯出歐洲國家維護自身利益的無力,歐洲也借機嘗試構建不依賴美元的支付系統,以反擊美國對國際貿易的控制。 去年8月,德國外交部長海科·馬斯(Heiko Maas)公開呼吁歐洲建立一個獨立于美國的新支付系統和歐洲貨幣基金(European Monetary Fund),他認為這對于增強歐洲的自主性至關重要。 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也曾公開表示:“歐洲只有2%左右的能源進口來自于美國,但我們每年80%的能源進口訂單——價值3000億歐元——是以美元支付的,這是十分荒謬的。歐洲公司以美元而不是歐元購買空客飛機更是荒謬。” 在容克看來,歐元必須成為更具主權性的歐洲的“臉面和工具”。 Instex在今年1月底宣布推出,并于6月底開始投入運作。6月28日,德法英三國官員在一場與伊核協議有關國家的會面上宣布該機制開始運作,并且將提供一定信貸額度來促成交易。7月30日在另一場伊核協議有關會議后,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謝爾蓋·里亞布科夫在接受采訪時稱,Instex已完成首筆交易,預計將在相關程序調試完成后正式啟動。 此前在7月4日法國經濟部長布魯諾·勒梅爾(Bruno Le Maire)表示,Instex首筆交易將在幾天內完成,雖然金額有限,“但這是一個起點,我們預期Instex結算機制能成為有效工具”。 Instex將使用歐元結算,使歐洲企業可以在不使用美元的情況下與伊朗進行貿易。在Instex運行初期,將允許伊朗對不涉及美國制裁措施的商品進行貿易,比如藥品和食品。 根據歐盟智庫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資料,Instex將這樣處理某歐洲出口商向伊朗買家出售藥品的交易:這家歐洲藥品出口商的貨款并不會由伊朗買家來付款,而是由另一家從伊朗進口開心果的歐洲公司來支付,實際支付在歐洲本土完成,并以歐元結算。相應地,伊朗藥品買家將向伊朗開心果出口商付款,實際支付在伊朗完成,以當地貨幣結算。整個過程不需要資金的跨境流動,也完全不涉及美元,從而繞開了美國的管轄。 如果交易金額不對等,Instex將使用其他交易的資金或自己的資金來平衡。因此Instex納入了一個“主權之盾”機制,將歐洲高級外交官納入其監事會,德法英三國政府則將作為Instex的股東。雖然這樣做并不能消除美國對該機制采取行動的風險,但是如果美國政府考慮直接制裁或施壓這樣一個歐洲主權實體,無疑會令華盛頓斟酌再三。 事實上,自從歐洲三國開始謀劃繞開美國的制裁繼續與伊朗交易,美歐雙方就圍繞伊核協議和Instex展開了持續的針鋒相對。 歐盟認為,雖然Instex不會戲劇性地改變事態發展,但這是向伊朗發出的重要信號,表明歐盟決心挽救伊核協議;同時也向美國表明立場,即使在制裁威脅下,歐盟仍將捍衛自身利益。美國則表示,新制裁的實施已經使歐洲公司放棄與伊朗的貿易,不希望歐盟的舉動改變這一點,并將繼續執行對伊朗的制裁。 此前據彭博社報道,美國財政部負責反恐和金融情報的副部長Sigal Mandelker在5月7日的一封信中重申了美國對歐洲三國建立Instex的強硬立場,表示如果Instex開始運作,任何與之相關的人都可能被禁止進入美國金融體系。 在歐盟宣布Instex開始運作后,美國尚未宣布對使用該機制的企業進行制裁。但美國駐伊朗特別代表Brian Hook再次強硬警告稱,歐洲企業必須在美國和伊朗之間做出選擇。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李巍對《財經》記者分析稱,歐洲是伊朗原油的進口大戶,特朗普政府退出伊核協議導致歐洲的實際利益受損。歐洲三國建立Instex一方面意欲表達對美國退出伊核協議的不滿,另一方面也想顯示歐洲有能力建立一個以歐元為基礎的交易機制。 歐洲智庫布魯蓋爾(Bruegel)客座研究員Rebecca Christie告訴《財經》記者,從目前公開的信息來看,建立Instex是為了向伊朗提供藥品等不違反美國制裁禁令的商品,未來交易范圍是否會擴展到石油交易仍不明確。“從提升歐元國際地位的角度來看,Instex很難稱得上是決定性因素,它目前只能為伊朗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她說。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室主任劉東民則對《財經》記者表示,歐洲三國決定建立Instex,盡管從短期來看只是應對美國對伊朗的制裁,但是在政治上卻是一個重大決定。他認為,未來歐洲國家會逐漸利用Instex來擴展歐元的跨境支付,從而使歐洲在全球跨境支付體系中不斷增強影響力。 中俄各自的籌謀 不僅是歐洲,近幾年俄羅斯和中國也在推廣不依賴于美元的替代系統,而且鼓勵在各自的雙邊貿易中以盧布和人民幣來進行交易,以擺脫事實上受美國控制的全球支付系統。 俄羅斯央行已在2014年上線了自己的SWIFT替代品——SPFS(System for Transfer of Financial Messages,金融信息傳輸系統),目前有約400家俄羅斯機構使用該系統。俄羅斯打造SPFS被視為其“去美元化”進程的重要嘗試,并極力邀請中國的金融機構參與該系統。 自2014年俄羅斯軍事兼并克里米亞并持續介入烏克蘭東部局勢以來,美國對俄羅斯進行了多輪制裁,其中包括總部設在美國的VISA和萬事達卡兩家國際卡組織機構對俄羅斯若干家銀行的制裁。此后俄羅斯推出了自己的國家支付系統和金融報文系統SPFS。 目前尚未有俄羅斯以外的金融機構加入SPFS,其覆蓋范圍遠遠無法與SWIFT相比。但在回應有關SPFS與SWIFT競爭的問題時,俄羅斯央行發言人對《財經》記者直言,建立SPFS旨在成為一個具有替代性的國際銀行間通信渠道。 在分析人士看來,相比于俄羅斯,中國建立非美元支付系統的戰略意義更為深遠,不僅在于中國在全球貿易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還在于中國正力圖實現人民幣國際化。 中國央行建立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簡稱CIPS)于2015年啟用,當時是為了配合“一帶一路”倡議滿足境內外資金融通的需求。截至目前,已有31家直接參與者和855家間接參與者使用該系統,實際業務覆蓋155個國家和地區的2395家法人金融機構。 最近兩年CIPS發展迅猛引來外界側目,2018年CIPS處理的人民幣跨境支付規模已達26萬億元,比上一年增長近82%。 CIPS支持在國際貿易和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幣進行支付和結算,被視為支撐人民幣國際化的“高速公路”。據《財經》記者了解,CIPS在設計報文系統時參照了目前代表國際標準的SWIFT系統,但并未直接使用SWIFT系統。很多研究國際金融的人士認為,CIPS是最具戰略格局和發展前景的非美元支付系統。 近日,CIPS運營機構——跨境銀行間支付清算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勵躍撰文指出,CIPS是對標發達經濟體清算系統建成和運行的,符合全球普遍公認的系統化標準,并已成為人民幣跨境清算服務的主渠道。 有參與過CIPS搭建的技術人士對《財經》記者介紹,目前CIPS使用的是自己的報文系統,這種做法的考慮初衷正是意在避免國內的金融交易被外國機構監控,所以CIPS搭建了自己的一套標準和網絡。他同時也表示,未來CIPS和SWIFT仍有合作空間,比如通過SWIFT系統獲取人民幣在境外活動的信息。 據接近SWIFT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SWIFT希望下一步與CIPS在海外直接參與行方面開展合作,并希望采用人民幣做跨境清算結算的海外參與行利用其通道將報文送到CIPS,但是這個合作建議仍需中國央行的批準。 《財經》記者多次聯系CIPS運營機構請求置評,但截至發稿時其并未對與SWIFT的合作細節和方向做出回應。 前述技術人士還透露,在CIPS搭建過程中的一大挑戰是時差問題,后在CIPS(二期)上線時才得以解決。 2018年5月,CIPS(二期)全面上線并改善了運行時間,由5×12小時延長至5×24小時+4小時,實現了對全球各時區金融市場的全覆蓋。當時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CIPS運行時序的調整是順應人民幣國際化和中國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的要求,調整后的夜間時段正值歐美金融市場營業時間,可以有力支持全球的支付和金融市場業務。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CIPS的技術問題已經解決,下一步將著重解決業務量問題。 上個月,CIPS運營機構總裁許再越在公開論壇上表示,目前CIPS與SWIFT的覆蓋范圍相當,但是業務量仍差距較大,未來將著力解決使用CIPS通道的便利性和可獲得性以提升業務量。 除了構建獨立于SWIFT的跨境支付系統,中國也在積極推廣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和投資領域使用。目前中國已與周邊多個國家簽署了雙邊本幣結算協定,試圖在雙邊貿易中逐漸擺脫對美元的依賴;并在去年3月推出了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原油期貨,推動人民幣成為大宗商品計價結算貨幣。 康奈爾大學資深貿易政策教授普拉薩德(Eswar Prasad)指出,未來隨著交易便利性和計價功能提升,人民幣將在國際支付和結算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這將顯著地調整全球貨幣的相對地位——美元的主導地位可能會受到侵蝕,歐元和英鎊的重要性將顯著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中俄兩國在貨幣領域的合作亦在深化。今年初,俄羅斯央行負責國際合作的官員Vladimir Shapovalov曾表示,已有多家俄羅斯銀行加入了中國的CIPS系統,他同時表示希望看到中國的金融機構也能夠加入SPFS。中國央行前行長周小川在6月舉行的圣彼得堡論壇上也表示,中俄兩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在貿易和投資合作中可以更多使用本幣計價和結算。 雖然這些新構建的替代系統可以被視為開始松動龐大的美元支付體系,但是距離積聚起足以顛覆整個體系的能量還相去甚遠。 據某接近SWIFT高層人士評論稱,目前這些新建立的替代系統還遠不能達到SWIFT這種程度的高度互相連接,也無法將全球所有重要的金融機構和企業客戶串聯在一起,它們未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近期SWIFT在歐洲和中國也是動作連連,被外界視為有意強化在這兩個地區的存在。 據《財經》記者了解,SWIFT將通過歐洲單一市場基礎設施網絡平臺(European Single Market Infrastructure Gateway)整合歐洲市場三個最重要的清算系統。與此同時,SWIFT也在申請在華全資法人機構牌照,進一步加強與CIPS的合作。 在多位接受采訪的業內人士看來,即使這些非美元支付系統被極力推廣,在未來很長時間里美元仍將主導國際貿易和金融市場。因為美元的主要競爭對手仍飽受自身問題的困擾——歐元多年來受到歐元區內部一體化進程緩慢的牽制,而中國貨幣當局正在限制人民幣的自由流動。 普拉薩德表示,人民幣作為國際支付貨幣的角色會受到中國貨幣當局政策意愿的限制,目前中國的資本賬戶開放仍有所限制,人民幣匯率也并非完全由市場力量所決定。 他指出,未來人民幣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作用將取決于中國政府對經濟和金融市場改革的決心。 有資深業內人士告訴《財經》記者,主權貨幣之間的國際中心貨幣之爭一定是主權國家之間國際影響力競爭的結果。當世界格局仍然維持一家獨大的時候,它是不可能放棄國際中心貨幣地位的。“但也只有一個國家的貨幣成為真正的國際儲備貨幣,其他國家的銀行和企業才會使用起來。”他說。 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教授杰弗里·法蘭克爾(Jeffrey Frankel)也對《財經》記者表示,其他貨幣想要取代美元的最重要國際貨幣地位恐怕還要很多年,這個過程可能就像上世紀初英鎊被美元所取代一樣。 普拉薩德認為,雖然隨著其他國家接觸美國金融機構意愿的降低,可能使美元的國際貨幣角色受到負面影響。然而,鑒于美元在全球金融市場的統治地位,短期內這種影響不大。在他看來,美元作為全球避險貨幣的主導地位正在被逐漸侵蝕,但不會被取代,因為其他任何貨幣都沒有美國金融市場之深度與制度框架的支持。 資料 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是一家總部位于比利時的國際銀行同業間合作組織,其運營著覆蓋全球的金融報文網絡。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通過該組織提供的標準化通信渠道與同業互通報文,從而完成金融交易。 Instex:貿易往來支持工具(Instrument in Support ofTrade Exchanges)是由德國、法國和英國于2019 年1月設立的特殊目的工具,歐洲企業可以借此繼續與伊朗進行貿易。該工具類似于以貨易貨的機制,不需要資金的跨境流動,也不涉及美元,從而可以繞開美國的管轄。 SPFS:金融信息傳輸系統(System for Transfer of Financial Messages)是俄羅斯中央銀行開發的類似于SWIFT系統的金融報文系統,于2014 年上線運行,目前有400 多家俄羅斯機構使用該系統。 CIPS:人 民幣 跨 境 支付系 統(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由中國人民銀行設計并建立,旨在為境內外金融機構人民幣跨境和離岸業務提供資金清算、結算服務,是中國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 美元政治化 二戰結束后,美元逐漸鞏固了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歷經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和多次金融危機而不衰。在過去半個多世紀里,美元一直是世界通行的硬通貨,甚至連索馬里海盜索要贖金時,都要求必須以美元支付。 戴高樂執政期間的法國財政部長德斯坦(Valery Giscard d’Estaing)曾用“超級特權”來表達對美元主導全球金融體系的“羨慕嫉妒恨”,如今這種特權已經超越了當時他所理解的范疇——美國政府正借此在全球實施單邊主義政策。 香港大學亞洲全球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香港證監會前主席沈聯濤評價稱,近年來,特朗普政府越發使得美元政治化,尤其是其干預美聯儲獨立性,希望美元貶值,而這動搖了大眾對美元獨立性即非政治化的信譽。 “長期以來,美元的主導地位給美國帶來了許多好處——為美國政府、企業和消費者提供幾乎無限的廉價資金;以及實施有效的國際制裁的能力,因為美元的主導地位意味著沒有公司愿以高昂懲罰為代價去違抗它。”總部位于倫敦的智庫歐洲改革中心(Centre for European Reform)如此概括“超級特權”的升級版。 簡單來說,處于全球金融體系中心位置多年的美國已經擁有這樣一種微妙的“魔力”——當美國政府決定對某個金融機構、公司或個人進行金融制裁時,其他機構就會像躲避瘟疫一樣躲開它,否則他們面臨的代價將是支付巨額罰款而且毫無訴諸法律的希望,以及被排除在美元清算系統之外這個看似不可思議的懲罰。 “9·11”事件后,美國政府頒布的《愛國者法案》(USA Patriot Act)及每年年末發布的下一年度《國防授權法》(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等都為美國發起和實施金融制裁提供了法律保障。其中《愛國者法案》第311條授權財政部采取“特別措施”——擴大了美國財政部部長的權限,賦予其在控制、管理金融流通活動,尤其是針對境外人士或與政治實體有關的金融活動的權力。 第311條中最強有力的一點是,它允許美國政府禁止外國銀行在美國開設銀行往來賬戶,從而有效地切斷其與美國的所有交易,這將使任何大型銀行陷入癱瘓——因為銀行需要訪問美國的金融系統,才能動用美元為跨境交易的客戶提供服務。 美國財政部則通過其專門的外國資產管理辦公室(Office of Foreign Assets Control,OFAC)負責具體的金融制裁活動,并與司法部一道將制裁行為的影響范圍擴大到全球的經濟活動中,無論哪個國家的公司和個人都可能發現自己面臨著重大的處罰,從罰款到與美國開展業務受限、到被扣押資產,甚至會面臨執法機構提起的刑事訴訟、直接引入犯罪程序。 美國動用美元“超級特權”進行金融制裁帶來的威懾力,在拉脫維亞這個只有200萬人口的小國體現得淋漓盡致。美國財政部于2月份發布通知,禁止其第三大銀行ABLV銀行與美國金融體系進行任何交易。原因據稱是這家銀行違反美國的制裁禁令,為被制裁國政府在海外洗錢。 這一消息不只是要了ABLV銀行的命,甚至可以把拉脫維亞這個小國置之死地。消息一出,ABLV銀行出現“擠兌潮”。短短幾天,儲戶取走6億歐元現金,占銀行存款的將近四分之一。歐央行向這家銀行出臺懲罰措施,停止一切支付。此時的拉脫維亞因投資下滑,經濟已陷入困境。如果拉脫維亞最終出現在長期洗錢中心的黑名單上,就會嚴重限制拉脫維亞進入全球金融體系,這意味著當地企業在與外國合作伙伴進行交易時會遇到更多麻煩,拉脫維亞人也不能在國外用他們的信用卡。 德意志銀行和其他西方金融機構已切斷了與拉脫維亞銀行的往來銀行業務關系,相當于切斷了其對美元的直接獲取。拉脫維亞銀行需要以美元開展業務時,它們必須經過波蘭或西班牙等地的中間行,這一過程會造成推遲。拉脫維亞議會預算委員會主席馬丁斯·邦達斯(Martins Bondars)表示,拉脫維亞基本上不存在美元往來賬戶,美元交易對于客戶和企業來說需要花些時間,而時間就是金錢。 如今,全球貿易和金融交易大多受制于對美元擁有管轄權的美國政府,特朗普政府也日益傾向使用美元的“超級特權”。 在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教授杰弗里·法蘭克爾看來,對于美國對伊朗重新實施制裁,雖然是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在先,歐洲國家也認為伊朗遵守了核協議,但顯然大多數外國銀行和機構都不敢違反美國的制裁,因為美國和美元在世界經濟和金融體系中如此重要。 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對《財經》記者分析稱,過去20年來的金融全球化,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全球金融體系的“美元化”,美國已經積累起對全球金融體系足夠強大的影響力。因此,近些年美國利用美元“超級特權”來實現其對外政策和國際戰略利益的意圖已經越來越明顯。 2012年在美國和歐盟的壓力下,SWIFT也曾切斷伊朗銀行與其全球網絡的連接,隨后伊朗的石油收入銳減一半。部分美國政界人士認為,正是由于切斷伊朗與全球金融網絡的連接促使伊朗重新回到了伊核協議的談判桌。此后,美國政府愈發傾向于在其他政策領域施展同樣的手段。 一向強調政治中立的SWIFT被美國政府施壓后,在事實上成為了對伊朗經濟制裁的參與者。前述資深業內人士對《財經》記者分析稱,雖然SWIFT在比利時注冊并受到十國集團(G10)中央銀行的特定監管安排,但美國政府對使用美元結算的交易有管轄權,而美元支付在SWIFT系統中份額是最大的。由此,美國事實上通過影響SWIFT的方式,控制了全球跨境支付網絡。 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研究主管Jeremy Shapiro也對《財經》記者指出,美國政府對SWIFT的影響力,從根本上講來自于美國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核心地位。而且目前看來,特朗普政府更愿意使用這種影響力來實現政策目標。 在劉東民看來,長期以來,美國借由其對全球金融體系的影響力和長臂管轄權,實現了對其他國家之間經貿往來的干預。現在特朗普政府過度使用美元的“超級特權”已經引起戰略競爭對手甚至是歐洲盟友的反感,所以這些國家都在試圖繞開美元。 班諾克本全球外匯有限公司(Bannockburn Global Forex,LLC)首席市場策略師馬克·錢德勒(Marc Chandler)亦對《財經》記者說:“我認為,美元面臨最大的風險來自于通過制裁等方式,持續限制對美元的使用權而使美元武器化。這使得一些央行購買黃金,一些個人購買比特幣,他們背后共同的目標是尋找美元的替代品。” 英國宏觀貨幣集團(Macro Currency Group)全球宏觀和貨幣基金主任馬克·法林頓(Mark Farrington)則認為,管理主權貨幣的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到限制使用的問題,這不是武器化,而是治理。在這個混合戰爭和灰色地帶政治激增的時代,人們可以將限制獲取美元視為政策的一部分,這可被視為“戰爭時期”,但事實上它的到來還很遙遠。 分析人士指出,近兩年全球已經出現掙脫美元體系的跡象。雖然美元在全球跨境支付體系的主導地位短期內難以撼動,但是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甚至于盟友紛紛試圖繞開美元進行交易,這無疑會削弱美國在全球實施單邊主義政策包括經濟制裁的能力。 美元地位的侵蝕 咖啡豆進出口商、空客公司和國際金融機構更喜歡使用美元,是因為其他公司和銀行都在使用美元,并期望他們的交易對手也這樣做,轉而使用另一種貨幣顯然需要更廣泛的協調,代價不菲。但在美國盛行單邊主義的時代,他們比以往更想擺脫對美元的依賴。 在伯克利大學經濟學教授巴里·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看來,特朗普政府對伊朗的單邊政策正在侵蝕美元的全球地位,這是歐盟國家增強歐元國際地位的絕好時機。 而且重要的是,歐洲一直想這樣做。 從2015年五位歐盟機構最高“總管”提出最遲在2025年設立歐元區財政部的建議,到2017年歐盟委員會就深化經濟和貨幣聯盟發布反思報告,再到去年底歐盟委員會發布《歐元:邁向更強大的國際地位》計劃,歐盟不斷表達提升歐元國際地位的意圖。 去年底的那份計劃明確表明,歐盟希望增強歐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實力,呼吁加大政治投入,以經濟外交促進歐元在國際支付中的使用和儲備貨幣;增加歐洲機構發行歐元計價債務的份額;鼓勵在國際能源交易中更廣泛使用歐元等。 這份文件還特別提到,“第三國最近的域外單邊行動,例如對伊朗重新實施制裁,以及對規則為基礎的國際治理和貿易的挑戰,都是對歐盟經濟和貨幣主權的警示”。這一措辭被視為在指責特朗普政府日益嚴重的單邊主義行為。 最近,法國央行行長、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成員Fran鏾is Villeroy de Galhau也公開呼吁采取更多行動,增加歐元在國際交易中的使用,“這有助于歐洲企業免受外匯風險和海外法律糾紛的影響。” 歐洲經濟觀察人士認為,美國以禁止使用美元為威脅阻止其他國家與伊朗開展貿易,凸顯出歐盟無力維護自身與伊朗的經濟聯系。盡管過去歐洲央行對于提升歐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持中立立場,但在歐盟委員會支持推動歐元挑戰美元地位后,未來歐洲央行也會轉而采取更加積極的立場和更多行動。 與此同時,歐盟所期待的積極變化正在微妙發生。 6月中旬,歐洲央行發布的報告顯示,2018年歐元的全球使用量已由紀錄低位飆升,歐元在全球外匯儲備、債券發行、存款以及已發放貸款中的比重均增加,而且其作為計價貨幣的作用仍大致穩定。 歐洲央行認為,出于對美國利率上升和單邊政策的擔憂,促使各國加強外匯儲備多元化、降低美元比重。 在全球外匯儲備中,歐元占比增加1.2個百分點至20.7%,仍遠低于美元的61.7%,但這個數字卻是美元過去二十年來的紀錄低點。 “初步跡象表明,對(美國)單方面進行制裁引發的擔憂,或許是促使俄羅斯等央行將外匯儲備多元化的另一個因素。”歐洲央行稱。同時其還指出俄羅斯一些商業銀行也越發擔心制裁會掣肘它們進行美元交易的能力。 在美國新一輪制裁后,俄羅斯在2018年二季度拋售了約1000億美元的美元計價外匯儲備,并配置了近900億美元以歐元計價和人民幣計價的儲備資產。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9月底,美元資產在俄羅斯外匯儲備中的占比為22.6%,較2017年同期的46.2%大幅下降,而同一時期人民幣資產占比從1.0%大幅升至14.4%。 外匯儲備比例的提升,意味著該種貨幣國際信用的提升,進而帶動其在跨境支付中的使用意愿。近兩年,歐元在跨境支付中的占比已由歐債危機后的低點反彈,維持在34%左右。人民幣的占比則在經歷一段時期的下滑后重新回到2%。 據歐洲央行和其他研究機構估算,目前歐元已經取代美元成為俄羅斯最重要的儲備資產。 另外,在中美貿易戰遲遲無法緩和的局勢下,中國在2018年也減持了約6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持有量。 與此同時,全球多個國家的央行都在增持黃金。世界黃金協會的數據顯示,全球各國央行僅在2018年就購入黃金651噸,較2017年同比大增74%,達到1971年美國單方面宣布關閉“黃金窗口”以來的最高水平。 這一趨勢已延續到2019年,一季度全球央行凈買入90噸黃金,其購買的黃金總量達到六年來的最高水平,其中以俄羅斯和中國為首。 分析人士認為,對于黃金的追捧也反映出各國對美元的“信任”問題。貨幣金融機構官方論壇主席大衛·馬什(David Marsh)對《財經》記者說,各國政府最近的“黃金購買熱”反映出人們擔心美國在一系列問題上做過了頭,其他國家希望借此來對沖或避免大量持有美元。自特朗普上臺以來,美元可能已達到峰值——特朗普不斷抨擊美聯儲并堅信美元價格被高估了。 用推特治國的特朗普也用推特對美聯儲宣戰,他多次點名批評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說他加息過快且量化緊縮,甚至話里有話地威脅,看鮑威爾如何行事而決定是否炒掉他。一些經濟學家擔心,雖然美聯儲盡力想要保持獨立性,但在特朗普的炮火攻擊下,美聯儲和美元的獨立性都受到威脅,動搖了美聯儲和美元不受政治影響的信譽。 金融咨詢機構WWS Swiss Financial Consulting SA的CEO沃爾特·斯奈德(Walter Snyder)認同未來貨幣的可能性選擇中,黃金會有一席之地。他對《財經》記者說,鑒于中國、俄羅斯及其他國家在大量購買黃金,在增加黃金的外匯儲備外,他們很可能為以黃金背書的新貨幣做準備。 他同時指出,美國政府似乎沒有意識到美元對美國的世界霸權至關重要。一旦對美元的信心被削弱,那么美國經濟將很快進入一種新模式并遭受劇烈的重新洗牌。 2016年,奧巴馬政府時期的財政部長雅各布·盧(Jacob Lew)曾在一次演講中警示稱,美元在國際金融領域的支配地位不能被視為理所當然。如果這種支配地位遭到濫用,金融交易隨時可能開始轉移到現有體系之外——這會威脅到美國在全球金融體系的核心作用,更不用說制裁的有效性了。 當時雅各布·盧的警示曾引起美國政界的關注和討論,但在六個月后,特朗普入主白宮。而現在,他的警示正在逐漸成為現實。 在艾肯格林看來,上世紀初期,美元正是依靠一場突然的地緣政治變局外加建立美聯儲這一制度創新,花費十年左右時間取代了英鎊的主導地位。在特朗普政府的單邊主義時代,如果地緣政治沖擊再次激發制度創新,使歐洲銀行和企業更加便利地以歐元支付和結算,同時還不會受到制裁的威脅,那么通往歐元體系的轉型將會很快。而且一旦開始,將不會再有回頭路。 曾任美國財政部主管國際事務的助理財政部長、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非常駐高級研究員Edwin Truman亦對《財經》記者表示,如果未來特朗普政府將基于美元的國際金融體系更一步“武器化”,這最終會加速美元體系被取代的進程。 (實習生林彥辰對此文亦有貢獻) (本文首刊于2019年8月5日出版的《財經》雜志)[詳情]
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 題:荒謬邏輯盡顯霸凌本色——專家批駁美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 新華社記者李延霞、張千千、陳煒偉 美國財政部北京時間6日凌晨發布聲明,決定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對此,專家認為,美國此舉邏輯荒謬,是典型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盡顯美國霸凌本色。 自由裁量 為所欲為 “美國此次單方面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從時間上看是對近日人民幣匯率貶值的應激反應,實際上連美國自己為‘匯率操縱國’設定的標準都不符合。”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 根據美國對“匯率操縱國”最新的認定標準,當一國在過去四個季度滿足以下三個標準時會被認定為“匯率操縱國”:1.對美國貿易順差超過200億美元;2.經常賬戶順差占GDP比重超過2%;3.單邊匯率干預金額占本國GDP比重2%以上,且持續時長超過6個月。 如果一個經濟體滿足三個標準,則被認定為“匯率操縱國”;如果只滿足兩個標準,會被列入觀察名單;如果只滿足第一個標準,但該經濟體對美國的總體貿易逆差貢獻較大,也可能被列入觀察名單。 “2018年中國經常賬戶順差與GDP之比僅為0.4%左右,2016年下半年至今,中國外匯儲備規模一直穩定在3萬億美元左右,根本不存在大規模買入外國資產促使本幣貶值的可能。”王青說,即使按照美國自己的標準,將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也是毫無道理的。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管濤認為,美國的做法可以說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正是因為中國不符合美國制定的三項標準,此次美國并沒有引用這個標準,而是拿中國人民銀行答記者問的內容作為借口。”他表示,美國所謂的“證據”部分,其實是央行對投機者的警告,美國卻拿來作為中國操縱匯率的證據,十分可笑。 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表示,“匯率操縱國”的三項標準是美國自己制定的,在認定上,美國財政部有很大的話語權,可以為了自身利益而隨意進行自由裁量。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桑百川認為,美國此舉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配合對華貿易戰,使得美國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的效應達到最大化,是升級貿易戰的新手法。 他認為,受美國單方面加征關稅的影響,市場有擔憂情緒,人民幣出現一定程度的貶值是市場作用的結果。美國認為中國是“匯率操縱國”,是缺乏依據的,也缺乏經濟基礎的支撐。 雙重標準 自相矛盾 專家認為,美國在人民幣剛剛“破7”這一時間節點就立刻宣布將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是典型的雙重標準。 美國此舉的一大背景是,受美國單方面加征關稅的影響,人民幣兌美元離岸和在岸匯率5日雙雙“破7”。 “美國一直要求別國匯率市場化,不干預,但在人民幣‘破7’之后,對這樣的整數關口卻很在意,這是典型的雙重標準。”管濤說,美國的這種做法,恐怕只是為其貿易政策找一個借口,可以有理由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更多關稅。 他認為,去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多次承壓,對外經貿紛爭是重要誘因。如果美國不再出爾反爾,妥善解決雙方經貿摩擦,市場情緒穩定的話,將為人民幣穩定創造良好的環境。 以我為主 練好內功 專家認為,如果從較長時間的維度看,人民幣無論對單邊還是雙邊都是升值的,匯率指數是基本穩定的。人民幣屬于比較堅挺的貨幣,不存在用貶值獲得產品競爭優勢的情況。 王青表示,2015年“8·11”匯改后,中國一直致力于加快匯率市場改革步伐,人民幣匯率總體上形成了主要由市場力量驅動的雙向波動格局。近年來,人民幣匯率的波動率在增加,已接近國際主要儲備貨幣的波動率。 管濤表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承擔督促成員國避免貨幣競爭性貶值的職責。IMF最近發布的報告認為,2018年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與經濟基本面保持一致。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當前中國經濟整體運行平穩,人民幣匯率并沒有出現持續大幅度貶值的基礎和條件,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對于支撐匯率的基本穩定會發揮積極作用。 “在外部壓力加大背景下,中方最重要的事情仍是集中精力把國內的事辦好,練好內功,夯實國內宏觀經濟穩健運行的基礎。”王青說。[詳情]
原創: 夏賓 國是直通車 匯率還是貿易? 北京時間6日,美國財政部部長姆努欽發布聲明,認定中國為匯率操縱國。 這是自1994年美國克林頓政府以來,美國首次給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的標簽。 國是直通車 侯雨彤 制圖 誰在破壞規則? 根據今年5月美國財政部最新一期的《國際經濟和主要貿易伙伴匯率政策報告》,美國對“匯率操縱”的認定標準進行了調整,主要包含三個條件:一是對美貿易盈余一年超過200億美元;二是將經常項目盈余占GDP比重由3%降至2%;三是通過匯率干預買入的外匯超過GDP的2%,同時將外匯凈買入的持續時間由過去12個月內持續8個月降至6個月。達到這三個條件即認定為“匯率操縱國”。 那就按美國定下的規則,來看看中國符合嗎? 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此前就指出,中國2018年經常賬戶盈余僅占GDP的0.37%,也沒有大量買入外匯,更沒有靠匯率貶值獲取貿易競爭優勢。 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對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表示,除了對美順差符合超過200億美元的標準之外,中國的經常賬戶盈余遠遠不到2%,而且從目前數據來看,中國央行對于匯率的日常干預已經很少,基本是通過市場力量在起作用,這個標準也不符合。 謝亞軒直言:“美國匯率操縱的標準是自己定的,而現在仍然是在貿易談判的大背景下發生的事情,美國方面為了給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的標簽,放棄了三個標準的前提,到底是誰在遵守規則,誰在踐踏破壞規則,這就是個很有趣的現象。” 一般而言,美國財政部是每年4月及10月向國會提交《國際經濟和匯率政策報告》,審視其他主要經濟體的匯率政策有否對美國不公。因此財政部每年有兩次機會更新匯率操縱國名單或觀察名單。 美國財政部在5月份公布的匯率報告中,并沒有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而是與德國、愛爾蘭、意大利、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和越南八個國家都被列在“被觀察國”名單當中。 兩個多月的時間就變了,這個時間點也值得玩味。 因為就在前一天,人民幣匯率跌破整數關口7。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管濤對此連發兩問: ——原以為7這個數字只是中國人的心魔,沒想到也是美國人的執念。美國人的承受能力這么弱嗎? ——美國否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時還曾以人民幣匯率說事兒,突破一些整數關口本是匯率市場化的應有之義,不知道美國人到底需要一個怎樣的市場化匯率? 郭樹清曾言,過去十幾年里,凡是人民幣出現較大幅度貶值,基本都是由于外部原因,而非我們有意為之。一直以來,發達國家不斷要求人民幣增強匯率的彈性,但是當人民幣匯率價格形成的市場化程度提高,波動幅度加大時,有的國家又表現出葉公好龍的態度,對我們無端猜疑指責,這種做法顯然是十分可笑的。 而對于人民幣跌破7,中國央行行長易綱則表示,近期,國際經濟形勢和貿易摩擦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市場預期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受此影響,8月以來許多貨幣對美元出現了貶值,人民幣匯率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這個波動是市場驅動和決定的。 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會恪守歷次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關于匯率問題的承諾精神,堅持市場決定的匯率制度,不搞競爭性貶值,不將匯率用于競爭性目的,也不會將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爭端等外部擾動。 匯率還是貿易? 歷史上,日本、韓國、中國、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曾被列為匯率操縱國(地區),后來發生了什么呢? “從過去看,影響兩個方面,一個是貨幣對美元出現了升值,另一個才是主要目的,在對美的貿易差額上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謝亞軒如是說。 盯著匯率,還不是為了貿易。 按照美國的邏輯,把某一貨幣在貿易上的相對競爭優勢減少或者抹去,就能把美國的貿易逆差給縮小。 這可能嗎? 事實上,匯率確實會影響貿易,但就中美而言,美國從對華貿易逆差中獲得了太多好處,這讓美國根本沒辦法拒絕,也絕不能否認。 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就直言,美國從中美經貿往來中得到的好處,相當于從一頭牛身上剝下來很多張皮。 例如,美國的進口商及跨國公司拿到貿易差額中的絕大部分利潤,美國對中國貨物貿易逆差將近60%來自外商投資企業,其中相當部分是美資企業,銷售這些產品最終形成美國公司的收入和利潤。 美國消費者通過中美貿易獲取巨大的“消費者剩余”。據統計,美國市場零售商品中四分之一左右從中國進口,例如,沃爾瑪售賣的產品中26%直接來自中國。中國物美價廉的產品源源不斷輸入美國,降低了美國家庭的生活成本,提升了福利水平。 美國輸往中國的產品和服務都是中國發揮價格支撐的領域。例如,糧食、能源、飛機、芯片等大宗商品,如果沒有中國的大量采購,其價格決不是今天的水平。 此外,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出現“高消費,低通脹”奇跡,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口超過歐美日總和的中國,增加了全球消費品供給。美國還獲得了獲得廉價資本回流,且長期占有中國巨額儲蓄資源。 正如管濤所言,去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多次承壓,對外經貿紛爭是重要誘因,加拿大墨西哥貨幣都曾出現過大幅調整,他們不算是貨幣操縱,為什么中國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美國種種雙重標準的做法,恐怕只是為貿易政策找一個合法借口吧? 如此,金融霸權主義顯露無疑。[詳情]
8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聲明稱,北京時間8月6日,美國財政部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中方對此深表遺憾。聲明說,這一標簽不符合美財政部自己制訂的所謂“匯率操縱國”的量化標準,是任性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行為,嚴重破壞國際規則,將對全球經濟金融產生重大影響。 央行指出,中國實施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機制上人民幣匯率就是由市場供求決定的,不存在“匯率操縱”的問題。今年8月以來,人民幣匯率出現一定幅度貶值,主要是全球經濟形勢變化和貿易摩擦加劇背景下市場供求和國際匯市波動的反映,是由市場力量推動和決定的。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公布的數據,2005年初至2019年6月,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38%,實際有效匯率升值47%,是二十國集團經濟體中最強勢的貨幣,在全球范圍內也是升值幅度最大的貨幣之一。在剛剛結束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中國的第四條款磋商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人民幣匯率大體符合基本面。” 央行表示,2018年以來,美國不斷升級貿易爭端,中國始終堅持不搞競爭性貶值,中國沒有也不會將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爭端。 央行指出,美方不顧事實,無理給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的標簽,是損人又害己的行為,中方對此堅決反對。這不僅會嚴重破壞國際金融秩序,引發金融市場動蕩,還將大大阻礙國際貿易和全球經濟復蘇,最終會自食其果。 央行稱,美國這一單邊主義行為還破壞了全球關于匯率問題的多邊共識,會對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運行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中方奉勸美方懸崖勒馬、迷途知返,回到理性和客觀的正確軌道上來。[詳情]
重磅!中國是匯率操縱國?央行強勢回應!美國歪招打擊中國,引全球金融動蕩,被貼操縱標簽有何影響 來源:券商中國 對于美國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一事,人民銀行的回應終于來了! 8月6日下午,央行發布關于美國財政部將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的聲明。聲明稱,美國財政部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中方對此深表遺憾。這一標簽不符合美財政部自己制訂的所謂“匯率操縱國”的量化標準,是任性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行為,嚴重破壞國際規則,將對全球經濟金融產生重大影響。 央行方面強調,中國實施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機制上人民幣匯率就是由市場供求決定的,不存在“匯率操縱”的問題。中國將繼續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與此同時,在經歷了周一的暴跌后,央行出手穩匯率,再次“祭出”離岸央票,周二人民幣匯率強勢反彈。 8月6日(周二)的人民幣匯率未再延續周一的暴跌。當天,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止跌反彈,并帶動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跌幅大為收窄,在岸與離岸匯差已從8月5日的超500點縮小至300點左右。截至16:00左右,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基本與昨日收盤價持平至7.03附近,離岸人民幣匯率則止跌反彈超300點至7.06附近。 實際上,對于匯率操縱,國際上并不存在廣泛接受的權威定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明確反對操縱匯率,但IMF同時允許成員國為消除外匯市場短期過度波動而進行必要的干預,只要此干預充分考慮到其他成員國的利益,而不是只顧本國不顧他國的蓄意為之。美國財政部則自行制定了匯率操縱的認定標準,但按照其指定的認定標準,中國并不符合“匯率操縱國”的量化標準。 中信建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岸元表示,嚴格意義上講,美方根據單日人民幣匯率的變化,就認定匯率操縱沒有依據,但有個匯率操縱的由頭,不排除美方據此推出超出現有認知的舉動。 央行聲明:美方不顧事實,最終會自食其果 央行方面強調,今年8月以來,人民幣匯率出現一定幅度貶值,主要是全球經濟形勢變化和貿易摩擦加劇背景下市場供求和國際匯市波動的反映,是由市場力量推動和決定的。央行一直以來致力于維護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這一努力在國際社會眾所周知。 央行行長易綱8月6日也表示,國際經濟形勢和貿易摩擦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市場預期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受此影響,8月以來許多貨幣對美元出現了貶值,人民幣匯率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這個波動是市場驅動和決定的。 央行聲明中介紹,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公布的數據,2005年初至2019年6月,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38%,實際有效匯率升值47%,是二十國集團經濟體中最強勢的貨幣,在全球范圍內也是升值幅度最大的貨幣之一。在剛剛結束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中國的第四條款磋商中,IMF指出人民幣匯率大體符合基本面。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中國一直承諾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有力地支持了國際金融市場穩定和全球經濟復蘇。2018年以來,美國不斷升級貿易爭端,中國始終堅持不搞競爭性貶值,中國沒有也不會將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爭端。 “雖然近期受到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人民幣匯率有所波動,但我對人民幣繼續作為強勢貨幣充滿信心。人民銀行完全有經驗、有能力維護外匯市場平穩運行,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易綱稱。 “美方不顧事實,無理給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的標簽,是損人又害己的行為,中方對此堅決反對。”央行聲明稱,這不僅會嚴重破壞國際金融秩序,引發金融市場動蕩,還將大大阻礙國際貿易和全球經濟復蘇,最終會自食其果。美國這一單邊主義行為還破壞了全球關于匯率問題的多邊共識,會對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運行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中方奉勸美方懸崖勒馬、迷途知返,回到理性和客觀的正確軌道上來。 此外,針對有聲音質疑中國用匯率貶值對沖關稅加征影響,易綱再次強調,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會恪守歷次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關于匯率問題的承諾精神,堅持市場決定的匯率制度,不搞競爭性貶值,不將匯率用于競爭性目的,也不會將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爭端等外部擾動。一直以來,人民銀行致力于維護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這個努力相信大家有目共睹。 中國并不符合美國自行制定的三個標準 實際上,對于匯率操縱,國際上并不存在廣泛接受的權威定義。IMF明確反對操縱匯率,但IMF同時允許成員國為消除外匯市場短期過度波動而進行必要的干預,只要此干預充分考慮到其他成員國的利益,而不是只顧本國不顧他國的蓄意為之。 美國財政部則自行制定了匯率操縱的認定標準。1988年美國通過《綜合貿易法案》,美國財政部每半年會向國會提交一份匯率報告,對美國主要貿易伙伴國的經濟和匯率政策進行一次評估。一旦該報告將某國認定為匯率操縱國,國會將通過決議對該國實行懲罰性措施,例如懲罰性關稅等。 2015年之前,美國財政部認定匯率操縱的法律依據主要是《1988年匯率和國際經濟政策協調法》,核心判斷依據是相關經濟體是否存在巨額對美貿易順差以及是否存在高額經常賬戶順差。 2016年2月開始,美國財政部認定匯率操縱的法律依據變更為《2015年貿易便捷與貿易促進法》,該法案在匯率操縱問題上對《1988年匯率和國際經濟政策協調法》進行了補充,并對匯率操縱國的認定提出了三條明確的量化指標: 一是對美國存在較大的貿易順差,達到每年200億美元以上; 二是該經濟體的經常賬戶順差占GDP比重超過3%; 三是該經濟體持續單邊干預匯率,對持續單邊干預的評估標準為該經濟體通過買入外國資產促使本國貨幣貶值,且12個月購買總量占該經濟體GDP的比重達到2%。 如果一個經濟體三個標準都滿足,則被認定為“匯率操縱國”;如果只滿足兩個指標,會被列入觀察名單。不過,第一條標準的權重較大,如果只滿足第一個標準,但該經濟體對美國的總體貿易逆差貢獻較大,也可能被列入觀察名單。 通過三個量化認定指標可以看出,我國唯一符合的就是標準一,即2018年我國對美貿易順差為3233億美元,超過200億美元標準。至于第二條、第三條,2018年中國經常帳戶順差占GDP的比重僅為0.37%,不符合標準二;2016年下半年至今,中國外匯儲備規模一直穩定在3萬億美元左右,不存大規模買入外國資產促使本幣貶值行為,因此不符合標準三。 實際上,在今年5月底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最新匯率報告中,中國沒有被列為“匯率操縱國”,但是中國與德國、愛爾蘭、意大利、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和越南八個國家都被列在“被觀察國”名單當中。 被貼“匯率操縱”標簽后會有何影響 根據美國法律,在對匯率操縱國的認定中,美國財政部對相關技術標準、界定閥值擁有裁量權,但美國總統也可指示財政部進行調整。其實,美國總統特朗普在2016年競選總統階段,就曾揚言若當選就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 中國被美國貼上“匯率操縱國”標簽后,外界最關注的就是美國下一步可能會采取哪些行動,以及對中國的影響。根據美國法律,如果某一個國家被列入匯率操縱國,美國財政部會與該國啟動談判,敦促其改變做法。如果一年后繼續操縱匯率,美國總統可以采取以下多項行動: 一、禁止該國任何項目獲取美國海外私人投資公司融資; 二、將該國排除在在美國政府采購供應地之外; 三、呼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加強對該國的監督; 四、指示美國貿易代表評估是否與該國簽訂貿易協定,或啟動、參與貿易協定談判時須考慮該國操控匯率的行為。 資深外匯專家韓會師曾總結稱,一旦被貼上“匯率操縱國”的標簽,美國政府就可以占據道德和法律的有利位置,在國際經貿金融領域對相關經濟體采取各種制裁手段,由于匯率操縱令相關經濟體的獲益程度很難評估,所以美國政府在對其進行打擊時的力度也具有很大的自由度。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稱,判斷美國此次將中國列入操縱國名單可能帶來的影響,需要聯系當前正在進行的中美經貿摩擦進行分析。一方面,估計美方將在未來的經貿談判中加入匯率議題;另一方面,美方也有可能以此為借口,進一步調高中國輸美商品的關稅稅率,甚至對中資企業海外融資設置障礙。最后,美國還可能在IMF等國際組織中對中國施加壓力。 “我們判斷,接下來中方會向美方據理力爭,指出其行為理據不足,并向國際社會充分解釋中方在人民幣匯率上的基本政策立場,以及在匯率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取得的具體進展。”王青說,更重要的是,中方需對美方將貿易摩擦升級為匯率戰做好充分準備,通過強化雙邊溝通,盡最大努力控制經貿摩擦烈度。當然,在必要的情況下,中方也可能著手考慮更多的反制措施。最后,在外部逆風加大背景下,中方最重要的事情仍是集中精力把國內的事辦好。預計下半年宏觀政策將適時預調微調,平滑短期波動;“六個穩”措施還將陸續出臺,進而夯實國內宏觀經濟穩健運行基礎。 招商證券宏觀研究主管謝亞軒表示,匯率問題不僅是匯率問題,還是美國采取的施壓手段,并且這也進一步表明了匯率問題是中美貿易談判之中的一個重要議題。從表面來看,被列為匯率操縱國短期不會受到太多懲罰性措施的影響,但在中美貿易摩擦白熱化大背景下提出的匯率操縱,其行動、形勢的變化也將服從于中美貿易談判形勢的大局,因此“一年后”這一期限可能并不意味著真正的平穩期。 全球金融市場動蕩 周一晚間,美股市大跌。周二(8月6日),滬深兩市跳空低開,主板和創業板均失守整數點位,三大指數一度均跌超3%。午后,外圍市場逐漸轉暖,美股期指收復失地,并有所反彈。日經指數的跌幅亦收回到1%以內,A股市場在券商股的帶領下一度強勁反撲,但隨后科創板尾盤跳水,A股最終收低。截至收盤,上證指數收跌1.56%報2777.56點,深證成指跌1.39%報8859.47點,創業板指跌1.53%1507.91點。兩市放量成交5236億元,創逾一個月新高。 北向資金凈流出29.79億元,為連續5日凈流出,但深股通今日凈流入2.66億元,近期深股通凈流入的情況較為明顯。 代表活躍資金動向的科創板今天終于熄火。科創板早盤表現相對于大盤依然強勁,但臨近尾盤的時候,25只個股集體跳水,其中新光光電一度逼近跌停,人氣股沃爾德一度跌超19%,截至收盤13只個股跌幅超過10%。科創板累計成交423.7億元,為開市以來第三高。顯示在當下這種環境之下,活躍資金也已經開始猶豫,他們在科創板的動作可能已經告一段落。 今日支撐大盤的是券商股。紅塔證券一度漲停,長城證券漲6%,華林證券、天風證券、中信建投集體跟漲。但皆呈沖高回落之勢。值得關注的是,黃金股亦高開低走,僅恒邦股份、山東黃金、榮華實業三股收漲,貴研鉑業、金貴銀業跌超6%,銀泰資源跌近5%。黃金ETF(518880)的走勢亦與個股相似。 香港市場來看,恒生指數全天最多跌去2.8%,但午后跌幅收窄,全天收報25976.24點,跌幅0.67%,K線收出大陽線。 離岸央票再出手穩匯率 8月6日的人民幣匯率未再延續周一的暴跌。當天,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止跌反彈,并帶動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跌幅大為收窄,在岸與離岸匯差已從昨日的超500點縮小至300點左右。 人民幣匯率的企穩除了有央行一天兩度“喊話”外,也有離岸央票的助推。8月6日,央行發布公告稱,為完善香港人民幣債券收益率曲線,將于2019年8月14日在香港發行兩期人民幣央行票據,總發行量為300億元,其中3個月期央行票據200億元,1年期央行票據100億元。 央行發行在港離岸央票的頻率不斷加快。這將是自2018年11月以來,央行第五次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央行票據。 央行在港發行離岸央票被看作有著“一石二鳥”的作用——短期穩定人民幣匯率、中長期建立完善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利率曲線。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駿就曾表示,央行可以利用金管局的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CMU)債券投標平臺,在香港招標發行央票,此舉有助于豐富香港高信用等級人民幣金融產品,完善人民幣離岸市場債券收益率曲線,推動人民幣國際使用。同時,央票作為流動性管理工具之一,今后也可以通過發行央票來調節離岸人民幣流動性,穩定市場預期,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實際上,自央行創設在香港發行央票以來,此前四次離岸央票發行時點的選擇看,都與當時匯率貶值壓力加大需要對沖有關。由于在港發行央票可以回收離岸人民幣流動性,提高離岸市場利率,抬高做空人民幣的成本,從而達到穩定匯率的目的。本次在人民幣匯率十年來首度破7之際,央行預告即將發行離岸央票,同樣也有穩匯率的考量。 今早受央行公布即將發行離岸央票消息提振,早間離岸人民幣兌美元直線拉升超700百點,離岸人民幣匯率從7.14附近升值到7.06左右,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也隨之拉升。 未來走勢取決于局勢演變 全球貿易爭端升級拖累美國股市表現,隔夜標普500指數下跌3.2%,道指、納指暴跌。來自路透的消息指,此種行情加重了對于市場長期回檔修正可能已經開始的擔憂。 此次殺跌使標普500指數較7月26日收盤紀錄高位下跌6%。5月份,美股持續一個月共計跌6.8%,此次短短幾個交易日的跌幅就達到了那個水平。很多投資者對股市回檔修正的定義是較高位下滑至少10%,這種情況通常是對過度上漲的反應。 Principal Global Investors駐倫敦首席策略師Seema Shah表示,現在需要為美國股市回檔修正做好準備,投資者在重新評估貿易戰以及美元走強對經濟的風險,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美聯儲/FED)將承受在9月份會議上再度降息以抵消下行影響的巨大壓力。 今日,在美國股市期指跌幅收窄并展開反彈之后,亞太股市才有了起色。其中,納指由跌近2%轉升至0.8%以上。 其實,人民幣資產價格的調整是伴隨著美國發動的貿易戰而發生的。在去年3月份的時候,業界對于中國經濟和中國股市普遍還有著較為良好的預期,中國亦啟動了去杠桿的宏觀經濟策略,以圖經濟能夠更好、更健康地發展。但隨著特朗普悍然揮舞關稅大棒,全球經濟,包括中國經濟變得不明朗起來,風險資產市場開始了大幅波動,人民幣也在那時候開啟了貶值之旅。對于風險資產而言,最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預期,但美國政府卻打破了固有的均衡,也打破了這種穩定的預期,對于世界經濟而言,前景變得不再明朗,因而投資也會顯得舉步維艱。由于這種不確定性的存在,可以預計,未來的避險時間可能會要比想像的還要長。在這個過程當中,也許會有一些消停的時間窗口,也會有一些price in的情況出現,但若沒有絕對低估的情況出現,風險資產的春天還有點遠。特朗普可能也認為,美國還可以用降息來對沖市場情緒,但從歷史來看,若經濟出現下滑,降息在一段時間內,是看不到效果的。 歷史資料:中國曾5次被列入匯率操縱名單截至目前,美國財政部只將中國、韓國和中國臺灣列入過匯率操縱名單,日本、德國、瑞士和印度四國曾進入觀察名單。 韓會師稱,被美國認定為匯率操縱名單之后,韓國和中國臺灣都未受到嚴厲的貿易制裁,但在美國政府的要求下,韓國和中國臺灣都對匯率管理制度進行了調整,核心是通過放松資本管制令韓元和新臺幣對美元升值,壓縮經常項目順差。 我國在1992-1994年間共5次被列入匯率操縱名單。在此期間,人民幣匯率管理體制改革逐步深入,對進口購匯和外資利潤匯出的限制逐步放松,1992年中國對外貿易順差迅速萎縮并在1993年轉為逆差122億美元。1994年,隨著人民幣的大幅度貶值,外貿很快轉為順差,此后順差規模不斷擴張,結售匯市場持續出現較強的美元拋壓,推動人民幣持續升值。1994年12月,美國將人民幣移出了匯率操縱名單。 韓會師認為,美國此前將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名單的原因不同于韓國和中國臺灣。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對外貿易并不發達,美國的主要訴求是要求中國放松購匯限制,以便于外企資金匯出,在中國政府不斷推動匯改,購匯約束不斷放松的情況下,雖然人民幣對美元大幅度貶值,但并未阻礙美國給中國摘取“匯率操縱”的帽子。 謝亞軒表示,如果觀察歷史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即被認定為匯率操縱的貨幣并不是出現在典型的強美元周期,韓元、臺幣、人民幣也并不是處于貶值之中,人民幣匯率基本保持平穩,而韓元、臺幣則處于升值之中,但美國會計算更長時期各個主要出口國貨幣的累計升值、貶值幅度與原因,外匯儲備的變化幅度、貿易順差占GDP的比重、對美國的貿易差額情況等;此外,美國財政部也非常關注外匯市場現存的限制和制度性的變化,1994年人民幣雖然大幅貶值,但因匯率制度的改革而擺脫了匯率操縱的認定;從結果而言,被認定為匯率操縱之后,貿易順差承壓。[詳情]
新浪財經訊,8月6日,人民幣破“7”不用怕!這一年人民幣其實在國際上很堅挺,快來看一看人民幣破7后,去哪兒玩兒最劃算? [詳情]
相關閱讀:4位美聯儲前主席罕見聯合發聲:美國需要獨立的美聯儲 新浪財經訊 8月6日,美元指數小幅拉升,在岸人民幣收報7.0321,升值31點,上一交易日收報7.0352。 美元指數小幅拉升 澳大利亞維持利率在1%歷史低位不變 澳大利亞聯儲公布利率決議,維持8月現金利率在1%不變,預期1%,前值1%。此前6月和7月澳聯儲連續兩月采取降息行動,各降息25個基點。 央行將于8月14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央行票據 共300億元 為完善香港人民幣債券收益率曲線,中國人民銀行將于2019年8月14日在香港發行兩期人民幣央行票據,總發行量為300億元,其中3個月期央行票據200億元,1年期央行票據100億元。 美國非制造業PMI大幅低于預期 周一(8月5日)紐盤,美國方面公布了重要的7月份非制造業PMI數據,結果數據表現不及預期。數據公布之后,現貨金價短線上漲1美元,延續本周以來的強勁升勢,價格再度刷新六年新高,報1466美元/盎司。美國7月ISM非制造業PMI實際公布53.70,預期55.5,前值55.1。 美國非制造業在美國經濟中占比接近90%,該數據對美國經濟的預測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目前,雖然貿易緊張局勢、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庫存激增等方面影響到美國制造業,但這些因素對非制造業的影響還未完全體現。此前美國公布的7月Markit制造業PMI初值實際公布50,創2009年9月以來新低,預期51.0,前值50.6。 美國制造業6月份新訂單增長不及預期,未完成訂單繼續萎縮,表明制造業持續疲軟。除制造業的疲軟外,市場面對的問題還有商業投資的疲弱,這二者已引起美聯儲的注意。 美債發2007年以來最強衰退警告 周一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下跌至1.73%,接近完全抹去特朗普在2016年大選獲勝后的漲幅。10年期收益率一度比三個月期收益率低32個基點--這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以來最極端的收益率曲線倒掛---盡管此后兩者利差再次略有收窄。美國國債市場預示經濟衰退的指標升至2007年以來的最高警戒狀態。 而上周,美聯儲降息25個基點,鮑威爾卻說,這并不是降息周期的開始,然而,接下來就是股市表演跳水的時間了。當股市還未將上述信號消化殆盡的時候,又有一位大爺站出來,將跳水推向高潮。 易綱:將保持外匯管理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易綱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經濟增速在主要經濟體中位居前列,展現出了巨大的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國際收支總體平衡,外匯儲備充足,外匯市場上套期保值的企業越來越多,中國和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利差處于合適區間,能夠支撐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 人民銀行和外匯局將保持外匯管理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保障企業和個人等市場主體合理合法的用匯需求。深化外匯領域改革開放,進一步提升跨境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和國家全面開放新格局。 文末彩蛋 新浪財經“匯率換算微信小程序”現已接入22個主要國家匯率換算的實時行情,方便外匯投資者即時查詢最新匯市信息。同時,小程序還可提供“換匯最劃算”的銀行信息,更適合各進出口企業、外匯公司、海淘族、出境游等群體使用。 已經上線的小程序二期工程強勢接入全球170個國家和地區的匯率行情,獨步領先全行業! 匯率換算微信小程序二維碼(掃碼使用!!!) [詳情]
央行回應美國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損人又害己 中國人民銀行6日發表聲明:北京時間8月6日,美國財政部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中方對此深表遺憾。這一標簽不符合美財政部自己制訂的所謂“匯率操縱國”的量化標準,是任性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行為,嚴重破壞國際規則,將對全球經濟金融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實施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機制上人民幣匯率就是由市場供求決定的,不存在“匯率操縱”的問題。今年8月以來,人民幣匯率出現一定幅度貶值,主要是全球經濟形勢變化和貿易摩擦加劇背景下市場供求和國際匯市波動的反映,是由市場力量推動和決定的。人民銀行一直以來致力于維護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這一努力在國際社會眾所周知。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公布的數據,2005年初至2019年6月,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38%,實際有效匯率升值47%,是二十國集團經濟體中最強勢的貨幣,在全球范圍內也是升值幅度最大的貨幣之一。在剛剛結束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中國的第四條款磋商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人民幣匯率大體符合基本面。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中國一直承諾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有力地支持了國際金融市場穩定和全球經濟復蘇。2018年以來,美國不斷升級貿易爭端,中國始終堅持不搞競爭性貶值,中國沒有也不會將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爭端。 美方不顧事實,無理給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的標簽,是損人又害己的行為,中方對此堅決反對。這不僅會嚴重破壞國際金融秩序,引發金融市場動蕩,還將大大阻礙國際貿易和全球經濟復蘇,最終會自食其果。美國這一單邊主義行為還破壞了全球關于匯率問題的多邊共識,會對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運行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中方奉勸美方懸崖勒馬、迷途知返,回到理性和客觀的正確軌道上來。 中國將繼續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詳情]
中國人民銀行關于美國財政部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的聲明 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 北京時間8月6日,美國財政部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中方對此深表遺憾。這一標簽不符合美財政部自己制訂的所謂“匯率操縱國”的量化標準,是任性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行為,嚴重破壞國際規則,將對全球經濟金融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實施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機制上人民幣匯率就是由市場供求決定的,不存在“匯率操縱”的問題。今年8月以來,人民幣匯率出現一定幅度貶值,主要是全球經濟形勢變化和貿易摩擦加劇背景下市場供求和國際匯市波動的反映,是由市場力量推動和決定的。人民銀行一直以來致力于維護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這一努力在國際社會眾所周知。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公布的數據,2005年初至2019年6月,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38%,實際有效匯率升值47%,是二十國集團經濟體中最強勢的貨幣,在全球范圍內也是升值幅度最大的貨幣之一。在剛剛結束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中國的第四條款磋商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人民幣匯率大體符合基本面。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中國一直承諾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有力地支持了國際金融市場穩定和全球經濟復蘇。2018年以來,美國不斷升級貿易爭端,中國始終堅持不搞競爭性貶值,中國沒有也不會將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爭端。 美方不顧事實,無理給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的標簽,是損人又害己的行為,中方對此堅決反對。這不僅會嚴重破壞國際金融秩序,引發金融市場動蕩,還將大大阻礙國際貿易和全球經濟復蘇,最終會自食其果。美國這一單邊主義行為還破壞了全球關于匯率問題的多邊共識,會對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運行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中方奉勸美方懸崖勒馬、迷途知返,回到理性和客觀的正確軌道上來。 中國將繼續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詳情]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