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一年多,在港股買的新股不虧錢的可能是少數。除了市場行情不好外,原來,港交所內部“放水”不合格企業IPO了。據香港本地媒體稱:負責新股(IPO)審批的港交所前高層,聯手保薦人及律師行在IPO過程中涉‘不當審批’及向個別上市申請人‘放水’,協助不完全符合上市要求的公司通過新股審批,涉及超過30宗上市申請,包括已上市的建筑股及餐飲股。港交所公布,2020年1月1日起,上市委員會正式收回之前授予上市部審批GEM (前稱創業板) 上市申請的權力,由GEM上市委員會負責。
原標題:李小加:港交所沒有綠色通道或紅色通道,只有上市科唯一通道 在前高層被廉政公署逮捕之后,港交所再被批為高層開“綠色通道”。 6月28日,香港律政司司長鄭若驊丈夫潘樂陶任控股股東兼主席的安樂工程(01977.HK)開始公開招股集資上市。據香港信報的報道,安樂工程在上市前向股東派息約12.4億港元,派息比集資額高近兩倍,因此被質疑沒有集資需要,并透過港交所的“綠色通道”上市。 潘樂陶家族為安樂工程單一最大股東,上市前持有84.63%股權,換言之,過去兩年獲發10.47億港元股息。安樂工程過去3個財年稅后利潤分別是1.2億港元、4.3億港元和3.2億港元。 安樂工程招股至7月4日,預計7月12日掛牌,獨家保薦人為交銀國際,獨家全球協調人為千里碩,其他賬簿管理人包括中國通海證券、港利資本。 根據安樂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的招股書披露,該公司于2017和2018財政年度,分別向股東配發股息2億港元及10.37億港元,遠高于目前集資的4.2億港元近兩倍。招股書顯示,集資所得會用于屋宇裝備工程、機電工程、升降機及自動梯分部,以及數據中心的擴張及發展,并會擴大現有制造設施及建造一個新的生產廠房等。 有網友批評安樂工程的行徑,“公司股東猶如吸血鬼,先自肥再向小股民吸血”,認為該公司營運資金充裕,明顯沒有集資需要,卻成功通過港交所的審批,質疑港交所“為政府高官提供綠色通道”。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 視覺中國 資料圖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對此表示,不評論個案,且港交所沒有所謂的“綠色通道”或者“紅色通道”,只有上市科唯一通道。他認為,公司派息等做法既然被允許,則一定是符合現有法律和規則,香港的法律制度不追究公司將來可能有的行為和動機,但亦會不斷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訂。對于市場上對企業所作所為頗有微詞的地方,李小加稱港交所亦愿意聆聽,倘若市場認為制度需要改革,港交所會聆聽市場聲音,啟動修改程序。不過他又認為,現存制度之所以有高度生命力和市場信用,正是因為其并不會隨意被改變,若政策朝令夕改,則會失其公信力和可預見性。 6月26日,香港廉政公署開展“寒山”行動,拘捕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他相關的人士,懷疑他們在兩家上市公司的上市申請審批過程中涉及貪污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 李小加將之比喻為“爛蘋果”。他表示,制度本身的設計,它的規則非常清晰,是非常客觀,沒有太多人為的裁決在內,“是爛蘋果還是制度問題,爛蘋果,首先再好的制度,也保證不到沒爛蘋果。再完美的制度也要不斷地檢慎,監管永遠在路上。” 他指出,如果投資者覺得承受損失,可通過法庭或申訴機制處理,而上市公司不符合上市要求,亦會有除牌機制處理。 有記者問到“據說‘爛蘋果’由您親自聘請”,李小加稱,自己不參與任何上市科下屬員工的雇傭、年度審核以及薪酬安排等工作,只是在上市科主管的雇傭工作上會參與。 李小加稱,目前未有發現不符合上市條件的公司上市,亦沒有本來符合上市條件但卻被刻意刁難無法上市的情況發生,但這不意味這并沒有問題存在,港交所目前正在重新審視所有的案子。“并不是因為這次事件才開始審視,我們平時也都在審視。證監會每年對我們也都會有一個審核,而每隔幾年也會對我們有一個深度檢視”,李小加稱,如果發現了制度上的大漏洞,則責任一定在港交所,但目前并未見到,不過沒有發現問題不代表沒有問題,未來會持續往前推進。 對于上市審批放水會否影響港交所的國際聲譽,李小加稱:“爛蘋果全世界都有,即使是美國這樣市場公認的最好的大制度,也會產生像伯納德·麥道夫這樣長達二十年的欺詐行為。” 他認為,制度再好也會有問題,而就是需要不斷挖掘問題:“市場要經歷上上下下,不可能一直順風順水,有時候人得一場病是最好的提升免疫力的機會,下次就不太容易得同樣的病。”他又指,雖然短期有影響,但長期會有好處,且此次事件能迅速采取行動,說明制度本身有強大的自我糾正和清潔能力。 對于離職員工和若有涉案的在職員工,問責制度會是如何?李小加稱,任何員工在雇傭期間由于其行為失當對公司造成損失,則公司有權去追溯和處理。但目前港交所更關心的問題是整個過程如何發生,才可令港交所可以更好檢視自己。 對于港交所有沒有需要將上市審批權交予證監會,李小加表示,上市監管功能的位置非大問題,港交所和證監會的制度一體化,并非割裂,上市科每年都會與證監會修正和檢視上市條例改革,監管者亦可隨時干預。 港交所主席史美倫對與本次事件回應稱,此屬個別事件,并非上市制度有問題,會不時檢視新股上市審批程序。 史美倫強調,廉政公署不是調查交易所,只涉及前員工,由于案件已進入調查程序,不能作太多評論,會全力與有關部門合作。 港交所去年更改上市規則,接受同股不同權及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史美倫稱,上半年新股集資額,比去年上半年多35%,超過50%新上市公司籌得資金,是新經濟及生物科技公司,所以政策改動已見到成果。[詳情]
李小加回應IPO審批貪腐:再好的制度也不能保證完全沒有爛蘋果 港交所前高層涉嫌IPO審批貪腐事件持續發酵。今日,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在出席上市儀式后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香港的上市制度是非常好的一個制度。這次事件是爛蘋果的問題,再好的制度也不能夠保證完全沒有爛蘋果。 此前,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他相關的人士目前正在接受調查,香港廉政公署懷疑他們在該兩間上市公司的上市申請審批過程中涉及貪污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 公開資料顯示,香港IPO審核制度并非“注冊制”,而是“雙重存檔制”,即由港交所和香港證監會共同審批,香港證監會在上市審批中主要關注上市原則性和適當性問題,港交所起主要把關作用。 目前因為港交所丑聞,市場上希望港交所把上市審批權移交香港證監會的聲音再起。對此,李小加表示,香港的現行上市制度是一個系統化的制度,不是個單一的、割裂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之下,我們的上市部都是在香港證監會監管和指導下運作。因此,上市審批權放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有的資訊、所有的決策都是透明的。 “我們的監管香港證監會隨時有權干預。另外,從前年起,監管者在上市審批過程中也加強了前置性監管。根據市場情況,香港證監會、上市委員會和我們的上市部每年都會檢視和不斷改革上市條例和一些流程。”李小加說。 香港證監會在此前的一份新聞稿中稱,作為聯合行動的一部分,香港證監會正在對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執行或處理上市及其他事宜的方式進行特別檢視。 對此,李小加回應稱,香港證監會是我們的監管者,它每年都對我們有檢視,如果它有特殊的關注,可以做特別的檢視,這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因為這是它的職責之一,這件事如果它不檢視我才會覺得奇怪。香港證監會對我們的檢視也是香港上市制度安排的一部分,所以我說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安排。 此外, 李小加還指出,港交所的商業利益不會影響上市審批。他表示,上市規則很清晰,我們的上市審批都是根據規則來的。我們的這個職能就像交警發駕照一樣,發駕照的規則很清楚,只要你達到了這個條件,交警就得給你駕照,不能說懷疑你將來開車可能干什么不好的事情而不給你駕照,我們沒有這個裁決權。[詳情]
來源:證券時報 港交所上市科前高管卷入貪腐案被坐實。 昨日晚間,香港證監會網站刊登,香港廉政公署拘捕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他相關的人士。隨后,港交所發布公告稱,獲悉香港廉政公署正對一名涉嫌舞弊的香港交易所前雇員進行調查,港交所正全力協助廉政公署及香港證監會進行有關調查。 關于港交所上市科貪腐案,更多細節被進一步曝光。據悉,廉政公署與港證監會于6月23日展開名為“寒山”的聯合行動,出動80余人,20張搜查令,搜2家券商,1家財經印刷公司,涉及2家上市公司,最終逮捕3人,兩男一女,目前已獲準保釋侯查。 代號“寒山”,廉政公署聯合港證監會調查港交所上市科貪腐案 在香港,有一杯令香港官員、警察、商人聞之色變的咖啡,它來自ICAC—廉政公署,因為凡是被請進廉政公署問話的人,工作人員都會出于禮貌的問一聲:“喝點什么?咖啡還是茶?”在香港,幾乎婦孺皆知的廉政公署經典廣告詞是:香港勝在有你同ICAC。至今,香港百姓有一個共識:廉署是香港的發展基礎。 但還有一句,金融是香港發展的血液。作為香港金融順利運轉的核心機器——港交所卻出現了“內鬼”,涉嫌新股“放水”。 昨日晚間,廉政公署發布新聞稱,廉政公署及香港證監會于6月23日展開名為“寒山”的聯合行動,在行動中拘捕了港交所上市部首次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他相關的人士,懷疑他們在兩家公司的上市申請審批過程中涉及貪污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 據悉,已拘捕的三名人士為兩男一女,目前已獲準保釋候查。在被捕人士中,除一名是港交所前高層外,其余兩人并非港交所員工,證券時報記者從可靠消息源獲悉,這二人可能為投行保薦人。 此外,廉署在“寒山”調查中出動了逾80名人員,出具20張搜查令,搜查了兩家保薦人公司的辦事處,涉及2家上市公司及一家財經印刷公司的辦公室。由于目前調查還在繼續,香港證監會及廉政公署都不會對此事作出進一步評論。 昨日,港交所在聲明中稱,獲悉香港廉政公署正對一名涉嫌舞弊的港交所前雇員進行調查,相關舞弊行為發生在其任職期間,廉政公署沒有對港交所其他員工進行調查,港交所各項業務均保持最高標準的誠信及專業操守,并高度重視此事件確保得到徹查,并正在全力協助廉政公署及香港證監會進行調查。 據不愿具名的消息人士透露,為了配合廉政公署調查行動,港交所將多家保薦機構列入了監察名單。其中有2家為近5年成立的中小型金融機構,近2年共保薦近30家企業于主板及創業板(GEM)上市,涉及本地、內地及東南亞中小企業,每只集資規模最多不超過2億元,主要為建筑股、餐飲股。此外,還有一家保薦機構持有6號牌照(就機構融資提供意見)逾10年,在早年“啤殼”(香港本地說法,即借殼上市)全盛時期保薦多只新股上市。 事實上,關于港交所前高層IPO審核“放水”一事早有傳聞。此前時報君報道過,此高管或為港交所上市科審查組主管楊金隆,其于2013年加入港交所,管理一個由70名員工組成的團隊,負責監管新上市公司的申請程序,包括上市公司的交易,發布指引、制定IPO政策和審核招股書說明書。 時報君粗略統計數據,由2013年至2018年已有逾百家建筑股上市,其中有超過3成已經賣殼,即股權易手,部分上市剛一年就賣殼,最長只有2年就選擇賣殼,這意味著建筑股上市的目的可能并非為了發展,而是為了賣殼,部分集資金額僅千萬級別,不免讓外界質疑其上市真正目的。 香港新股上市審批權非議已久 獨立股評人David Webb表示,港交所近年審批公司上市時強調的“合適性”屬于主觀判斷,容易引來貪腐行為,港府在2003年駁回專家小組有關削減港交所上市審批權以減少利益沖突的建議,間接導致港交所作為牟利機構卻擁有了監管的權力。 此前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接受媒體采訪回應高層涉嫌貪腐時稱,對香港的上市發行制度充滿信心,因為此項制度標準非常清晰,自由裁決量有限,在這個制度下,無論是誰,權力都受到非常清晰的制衡和檢驗,沒有一個人能做出讓一家公司來上市的決定,這一制度的核心是把權力限制住,令尋租和貪腐的空間大幅縮小。但再完美的制度都不可能完全杜絕蛀蟲、爛蘋果,只要發現一點有爛蘋果,蛀蟲,就要毫不猶豫、干干凈凈地把它清除。 事實上,香港新股上市審批權非議已久,由港交所采取前線審批,香港證監會僅以雙重存檔方式監管,被市場人士形容為“由兔子守著蘿卜”,具有系統風險,容易成為貪腐溫床。 早在2016年香港證監會就提出上市改革建議,希望加強證監會在上市審批時的影響力,但最終在市場強烈反對下告吹。 隨著港交所被曝出高層在上市審批上“放水”,香港證監會在新聞稿中也提到,將“特別檢視港交所在執行或處理上市及其他事宜的方式”,令市場人士擔心這是否會影響日后的上市審批權格局。 港交所上市審批日趨嚴格 近兩年港交所審批上市申請已日趨嚴格,新上市申請被拒絕的數量明顯增加,2017年僅有3例上市申請被拒絕,2018年有24例上市申請被拒絕,2019年截至5月31日,已經有14例上市申請被拒絕,上市申請被拒絕數量的增長反映港交所加強了對新上市申請人是否適合上市的審查和評估。港交所對上市申請人進行的審查并不單單只看定量標準,研究申請人是否合適上市也要做通盤考慮。 從最近被港交所拒絕上市申請時引述的最關鍵的三個要素主要包括: 1、上市申請人申請上市的商業依據,包括是否有籌資真實需要 2、上市申請人的估值及所用的估值方法 3、財務表現倒退 4、業務是否可持續 [詳情]
來源:IPO日報 截至6月27日收盤,香港股市2013年以來上市的建筑和餐飲行業公司表現平靜,159家企業只有1家股價跌幅超過10%。 目前來看,似乎香港證監會和廉政公署的聯手反腐敗行動,并沒有對上述公司造成實質性影響。但不久的將來,上述公司中的一些或許將面臨風暴。 1 代號“寒山” 現實版的《反貪風暴》正在演繹,臺詞“哪里有貪污,哪里就有廉政公署”再次被印證。 6月26日晚間,香港廉政公署(ICAC)、香港證監會、港交所均對一起IPO貪腐案發表了公告。 首先來看一下廉政公署的公告內容。 廉政公署在公告中表示,其與香港證監會于6月23日展開名為“寒山”的聯合行動。 廉署在行動中拘捕了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其相關的人士,懷疑他們在搜查的兩家上市公司的IPO過程中,涉及貪污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 廉政公署還表示,調查仍在進行,廉署現階段不會再作進一步的評論。 ▲廉政公署聲明摘要數據來源:廉政公署官網 香港證監會于同日發布公告,表示作為上述聯合行動的一部分,香港證監會正在對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聯交所)執行或處理上市及其他事宜的方式進行特別檢視,而該等事宜或與上述調查有關。 最后,港交所也同步發出聲明,高度重視此事并將確保事件得到徹查,正全力協助廉政公署和證監會進行有關調查。 2 港交所前高層涉嫌IPO貪腐 “轟轟烈烈”的反腐案其實早有苗頭。 早在6月10日便有信息傳出,港交所卷入了IPO審核腐敗丑聞,上市科涉嫌“不當審批”,給超過30家公司“放水”,包括已上市的公司。消息一出,各大媒體紛紛猜測,“劍指”港交所前上市科高管。 據報道,上述事件的“主人公”是曾負責港交所新股審批小組前聯席主管楊金隆。楊金隆于2013年加入港交所,此前在德銀和聯昌證券工作。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今年5月21日,香港交易所IPO聯席主管楊金隆因“家庭原因”離職。 根據目前香港上市機制,企業的上市申請提交至港交所,先由上市科審閱,再由上市委員會進行上市聆訊決定是否批準上市,上市科人員亦會在聆訊中解釋通過理由。 由此可見,上市科是企業IPO需要跨越的第一道門檻,對企業上市起著關鍵的作用。 3 這些企業或受影響 據《上海證券報》等媒體報道,“放水”企業主要涉及建筑股和餐飲股。 Wind顯示,2013年至今,建筑和餐飲行業公司在港交所上市的合計159家,其中建筑企業134家,餐飲企業25家。 159家企業中除去介紹上市的美亨實業外,有99家企業破發,比例為62.26%。其中利駿集團香港2019年6月27日的收盤價為0.06港元\/股(已后復權),相較0.64港元\/股的首發價格,下跌90.94%。 另外,IPO日報以下跌超過30%為界,發現2017年這兩個行業的上市企業,下跌超過30%的企業數量最多,共有41家占了總比例的48.78%。 從這個比例來看,2013年至2019年6月27日呈先降后升再降,分別為50%、46.15%、23.81%、50%、48.78%、45%、33.33%。 ▲下跌超過30%的企業情況數據來源:Wind 制表:鄒煦晨 ▲建筑和餐飲行業上市公司摘要數據來源:Wind 4 為何這倆行業成“重災區”? 一位知名會計事務所合伙人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表示,餐飲行業會有很多的現金交易,不入賬現金較多,有操作空間,所以它造假的成本要比其他的行業要低,建筑行業也是類似。鑒于A股IPO核查較嚴,所以它們大多選擇在香港上市。 作為聚光燈下的焦點,此次反腐案對已經上市的餐飲股和建筑股可能會帶來什么影響? 億達律師事務所律師董毅智表示,未來大家對餐飲股和建筑股業績以及公司的情況可能都會有一些自己的判斷,這兩類上市的企業可能在股價方面會有一定的影響,造成一定的波動。 “另一方面來說也有好的地方,通過這次反腐,可以讓港交所高效、清廉,有利于其發現市場上更好的企業”,董毅智補充道。 此次反腐案,或在港交所的歷史上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5 港股頻繁破發 近年來,港股上市公司股價破發頻繁。 Wind顯示,2018年至今年6月27日,港股2018年和2019年共有新上市公司280家,剔除7家數據不全的公司后,有184家公司6月27日的收盤價低于發行價,破發比例為67.4%。 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曾表示,港股新上市公司的發行價格和交易價格,是由買方和賣方共同博弈產生的。 李小加說,如果一只新股發行時市場對它的預期普遍比較樂觀,那么新股定價自然就會比較高,上市后一旦大市下跌或者市場對它的預期變得比較悲觀,它的價格就會下降,于是出現股價低于發行價的破發現象。 與A股傳統IPO的“審核制”不同,港股IPO實行“雙重存檔制度”,聯交所會將由上市申請人遞交的資料的副本,送交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對于未來欲登陸港交所的企業,董毅智表示,不論想要在A股、港股還是出海上市,企業的合規性都要提升,尤其是要尊重法律,尊重資本市場的游戲規則,在企業的內部管理和合規上要規范。只有這樣才能夠把企業做得更長久,更加符合整個市場發展的需要。[詳情]
原標題:代號寒山!香港廉政公署出動80人20張搜查令拘IPO蛀蟲 香港廉政公署拘捕港交所前高層事件,有了進一步的細節。 6月26日晚間,香港證監會與廉政公署同步發布消息稱,兩方采取聯合行動,搜查了兩家保薦人公司的辦事處,這兩家保薦人公司同為香港證監會持牌人。 廉政公署搜查了另外多個地點,其中包括兩家上市公司及一家財經印刷公司的辦公室。廉政公署在行動中拘捕了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他相關的人士,懷疑他們在該兩家上市公司的上市申請審批過程中涉及貪污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 香港證監會與廉政公署這次開展的聯合行動名為“寒山”。 消息指,這次行動中,出動了80名廉署人員及20張搜查令。共有2男1女被捕,各人現已獲準保釋。 疑為港交所上市部前主管 “放水” 不少香港媒體均指,涉事的港交所前高層為港交所IPO審查小組聯合主管楊金隆。 香港明報的報道顯示,楊金隆于2013年加入港交所,離職前是港交所上市部門IPO審查小組聯合主管,管理的團隊超過70人。 傳言楊金隆與另一名聯合主管史琳均是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親自錄用,兩人共同負責監管新上市公司的申請。 楊金隆入職港交所前,在金融和銀行業工作超過15年,從事過股票研究、銷售和自營交易,在2010至2013年,他是德意志銀行高評級小盤股研究團隊的主管和負責人。另有資料顯示,他在2013年初曾短暫任職聯昌證券分析員。 市場消息自2018年中流傳,有港交所負責審批新股上市申請的高層,涉收受利益后向個別上市申請人“放水”,協助申請人通過新股審批事件終引起監管機構關注及調查。據悉,監管機構調查的范圍涵蓋過去兩三年的新股。 至于楊金隆,彭博在5月的報道中曾引述兩名知情人士的說法稱,據港交所內部備忘錄,楊金隆因家庭原因辭任。不過,港交所網頁當時未有公布消息,對此人事變動亦未有置評。 過去多年來,港交所手執審批上市權力,曾在市場引起數次爭議,香港證監會甚至在2016年提出上市改革建議,希望加強證監在上市審批時的影響力,最終在市場強烈反對下告吹。 但隨著港交所爆出前高層在上市審批上“放水”,香港證監會在新聞稿中提到,“正特別檢視港交所在執行或處理上市及其他事宜的方式”,未知會否影響日后的上市審批權力格局。 港交所上市機制受到質疑 這次港交所爆出有前高層涉嫌收受利益,協助企業上市,事件牽涉到港交所的上市機制。 根據目前香港上市機制,企業向港交所上市部遞交上市申請后,會交由上市審批部門(Vetting Team)負責處理。 有熟悉上市流程的消息人士對香港明報透露,上市審批部門主要分成兩組,之前分別由楊金隆及史琳兩名主管負責,一般上市申請會透過隨機抽簽形式決定由哪一組處理,以避免特定申請可事先決定落入誰人手上。實際執行上卻不一定需要抽簽,兩組之間有時候亦可互相商討,甚至在某一組工作太多時,交由另一組負責新申請。 小組審閱文件后會發出回覆,主要是就一些問題向申請者提出詢問,在獲得圓滿答覆后,主板上市申請會交上市委員會作進一步審批,GEM(即此前的創業板)上市申請則會直接通過。 該名消息人士稱,事件核心或在于上市部審批的答問過程,即使是需要上市委員會審批的主板上市申請,由于大部分討論是基于上市部初審意見文件進行,若上市部負責人提交的意見文件,對個別上市申請人的問題避重就輕,便會提高上市委員會通過的機會。雖然審批部門分成兩組,但因應小組手上待處理申請個案太多,或令新申請個案可交予特定團隊處理,或給有心人從中有機可乘。 6月14日,香港交易所總裁李小加在回應前高層涉嫌收受賄賂批不合格企業上市時稱,再完美的制度也不能完全杜絕蛀蟲。李小加表示,對香港的上市發行制度充滿信心,因為此項制度標準非常清晰,自由裁決量有限,在這個制度之下,無論是誰,權力都受到非常清晰的制衡和檢驗,沒有一個人能讓公司來上市。這一制度的核心是把權力限制住,令尋租和貪腐的空間大幅縮小。但再完美的制度都不可能完全杜絕蛀蟲、爛蘋果,但只要發現一點有爛蘋果,蛀蟲,就要毫不猶豫、干干凈凈地把它清除。 香港證監會前主席梁定邦回應明報時指出,這次事件主要是港交所前高層在上市申請審批過程中涉嫌貪污,不代表港交所作為交易所同時負責新股上市審批之間有利益沖突。不過,他認為,港交所的角色,當然希望有更多公司來港上市,但同時又要訂立一套高標準的上市規則,兩方面存在沖突。 他還表示,留意到近日港交所審批上市申請比較嚴格,拒絕理由大多為不適合上市,不過未必與事件有關。[詳情]
來源:中國基金報 香港證監會、廉政公署聯手:拘捕3人!涉IPO貪腐案 保薦人及上市公司均被搜查 香港突發!證監會、廉政公署聯手:拘捕3人!涉IPO貪腐案,保薦人及上市公司均被搜查 深夜又出大消息,香港證監會出手,聯合廉政公署,剛剛抓了港交所一個前高層,還有兩名相關人員。 港交所前高層被抓 涉嫌卷入上市科貪腐案 6月26日晚間,香港證監會官網刊登,證監會廉政公署采取聯合行動,在行動中拘捕了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他相關的人士,懷疑他們在該兩間上市公司的上市申請審批過程中涉及貪污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 以下是公告原文: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與廉政公署采取聯合行動,搜查兩家保薦人公司的辦事處。證監會是運用其在《證券及期貨條例》下的權力進行有關搜查。 廉政公署公布其搜查了另外多個地點,當中包括兩間上市公司及一間財經印刷公司的辦公室。廉政公署在行動中拘捕了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他相關的人士,懷疑他們在該兩間上市公司的上市申請審批過程中涉及貪污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 作為上述聯合行動的一部分,證監會正在對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聯交所)執行或處理上市及其他事宜的方式進行特別檢視,而該等事宜或與上述調查有關。 證監會作為法定監管機構,在《證券及期貨條例》下有責任監督、監察及監管港交所及聯交所的活動。 由于調查仍在進行當中,本會現階段不會作出進一步評論。 香港的廉政公署什么地位?相信不用基金君多解釋。 “香港,勝在有你和ICAC”,廉署的這句口號廣為流傳。縱觀香港歷史,在短短十幾年間,從一個貪污嚴重,消防員救火都要收取賄賂的社會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廉潔的城市之一,這一成果離不開廉政公署的努力。 對外界來說,香港廉政公署(英文縮寫ICAC)是一個非常神秘的存在,他們辦公獨立、不接受訪問、不主張暴力,甚至“連外面的朋友都沒有”。 港交所回應 據香港信報報道,香港廉政公署拘捕了香港交易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他相關的人士,懷疑他們在兩間上市保薦人公司的上市申請審批過程中,涉及貪污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 港交所對此回應稱,獲悉廉政公署正對一名涉嫌舞弊的港交所前雇員進行調查,相關舞弊行為據稱發生在其任職港交所期間,廉政公署沒有對港交所或港交所的其他員工進行調查。港交所目前不能就正在進行的調查發表進一步評論。 港交所此前被爆丑聞高層涉貪 曾“放水”30多家企業IPO 6月初,曾有香港本地媒體報道稱:負責新股(IPO)審批的港交所前高層,聯手保薦人及律師行在IPO過程中涉‘不當審批’及向個別上市申請人‘放水’,協助不完全符合上市要求的公司通過新股審批,涉及超過30宗上市申請,包括已上市的建筑股及餐飲股。 據媒體報道稱,一名港交所IPO審查小組聯合主管,涉嫌向30多家不符合上市要求的公司“放水”,其中包括已上市的建筑股及餐飲股,目前已離職,其辦公室重門深鎖,私人物品亦被禁止帶走。 港交所相關發言人表示,港交所是受到嚴格監管的上市機構,有既定而有效的內部流程和機制,包括上市審批程序,該行之有效的機制確保香港交易所的操作保持高度誠信和專業操守,包括處理任何不當行為,港交所致力于維護香港作為領先金融市場的素質,持續發展和市場高度透明,也不對個別員工事宜作評論。 香港生物科技協會對這位前高層的介紹資料為,其于2013年加入港交所,為港交所上市科IPO審查小組聯合主管,管理一個由70名員工組成的團隊,負責監管新上市公司的申請程序,包括新上市公司的交易、發布指引、制定IPO政策和審核招股說明書。在此之前是德意志銀行高評級小盤股研究團隊的主管和負責人,在金融和銀行業工作超過15年。 香港IPO是怎樣的過程? 新股破發率高 據上證報此前報道,香港IPO審核制度并非“注冊制”,而是“雙重存檔制”,即由港交所和香港證監會共同審批,但事實上香港證監會很少干預一般的IPO審批,港交所起主要把關作用。 具體到港交所內部,上市第一道審批由上市科執行。一旦企業滿足最低上市門檻,上市科在決定IPO成敗上有較大的話語權。 據證券時報報道,按照港交所的上市流程,上市科就是企業在IPO中需要面對的一道最重要的關卡,企業上市前需要重金聘請一堆投行、會計師、律師來制作長達幾百頁的上市招股書,然后遞交到上市科,這個團隊的人就開始審核材料。在審核之后通常還有上市委員會的聆訊,上市科需要在上市委員會面前解釋這家公司為何能夠上市,是否滿足了上市條件。 對于上市科權力的制衡,香港證監會2016年向市場咨詢,希望能夠在上市科和上市委員會之上增設“上市政策委員會”和“上市監管委員會”,但沒能通過,主要擔心增加一個環節就意味著上市需要更長的時間,從而影響香港IPO市場。 2018年3月9日,港證監會與聯交所簽訂《歸管上市事宜的諒解備忘錄》補充文件(以下簡稱“補充文件”),在《補充文件》的安排下,新的上市政策咨詢小組成立,成員包括12名來自港證監會、上市委員會、香港交易所和收購及合并委員會的高層代表,主要作為一個建議、咨詢及督導平臺。 但有市場人士認為,港證監會與聯交所成立的這個上市政策咨詢小組,只有建議的權利,實際意義并不大。 據一位投行人士透露,曾經有一家香港本地餐飲集團遞交上市申請,上市科反饋要求公司對食材的采購流程和物流倉儲進行整改。若完全達到合規要求,公司可能要為此耗資上千萬,上市進程也將推后半年以上。找上市科有關人士通融后,公司只稍作整改并承諾未來改進,即被“放行”。 有市場人士稱,傳聞所涉及的“前上市科高層”在過去幾年基本把持了港交所所有建筑股和餐飲股IPO的審批。 自2018年截至今日,港交所一共迎來267家公司上市,其中有174家股價處于破發狀態,占比65%,股價腰斬的達63家,占比24%。新股表現令投資者失望,尤其是當初頂著新經濟光環上市的“獨角獸”企業,有的市值已縮水過半。 李小加:再完美的制度, 都不可能完全杜絕“蛀蟲”! 港交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在今年6月14日出席上市儀式后,回應關于港交所前高層涉嫌IPO不當審批的報道。李小加表示,對于香港的上市發行制度的自我糾錯能力、自我清除能力充滿信心,若有“蛀蟲”會及時清除。 6月上旬有媒體報道一名負責公司上市審批申請的前港交所高層員工,聯同保薦人及律師行于過程中涉“不當審批”,協助不完全符合上市要求的公司通過新股審批,涉及超過30 宗上市申請。該傳聞引發市場對于港交所上市發行制度的討論。 李小加對于上述情況回應稱,香港交易所的一貫政策是不評論個別人士、個別案件或者個別員工的具體事情。他表示,有注意到外面有很多猜測。至于這些猜測是不是事實,只能待時間證明。 對于上市發行制度,李小加充滿信心,他認為這是一個標準非常清晰、自由裁決量非常有限、市場主導的披露制度。在這個制度之下,無論是誰在監管過程中,權力都受到了非常清晰的制衡和檢驗,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出讓一間公司來上市的決定。這個機制的核心就是要把權力限制住,令貪腐的空間大幅縮小。 李小加說,“再完美的制度我們都不可能完全杜絕‘蛀蟲’,不可能完全杜絕‘爛蘋果’,但是只要發現一旦有‘爛蘋果’,一旦有‘蛀蟲’,那會毫不猶豫把它清除掉。我對于我們這個制度的自我糾錯能力、自我清除能力充滿信心。” 港交所2018年榮登全球IPO “募資王” 港交所的數據顯示,2018年共有207家企業在港上市,首次公開招股(IPO)集資額達2778.5億港元,位居全球第一。港交所因而也被稱為2018年的全球“募資王”。 登頂全球“募資王”的同時,港交所新股的破發也非常慘烈。安永的報告顯示,2018年港股市場有32%的新股首日破發,證券時報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6月,港股2018年上半年發行的新股破發率達到72%。 新股的大量破發,也讓市場出現港交所“IPO放水”的傳聞。 港交所數據顯示,2018年證券市場日均交易額為1093.2億港元,同比上升23.9%,衍生產品市場中期權及期貨成交為286656880張,均創下歷史新高。2018年度三大IPO分別為中國鐵塔、小米集團和美團點評,金額分別為588億、426億以及331億港元。 2018年,港交所還實施了25年來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出臺了“容許未能通過主板財務資格測試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容許擁有不同投票權架構的公司上市”等新規則,有效吸引了新興及創新產業企業來港上市。全年共有28家新經濟和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達1360億港元。[詳情]
原標題:重拳整治,港股迎來“地震”!香港廉政公署拘捕港交所上市部前高管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重拳整治,港股迎來“地震”!香港廉政公署拘捕港交所上市部前高管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編輯 郭鑫 鄭直 香港廉政公署人員請“喝咖啡”是港片的經典橋段之一,而這一幕卻真實的發生在港交所身上。 6月26日消息,香港證監會網站刊登,香港廉政公署拘捕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他相關的人士。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負責新股(IPO)審批的港交所前高層,一路給30多家不合格企業開綠燈,使其成功在香港IPO。港交所亦在最近召開最高層會議商討此事件。 據財經媒體報道,涉事的這位高層為港交所IPO審查小組聯合主管,目前已離職。 港交所前IPO主管被捕 6月26日,香港證監會發布公告稱,證監會與廉政公署采取聯合行動,搜查兩家保薦人公司的辦事處、兩間上市公司及一間財經印刷公司的辦公室。廉政公署在行動中拘捕了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他相關的人士,懷疑他們在該兩間上市公司的上市申請審批過程中涉及貪污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 香港證監會稱,證監會作為法定監管機構,在《證券及期貨條例》下有責任監督、監察及監管港交所及聯交所的活動。由于調查仍在進行當中,現階段不會作出進一步評論。 廉政公署也在同日回應,證實該署與證監會于6月23日展開名為“寒山”的聯合行動,聯合搜查和拘捕了前述公司和港交所人士,還公布了搜查的兩個保薦人公司都是證監會持牌人。 廉政公署也表示,調查仍在進行,廉署現階段不會再作進一步評論。港交所在廉署行動期間提供全面協助。 港交所公開回應 6月26日,港交所發文,回應廉政公署及香港證監會對其前員工的調查。該機構表示,廉政公署沒有對香港交易所或香港交易所的其他員工進行調查。香港交易所各項業務均保持最高標準的誠信及專業操守。 以下為港交所回應全文: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獲悉香港廉政公署(廉政公署)正對一名涉嫌舞弊的香港交易所前雇員進行調查,相關舞弊行為據稱發生在其任職香港交易所期間。廉政公署沒有對香港交易所或香港交易所的其他員工進行調查。 香港交易所各項業務均保持最高標準的誠信及專業操守。香港交易所高度重視此事并將確保事件得到徹查,并正全力協助廉政公署及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進行有關調查。 因履行相關監管及法定責任,香港交易所目前不能就正在進行的調查發表進一步評論。 市場傳聞此前已引發關注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注意到,早些時間,港交所高層卷入貪腐丑聞的報道曾刷屏。 6月10日,一則關于港交所IPO腐敗的傳聞在港股投資圈炸開了鍋:港交所前上市科高層聯同保薦人及律師在新股審批過程中“放水”,或協助逾30家不完全符合上市要求的公司通過審批。 根據當時上證報的報道,有市場人士稱,傳聞所涉及的“前上市科高層”在過去幾年基本把持了港交所所有建筑股和餐飲股IPO的審批。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此前向媒體坦言,“再完美的制度亦不能杜絕蛀蟲,一旦發現爛蘋果會毫不猶疑清除掉,而加強內部監察’永遠在路上’。” 根據目前香港上市機制,港交所是上市審批的前線監管機構,所有新股申請需向港交所提交。保薦人代上市申請人遞交上市申請(俗稱A1)后,由上市科審閱,再由上市委員會進行上市聆訊決定是否批準上市,上市科人員亦會在聆訊中解釋通過理由。上市委員會由獨立人士組成,就上市申請提供獨立意見及批核。上市申請亦會在證監會進行雙重存檔。 近年來,證監會不斷加大對IPO的監管力度。根據證監會此前發表的年報,去年就首次公開招股(IPO)保薦人的缺失處以罰款合共8.677億港元,并直接介入19宗首次公開招股申請及27宗上市后個案。 港交所發言人曾對第一財經記者的采訪回復稱,不評論個別員工事宜。 “香港交易所是受到嚴格監管的上市機構,有既定而有效的內部流程和機制,包括上市審批程序。該行之有效的機制確保香港交易所的操作保持高度誠信和專業操守,包括處理任何不當行為。香港交易所致力維護香港作為領先金融市場的質素、持續發展和市場高度透明。” 6月14日,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在媒體見面會也上表示,不能評論個別員工的事件,已注意到外界對于此事的諸多猜測,但目前只是猜測,還不能證實是事實。 港交所2018年榮登全球IPO“募資王” 據悉,港交所去年成為全球股市IPO“募資王”。 港交所公布數據顯示,從2018年1月1日至12月14日,IPO募資額達2778.5億港元,為2010年以來最高。 據中國經濟周刊數據,自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共有209家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從行業分類看,這209家公司共分布在10個行業。 地產建筑業最為密集,有48家公司上市,如碧桂園服務(06098.HK)、新城悅(01755.HK)、美的置業(03990.HK)等; 緊隨其后的還有消費品制造業,有45家公司上市,如杉杉品牌(01749.HK)、齊家控股(08395.HK)等; 消費者服務業有38家公司,如同程藝龍(00780.HK)、映客(03700.HK)、海底撈(06862.HK)等; 資訊科技業和工業各有22家公司; 金融業有17家,如51信用卡(02051.HK)、華興資本控股(01911.HK)等; 原材料業、能源業和公用事業分別為6家、5家和5家; 電訊業雖然只有1家中國鐵塔(00788.HK),但這家公司募資額588億港元,是2018年募資額最高的公司。 不過,雖然港股市場成為2018年IPO募資額、數量的雙料冠軍,但新股的表現并不理想。Choice數據顯示,在209只新股中,有148只出現下跌情況,這意味著70.81%的股票出現了破發。募資少于一億美元的公司平均在交易一個月后下跌6.2%,創2008年來最差表現,港交所也一度被稱為新股“屠宰場”。 針對這種現象,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曾表示,不少投資者常有一種誤解,認為破發的都是壞公司,好公司股票是不會破發的。其實,新股是否破發與上市公司的質地優劣并無必然關系,破發的不一定是壞公司,好公司不一定不破發,破發的參照系只是IPO時的發行價,只是投資者不斷根據市場冷暖、估值高低調整預期的一種自然反應。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香港證監會網站、廉政公署網站、上海證券報、第一財經等[詳情]
原標題:香港證監會ICAC聯合行動,港交所上市科1名前聯席主管被捕 香港廉政公署拘捕了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相關的人士,懷疑他們在上市申請審批過程中涉及貪污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 6月26日晚,香港證監會官網刊文稱,香港證監會與香港廉政公署采取聯合行動,香港廉政公署在行動中拘捕了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他相關的人士,懷疑他們在該兩間上市公司的上市申請審批過程中涉及貪污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 據悉,作為聯合行動的一部分,香港證監會正在對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執行或處理上市及其他事宜的方式進行特別檢視。 香港廉政公署發言人證實,該署與香港證監會于6月23日展開名為‘寒山’的聯合行動。香港廉政公署及香港證監會在行動期間聯合搜查了兩個保薦人的辦公室。廉署又搜查了另外多個地點,當中包括兩間上市公司及一間財經印刷公司的辦公室。 對此,香港交易所表示,獲悉香港廉政公署正對一名涉嫌舞弊的香港交易所前雇員進行調查,相關舞弊行為據稱發生在其任職香港交易所期間。 廉政公署沒有對香港交易所或香港交易所的其他員工進行調查。香港交易所高度重視此事并將確保事件得到徹查,并正全力協助廉政公署及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進行有關調查。 事實上,在6月中旬就有傳聞稱港交所出現上市腐敗,而香港證監會聯合廉政公署拘捕港交所IPO前主管以及兩名相關人員也證實了這一點。 6月10日,有媒體報道稱,某位曾負責新股IPO審批的港交所前高層,聯同保薦人及律師行涉嫌“不當審批”及向個別申請人“放水”,協助不完全符合上市要求的公司通過審批,涉及超過30宗上市申請,包括已上市的建筑股及餐飲股。 當時,香港交易所發言人回應稱,香港交易所是受到嚴格監管的上市機構,有既定而有效的內部流程和機制,包括上市審批程序。該行之有效的機制確保香港交易所的操作保持高度誠信和專業操守,包括處理任何不當行為。 6月14日,香港交易所總裁李小加在回應前高層涉嫌收受賄賂,批不合格企業上市時稱,再完美的制度也不能完全杜絕蛀蟲。李小加表示,對香港的上市發行制度充滿信心,因為此項制度標準非常清晰,自由裁決量有限,在這個制度之下,無論是誰,權力都受到非常清晰的制衡和檢驗,沒有一個人能讓公司來上市。這一制度的核心是把權力限制住,令尋租和貪腐的空間大幅縮小。但再完美的制度都不可能完全杜絕蛀蟲、爛蘋果,但只要發現一點有爛蘋果,蛀蟲,就要毫不猶豫、干干凈凈地把它清除。 據上證報報道,香港IPO審核制度并非“注冊制”,而是“雙重存檔制”,即由港交所和香港證監會共同審批,但香港證監會其實很少干預一般的IPO審批,港交所起主要把關作用。一旦企業滿足最低上市門檻,港交所上市科在決定IPO成敗上有較大的話語權。 此前,香港證監會及港交所還曾就建議改善上市監管決策及管治架構進行聯合咨詢。 責編:李燕華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著作權歸第一財經所有。未經第一財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詳情]
原標題:李小加:港交所沒有綠色通道或紅色通道,只有上市科唯一通道 在前高層被廉政公署逮捕之后,港交所再被批為高層開“綠色通道”。 6月28日,香港律政司司長鄭若驊丈夫潘樂陶任控股股東兼主席的安樂工程(01977.HK)開始公開招股集資上市。據香港信報的報道,安樂工程在上市前向股東派息約12.4億港元,派息比集資額高近兩倍,因此被質疑沒有集資需要,并透過港交所的“綠色通道”上市。 潘樂陶家族為安樂工程單一最大股東,上市前持有84.63%股權,換言之,過去兩年獲發10.47億港元股息。安樂工程過去3個財年稅后利潤分別是1.2億港元、4.3億港元和3.2億港元。 安樂工程招股至7月4日,預計7月12日掛牌,獨家保薦人為交銀國際,獨家全球協調人為千里碩,其他賬簿管理人包括中國通海證券、港利資本。 根據安樂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的招股書披露,該公司于2017和2018財政年度,分別向股東配發股息2億港元及10.37億港元,遠高于目前集資的4.2億港元近兩倍。招股書顯示,集資所得會用于屋宇裝備工程、機電工程、升降機及自動梯分部,以及數據中心的擴張及發展,并會擴大現有制造設施及建造一個新的生產廠房等。 有網友批評安樂工程的行徑,“公司股東猶如吸血鬼,先自肥再向小股民吸血”,認為該公司營運資金充裕,明顯沒有集資需要,卻成功通過港交所的審批,質疑港交所“為政府高官提供綠色通道”。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 視覺中國 資料圖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對此表示,不評論個案,且港交所沒有所謂的“綠色通道”或者“紅色通道”,只有上市科唯一通道。他認為,公司派息等做法既然被允許,則一定是符合現有法律和規則,香港的法律制度不追究公司將來可能有的行為和動機,但亦會不斷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訂。對于市場上對企業所作所為頗有微詞的地方,李小加稱港交所亦愿意聆聽,倘若市場認為制度需要改革,港交所會聆聽市場聲音,啟動修改程序。不過他又認為,現存制度之所以有高度生命力和市場信用,正是因為其并不會隨意被改變,若政策朝令夕改,則會失其公信力和可預見性。 6月26日,香港廉政公署開展“寒山”行動,拘捕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他相關的人士,懷疑他們在兩家上市公司的上市申請審批過程中涉及貪污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 李小加將之比喻為“爛蘋果”。他表示,制度本身的設計,它的規則非常清晰,是非常客觀,沒有太多人為的裁決在內,“是爛蘋果還是制度問題,爛蘋果,首先再好的制度,也保證不到沒爛蘋果。再完美的制度也要不斷地檢慎,監管永遠在路上。” 他指出,如果投資者覺得承受損失,可通過法庭或申訴機制處理,而上市公司不符合上市要求,亦會有除牌機制處理。 有記者問到“據說‘爛蘋果’由您親自聘請”,李小加稱,自己不參與任何上市科下屬員工的雇傭、年度審核以及薪酬安排等工作,只是在上市科主管的雇傭工作上會參與。 李小加稱,目前未有發現不符合上市條件的公司上市,亦沒有本來符合上市條件但卻被刻意刁難無法上市的情況發生,但這不意味這并沒有問題存在,港交所目前正在重新審視所有的案子。“并不是因為這次事件才開始審視,我們平時也都在審視。證監會每年對我們也都會有一個審核,而每隔幾年也會對我們有一個深度檢視”,李小加稱,如果發現了制度上的大漏洞,則責任一定在港交所,但目前并未見到,不過沒有發現問題不代表沒有問題,未來會持續往前推進。 對于上市審批放水會否影響港交所的國際聲譽,李小加稱:“爛蘋果全世界都有,即使是美國這樣市場公認的最好的大制度,也會產生像伯納德·麥道夫這樣長達二十年的欺詐行為。” 他認為,制度再好也會有問題,而就是需要不斷挖掘問題:“市場要經歷上上下下,不可能一直順風順水,有時候人得一場病是最好的提升免疫力的機會,下次就不太容易得同樣的病。”他又指,雖然短期有影響,但長期會有好處,且此次事件能迅速采取行動,說明制度本身有強大的自我糾正和清潔能力。 對于離職員工和若有涉案的在職員工,問責制度會是如何?李小加稱,任何員工在雇傭期間由于其行為失當對公司造成損失,則公司有權去追溯和處理。但目前港交所更關心的問題是整個過程如何發生,才可令港交所可以更好檢視自己。 對于港交所有沒有需要將上市審批權交予證監會,李小加表示,上市監管功能的位置非大問題,港交所和證監會的制度一體化,并非割裂,上市科每年都會與證監會修正和檢視上市條例改革,監管者亦可隨時干預。 港交所主席史美倫對與本次事件回應稱,此屬個別事件,并非上市制度有問題,會不時檢視新股上市審批程序。 史美倫強調,廉政公署不是調查交易所,只涉及前員工,由于案件已進入調查程序,不能作太多評論,會全力與有關部門合作。 港交所去年更改上市規則,接受同股不同權及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史美倫稱,上半年新股集資額,比去年上半年多35%,超過50%新上市公司籌得資金,是新經濟及生物科技公司,所以政策改動已見到成果。[詳情]
李小加回應IPO審批貪腐:再好的制度也不能保證完全沒有爛蘋果 港交所前高層涉嫌IPO審批貪腐事件持續發酵。今日,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在出席上市儀式后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香港的上市制度是非常好的一個制度。這次事件是爛蘋果的問題,再好的制度也不能夠保證完全沒有爛蘋果。 此前,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他相關的人士目前正在接受調查,香港廉政公署懷疑他們在該兩間上市公司的上市申請審批過程中涉及貪污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 公開資料顯示,香港IPO審核制度并非“注冊制”,而是“雙重存檔制”,即由港交所和香港證監會共同審批,香港證監會在上市審批中主要關注上市原則性和適當性問題,港交所起主要把關作用。 目前因為港交所丑聞,市場上希望港交所把上市審批權移交香港證監會的聲音再起。對此,李小加表示,香港的現行上市制度是一個系統化的制度,不是個單一的、割裂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之下,我們的上市部都是在香港證監會監管和指導下運作。因此,上市審批權放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有的資訊、所有的決策都是透明的。 “我們的監管香港證監會隨時有權干預。另外,從前年起,監管者在上市審批過程中也加強了前置性監管。根據市場情況,香港證監會、上市委員會和我們的上市部每年都會檢視和不斷改革上市條例和一些流程。”李小加說。 香港證監會在此前的一份新聞稿中稱,作為聯合行動的一部分,香港證監會正在對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執行或處理上市及其他事宜的方式進行特別檢視。 對此,李小加回應稱,香港證監會是我們的監管者,它每年都對我們有檢視,如果它有特殊的關注,可以做特別的檢視,這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因為這是它的職責之一,這件事如果它不檢視我才會覺得奇怪。香港證監會對我們的檢視也是香港上市制度安排的一部分,所以我說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安排。 此外, 李小加還指出,港交所的商業利益不會影響上市審批。他表示,上市規則很清晰,我們的上市審批都是根據規則來的。我們的這個職能就像交警發駕照一樣,發駕照的規則很清楚,只要你達到了這個條件,交警就得給你駕照,不能說懷疑你將來開車可能干什么不好的事情而不給你駕照,我們沒有這個裁決權。[詳情]
【原創】李小加回應IPO貪腐:再好的制度都不能杜絕“爛蘋果 新浪財經訊 “再好的制度都不能杜絕“爛蘋果”,“爛蘋果”在哪里都會爛,一旦爛了就清除“,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今日就目前廉政公署拘捕港交所前員工一事進行回應,稱對香港上市審查制度充滿信心,制度擁有強大的自我清除能力,對于制度的檢視、審閱、完善和監管永遠都在路上。 李小加明確表示香港上市制度是沒有問題的,作為一個市場化的、具有披露性的、自由裁決權有限的制度,權力之間可以互相制衡,規則清晰、客觀,無過多人為裁決量,但這并不能完全避免個人在其中行賄等暗箱操作。 “港交所沒有綠色通道等特殊通道,”李小加回應,香港的上市制度與港交所是契合的、不矛盾的。香港上市制度是一個統一的制度,所有的上市條例都與證監會、上市科、上市委員會不斷修正、檢視、改革。同時作為一個雙檔存檔系統,監管者隨時有權干預,市場中一旦出現問題也在第一時間糾正,所有的信息和決策都是透明的,完全可以單向干擾。 談及大家質疑的港交所的商業利益,李小加從業務模式方面進行回應,港交所扮演一個“交警”的角色,為合格的上市公司發放牌照。香港交易所每年約有200家公司上市,在全世界都處在一個高位,其中不乏大多數小企業。 他又指港交所目前累計的2000多家上市公司,前500家公司可能帶來總收入的97%-98%,最后的500-1000家占收入比例甚至小到1%。同時,小企業上市工作成本高、商業利益卻低,但基于公眾利益驅使,港交所支持小企業上市,對大、中、小企業一視同仁。 對于事件對香港金融界造成的影響,他認為,“得一場病,是免疫力提升的好機會。”短期的波動并不意味著會帶來長期的影響,此次迅速采取行動意味著制度具有強大的修正能力。李小加明確指出目前港交所并沒有出現符合上市資格的公司由于人為干涉而未能上市,或者不符合上市資格的公司而得以上市的情況,若一旦出現會立即清除。(新浪財經實習生侯燕楠 羅琦 發自香港)[詳情]
來源:證券時報 港交所上市科前高管卷入貪腐案被坐實。 昨日晚間,香港證監會網站刊登,香港廉政公署拘捕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他相關的人士。隨后,港交所發布公告稱,獲悉香港廉政公署正對一名涉嫌舞弊的香港交易所前雇員進行調查,港交所正全力協助廉政公署及香港證監會進行有關調查。 關于港交所上市科貪腐案,更多細節被進一步曝光。據悉,廉政公署與港證監會于6月23日展開名為“寒山”的聯合行動,出動80余人,20張搜查令,搜2家券商,1家財經印刷公司,涉及2家上市公司,最終逮捕3人,兩男一女,目前已獲準保釋侯查。 代號“寒山”,廉政公署聯合港證監會調查港交所上市科貪腐案 在香港,有一杯令香港官員、警察、商人聞之色變的咖啡,它來自ICAC—廉政公署,因為凡是被請進廉政公署問話的人,工作人員都會出于禮貌的問一聲:“喝點什么?咖啡還是茶?”在香港,幾乎婦孺皆知的廉政公署經典廣告詞是:香港勝在有你同ICAC。至今,香港百姓有一個共識:廉署是香港的發展基礎。 但還有一句,金融是香港發展的血液。作為香港金融順利運轉的核心機器——港交所卻出現了“內鬼”,涉嫌新股“放水”。 昨日晚間,廉政公署發布新聞稱,廉政公署及香港證監會于6月23日展開名為“寒山”的聯合行動,在行動中拘捕了港交所上市部首次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他相關的人士,懷疑他們在兩家公司的上市申請審批過程中涉及貪污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 據悉,已拘捕的三名人士為兩男一女,目前已獲準保釋候查。在被捕人士中,除一名是港交所前高層外,其余兩人并非港交所員工,證券時報記者從可靠消息源獲悉,這二人可能為投行保薦人。 此外,廉署在“寒山”調查中出動了逾80名人員,出具20張搜查令,搜查了兩家保薦人公司的辦事處,涉及2家上市公司及一家財經印刷公司的辦公室。由于目前調查還在繼續,香港證監會及廉政公署都不會對此事作出進一步評論。 昨日,港交所在聲明中稱,獲悉香港廉政公署正對一名涉嫌舞弊的港交所前雇員進行調查,相關舞弊行為發生在其任職期間,廉政公署沒有對港交所其他員工進行調查,港交所各項業務均保持最高標準的誠信及專業操守,并高度重視此事件確保得到徹查,并正在全力協助廉政公署及香港證監會進行調查。 據不愿具名的消息人士透露,為了配合廉政公署調查行動,港交所將多家保薦機構列入了監察名單。其中有2家為近5年成立的中小型金融機構,近2年共保薦近30家企業于主板及創業板(GEM)上市,涉及本地、內地及東南亞中小企業,每只集資規模最多不超過2億元,主要為建筑股、餐飲股。此外,還有一家保薦機構持有6號牌照(就機構融資提供意見)逾10年,在早年“啤殼”(香港本地說法,即借殼上市)全盛時期保薦多只新股上市。 事實上,關于港交所前高層IPO審核“放水”一事早有傳聞。此前時報君報道過,此高管或為港交所上市科審查組主管楊金隆,其于2013年加入港交所,管理一個由70名員工組成的團隊,負責監管新上市公司的申請程序,包括上市公司的交易,發布指引、制定IPO政策和審核招股書說明書。 時報君粗略統計數據,由2013年至2018年已有逾百家建筑股上市,其中有超過3成已經賣殼,即股權易手,部分上市剛一年就賣殼,最長只有2年就選擇賣殼,這意味著建筑股上市的目的可能并非為了發展,而是為了賣殼,部分集資金額僅千萬級別,不免讓外界質疑其上市真正目的。 香港新股上市審批權非議已久 獨立股評人David Webb表示,港交所近年審批公司上市時強調的“合適性”屬于主觀判斷,容易引來貪腐行為,港府在2003年駁回專家小組有關削減港交所上市審批權以減少利益沖突的建議,間接導致港交所作為牟利機構卻擁有了監管的權力。 此前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接受媒體采訪回應高層涉嫌貪腐時稱,對香港的上市發行制度充滿信心,因為此項制度標準非常清晰,自由裁決量有限,在這個制度下,無論是誰,權力都受到非常清晰的制衡和檢驗,沒有一個人能做出讓一家公司來上市的決定,這一制度的核心是把權力限制住,令尋租和貪腐的空間大幅縮小。但再完美的制度都不可能完全杜絕蛀蟲、爛蘋果,只要發現一點有爛蘋果,蛀蟲,就要毫不猶豫、干干凈凈地把它清除。 事實上,香港新股上市審批權非議已久,由港交所采取前線審批,香港證監會僅以雙重存檔方式監管,被市場人士形容為“由兔子守著蘿卜”,具有系統風險,容易成為貪腐溫床。 早在2016年香港證監會就提出上市改革建議,希望加強證監會在上市審批時的影響力,但最終在市場強烈反對下告吹。 隨著港交所被曝出高層在上市審批上“放水”,香港證監會在新聞稿中也提到,將“特別檢視港交所在執行或處理上市及其他事宜的方式”,令市場人士擔心這是否會影響日后的上市審批權格局。 港交所上市審批日趨嚴格 近兩年港交所審批上市申請已日趨嚴格,新上市申請被拒絕的數量明顯增加,2017年僅有3例上市申請被拒絕,2018年有24例上市申請被拒絕,2019年截至5月31日,已經有14例上市申請被拒絕,上市申請被拒絕數量的增長反映港交所加強了對新上市申請人是否適合上市的審查和評估。港交所對上市申請人進行的審查并不單單只看定量標準,研究申請人是否合適上市也要做通盤考慮。 從最近被港交所拒絕上市申請時引述的最關鍵的三個要素主要包括: 1、上市申請人申請上市的商業依據,包括是否有籌資真實需要 2、上市申請人的估值及所用的估值方法 3、財務表現倒退 4、業務是否可持續 [詳情]
來源:IPO日報 截至6月27日收盤,香港股市2013年以來上市的建筑和餐飲行業公司表現平靜,159家企業只有1家股價跌幅超過10%。 目前來看,似乎香港證監會和廉政公署的聯手反腐敗行動,并沒有對上述公司造成實質性影響。但不久的將來,上述公司中的一些或許將面臨風暴。 1 代號“寒山” 現實版的《反貪風暴》正在演繹,臺詞“哪里有貪污,哪里就有廉政公署”再次被印證。 6月26日晚間,香港廉政公署(ICAC)、香港證監會、港交所均對一起IPO貪腐案發表了公告。 首先來看一下廉政公署的公告內容。 廉政公署在公告中表示,其與香港證監會于6月23日展開名為“寒山”的聯合行動。 廉署在行動中拘捕了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其相關的人士,懷疑他們在搜查的兩家上市公司的IPO過程中,涉及貪污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 廉政公署還表示,調查仍在進行,廉署現階段不會再作進一步的評論。 ▲廉政公署聲明摘要數據來源:廉政公署官網 香港證監會于同日發布公告,表示作為上述聯合行動的一部分,香港證監會正在對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聯交所)執行或處理上市及其他事宜的方式進行特別檢視,而該等事宜或與上述調查有關。 最后,港交所也同步發出聲明,高度重視此事并將確保事件得到徹查,正全力協助廉政公署和證監會進行有關調查。 2 港交所前高層涉嫌IPO貪腐 “轟轟烈烈”的反腐案其實早有苗頭。 早在6月10日便有信息傳出,港交所卷入了IPO審核腐敗丑聞,上市科涉嫌“不當審批”,給超過30家公司“放水”,包括已上市的公司。消息一出,各大媒體紛紛猜測,“劍指”港交所前上市科高管。 據報道,上述事件的“主人公”是曾負責港交所新股審批小組前聯席主管楊金隆。楊金隆于2013年加入港交所,此前在德銀和聯昌證券工作。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今年5月21日,香港交易所IPO聯席主管楊金隆因“家庭原因”離職。 根據目前香港上市機制,企業的上市申請提交至港交所,先由上市科審閱,再由上市委員會進行上市聆訊決定是否批準上市,上市科人員亦會在聆訊中解釋通過理由。 由此可見,上市科是企業IPO需要跨越的第一道門檻,對企業上市起著關鍵的作用。 3 這些企業或受影響 據《上海證券報》等媒體報道,“放水”企業主要涉及建筑股和餐飲股。 Wind顯示,2013年至今,建筑和餐飲行業公司在港交所上市的合計159家,其中建筑企業134家,餐飲企業25家。 159家企業中除去介紹上市的美亨實業外,有99家企業破發,比例為62.26%。其中利駿集團香港2019年6月27日的收盤價為0.06港元\/股(已后復權),相較0.64港元\/股的首發價格,下跌90.94%。 另外,IPO日報以下跌超過30%為界,發現2017年這兩個行業的上市企業,下跌超過30%的企業數量最多,共有41家占了總比例的48.78%。 從這個比例來看,2013年至2019年6月27日呈先降后升再降,分別為50%、46.15%、23.81%、50%、48.78%、45%、33.33%。 ▲下跌超過30%的企業情況數據來源:Wind 制表:鄒煦晨 ▲建筑和餐飲行業上市公司摘要數據來源:Wind 4 為何這倆行業成“重災區”? 一位知名會計事務所合伙人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表示,餐飲行業會有很多的現金交易,不入賬現金較多,有操作空間,所以它造假的成本要比其他的行業要低,建筑行業也是類似。鑒于A股IPO核查較嚴,所以它們大多選擇在香港上市。 作為聚光燈下的焦點,此次反腐案對已經上市的餐飲股和建筑股可能會帶來什么影響? 億達律師事務所律師董毅智表示,未來大家對餐飲股和建筑股業績以及公司的情況可能都會有一些自己的判斷,這兩類上市的企業可能在股價方面會有一定的影響,造成一定的波動。 “另一方面來說也有好的地方,通過這次反腐,可以讓港交所高效、清廉,有利于其發現市場上更好的企業”,董毅智補充道。 此次反腐案,或在港交所的歷史上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5 港股頻繁破發 近年來,港股上市公司股價破發頻繁。 Wind顯示,2018年至今年6月27日,港股2018年和2019年共有新上市公司280家,剔除7家數據不全的公司后,有184家公司6月27日的收盤價低于發行價,破發比例為67.4%。 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曾表示,港股新上市公司的發行價格和交易價格,是由買方和賣方共同博弈產生的。 李小加說,如果一只新股發行時市場對它的預期普遍比較樂觀,那么新股定價自然就會比較高,上市后一旦大市下跌或者市場對它的預期變得比較悲觀,它的價格就會下降,于是出現股價低于發行價的破發現象。 與A股傳統IPO的“審核制”不同,港股IPO實行“雙重存檔制度”,聯交所會將由上市申請人遞交的資料的副本,送交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對于未來欲登陸港交所的企業,董毅智表示,不論想要在A股、港股還是出海上市,企業的合規性都要提升,尤其是要尊重法律,尊重資本市場的游戲規則,在企業的內部管理和合規上要規范。只有這樣才能夠把企業做得更長久,更加符合整個市場發展的需要。[詳情]
原標題:代號寒山!香港廉政公署出動80人20張搜查令拘IPO蛀蟲 香港廉政公署拘捕港交所前高層事件,有了進一步的細節。 6月26日晚間,香港證監會與廉政公署同步發布消息稱,兩方采取聯合行動,搜查了兩家保薦人公司的辦事處,這兩家保薦人公司同為香港證監會持牌人。 廉政公署搜查了另外多個地點,其中包括兩家上市公司及一家財經印刷公司的辦公室。廉政公署在行動中拘捕了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他相關的人士,懷疑他們在該兩家上市公司的上市申請審批過程中涉及貪污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 香港證監會與廉政公署這次開展的聯合行動名為“寒山”。 消息指,這次行動中,出動了80名廉署人員及20張搜查令。共有2男1女被捕,各人現已獲準保釋。 疑為港交所上市部前主管 “放水” 不少香港媒體均指,涉事的港交所前高層為港交所IPO審查小組聯合主管楊金隆。 香港明報的報道顯示,楊金隆于2013年加入港交所,離職前是港交所上市部門IPO審查小組聯合主管,管理的團隊超過70人。 傳言楊金隆與另一名聯合主管史琳均是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親自錄用,兩人共同負責監管新上市公司的申請。 楊金隆入職港交所前,在金融和銀行業工作超過15年,從事過股票研究、銷售和自營交易,在2010至2013年,他是德意志銀行高評級小盤股研究團隊的主管和負責人。另有資料顯示,他在2013年初曾短暫任職聯昌證券分析員。 市場消息自2018年中流傳,有港交所負責審批新股上市申請的高層,涉收受利益后向個別上市申請人“放水”,協助申請人通過新股審批事件終引起監管機構關注及調查。據悉,監管機構調查的范圍涵蓋過去兩三年的新股。 至于楊金隆,彭博在5月的報道中曾引述兩名知情人士的說法稱,據港交所內部備忘錄,楊金隆因家庭原因辭任。不過,港交所網頁當時未有公布消息,對此人事變動亦未有置評。 過去多年來,港交所手執審批上市權力,曾在市場引起數次爭議,香港證監會甚至在2016年提出上市改革建議,希望加強證監在上市審批時的影響力,最終在市場強烈反對下告吹。 但隨著港交所爆出前高層在上市審批上“放水”,香港證監會在新聞稿中提到,“正特別檢視港交所在執行或處理上市及其他事宜的方式”,未知會否影響日后的上市審批權力格局。 港交所上市機制受到質疑 這次港交所爆出有前高層涉嫌收受利益,協助企業上市,事件牽涉到港交所的上市機制。 根據目前香港上市機制,企業向港交所上市部遞交上市申請后,會交由上市審批部門(Vetting Team)負責處理。 有熟悉上市流程的消息人士對香港明報透露,上市審批部門主要分成兩組,之前分別由楊金隆及史琳兩名主管負責,一般上市申請會透過隨機抽簽形式決定由哪一組處理,以避免特定申請可事先決定落入誰人手上。實際執行上卻不一定需要抽簽,兩組之間有時候亦可互相商討,甚至在某一組工作太多時,交由另一組負責新申請。 小組審閱文件后會發出回覆,主要是就一些問題向申請者提出詢問,在獲得圓滿答覆后,主板上市申請會交上市委員會作進一步審批,GEM(即此前的創業板)上市申請則會直接通過。 該名消息人士稱,事件核心或在于上市部審批的答問過程,即使是需要上市委員會審批的主板上市申請,由于大部分討論是基于上市部初審意見文件進行,若上市部負責人提交的意見文件,對個別上市申請人的問題避重就輕,便會提高上市委員會通過的機會。雖然審批部門分成兩組,但因應小組手上待處理申請個案太多,或令新申請個案可交予特定團隊處理,或給有心人從中有機可乘。 6月14日,香港交易所總裁李小加在回應前高層涉嫌收受賄賂批不合格企業上市時稱,再完美的制度也不能完全杜絕蛀蟲。李小加表示,對香港的上市發行制度充滿信心,因為此項制度標準非常清晰,自由裁決量有限,在這個制度之下,無論是誰,權力都受到非常清晰的制衡和檢驗,沒有一個人能讓公司來上市。這一制度的核心是把權力限制住,令尋租和貪腐的空間大幅縮小。但再完美的制度都不可能完全杜絕蛀蟲、爛蘋果,但只要發現一點有爛蘋果,蛀蟲,就要毫不猶豫、干干凈凈地把它清除。 香港證監會前主席梁定邦回應明報時指出,這次事件主要是港交所前高層在上市申請審批過程中涉嫌貪污,不代表港交所作為交易所同時負責新股上市審批之間有利益沖突。不過,他認為,港交所的角色,當然希望有更多公司來港上市,但同時又要訂立一套高標準的上市規則,兩方面存在沖突。 他還表示,留意到近日港交所審批上市申請比較嚴格,拒絕理由大多為不適合上市,不過未必與事件有關。[詳情]
來源:中國基金報 香港證監會、廉政公署聯手:拘捕3人!涉IPO貪腐案 保薦人及上市公司均被搜查 香港突發!證監會、廉政公署聯手:拘捕3人!涉IPO貪腐案,保薦人及上市公司均被搜查 深夜又出大消息,香港證監會出手,聯合廉政公署,剛剛抓了港交所一個前高層,還有兩名相關人員。 港交所前高層被抓 涉嫌卷入上市科貪腐案 6月26日晚間,香港證監會官網刊登,證監會廉政公署采取聯合行動,在行動中拘捕了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他相關的人士,懷疑他們在該兩間上市公司的上市申請審批過程中涉及貪污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 以下是公告原文: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與廉政公署采取聯合行動,搜查兩家保薦人公司的辦事處。證監會是運用其在《證券及期貨條例》下的權力進行有關搜查。 廉政公署公布其搜查了另外多個地點,當中包括兩間上市公司及一間財經印刷公司的辦公室。廉政公署在行動中拘捕了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他相關的人士,懷疑他們在該兩間上市公司的上市申請審批過程中涉及貪污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 作為上述聯合行動的一部分,證監會正在對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聯交所)執行或處理上市及其他事宜的方式進行特別檢視,而該等事宜或與上述調查有關。 證監會作為法定監管機構,在《證券及期貨條例》下有責任監督、監察及監管港交所及聯交所的活動。 由于調查仍在進行當中,本會現階段不會作出進一步評論。 香港的廉政公署什么地位?相信不用基金君多解釋。 “香港,勝在有你和ICAC”,廉署的這句口號廣為流傳。縱觀香港歷史,在短短十幾年間,從一個貪污嚴重,消防員救火都要收取賄賂的社會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廉潔的城市之一,這一成果離不開廉政公署的努力。 對外界來說,香港廉政公署(英文縮寫ICAC)是一個非常神秘的存在,他們辦公獨立、不接受訪問、不主張暴力,甚至“連外面的朋友都沒有”。 港交所回應 據香港信報報道,香港廉政公署拘捕了香港交易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他相關的人士,懷疑他們在兩間上市保薦人公司的上市申請審批過程中,涉及貪污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 港交所對此回應稱,獲悉廉政公署正對一名涉嫌舞弊的港交所前雇員進行調查,相關舞弊行為據稱發生在其任職港交所期間,廉政公署沒有對港交所或港交所的其他員工進行調查。港交所目前不能就正在進行的調查發表進一步評論。 港交所此前被爆丑聞高層涉貪 曾“放水”30多家企業IPO 6月初,曾有香港本地媒體報道稱:負責新股(IPO)審批的港交所前高層,聯手保薦人及律師行在IPO過程中涉‘不當審批’及向個別上市申請人‘放水’,協助不完全符合上市要求的公司通過新股審批,涉及超過30宗上市申請,包括已上市的建筑股及餐飲股。 據媒體報道稱,一名港交所IPO審查小組聯合主管,涉嫌向30多家不符合上市要求的公司“放水”,其中包括已上市的建筑股及餐飲股,目前已離職,其辦公室重門深鎖,私人物品亦被禁止帶走。 港交所相關發言人表示,港交所是受到嚴格監管的上市機構,有既定而有效的內部流程和機制,包括上市審批程序,該行之有效的機制確保香港交易所的操作保持高度誠信和專業操守,包括處理任何不當行為,港交所致力于維護香港作為領先金融市場的素質,持續發展和市場高度透明,也不對個別員工事宜作評論。 香港生物科技協會對這位前高層的介紹資料為,其于2013年加入港交所,為港交所上市科IPO審查小組聯合主管,管理一個由70名員工組成的團隊,負責監管新上市公司的申請程序,包括新上市公司的交易、發布指引、制定IPO政策和審核招股說明書。在此之前是德意志銀行高評級小盤股研究團隊的主管和負責人,在金融和銀行業工作超過15年。 香港IPO是怎樣的過程? 新股破發率高 據上證報此前報道,香港IPO審核制度并非“注冊制”,而是“雙重存檔制”,即由港交所和香港證監會共同審批,但事實上香港證監會很少干預一般的IPO審批,港交所起主要把關作用。 具體到港交所內部,上市第一道審批由上市科執行。一旦企業滿足最低上市門檻,上市科在決定IPO成敗上有較大的話語權。 據證券時報報道,按照港交所的上市流程,上市科就是企業在IPO中需要面對的一道最重要的關卡,企業上市前需要重金聘請一堆投行、會計師、律師來制作長達幾百頁的上市招股書,然后遞交到上市科,這個團隊的人就開始審核材料。在審核之后通常還有上市委員會的聆訊,上市科需要在上市委員會面前解釋這家公司為何能夠上市,是否滿足了上市條件。 對于上市科權力的制衡,香港證監會2016年向市場咨詢,希望能夠在上市科和上市委員會之上增設“上市政策委員會”和“上市監管委員會”,但沒能通過,主要擔心增加一個環節就意味著上市需要更長的時間,從而影響香港IPO市場。 2018年3月9日,港證監會與聯交所簽訂《歸管上市事宜的諒解備忘錄》補充文件(以下簡稱“補充文件”),在《補充文件》的安排下,新的上市政策咨詢小組成立,成員包括12名來自港證監會、上市委員會、香港交易所和收購及合并委員會的高層代表,主要作為一個建議、咨詢及督導平臺。 但有市場人士認為,港證監會與聯交所成立的這個上市政策咨詢小組,只有建議的權利,實際意義并不大。 據一位投行人士透露,曾經有一家香港本地餐飲集團遞交上市申請,上市科反饋要求公司對食材的采購流程和物流倉儲進行整改。若完全達到合規要求,公司可能要為此耗資上千萬,上市進程也將推后半年以上。找上市科有關人士通融后,公司只稍作整改并承諾未來改進,即被“放行”。 有市場人士稱,傳聞所涉及的“前上市科高層”在過去幾年基本把持了港交所所有建筑股和餐飲股IPO的審批。 自2018年截至今日,港交所一共迎來267家公司上市,其中有174家股價處于破發狀態,占比65%,股價腰斬的達63家,占比24%。新股表現令投資者失望,尤其是當初頂著新經濟光環上市的“獨角獸”企業,有的市值已縮水過半。 李小加:再完美的制度, 都不可能完全杜絕“蛀蟲”! 港交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在今年6月14日出席上市儀式后,回應關于港交所前高層涉嫌IPO不當審批的報道。李小加表示,對于香港的上市發行制度的自我糾錯能力、自我清除能力充滿信心,若有“蛀蟲”會及時清除。 6月上旬有媒體報道一名負責公司上市審批申請的前港交所高層員工,聯同保薦人及律師行于過程中涉“不當審批”,協助不完全符合上市要求的公司通過新股審批,涉及超過30 宗上市申請。該傳聞引發市場對于港交所上市發行制度的討論。 李小加對于上述情況回應稱,香港交易所的一貫政策是不評論個別人士、個別案件或者個別員工的具體事情。他表示,有注意到外面有很多猜測。至于這些猜測是不是事實,只能待時間證明。 對于上市發行制度,李小加充滿信心,他認為這是一個標準非常清晰、自由裁決量非常有限、市場主導的披露制度。在這個制度之下,無論是誰在監管過程中,權力都受到了非常清晰的制衡和檢驗,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出讓一間公司來上市的決定。這個機制的核心就是要把權力限制住,令貪腐的空間大幅縮小。 李小加說,“再完美的制度我們都不可能完全杜絕‘蛀蟲’,不可能完全杜絕‘爛蘋果’,但是只要發現一旦有‘爛蘋果’,一旦有‘蛀蟲’,那會毫不猶豫把它清除掉。我對于我們這個制度的自我糾錯能力、自我清除能力充滿信心。” 港交所2018年榮登全球IPO “募資王” 港交所的數據顯示,2018年共有207家企業在港上市,首次公開招股(IPO)集資額達2778.5億港元,位居全球第一。港交所因而也被稱為2018年的全球“募資王”。 登頂全球“募資王”的同時,港交所新股的破發也非常慘烈。安永的報告顯示,2018年港股市場有32%的新股首日破發,證券時報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6月,港股2018年上半年發行的新股破發率達到72%。 新股的大量破發,也讓市場出現港交所“IPO放水”的傳聞。 港交所數據顯示,2018年證券市場日均交易額為1093.2億港元,同比上升23.9%,衍生產品市場中期權及期貨成交為286656880張,均創下歷史新高。2018年度三大IPO分別為中國鐵塔、小米集團和美團點評,金額分別為588億、426億以及331億港元。 2018年,港交所還實施了25年來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出臺了“容許未能通過主板財務資格測試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容許擁有不同投票權架構的公司上市”等新規則,有效吸引了新興及創新產業企業來港上市。全年共有28家新經濟和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達1360億港元。[詳情]
原標題:重拳整治,港股迎來“地震”!香港廉政公署拘捕港交所上市部前高管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重拳整治,港股迎來“地震”!香港廉政公署拘捕港交所上市部前高管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編輯 郭鑫 鄭直 香港廉政公署人員請“喝咖啡”是港片的經典橋段之一,而這一幕卻真實的發生在港交所身上。 6月26日消息,香港證監會網站刊登,香港廉政公署拘捕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他相關的人士。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負責新股(IPO)審批的港交所前高層,一路給30多家不合格企業開綠燈,使其成功在香港IPO。港交所亦在最近召開最高層會議商討此事件。 據財經媒體報道,涉事的這位高層為港交所IPO審查小組聯合主管,目前已離職。 港交所前IPO主管被捕 6月26日,香港證監會發布公告稱,證監會與廉政公署采取聯合行動,搜查兩家保薦人公司的辦事處、兩間上市公司及一間財經印刷公司的辦公室。廉政公署在行動中拘捕了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他相關的人士,懷疑他們在該兩間上市公司的上市申請審批過程中涉及貪污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 香港證監會稱,證監會作為法定監管機構,在《證券及期貨條例》下有責任監督、監察及監管港交所及聯交所的活動。由于調查仍在進行當中,現階段不會作出進一步評論。 廉政公署也在同日回應,證實該署與證監會于6月23日展開名為“寒山”的聯合行動,聯合搜查和拘捕了前述公司和港交所人士,還公布了搜查的兩個保薦人公司都是證監會持牌人。 廉政公署也表示,調查仍在進行,廉署現階段不會再作進一步評論。港交所在廉署行動期間提供全面協助。 港交所公開回應 6月26日,港交所發文,回應廉政公署及香港證監會對其前員工的調查。該機構表示,廉政公署沒有對香港交易所或香港交易所的其他員工進行調查。香港交易所各項業務均保持最高標準的誠信及專業操守。 以下為港交所回應全文: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獲悉香港廉政公署(廉政公署)正對一名涉嫌舞弊的香港交易所前雇員進行調查,相關舞弊行為據稱發生在其任職香港交易所期間。廉政公署沒有對香港交易所或香港交易所的其他員工進行調查。 香港交易所各項業務均保持最高標準的誠信及專業操守。香港交易所高度重視此事并將確保事件得到徹查,并正全力協助廉政公署及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進行有關調查。 因履行相關監管及法定責任,香港交易所目前不能就正在進行的調查發表進一步評論。 市場傳聞此前已引發關注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注意到,早些時間,港交所高層卷入貪腐丑聞的報道曾刷屏。 6月10日,一則關于港交所IPO腐敗的傳聞在港股投資圈炸開了鍋:港交所前上市科高層聯同保薦人及律師在新股審批過程中“放水”,或協助逾30家不完全符合上市要求的公司通過審批。 根據當時上證報的報道,有市場人士稱,傳聞所涉及的“前上市科高層”在過去幾年基本把持了港交所所有建筑股和餐飲股IPO的審批。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此前向媒體坦言,“再完美的制度亦不能杜絕蛀蟲,一旦發現爛蘋果會毫不猶疑清除掉,而加強內部監察’永遠在路上’。” 根據目前香港上市機制,港交所是上市審批的前線監管機構,所有新股申請需向港交所提交。保薦人代上市申請人遞交上市申請(俗稱A1)后,由上市科審閱,再由上市委員會進行上市聆訊決定是否批準上市,上市科人員亦會在聆訊中解釋通過理由。上市委員會由獨立人士組成,就上市申請提供獨立意見及批核。上市申請亦會在證監會進行雙重存檔。 近年來,證監會不斷加大對IPO的監管力度。根據證監會此前發表的年報,去年就首次公開招股(IPO)保薦人的缺失處以罰款合共8.677億港元,并直接介入19宗首次公開招股申請及27宗上市后個案。 港交所發言人曾對第一財經記者的采訪回復稱,不評論個別員工事宜。 “香港交易所是受到嚴格監管的上市機構,有既定而有效的內部流程和機制,包括上市審批程序。該行之有效的機制確保香港交易所的操作保持高度誠信和專業操守,包括處理任何不當行為。香港交易所致力維護香港作為領先金融市場的質素、持續發展和市場高度透明。” 6月14日,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在媒體見面會也上表示,不能評論個別員工的事件,已注意到外界對于此事的諸多猜測,但目前只是猜測,還不能證實是事實。 港交所2018年榮登全球IPO“募資王” 據悉,港交所去年成為全球股市IPO“募資王”。 港交所公布數據顯示,從2018年1月1日至12月14日,IPO募資額達2778.5億港元,為2010年以來最高。 據中國經濟周刊數據,自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共有209家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從行業分類看,這209家公司共分布在10個行業。 地產建筑業最為密集,有48家公司上市,如碧桂園服務(06098.HK)、新城悅(01755.HK)、美的置業(03990.HK)等; 緊隨其后的還有消費品制造業,有45家公司上市,如杉杉品牌(01749.HK)、齊家控股(08395.HK)等; 消費者服務業有38家公司,如同程藝龍(00780.HK)、映客(03700.HK)、海底撈(06862.HK)等; 資訊科技業和工業各有22家公司; 金融業有17家,如51信用卡(02051.HK)、華興資本控股(01911.HK)等; 原材料業、能源業和公用事業分別為6家、5家和5家; 電訊業雖然只有1家中國鐵塔(00788.HK),但這家公司募資額588億港元,是2018年募資額最高的公司。 不過,雖然港股市場成為2018年IPO募資額、數量的雙料冠軍,但新股的表現并不理想。Choice數據顯示,在209只新股中,有148只出現下跌情況,這意味著70.81%的股票出現了破發。募資少于一億美元的公司平均在交易一個月后下跌6.2%,創2008年來最差表現,港交所也一度被稱為新股“屠宰場”。 針對這種現象,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曾表示,不少投資者常有一種誤解,認為破發的都是壞公司,好公司股票是不會破發的。其實,新股是否破發與上市公司的質地優劣并無必然關系,破發的不一定是壞公司,好公司不一定不破發,破發的參照系只是IPO時的發行價,只是投資者不斷根據市場冷暖、估值高低調整預期的一種自然反應。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香港證監會網站、廉政公署網站、上海證券報、第一財經等[詳情]
原標題:3人涉上市貪腐案被捕 港交所正全力配合調查 證券時報記者 羅曼 據香港證監會網站消息,香港廉政公署日前拘捕了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他相關的人士。 港交所公告稱,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香港證監會)與香港廉政公署采取聯合行動,搜查兩家保薦人公司的辦事處。香港證監會是運用其在“證券及期貨條例”下的權力進行有關搜查。 港交所稱,香港交易所各項業務均保持最高標準的誠信及專業操守。香港交易所高度重視此事并將確保事件得到徹查,正全力協助香港廉政公署及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進行有關調查。 香港廉政公署公布其搜查了另外多個地點,當中包括兩間上市公司及一間財經印刷公司的辦公室。香港廉政公署在行動中拘捕了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他相關的人士,懷疑他們在該兩間上市公司的上市申請審批過程中涉及貪污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 香港證監會表示,作為上述聯合行動的一部分,香港證監會正在對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聯交所)執行或處理上市及其他事宜的方式進行特別檢視,而該等事宜或與上述調查有關。 香港證監會作為法定監管機構,在“證券及期貨條例”下有責任監督、監察及監管港交所及聯交所的活動。 香港證監會同時表示,由于調查仍在進行當中,現階段不會作出進一步評論。[詳情]
原標題:香港證監會ICAC聯合行動,港交所上市科1名前聯席主管被捕 香港廉政公署拘捕了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相關的人士,懷疑他們在上市申請審批過程中涉及貪污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 6月26日晚,香港證監會官網刊文稱,香港證監會與香港廉政公署采取聯合行動,香港廉政公署在行動中拘捕了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他相關的人士,懷疑他們在該兩間上市公司的上市申請審批過程中涉及貪污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 據悉,作為聯合行動的一部分,香港證監會正在對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執行或處理上市及其他事宜的方式進行特別檢視。 香港廉政公署發言人證實,該署與香港證監會于6月23日展開名為‘寒山’的聯合行動。香港廉政公署及香港證監會在行動期間聯合搜查了兩個保薦人的辦公室。廉署又搜查了另外多個地點,當中包括兩間上市公司及一間財經印刷公司的辦公室。 對此,香港交易所表示,獲悉香港廉政公署正對一名涉嫌舞弊的香港交易所前雇員進行調查,相關舞弊行為據稱發生在其任職香港交易所期間。 廉政公署沒有對香港交易所或香港交易所的其他員工進行調查。香港交易所高度重視此事并將確保事件得到徹查,并正全力協助廉政公署及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進行有關調查。 事實上,在6月中旬就有傳聞稱港交所出現上市腐敗,而香港證監會聯合廉政公署拘捕港交所IPO前主管以及兩名相關人員也證實了這一點。 6月10日,有媒體報道稱,某位曾負責新股IPO審批的港交所前高層,聯同保薦人及律師行涉嫌“不當審批”及向個別申請人“放水”,協助不完全符合上市要求的公司通過審批,涉及超過30宗上市申請,包括已上市的建筑股及餐飲股。 當時,香港交易所發言人回應稱,香港交易所是受到嚴格監管的上市機構,有既定而有效的內部流程和機制,包括上市審批程序。該行之有效的機制確保香港交易所的操作保持高度誠信和專業操守,包括處理任何不當行為。 6月14日,香港交易所總裁李小加在回應前高層涉嫌收受賄賂,批不合格企業上市時稱,再完美的制度也不能完全杜絕蛀蟲。李小加表示,對香港的上市發行制度充滿信心,因為此項制度標準非常清晰,自由裁決量有限,在這個制度之下,無論是誰,權力都受到非常清晰的制衡和檢驗,沒有一個人能讓公司來上市。這一制度的核心是把權力限制住,令尋租和貪腐的空間大幅縮小。但再完美的制度都不可能完全杜絕蛀蟲、爛蘋果,但只要發現一點有爛蘋果,蛀蟲,就要毫不猶豫、干干凈凈地把它清除。 據上證報報道,香港IPO審核制度并非“注冊制”,而是“雙重存檔制”,即由港交所和香港證監會共同審批,但香港證監會其實很少干預一般的IPO審批,港交所起主要把關作用。一旦企業滿足最低上市門檻,港交所上市科在決定IPO成敗上有較大的話語權。 此前,香港證監會及港交所還曾就建議改善上市監管決策及管治架構進行聯合咨詢。 責編:李燕華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著作權歸第一財經所有。未經第一財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詳情]
港股市場“地震”,香港廉政公署拘捕港交所IPO前主管 給香港作為世界最大IPO市場的成功蒙上一層陰影。 香港廉政公署人員請“喝咖啡”是港片的經典橋段之一,而這一幕卻真實的發生在近期的港交所。 6月26日,香港證監會發布公告稱,證監會與廉政公署采取聯合行動,搜查兩家保薦人公司的辦事處、兩間上市公司及一間財經印刷公司的辦公室。廉政公署在行動中拘捕了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他相關的人士,懷疑他們在該兩間上市公司的上市申請審批過程中涉及貪污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 香港證監會稱,證監會作為法定監管機構,在《證券及期貨條例》下有責任監督、監察及監管港交所及聯交所的活動。由于調查仍在進行當中,現階段不會作出進一步評論。 廉政公署也在同日回應,證實該署與證監會于6月23日展開名為“寒山”的聯合行動,聯合搜查和拘捕了前述公司和港交所人士,還公布了搜查的兩個保薦人公司都是證監會持牌人。 廉政公署也表示,調查仍在進行,廉署現階段不會再作進一步評論。港交所在廉署行動期間提供全面協助。 今天港交所也公開回應表示,獲悉廉政公署正對一名涉嫌舞弊的香港交易所前雇員進行調查,相關舞弊行為據稱發生在其任職香港交易所期間。廉政公署沒有對香港交易所或香港交易所的其他員工進行調查。 港交所對此表示,香港交易所各項業務均保持最高標準的誠信及專業操守。香港交易所高度重視此事并將確保事件得到徹查,并正全力協助廉政公署及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進行有關調查。因履行相關監管及法定責任,香港交易所目前不能就正在進行的調查發表進一步評論。 廉政公署拘捕港交所IPO前主管和相關人士,使得近期港交所出現上市腐敗傳聞的進一步明朗。6月10日,有媒體報道稱某位曾負責新股IPO審批的港交所前高層,聯同保薦人及律師行涉嫌“不當審批”及向個別申請人“放水”,協助不完全符合上市要求的公司通過審批,涉及超過30宗上市申請,包括已上市的建筑股及餐飲股。 當天港交所發言人曾對第一財經記者的采訪回復稱不評論個別員工事宜,“香港交易所是受到嚴格監管的上市機構,有既定而有效的內部流程和機制,包括上市審批程序。該行之有效的機制確保香港交易所的操作保持高度誠信和專業操守,包括處理任何不當行為。香港交易所致力維護香港作為領先金融市場的質素、持續發展和市場高度透明。” 6月14日,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在媒體見面會也上表示,不能評論個別員工的事件,已注意到外界對于此事的諸多猜測,但目前只是猜測,還不能證實是事實。 李小加兩周前無法證實的猜測,到今天已然成為事實。 該事件給香港作為世界最大IPO市場的成功蒙上一層陰影。2018年港交所進行了20年來最大的改革,也吸引了全球眾多企業赴港IPO,并成為去年的全球IPO數量和募資雙料冠軍。 據港交所統計,2018年香港交易所的IPO數量達218家,比2017年增長25%,共計募資2880億港元,較2017年增加124%。[詳情]
新浪財經訊 6月26日消息,香港證監會網站刊登,香港廉政公署拘捕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他相關的人士。此前,有媒體報道稱,負責新股(IPO)審批的港交所前高層,一路給30多家不合格企業開綠燈,使其成功香港IPO,港交所亦在最近召開最高層會議商討此事件。據悉,涉事的這位高層為港交所IPO審查小組聯合主管楊金隆,目前已離職。 附原文: 證監會與廉政公署搜查保薦人公司 2019年6月26日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與廉政公署采取聯合行動,搜查兩家保薦人公司的辦事處。證監會是運用其在“證券及期貨條例”下的權力進行有關搜查。 廉政公署公布其搜查了另外多個地點,當中包括兩間上市公司及一間財經印刷公司的辦公室。廉政公署在行動中拘捕了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他相關的人士,懷疑他們在該兩間上市公司的上市申請審批過程中涉及貪污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 作為上述聯合行動的一部分,證監會正在對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聯交所)執行或處理上市及其他事宜的方式進行特別檢視,而該等事宜或與上述調查有關。 證監會作為法定監管機構,在“證券及期貨條例”下有責任監督,監察及監管港交所及聯交所的活動。 由于調查仍在進行當中,本會現階段不會作出進一步評論。[詳情]
新浪財經訊 6月26日消息,香港證監會網站刊登,香港廉政公署拘捕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他相關的人士。此前,有媒體報道稱,負責新股(IPO)審批的港交所前高層,一路給30多家不合格企業開綠燈,使其成功香港IPO,港交所亦在最近召開最高層會議商討此事件。據悉,涉事的這位高層為港交所IPO審查小組聯合主管楊金隆,目前已離職。 附原文: 證監會與廉政公署搜查保薦人公司 2019年6月26日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與廉政公署采取聯合行動,搜查兩家保薦人公司的辦事處。證監會是運用其在“證券及期貨條例”下的權力進行有關搜查。 廉政公署公布其搜查了另外多個地點,當中包括兩間上市公司及一間財經印刷公司的辦公室。廉政公署在行動中拘捕了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他相關的人士,懷疑他們在該兩間上市公司的上市申請審批過程中涉及貪污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 作為上述聯合行動的一部分,證監會正在對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聯交所)執行或處理上市及其他事宜的方式進行特別檢視,而該等事宜或與上述調查有關。 證監會作為法定監管機構,在“證券及期貨條例”下有責任監督,監察及監管港交所及聯交所的活動。 由于調查仍在進行當中,本會現階段不會作出進一步評論。[詳情]
新浪港股訊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記者周紹基) 有報道指,港交所(0388)有前高層聯同保薦人及律師行,涉嫌不當審批和‘放水’,在大約兩年的時間內,協助了至少30間不完全符合要求的公司通過上市審批,部分公司更已成功上市。港交所主席史美倫表示,不回應個別傳媒的揣測,但指港交所在處理上市申請時,有一套既定流程及機制,該所亦不時作內部檢視。 據本地傳媒指,有關高層此前已經以家庭為由離職,港交所亦已接獲投訴并展開內部調查。港交所回覆提問時表示,港交所是受到嚴格監管的上市機構,有既定而有效的內部流程和機制,包括上市審批程序。該所又重申,港交所行之有效的機制,確保了該所的高度誠信和專業操守,包括處理任何不當行為,未來會致力維護香港作為領先金融市場的質素、持續發展和市場高度透明。 港可成綠色融資首選地 另外,史美倫指香港有條件成為國際及中國綠色企業和項目的首選融資平臺,包括進行招股或發債集資,相信未來會吸引更多綠色金融產品來港買賣,并為尋求全球低融資成本的環保項目發行人,提供可持續的融資渠道。 她又提到,香港在推動董事會的多樣性和增加女性董事比例仍有不足,未來期望吸納更多不同背景和經驗的董事,以促進公司發展。[詳情]
新浪港股訊 6月10日消息,有媒體報道港交所(00388)前高層疑涉貪,聯同保薦人及律師行于審批IPO的過程中涉‘不當審批’,涉嫌自制‘綠色通道’批不合格IPO上市。港交所主席史美倫在出席財新峰會后被記者追問是否有高層自制‘綠色通道’時表示,不回應媒體對個別案件的猜測,內部有既定流程及機制,并會不時作出檢視。[詳情]
相關報道:港交所曝丑聞:高層涉貪 曾“放水”30多家IPO 有媒體報道稱,港交所前高層聯同保薦人及律師行,涉嫌不當審批及放水,協助不完全符合上市要求的公司通過審批,涉及超30宗上市申請。對此,香港交易所發言人回應稱,香港交易所是受到嚴格監管的上市機構,有既定而有效的內部流程和機制,包括上市審批程序。該行之有效的機制確保香港交易所的操作保持高度誠信和專業操守,包括處理任何不當行為。香港交易所致力維護香港作為領先金融市場的質素、持續發展和市場高度透明。 [詳情]
港媒報道稱,這些企業主要是建筑股及餐飲股,該高層“放水”審批新股時,要求逾千萬報酬。[詳情]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