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上傳圖片!
新浪港股訊 9月30日消息,港股又迎來一只巨無霸,曾經在7月上市擱淺的百威亞太(01876.HK)卷土重賴,今日掛牌上市股價高開高走,午盤暴漲近7%,股價高見28.85港元,市值日前突破3800億港元,折合486億美元。 市值逼近500億美元,列港股前20大市值公司 百威亞太市值高達3814億港元,在港股上市公司市值排行榜中位列港股20強,市值將超過保誠、港交所、新鴻基、恒生銀行等一干龍頭,市值更是遠超小米。 公司股權高度集中,百威持股87% 根據公司全球配售結果,公司第一大大股東百威在上市后持股87.22%,公司前五大股東持股92%,前10大股東持股近94%,股權高度集中。不過,據公司公告,公司公眾持股占比15%,符合公眾持股量。 多空激戰,百威獲巨額資金買盤 隨著百威亞太不斷走高,一方面獲利盤資金開始拋售。其中,華泰大幅拋售866萬股,玖富拋售229萬股,富昌拋售224萬股,友信拋售近200萬股,極訊亞太、信誠等拋售逾100萬股。 另一方面,巨額資金大步入場,其中,瑞銀巨幅買入1381萬股,摩根士單利買入800萬股、小摩、匯豐買入400萬股。 多空激戰,百威亞太買一雖然只有28萬股,但買二、買三高達150萬股;賣一雖然78萬股,但賣二賣三只有不到80萬股。賣9有436人排隊沽售114萬股,說明散戶沽售壓力在29港元。 估值高達48.6倍,股價為何大漲? 根據wind數據,目前中國啤酒巨頭華潤啤酒估值為88倍,2019年預測市盈率為65倍;青島啤酒日前估值為32.1倍,2019年預測市盈率為33倍。雖然百威估值沒有華潤高,但遠遠高估于青島啤酒,日前百威估值為48.6倍。 公開資料顯示,兩個月之前,百威亞太曾向香港聯交所遞交過IPO申請。當時,百威之前每股招股價介于40至47港元,不計算超額配股權,集資最多約764.47億港元(折合人民幣693.84億元)。以其2018年盈利約14.08億美元計算,百威當時對應的市盈率介于38.5~45倍。不過,這一計劃在7月13日被叫停。 目前,百威亞太市盈率高達48.6倍,比7月份的估值更高,當時市盈率最高為45倍。此外,公司公開發售部分初步點算取得超購約2.56倍,認購反應遜于7月時首次上市。更有分析認為,其估值未算便宜,加上招股反應冷淡,預料百威掛牌后表現一般,股價或見壓力。以下限定價、公開發售認購偏淡、高估高企,為何百威亞太一反港股破發常態,今日卻突然大漲了? 首先,暗盤來說,百威香港暗盤收漲1%,國際暗盤大漲近4%。此舉揭示百威首日表現不會太差。 其次,百威散戶認購少,沽空壓力小。百威機構占比高達95%,沽空壓力小。百威本次引入基石投資者 GIC,有穩定股價的作用。其中,公司國際發售占比95%,公開發售占比5%,本身機構持股就多。本次百威重啟上市,散戶認購資金和超購倍數都較上次減少。 根據百威發售公告,公司本次公開發售集資額不足20億港元,上次集資額近40億港元。其次,本次公開發售超額認購為2.64倍,7月份超額認購逾3倍。 中泰國際策略分析師顏招駿表示:如果百威第一次成功上市,首天表現便要跌,因為太多散戶,潛在沽壓大。相反現在都是由機構拿了股份,短期沒有太大沽壓,我覺得基金會拿住等入富時或MSCI指數才拋出。 最后,被市場一直詬病的巨額商譽大幅減少。值得關注的是,此前被打包在內澳洲區域業務在這次赴港IPO中已被剝離,原因在于該區域業務已作價113億美元(折合人民幣804.04億元)出售給日本朝日集團。資產剝離后,公司商譽已經從2018年底的131.54億美元減少為2018年底的67.18億美元。截至2019年3月31日,公司商譽再度減少600萬美元至67.12億美元。 百威上漲空間還有多少? 根據早間百威買賣盤可以發現,百威散戶沽盤集中在29港元,445人排隊賣盤132萬股,每人平均2966股,大約30手。 顏招駿表示:看好百威首日表現,不在于它的基本面,而是百威的股份主要掌握在機構投資者手上,供求失衡。對比小米首周勁升,最高漲到招股上限22港元,他表示相信百威也會炒到招股上限30港元(最高升幅大約11%)。 此外,伯恩斯坦持相同看法,給予百威亞太(01876.HK)與大市持平的初始評級,目標價30.1港元。 百威亞太首席執行官楊克表示:今天上市非常激動,我們一直關注亞洲市場的增長,百威亞太在股市上也一直有強勁需求,相信未來公司會有出色表現。 麥格理發表報告,首次覆蓋研究百威亞太,予其“跑贏大市”評級,目標價34港元。麥格理表示,雖然中國的啤酒銷量上升空間有限,但市場競爭是要高檔化,公司藉著完整的產品組合、本地化的銷售團隊和強大的營銷能力,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該行預期,百威在中國的毛利率將有實質改善,并將推動整體盈利增長明顯超過收入增長,相信公司是投資者接觸中國啤酒行業最具吸引力板塊的最佳股份。(新浪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 金石)[詳情]
新浪港股訊 9月27日消息,卷土重來的百威亞太(01876.HK)將于下周一(30日)掛牌,啤酒巨頭百威亞太暗盤盤初漲逾2%,最高見27.7港元,收漲1.3%,報27.35港元。該股將于下周一正式登陸港交所,IPO定價27港元。外電引述消息指,百威亞太暗盤報價為28港元,較定價27港元高3.7%。中泰國際策略分析師顏招駿表示:這個暗盤不是香港散戶暗盤報價,為國際暗盤,機構投資者有個場外暗盤。 百威落實定價后有分析認為,其估值未算便宜,加上招股反應冷淡,預料百威掛牌后表現一般,股價或見壓力。顏招駿表示:看好百威今次首天表現,不在于它的基本面,而是百威的股份主要掌握在機構投資者手上,供求失衡。對比小米首周勁升,最高漲到招股上限22港元,他表示相信百威也會炒到招股上限30港元(最高升幅大約11%)。[詳情]
新浪港股訊 9月27日消息,卷土重來的百威亞太(01876.HK)將于下周一(30日)掛牌,啤酒巨頭百威亞太暗盤盤初漲近2%報27.5港元。該股將于下周一正式登陸港交所,IPO定價27港元。外電引述消息指,百威亞太暗盤報價為28港元,較定價27港元高3.7%。中泰國際策略分析師顏招駿表示:這個暗盤不是香港散戶暗盤報價,為國際暗盤,機構投資者有個場外暗盤。 百威落實定價后有分析認為,其估值未算便宜,加上招股反應冷淡,預料百威掛牌后表現一般,股價或見壓力。顏招駿表示:看好百威今次首天表現,不在于它的基本面,而是百威的股份主要掌握在機構投資者手上,供求失衡。對比小米首周勁升,最高漲到招股上限22港元,他表示相信百威也會炒到招股上限30港元(最高升幅大約11%)。[詳情]
新浪港股訊 據香港東方日報報道,本港新股集資(IPO)市場淡靜如水,全球最大啤酒商百威英博旗下百威亞太( 01876 )一如所料以招股價下限定價。據本報統計,7至9月份已上市或已公布定價近廿只新股中有12只以下限定價,占比超過六成!惟有分析相信,隨著第四季更多公司啟動上市計劃,香港仍有望躋身全球三甲。 于周一截止招股的百威亞太公布,每股發售價為27元,屬招股范圍27至30元的下限。公司行使部分發售量調整權,將全球發售規模由逾12.62億股擴大至逾14.51億股。換言之,發行規模調整后,百威亞太最終集資額將接近392億元,成為本港今年內最大型新股。 另外,香港交易所( 00388 )已通知發行商,百威亞太上市首日將可股輪齊發;百威亞太期貨及期權,亦可于同日推出。 若計及百威亞太,以及在今早掛牌、同樣以下限49.6元定價的復宏漢霖生物( 02696 ),今年首三季于香港上市的92只新股合共集資1,225億元,令香港目前在今年度全球交易所集資排名中超越上海,成為第三位。 然而,本報翻查資料發現,撇除未定價新股,今季在港作首次公開發售的19只新股中,有12只以下限定價,占比達63.15%;另有5只定價為中下或接近下限范圍。近月新股定價保守,多只中大型新股叫停上市計劃,8月份更只有一只新股掛牌,加上中資企業紛紛到美國上市,令人擔憂香港今年是否可在全球三甲排名中占一席位。 畢馬威中國資本市場主管合伙人劉國賢指,企業近月持謹慎、觀望的態度,令首三季度集資額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但隨著ESR Cayman再度遞交上市申請,以及百威亞太成功卷土重來,反映市場氣氛改善。 聯交所披露易網頁顯示,不少中大型企業已通過聆訊,隨時可開始招股,包括市傳集資15億美元(約117億港元)的捷克消費金融企業捷信集團、有望成為本港第十只未盈利生物科技股的亞盛醫藥(Ascentage Pharma),以及今日公布招股詳情的內地物管商鑫苑物業服務等。 劉國賢續指,香港新股市場仍然為一眾IPO申請人首選的上市地點之一,7至8月的主板新上市申請個案更是按年增長約30%,相信第四季新股上市宗數將回升,令港交所有望保持全球前三大新股市場地位。 安永亞太區上市服務主管合伙人蔡偉榮亦稱,目前不少企業傾向以下限定價,反映IPO市場并非一面倒太悲觀,新股減價上市同時是代表企業有給予獲利空間,相信能增加投資者信心。但他估計,近月新股市場幾乎停滯,加上上市改革后創業板上市宗數銳減,今年首三季新股宗數已按年減少約20%,預期全年宗數也必較去年的逾200宗要少。 集資額方面,他認為目前全球IPO市場都被大型新股所主導,假若沙特阿美于今年內在沙特及其他交易所上市,將輕易令全年排名洗牌;相反如果沙特阿美未能在今年內上市,以及阿里巴巴趕及在年內來港掛牌,香港則有機會躋身三甲。[詳情]
9月24日,港交所(00388)宣布,百威亞太(01876)股票期貨及期權將于下周一(30日)百威亞太上市日同日推出。此外,已通知發行商,與百威亞太相關的衍生權證可于該股份上市當日掛牌。 百威亞太上市后,將于同日納入可進行賣空的指定證券名單。 具體如下: 智通財經了解到,百威亞太每股發行價27港元-30港元,并行使部分調整權,將全球發售規模由初始的12.62億股擴大至14.51億股發售股份,以補足額外市場需求。 百威英博稱,在行使超額配股權之前,股票發行的總收益將達到392億港元(約50億美元);如果全部行使超額配股權,預計額外收益總額將達到59億港元(約7.5億美元)。百威英博計劃將股票發行的全部凈收益用于償還債務。[詳情]
新浪港股訊 9月24日消息,全球最大啤酒公司百威英博旗下的百威亞太24日公告,發行價定為27港元。公司已部分行使發售量調整權,將全球發售規模由初始約12.62億股擴大至14.52億股,以此計算,公司按招股價上市市值將高達3627億港元,折合463億美元,是青島啤酒的5.2倍,華潤的2.7倍。按照計劃,百威亞太9月30日將在港交所上市。 百威英博公告稱,百威亞太香港IPO定價為27港元/股,已部分行使發售量調整權,將全球發售規模由初始約12.62億股擴大至14.52億股。在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之前,此次發行的總收益將達到392億港元,如果超額配售選擇權被全部行使,百威英博預計額外總收益將達到590億港元。 集團股份昨日截止認購,消息人士透露,公開發售部分初步點算取得超購約2.56倍,認購反應遜于7月時首次上市。 值得關注的是,此前被打包在內澳洲區域業務在這次赴港IPO中已被剝離,原因在于該區域業務已作價113億美元(折合人民幣804.04億元)出售給日本朝日集團。在剝離之后,根據公司最新財務資料,公司2017年收入從77.9億美元變為60.99億美元,2018年營收從84.6億美元變為67.4億美元。公司2017年凈利從10.79億變為5.74億美元,2018年凈利從14.08億美元變為9.58億美元。 以公司2018年凈利為例,按照百威亞太463億美元估值,公司估值為48.3倍。而如果以公司中期凈利6.02億美元估算,公司今年凈利最高為12億美元,以此估算公司估值為38.6倍。因此公司估值大約處于38.6倍——48.3倍之間。 公開資料顯示,兩個月之前,百威亞太曾向香港聯交所遞交過IPO申請。當時,百威之前每股招股價介于40至47港元,不計算超額配股權,集資最多約764.47億港元(折合人民幣693.84億元)。以其2018年盈利約14.08億美元計算,百威當時對應的市盈率介于38.5~45倍。不過,這一計劃在7月13日被叫停。 如果以2018年凈利估算來看,百威亞太市盈率高達48倍,比7月份的估值更高,當時市盈率最高為45倍。 此外,根據wind數據,目前中國啤酒巨頭華潤啤酒估值為87.8倍,2019年預測市盈率為67.3倍;青島啤酒日前估值為32.4倍,2019年預測市盈率為33.8倍。雖然百威估值沒有華潤高,但遠遠高估于青島啤酒。[詳情]
新浪港股訊 據香港信報報道,全球最大啤酒生產商百威英博(AB InBev)分拆的百威亞太(01876)傳將以下限定價。 消息人士透露,百威亞太將以每股27元定價,為招股價范圍每股27元至30元下限,并會行使部分發售量調整權,集資額為50億美元(390億港元)。 百威亞太發售12.6235億股,并擁有發售量調整權,可發行最多4.649億股額外股份,集資規模最多518.18億元。 集團股份昨日截止認購,消息人士透露,公開發售部分初步點算取得超購約2.56倍,認購反應遜于7月時首次上市。 股份將于9月30日掛牌。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為聯席保薦人。[詳情]
新浪港股訊 9月30日消息,港股又迎來一只巨無霸,曾經在7月上市擱淺的百威亞太(01876.HK)卷土重賴,今日掛牌上市股價高開高走,午盤暴漲近7%,股價高見28.85港元,市值日前突破3800億港元,折合486億美元。 市值逼近500億美元,列港股前20大市值公司 百威亞太市值高達3814億港元,在港股上市公司市值排行榜中位列港股20強,市值將超過保誠、港交所、新鴻基、恒生銀行等一干龍頭,市值更是遠超小米。 公司股權高度集中,百威持股87% 根據公司全球配售結果,公司第一大大股東百威在上市后持股87.22%,公司前五大股東持股92%,前10大股東持股近94%,股權高度集中。不過,據公司公告,公司公眾持股占比15%,符合公眾持股量。 多空激戰,百威獲巨額資金買盤 隨著百威亞太不斷走高,一方面獲利盤資金開始拋售。其中,華泰大幅拋售866萬股,玖富拋售229萬股,富昌拋售224萬股,友信拋售近200萬股,極訊亞太、信誠等拋售逾100萬股。 另一方面,巨額資金大步入場,其中,瑞銀巨幅買入1381萬股,摩根士單利買入800萬股、小摩、匯豐買入400萬股。 多空激戰,百威亞太買一雖然只有28萬股,但買二、買三高達150萬股;賣一雖然78萬股,但賣二賣三只有不到80萬股。賣9有436人排隊沽售114萬股,說明散戶沽售壓力在29港元。 估值高達48.6倍,股價為何大漲? 根據wind數據,目前中國啤酒巨頭華潤啤酒估值為88倍,2019年預測市盈率為65倍;青島啤酒日前估值為32.1倍,2019年預測市盈率為33倍。雖然百威估值沒有華潤高,但遠遠高估于青島啤酒,日前百威估值為48.6倍。 公開資料顯示,兩個月之前,百威亞太曾向香港聯交所遞交過IPO申請。當時,百威之前每股招股價介于40至47港元,不計算超額配股權,集資最多約764.47億港元(折合人民幣693.84億元)。以其2018年盈利約14.08億美元計算,百威當時對應的市盈率介于38.5~45倍。不過,這一計劃在7月13日被叫停。 目前,百威亞太市盈率高達48.6倍,比7月份的估值更高,當時市盈率最高為45倍。此外,公司公開發售部分初步點算取得超購約2.56倍,認購反應遜于7月時首次上市。更有分析認為,其估值未算便宜,加上招股反應冷淡,預料百威掛牌后表現一般,股價或見壓力。以下限定價、公開發售認購偏淡、高估高企,為何百威亞太一反港股破發常態,今日卻突然大漲了? 首先,暗盤來說,百威香港暗盤收漲1%,國際暗盤大漲近4%。此舉揭示百威首日表現不會太差。 其次,百威散戶認購少,沽空壓力小。百威機構占比高達95%,沽空壓力小。百威本次引入基石投資者 GIC,有穩定股價的作用。其中,公司國際發售占比95%,公開發售占比5%,本身機構持股就多。本次百威重啟上市,散戶認購資金和超購倍數都較上次減少。 根據百威發售公告,公司本次公開發售集資額不足20億港元,上次集資額近40億港元。其次,本次公開發售超額認購為2.64倍,7月份超額認購逾3倍。 中泰國際策略分析師顏招駿表示:如果百威第一次成功上市,首天表現便要跌,因為太多散戶,潛在沽壓大。相反現在都是由機構拿了股份,短期沒有太大沽壓,我覺得基金會拿住等入富時或MSCI指數才拋出。 最后,被市場一直詬病的巨額商譽大幅減少。值得關注的是,此前被打包在內澳洲區域業務在這次赴港IPO中已被剝離,原因在于該區域業務已作價113億美元(折合人民幣804.04億元)出售給日本朝日集團。資產剝離后,公司商譽已經從2018年底的131.54億美元減少為2018年底的67.18億美元。截至2019年3月31日,公司商譽再度減少600萬美元至67.12億美元。 百威上漲空間還有多少? 根據早間百威買賣盤可以發現,百威散戶沽盤集中在29港元,445人排隊賣盤132萬股,每人平均2966股,大約30手。 顏招駿表示:看好百威首日表現,不在于它的基本面,而是百威的股份主要掌握在機構投資者手上,供求失衡。對比小米首周勁升,最高漲到招股上限22港元,他表示相信百威也會炒到招股上限30港元(最高升幅大約11%)。 此外,伯恩斯坦持相同看法,給予百威亞太(01876.HK)與大市持平的初始評級,目標價30.1港元。 百威亞太首席執行官楊克表示:今天上市非常激動,我們一直關注亞洲市場的增長,百威亞太在股市上也一直有強勁需求,相信未來公司會有出色表現。 麥格理發表報告,首次覆蓋研究百威亞太,予其“跑贏大市”評級,目標價34港元。麥格理表示,雖然中國的啤酒銷量上升空間有限,但市場競爭是要高檔化,公司藉著完整的產品組合、本地化的銷售團隊和強大的營銷能力,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該行預期,百威在中國的毛利率將有實質改善,并將推動整體盈利增長明顯超過收入增長,相信公司是投資者接觸中國啤酒行業最具吸引力板塊的最佳股份。(新浪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 金石)[詳情]
新浪港股訊 9月27日消息,卷土重來的百威亞太(01876.HK)今日掛牌上市,27日暗盤漲逾1%,今日高開1.48%,報價27.4港元,市值為3629億港元。 百威落實定價后有分析認為,其估值未算便宜,加上招股反應冷淡,預料百威掛牌后表現一般,股價或見壓力。顏招駿表示:看好百威今次首天表現,不在于它的基本面,而是百威的股份主要掌握在機構投資者手上,供求失衡。對比小米首周勁升,最高漲到招股上限22港元,他表示相信百威也會炒到招股上限30港元(最高升幅大約11%)。[詳情]
新浪港股訊 9月27日消息,卷土重來的百威亞太(01876.HK)將于下周一(30日)掛牌,啤酒巨頭百威亞太暗盤盤初漲逾2%,最高見27.7港元,收漲1.3%,報27.35港元。該股將于下周一正式登陸港交所,IPO定價27港元。外電引述消息指,百威亞太暗盤報價為28港元,較定價27港元高3.7%。中泰國際策略分析師顏招駿表示:這個暗盤不是香港散戶暗盤報價,為國際暗盤,機構投資者有個場外暗盤。 百威落實定價后有分析認為,其估值未算便宜,加上招股反應冷淡,預料百威掛牌后表現一般,股價或見壓力。顏招駿表示:看好百威今次首天表現,不在于它的基本面,而是百威的股份主要掌握在機構投資者手上,供求失衡。對比小米首周勁升,最高漲到招股上限22港元,他表示相信百威也會炒到招股上限30港元(最高升幅大約11%)。[詳情]
新浪港股訊 9月27日消息,卷土重來的百威亞太(01876.HK)將于下周一(30日)掛牌,啤酒巨頭百威亞太暗盤盤初漲近2%報27.5港元。該股將于下周一正式登陸港交所,IPO定價27港元。外電引述消息指,百威亞太暗盤報價為28港元,較定價27港元高3.7%。中泰國際策略分析師顏招駿表示:這個暗盤不是香港散戶暗盤報價,為國際暗盤,機構投資者有個場外暗盤。 百威落實定價后有分析認為,其估值未算便宜,加上招股反應冷淡,預料百威掛牌后表現一般,股價或見壓力。顏招駿表示:看好百威今次首天表現,不在于它的基本面,而是百威的股份主要掌握在機構投資者手上,供求失衡。對比小米首周勁升,最高漲到招股上限22港元,他表示相信百威也會炒到招股上限30港元(最高升幅大約11%)。[詳情]
新浪港股訊 9月27日消息,卷土重來的百威亞太(01876.HK)將于下周一(30日)掛牌,外電引述消息指,百威亞太暗盤報價為28港元,較定價27港元高3.7%。中泰國際策略分析師顏招駿表示:這個暗盤不是香港散戶暗盤報價,為國際暗盤,機構投資者有個場外暗盤。 百威落實定價后有分析認為,其估值未算便宜,加上招股反應冷淡,預料百威掛牌后表現一般,股價或見壓力。顏招駿表示:看好百威今次首天表現,不在于它的基本面,而是百威的股份主要掌握在機構投資者手上,供求失衡。對比小米首周勁升,最高漲到招股上限22港元,他表示相信百威也會炒到招股上限30港元(最高升幅大約11%)。[詳情]
新浪港股訊 據香港東方日報報道,本港新股集資(IPO)市場淡靜如水,全球最大啤酒商百威英博旗下百威亞太( 01876 )一如所料以招股價下限定價。據本報統計,7至9月份已上市或已公布定價近廿只新股中有12只以下限定價,占比超過六成!惟有分析相信,隨著第四季更多公司啟動上市計劃,香港仍有望躋身全球三甲。 于周一截止招股的百威亞太公布,每股發售價為27元,屬招股范圍27至30元的下限。公司行使部分發售量調整權,將全球發售規模由逾12.62億股擴大至逾14.51億股。換言之,發行規模調整后,百威亞太最終集資額將接近392億元,成為本港今年內最大型新股。 另外,香港交易所( 00388 )已通知發行商,百威亞太上市首日將可股輪齊發;百威亞太期貨及期權,亦可于同日推出。 若計及百威亞太,以及在今早掛牌、同樣以下限49.6元定價的復宏漢霖生物( 02696 ),今年首三季于香港上市的92只新股合共集資1,225億元,令香港目前在今年度全球交易所集資排名中超越上海,成為第三位。 然而,本報翻查資料發現,撇除未定價新股,今季在港作首次公開發售的19只新股中,有12只以下限定價,占比達63.15%;另有5只定價為中下或接近下限范圍。近月新股定價保守,多只中大型新股叫停上市計劃,8月份更只有一只新股掛牌,加上中資企業紛紛到美國上市,令人擔憂香港今年是否可在全球三甲排名中占一席位。 畢馬威中國資本市場主管合伙人劉國賢指,企業近月持謹慎、觀望的態度,令首三季度集資額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但隨著ESR Cayman再度遞交上市申請,以及百威亞太成功卷土重來,反映市場氣氛改善。 聯交所披露易網頁顯示,不少中大型企業已通過聆訊,隨時可開始招股,包括市傳集資15億美元(約117億港元)的捷克消費金融企業捷信集團、有望成為本港第十只未盈利生物科技股的亞盛醫藥(Ascentage Pharma),以及今日公布招股詳情的內地物管商鑫苑物業服務等。 劉國賢續指,香港新股市場仍然為一眾IPO申請人首選的上市地點之一,7至8月的主板新上市申請個案更是按年增長約30%,相信第四季新股上市宗數將回升,令港交所有望保持全球前三大新股市場地位。 安永亞太區上市服務主管合伙人蔡偉榮亦稱,目前不少企業傾向以下限定價,反映IPO市場并非一面倒太悲觀,新股減價上市同時是代表企業有給予獲利空間,相信能增加投資者信心。但他估計,近月新股市場幾乎停滯,加上上市改革后創業板上市宗數銳減,今年首三季新股宗數已按年減少約20%,預期全年宗數也必較去年的逾200宗要少。 集資額方面,他認為目前全球IPO市場都被大型新股所主導,假若沙特阿美于今年內在沙特及其他交易所上市,將輕易令全年排名洗牌;相反如果沙特阿美未能在今年內上市,以及阿里巴巴趕及在年內來港掛牌,香港則有機會躋身三甲。[詳情]
9月24日,港交所(00388)宣布,百威亞太(01876)股票期貨及期權將于下周一(30日)百威亞太上市日同日推出。此外,已通知發行商,與百威亞太相關的衍生權證可于該股份上市當日掛牌。 百威亞太上市后,將于同日納入可進行賣空的指定證券名單。 具體如下: 智通財經了解到,百威亞太每股發行價27港元-30港元,并行使部分調整權,將全球發售規模由初始的12.62億股擴大至14.51億股發售股份,以補足額外市場需求。 百威英博稱,在行使超額配股權之前,股票發行的總收益將達到392億港元(約50億美元);如果全部行使超額配股權,預計額外收益總額將達到59億港元(約7.5億美元)。百威英博計劃將股票發行的全部凈收益用于償還債務。[詳情]
新浪港股訊 9月24日消息,全球最大啤酒公司百威英博旗下的百威亞太24日公告,發行價定為27港元。公司已部分行使發售量調整權,將全球發售規模由初始約12.62億股擴大至14.52億股,以此計算,公司按招股價上市市值將高達3627億港元,折合463億美元,是青島啤酒的5.2倍,華潤的2.7倍。按照計劃,百威亞太9月30日將在港交所上市。 百威英博公告稱,百威亞太香港IPO定價為27港元/股,已部分行使發售量調整權,將全球發售規模由初始約12.62億股擴大至14.52億股。在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之前,此次發行的總收益將達到392億港元,如果超額配售選擇權被全部行使,百威英博預計額外總收益將達到590億港元。 集團股份昨日截止認購,消息人士透露,公開發售部分初步點算取得超購約2.56倍,認購反應遜于7月時首次上市。 值得關注的是,此前被打包在內澳洲區域業務在這次赴港IPO中已被剝離,原因在于該區域業務已作價113億美元(折合人民幣804.04億元)出售給日本朝日集團。在剝離之后,根據公司最新財務資料,公司2017年收入從77.9億美元變為60.99億美元,2018年營收從84.6億美元變為67.4億美元。公司2017年凈利從10.79億變為5.74億美元,2018年凈利從14.08億美元變為9.58億美元。 以公司2018年凈利為例,按照百威亞太463億美元估值,公司估值為48.3倍。而如果以公司中期凈利6.02億美元估算,公司今年凈利最高為12億美元,以此估算公司估值為38.6倍。因此公司估值大約處于38.6倍——48.3倍之間。 公開資料顯示,兩個月之前,百威亞太曾向香港聯交所遞交過IPO申請。當時,百威之前每股招股價介于40至47港元,不計算超額配股權,集資最多約764.47億港元(折合人民幣693.84億元)。以其2018年盈利約14.08億美元計算,百威當時對應的市盈率介于38.5~45倍。不過,這一計劃在7月13日被叫停。 如果以2018年凈利估算來看,百威亞太市盈率高達48倍,比7月份的估值更高,當時市盈率最高為45倍。 此外,根據wind數據,目前中國啤酒巨頭華潤啤酒估值為87.8倍,2019年預測市盈率為67.3倍;青島啤酒日前估值為32.4倍,2019年預測市盈率為33.8倍。雖然百威估值沒有華潤高,但遠遠高估于青島啤酒。[詳情]
新浪港股訊 據香港信報報道,全球最大啤酒生產商百威英博(AB InBev)分拆的百威亞太(01876)傳將以下限定價。 消息人士透露,百威亞太將以每股27元定價,為招股價范圍每股27元至30元下限,并會行使部分發售量調整權,集資額為50億美元(390億港元)。 百威亞太發售12.6235億股,并擁有發售量調整權,可發行最多4.649億股額外股份,集資規模最多518.18億元。 集團股份昨日截止認購,消息人士透露,公開發售部分初步點算取得超購約2.56倍,認購反應遜于7月時首次上市。 股份將于9月30日掛牌。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為聯席保薦人。[詳情]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 劉晨光 每經編輯 張海妮 過了將近兩個月之后,百威亞太再度沖刺港股IPO。9月18日,百威亞太公告稱擬于9月18日至23日公開招股。百威亞太為全球最大啤酒生產商百威英博(Anheuser-Busch InBev)分拆旗下的亞太業務組成的一家公司。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百威亞太擬發行12.62億股,發行價區間為27港元~30港元/股,預期于9月30日上市。相比上次招股,此次百威亞太還出售了澳洲業務,并多了一位基石投資者——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 剝離澳洲業務 根據招股資料,百威亞太為泛亞洲啤酒釀造商,生產、進口、推廣、分銷及出售超過50個擁有或獲許可使用的啤酒品牌。 百威亞太母公司百威英博總部位于比利時,是全球五大消費品公司之一,百威英博在1987年英特布魯成立后,開始全球化擴張。2016年百威英博以超過1000億美元收購全球第二大啤酒釀制企業南非米勒(SABMiller),穩居全球啤酒行業“一哥”寶座。 實際上,今年5月份百威亞太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但百威亞太7月份時曾宣布暫停IPO,并表示未進行此項交易的原因包括現行市場在內的多種因素。 招股書顯示,2017年和2018年,百威亞太的收入分別約為60.99億美元及67.40億美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此前百威亞太擬全球發售約16.27億股,發售價區間為40港元~47港元/股,按招股價上限計算,百威亞太IPO 最多可募資764.7億港元。不過此次百威亞太調整了招股價區間,每股發行價為27港元至30港元,擬發行12.62億股,如果按照價格上限計算,擬募資額最高約為378.6億港元,相比上次減半。 值得注意的是,百威亞太全球發售所得款項凈額將全部用于償還應付百威英博附屬公司的貸款,以完成重組。 對比可以發現,此次百威亞太還有兩個明顯變化:一方面,公司出售了澳大利亞業務給日本朝日集團控股(Asahi Group Holdings , Ltd.),交易價格約為160億澳元,約折合850億港元;另一方面,百威亞太找到了基石投資者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背書,二者訂立基石投資協議,基石投資者同意認購10億美元左右股份。 香港富昌證券研究員曾子明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募資減少,一方面有市場原因;另一方面也因為公司之前出售了澳洲業務。在曾子明看來,百威亞太作為行業龍頭,享有高估值也屬正常,況且現在食品飲料龍頭股大多都處于這幾年的新高狀態。 國內高端啤酒的“頭把交椅” 聚焦到中國市場,百威亞太在高端啤酒領域有較大優勢。 根據GlobalData數據,中國啤酒市場規模全球最大,2018年,中國總啤酒市場消費量為488億升,占全球消費量的25%,但人均只有35升,增長潛力巨大。從市場份額看,華潤雪花、青島、百威、燕京和嘉士伯合計占2018年中國啤酒消費市場總量的約70%,其中百威位列第三位。 白酒行業分析師蔡學飛認為,國內啤酒行業早些年就已經完成了資本化、寡頭化,現在主要向特色化、區域化、多元化方向發展。 實際上,我國在高端啤酒領域近年來發展較快。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超高端啤酒的價格接近實惠啤酒價格的11.6倍,高端及超高端類別的消費量占比由2013年的10.9%上升至2018年的16.4%。 記者注意到,根據GlobalData數據,在高端及超高端類別啤酒國內市場份額上,百威亞太處于領先地位,2018年占比46.6%,其他高端品牌主要有青島、雪花、嘉士伯等。 近年來,國內啤酒巨頭對高端啤酒也是頻頻布局,2018年啤酒巨頭華潤啤酒(00291,HK)通過其全資子公司華潤雪花啤酒收購喜力在華的7家公司,發力高端市場。 蔡學飛告訴記者,國內之前的主流啤酒是淡啤,近幾年的原漿、精釀等屬于高端啤酒,現在國內啤酒的高端化主要是“新概念”的高端化,隨著消費小眾化、多元化,伴隨著整個食品行業的消費升級,高端啤酒市場也在快速擴容。 在蔡學飛看來,啤酒品牌品質化、品牌化的回歸也促進了高端品牌的發展,“從2016年開始,雖然啤酒行業處于徘徊狀態,高端啤酒總量卻一直在增長,主要是通過年輕群體消費的場景化,夜場增長幅度很大”。他認為,體育營銷也是帶動高端啤酒擴容的原因之一。 后來者是否還有機會擠進高端市場?蔡學飛認為,互聯網時代到來,信息更透明,網購興起,催生了很多小眾市場,“消費的碎片化、社群化,原來夜場壟斷的高端啤酒正向大眾消費市場過渡”。[詳情]
新浪港股訊 全球最大啤酒生產商百威英博旗下百威亞太(01876)重啟香港上市計劃。外電引述消息人士透露,百威亞太多達378億港元(約48億美元)的香港IPO已獲全額認購。 銀行消息透露,百威亞太將引入新加坡主權基金GIC為基石投資者,投資約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而五大多頭投資者(long-only investors)亦表示有興趣認購該股。連同GIC,指示性買空需求在40億美元以上。 百威亞太將于紐約時間9月23日公布IPO定價,其招股價范圍是每股27至30港元。百威亞太計劃全球發售12.62億股,其中5%在香港公開發售,集資約378億港元。每手100股,入場費約3030.23港元,較7月時招股價入場費每手4747.36港元大減逾36%,預期9月30日掛牌。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為聯席保薦人。 昨天出席推介會的投資者稱,百威亞太今次招股吸引力較上次大,因上次定價偏高,而今次公司剝離澳洲業務后,定價對投資者而言相對具說服力,相信今次投資公司的可能性較上一次大。[詳情]
新浪港股訊 9月19日消息,香港信報援引券商消息稱,迄今為止散戶投資者對百威亞太香港IPO的反應慢熱;六家本地券商總共借出7.05億港元孖展額,相當于面向散戶部分的約37%。機構部分可能已被超額認購。[詳情]
原標題:日賺2730萬元,百威啤酒重啟港股IPO!募資額擬縮減一半,仍為今年全球第二 來源:中國證券報 近兩年來餐飲企業港股IPO如火如荼,在去年海底撈上市、近日賣面的九毛九也遞交了招股書之后,啤酒巨頭百威亞太也準備再次沖刺港股! 9月18日,全球最大啤酒生產商百威英博旗下百威亞太正式開啟招股,計劃發行12.6億股,每股發行價27港元-30港元,預計9月30日上市。按照最高發行價計算,百威亞太此次至多可募資378.7億港元,約合48.5億美元。 這是百威亞太在今年7月中止港股IPO后,再次向港交所發出上市申請。與第一次上市計劃募集98億美元的資金相比,此次上市募資規模縮減了一半以上,但從規模看僅次于今年Uber81億美元IPO。百威亞太若成功上市,或將成為年內全球第二大IPO。 銷量業績傲視群雄 科羅娜、百威、哈爾濱啤酒。這些耳熟能詳的啤酒品牌有著共同的聯系:都是百威亞太旗下產品。百威亞太目前生產及銷售的啤酒品牌超過50個,按2018年零售額計,公司是亞太地區最大的啤酒公司。 根據GlobalData提供數據,百威亞太2018年在中國市場、歐洲、韓國的啤酒銷售額均排名第一,在印度與越南的啤酒銷售額及啤酒銷量排名也位居前三。2018年,按正常化除息稅折舊攤銷前盈利計,公司亦是以亞洲為基地的啤酒公司中溢利最高的其中一家。截至2019年3月31日,公司共擁有62家釀酒廠及73個經銷中心,全職雇員超過3.1萬名。 從產品結構看,百威亞太按照質量與價格將啤酒分為三類:高端及超高端品牌、核心及核心+品牌以及實惠品牌。受亞太地區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與城市化等宏觀經濟的影響,消費者正偏好更高端的啤酒類別以及貴價啤酒,高端及超高端類別品牌貢獻了百威亞太絕大部分收入。 ▽百威亞太啤酒產品一覽 與內地多家啤酒上市公司相比,百威亞太的收入規模可謂是傲視群雄。2017年、2018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77.9億美元、84.59億美元,折合人民幣分別為550.97億元、598.29億元,年增長率6.1%;公司純利分別為10.77億美元、14.09億美元,折合人民幣分別為76.17億元、99.66億元。2019年一季度,公司營業收入、純利分別為19.93億美元、3.51億美元,折合人民幣分別為140.96億元、24.83億元。 相比之下,A股盈利能力最強的青島啤酒2018年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只有265.75億元、14.22億元。 兩月之內二度申請上市 此次百威亞太受關注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公司在今年7月剛剛中止在港股IPO計劃。 2019年5月10日,百威亞太正式遞交上市申請文件,6月14日公司通過港交所聆訊,計劃7月19日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彼時百威亞太擬以每股40-47港元的價格發行16.27億股,最多可募集764.47億港元。有望成為年內全球最大規模的IPO。 但僅僅過了10天,7月14日,百威亞太便宣布基于考慮多項因素,公司與聯席代表磋商后,已決定不再進行全球發售及在港上市計劃。 對于此前中止IPO,外界猜測或與其發行價及估值較高有關。有媒體報道稱,機構投資者認為百威亞太估值過高要求降低定價,但雙方均不妥協,于是選擇中止IPO。 對于二度申請上市,百威亞太專門于9月17日在香港召開了新聞發布會。有媒體報道稱,百威亞太在會上稱現在百威IPO跟之前有三點區別:第一,賣了澳洲的一個業務,通過這次IPO,會令百威有大的增長空間,更多的自由現金,幫助未來的并購;第二,多了基石投資者GIC;第三,和投資者溝通,認為現在是個好的時機,市場對這個公司的平臺有較大興趣。 招股書顯示,本次百威亞太全球發售所得款項凈額,將全部使用于償還應付百威集團附屬公司的貸款以完成重組。還債是百威英博此次將百威亞太分拆上市的重要原因。 截至2018年末,百威英博凈債務高達1028.4億美元,2019年公司連續遭兩家評級機構下調信用評級。為減輕債務壓力,7月19日,百威英博在全球官方網站發布消息顯示,百威英博已同意以約160億澳元(約合人民幣777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將澳大利亞子公司Carlton & United Breweries(CUB)出售給日本飲料食品巨頭朝日集團(Asahi Group Holdings Ltd。)。百威英博從澳大利亞業務剝離中獲得的大部分收益,將用于還清債務,該交易預計于2020年第一季度完成。 不過對百威亞太而言,此次上市或將是業績增長的新起點。招股說明書顯示,截至2018年,按消費量及價值計,亞太地區是全球最大啤酒消費地區,亦是全球啤酒消費量增速最快的地區之一。2018年,亞太占全球啤酒消費量的37%,且預期2018年至2023年將貢獻全球啤酒消費量增幅的47%。 關于未來發展,百威亞太稱將用四大商業策略推動收入增長,具體包括:第一,規模性高端化:透過探索新的包裝方式及營銷途徑,針對特定的消費趨勢,持續借助品牌達致增長;第二,核心類別差異化:發展核心及核心+類別品牌的增長潛力;第三,發展關連非啤酒類飲品:通過利用核心資產及資源來不斷創造及識別新產品;第四,市場擴張:已開發且會繼續配置市場擴張模式,以把握新市場的機會。[詳情]
(本文約2300字,讀完需要6分鐘) 9月18日,幾經波折的百威亞太(01876)終于得以再次回歸港股IPO。 時隔兩月后,百威亞太將于9月18日-9月23日重新招股,并有望于9月30日正式在香港掛牌上市。此次招股價定價于27 - 30港元,共計發行12.62億股,集資額約340.83億港元至378.69億港元,較7月份首次IPO 764.47億港元目標縮水近半。 從此次公司IPO定價來看,顯然百威英博(BUD.US)并不想冒更大的風險,采取了一個較為保守的策略。在定價上所做出的巨大讓步,也給予了投資者更大的信心。正如百威亞太CEO楊克(Jan Craps)在周二的記者會上提到,現在是個很好的時機,市場對公司平臺也有很大興趣。 如果說,作為世界啤酒巨頭旗下企業第一次未能完成IPO是一次不幸,那么第二次若是再被搞砸,就更像是一場事故了。雖然CEO楊克于記者會上表示,如果27 - 30港元的價格依然未能吸引投資者,公司仍愿意再次放棄IPO。但在行為上,公司卻為自己保留了發售量調整權。 智通財經APP了解到,若IPO市場需求強勁,公司還可行使發售量調整權。據悉,公司將可增發至多38%的股份,總募資額可增至66億美元,為百威亞太募資提供充足彈藥。對此,CEO楊克表示,發售量調整主要應對投資者需要,相信調整并不會使投資者股權被稀釋。 1 控制債務為重要目標 回溯公司2個月前的IPO擱置,招商證券剖析有四大原因,除對公司母企債務問題和商譽減值風險的擔憂外,發行價格過高則被其作為了四大原因之首。而在此次IPO中,公司則給出了大幅低于首次IPO的價格,除此之外,公司還將澳洲業務出售,并引入了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GIC作為基石投資者。 而若要理解公司所做出一系列動作的背景,則需要從百威亞太首次IPO時便肩負的使命——“子還母債”說起。2016年,百威英博最終以680億英鎊完成了對全球第二大啤酒制造商SAB Miller的收購。刷新世界啤酒史上收購記錄的同時,bud light、budweiser等主要品牌美國份額也有所縮減。截至2018年末,百威英博已以1028.4億美元債臺高筑。 即使是啤酒界的大哥大,也難以擺平這樣高額的債務壓力。智通財經APP了解到,為解決沉重的債務負擔,公司已為穩定資產負債表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在去年決定派息減半,發力高端啤酒并削減成本等。據百威英博表示,公司希望于明年將凈負債與營業收入比由18年底的4.6降至4以下。 可以預見,近年圍繞百威英博的主題之一少不了“還債、還債、還債”。此次百威亞太在香港的上市,則也是百威英博削減債務的舉措之一。 2 出售澳洲業務有何考量? 除此之外,在首次IPO叫停數日后,百威英博所做出的第一個大動作便是將澳洲的業務從百威亞太中剝離。7月19日,百威英博在其官網宣布,已將澳洲子公司以約113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了日本朝日集團(Asahi Group Holdings)。 澳大利亞業務的出售,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母公司部分債務壓力。百威亞太于9月12日更新的招股書中也強調到,澳洲業務已并不屬于泛亞平臺的一部分。百威亞太CFO Guilherme Castellan也表示,從為股東創造價值的角度看,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 由于澳大利亞為成熟市場,增長已有所放緩。將澳大利亞業務出售后,百威亞太的債務比率也將顯得更為可控。 當然,在公司出售澳大利亞業務的同時,中國區在百威亞太中的比重也被逐漸放大。據百威亞太CFO介紹,對于百威亞太來說,中國是一個快速增長的市場。去年,百威英博在中國的銷量增長8.3%。其中,百威(Budweiser)和科羅娜(Corona)等品牌表現尤為出色。 根據GlobalData的資料,公司2018年的啤酒銷售額在中國排名第一,高端及超高端類別銷售額及銷量也均排名第一。 從公司第二次聆訊后提交的招股書中也可以看出,亞太東部的收入由1%提高至了8.6%。同時,公司出售澳洲業務的舉措也符合穩定資產負債表的目標。正如公司CEO楊克在談到出售該業務時提到的:“我們比兩個月前更是一家成長型公司了”。 除了達到在某種程度上控制債務的目的外,澳大利亞業務的出售,也使得百威亞太未來的收購變得更有吸引力。百威亞太也曾表達了未來在亞洲擴張的意愿。其中,東南亞或是其最感興趣的市場,如泰國、越南、菲律賓、老撾和緬甸等。 公司CEO楊克也在記者會上指出,之所以目前東南亞市場碎片化現象較為嚴重,主要與本土品牌沒有區域分布有關。他認為,這些市場還沒有被完全開發,也沒有出現真正的國際品牌,百威亞太有機會將其規模和經驗于當地施展。 3 2019年最受矚目新股 雖然百威對外聲稱,若投資者認購預期較弱依然可能選擇取消IPO,但經歷的一次擱置后,這次的IPO百威亞太更需要勢在必得。此次,公司也引入了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GIC作為基石投資者。對方同意購買百威亞太10億美元股票,并持有至少6個月。 對于此次公司提出的價格,信誠證券分析師陳伯豪認為,以上限價及18年度盈利約9.59億美元計算,市盈率約53倍,目前的估值并不便宜。然而,由于百威亞太規模大于同業,其享有一定溢價。Bernstein飲料分析師Trevor Stirling則表示,該價格在合理價格區間內,為投資者提供了合理的上漲空間。 但無論最終結果如何,百威亞太都將成為今年以來最受矚目的新股,或將成為2019年全球最大的IPO。 [詳情]
據IPO早知道消息,百威亞太將于今天(9月18日)正式開始招股,直至23日結束并完成定價,并計劃在9月30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發行區間為每股27至30港元。 來源 | 本文由IPO早知道(ID:ipozaozhidao)整理撰寫,文中觀點僅供參考 編輯 | C叔 排版 | C叔 按照百威亞太昨日公布的計劃,共計發行12.62億股股票,其中95%為國際配售,5%作公開發售;按發行價上限計算,此次募資額至多約為379億港元(約48.5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于百威亞太7月擬IPO時至多764億港元(約98億美元)的募資額,目前預計的募資額僅為彼時的不足5成。與7月公布的募資用途相同,百威亞太此次募資所得資金依舊將用于償還母公司債務。 此外,與首次IPO未引入基石投資者不同,百威亞太在此次IPO的過程中引入了新加坡主權基金GIC作為基石投資者,投資額為10億美元左右。 在昨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當被問及為何此次選擇引入基石投資者時,百威亞太首席執行官Jan Craps表示原因其一是市場環境不同;其二是公司在跟投資者介紹業務的過程中,后者對公司有了更多的了解。Jan Craps還特意在發布會上強調“這次引入基石投資者是因為GIC主動來找我們”。 百威亞太首席執行官Jan Craps 為了在募資規模上有更大彈性,百威亞太的此次招股除了常規的15%超額配股權,另設有發售量調整權,如果發售量調整權全部行使的話,公眾持股量將從9.53%增加至15%。 百威亞太亦在發布會上就兩次IPO計劃的區別作出了總結回應,其表示主要有以下3方面不同:一是出售了澳洲業務;二是引入了基石投資者;三是投資者認為現階段是一個好的上市時機。 百威亞太管理團隊 百威亞太在9月12日更新的招股文件中同樣強調了澳洲已并不屬于泛亞平臺的一部分。更早之前7月19日,百威英博在官網宣布已將澳洲子公司以約113億美元出售給了日本朝日集團(Asahi Group Holdings);從中所獲得的部分收益將用于償還債務,上述交易預計于2020年Q1完成。 當然,盡管募資額相比之前有了大幅下調,但48.5億美元的募資額也將使百威亞太成為繼Uber之后,2019年全球第二大IPO項目。[詳情]
原標題:啤酒巨頭重啟分拆上市:百威亞太今招股 來源:深圳商報 【深圳商報/讀創訊】(記者 陳燕青)在暫停IPO計劃兩個月后,全球最大啤酒生產商百威英博重啟分拆的百威亞太如今又重啟發行。百威亞太17日下午5點在香港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重啟香港IPO。計劃以每股27-30港元的價格發行約12.6億股股票,目標融資至多379億港元(約48.5億美元),是7月份首次公布IPO計劃時764.47億港元目標的大約一半。公司預計將于9月23日敲定IPO價格,并于9月30日正式上市。 百威亞太表示:公司將于周三起開始招股,預計9月23日定價,9月30日在港交所掛牌。 有消息稱,百威亞太尋求通過基本交易籌集大約50億美元,增發選擇權融資額在20億美元左右。如果百威亞太順利募資70億美元,其上市規模將是今年全球第二大IPO公司。此前5月份,打車巨頭優步在美股募資81億美元。 一位投資港股的私募人士向記者透露,公司正洽談引入新加坡主權基金即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為戰略投資者,投資額10億美元。 招股書顯示,百威亞太2017年和2018年營收分別是77.9億美元及84.59億美元,凈利潤分別為10.77億美元及14.09億美元。一季報顯示,公司營業收入19.93億美元,凈利潤3.51億美元。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8年及今年一季度,公司毛利率分別為56%、55%、54%。 根據安信國際此前統計,國內啤酒行業龍頭華潤啤酒市盈率53倍、青島啤酒34倍、重慶啤酒44倍;海外啤酒龍頭因處于成熟市場,估值普遍在20-25倍之間。公司作為高端啤酒龍頭具有較強稀缺性,應能享有一定估值溢價。 此前,本應于7月19日在香港上市掛牌的百威亞太7月14日突然表示決定終止IPO。母公司百威英博當時稱,考慮到香港市場當前環境,公司選擇終止百威亞太香港上市計劃,但依然對這一市場保持關注,并重新作出評估,以提高股東價值,優化業務。百威亞太則稱,基于考慮多項因素,包括現行市況,公司與聯席代表磋商后,決定終止上市計劃。 根據港交所的上市流程,由于百威亞太此前已通過上市聆訊且在有效期內,因此可以很快啟動招股。 對于百威亞太的上市,經濟學家宋清輝指出,“百威英博分拆出潛力最大的亞太市場上市,很大目的或是為了降杠桿。此次分拆上市,不但可以籌集幾十億美元資金,而且有利于做大做強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市場這塊大蛋糕。”[詳情]
新浪港股訊 9月17日消息,百威亞太于周二下午5點在香港召開新聞發布會。首席執行官Jan Craps、首席財務官Guilherme Castellan、執行董事Frank Wang出席新聞發布會。 百威亞太明起公開招股:最高價30港元 預計30日上市 百威英博亞太子公司重啟香港IPO計劃,目標融資至多379億港元(約48.5億美元),是7月份首次公布IPO計劃時764.47億港元目標的大約一半。百威亞太計劃以每股27-30港元的價格發行約12.6億股股票。公司預計將于9月23日敲定IPO價格,并于9月30日正式上市。 百威亞太:9月18日開始路演 95%國際發售5%公開發售 百威亞太表示:百威亞太計劃以每股27-30港元的價格發行約12.6億股股票。路演9月18日開始,定價日期會在9月23日,上市日期定在9月30日。基石投資者 GIC 投資大約10億美金左右。其中國際發售占比95%,公開發售占比5%。 百威亞太:敲定基石投資者GIC 投資規模大約10億美元 百威亞太表示:公司與基石投資者GIC訂立基石投資協議,GIC投資大約10億美金左右。而GIC現時的投資組合規模逾1000億美元,是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 百威:重啟IPO與之前有3大區別 現在是個好時機 關于現在百威IPO跟之前IPO的區別,百威亞太表示有3個區別,包括:賣了澳洲的一個業務,通過這次IPO,會令到百威有個大的增長空間,更加多的自由現金,幫助未來的并購等。 百威亞太:在香港上市是好選擇 做決定不看短期看長期 關于怎么樣看現在香港社會情況,會否影響到百威的上市計劃?百威表示:我們都明白,現在確實是動蕩時間,我們作為一個亞太區領先的公司,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市場始終保持領先地位,香港作為上市地對公司未來增長是個好的選擇。我們的歷史超過100年,做決定也不是短期的,看長期。 百威:沒有特定目標公司要合并 一直會注意亞太市場 公司現在目前是不是在亞太區有合并的機會?百威表示:公司一直重申亞太合并是我們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主要會留意,領先地位的市場,例如日本,亞太區東南亞我們覺得是一個好有趣的市場,例如越南、菲律賓、老撾,這些市場都覺得有增長空間,會留意。 為何選擇現在上市?百威:現在公司增長、盈利空間更大 至于為什么現在上市?公司表示:公司增長空間更加大,市況雖然差點,但是公司的增長、盈利空間都比之前更加好,而我們都覺得投資者對這方面更有興趣。(備注:根據母公司百威英博的公告信息:出售澳大利亞業務給日本朝日集團控股,交易價格是160億澳元,折合港幣881.8億港元。這個金額比之前百威亞太計劃上市時募集的資金上限764.5億元還要多。) 為何引入基投?百威:投資者希望引入 GIC主動來找 有記者問公司上次為什么沒有基石投資者,這次卻引入了?公司表示:一是市場環境不同,二是跟投資者接觸一輪,介紹業務之后,投資者表示對業務有一定了解,希望引進基石投資者。此外,百威表示:“這次引入基石投資者是因為GIC主動來找我們”。[詳情]
新浪港股訊 9月17日消息,百威亞太于周二下午5點在香港召開新聞發布會。首席執行官Jan Craps、首席財務官Guilherme Castellan、執行董事Frank Wang出席新聞發布會。 有記者問公司上次為什么沒有基石投資者,這次卻引入了?公司表示:一是市場環境不同,二是跟投資者接觸一輪,介紹業務之后,投資者表示對業務有一定了解,希望引進基石投資者。此外,百威表示:“這次引入基石投資者是因為GIC主動來找我們”。 [詳情]
新浪港股訊 9月17日消息,百威亞太于周二下午5點在香港召開新聞發布會。首席執行官Jan Craps、首席財務官Guilherme Castellan、執行董事Frank Wang出席新聞發布會。 這次IPO,母公司負債量不是唯一目標。公司將通過上市,更加發展公司的品牌,使得公司成為亞太區領先公司,更加發展亞太業務。對于百威重啟上市是否有信心,公司表示:我們一直對公司發展有信心,投資者也對我們業務有很大興趣。 至于為什么現在上市?公司表示:公司增長空間更加大,市況雖然差點,但是公司的增長、盈利空間都比之前更加好,而我們都覺得投資者對這方面更有興趣。(備注:根據母公司百威英博的公告信息:出售澳大利亞業務給日本朝日集團控股,交易價格是160億澳元,折合港幣881.8億港元。這個金額比之前百威亞太計劃上市時募集的資金上限764.5億元還要多。) [詳情]
新浪港股訊 9月17日消息,百威亞太于周二下午5點在香港召開新聞發布會。首席執行官Jan Craps、首席財務官Guilherme Castellan、執行董事Frank Wang出席新聞發布會。 公司現在目前是不是在亞太區有合并的機會?百威表示:公司一直重申亞太合并是我們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主要會留意,領先地位的市場,例如日本,亞太區東南亞我們覺得是一個好有趣的市場,例如越南、菲律賓、老撾,這些市場都覺得有增長空間,會留意。一般我們有興趣的市場,且在品牌高端化上比較落后,我們就可以在這些市場上推行品牌高端化。目前沒有特定目標公司要合并,但一直會注意亞太市場。(發自香港 新浪財經 徐雯) [詳情]
新浪港股訊 9月17日消息,百威亞太于周二下午5點在香港召開新聞發布會。首席執行官Jan Craps、首席財務官Guilherme Castellan、執行董事Frank Wang出席新聞發布會。 關于怎么樣看現在香港社會情況,會否影響到百威的上市計劃?百威表示:我們都明白,現在確實是動蕩時間,我們作為一個亞太區領先的公司,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市場始終保持領先地位,香港作為上市地對公司未來增長是個好的選擇。我們的歷史超過100年,做決定也不是短期的,看長期。(發自香港 新浪財經 徐雯) [詳情]
新浪港股訊 9月17日消息,百威亞太于周二下午5點在香港召開新聞發布會。首席執行官Jan Craps、首席財務官Guilherme Castellan、執行董事Frank Wang出席新聞發布會。 關于現在百威IPO跟之前IPO的區別,百威亞太表示有3個區別:1)賣了澳洲的一個業務,通過這次IPO,會令到百威有個大的增長空間,更加多的自由現金,幫助未來的并購。2)多了基石投資者就是GIC(注: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成立于1981年,GIC現時的投資組合規模逾1000億美元,是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3)目前和投資者溝通,認為現在是個好的時機,現在市場對這個公司的平臺有好大興趣。 [詳情]
新浪港股訊 9月17日消息,百威亞太于周二下午5點在香港召開新聞發布會。首席執行官Jan Craps、首席財務官Guilherme Castellan、執行董事Frank Wang出席新聞發布會。 百威亞太表示:公司與基石投資者GIC訂立基石投資協議,GIC投資大約10億美金左右。而GIC現時的投資組合規模逾1000億美元,是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 此外,百威表示:百威是一個有強達增長前景和盈利的公司,在亞大區是最有盈利公司之一,2018年收入67億美金。未來會通過并購在亞太區保持巨大的增長,通過亞太區的合并可以繼續推進品牌高端化,也都可以有效進行成本控制。亞太區有56個啤酒廠,61個分發中心。(發自香港 新浪財經 徐雯) [詳情]
新浪港股訊 9月17日消息,百威亞太于周二下午5點在香港召開新聞發布會。首席執行官Jan Craps、首席財務官Guilherme Castellan、執行董事Frank Wang將出席發布會。 百威亞太表示:百威亞太計劃以每股27-30港元的價格發行約12.6億股股票。路演9月18日開始,定價日期會在9月23日,上市日期定在9月30日。基石投資者 GIC 投資大約10億美金左右。其中國際發售占比95%,公開發售占比5%。(新浪財經 徐雯 發自香港) [詳情]
新浪港股訊 據知情人士稱,百威英博亞太子公司重啟香港IPO計劃,目標融資至多379億港元(約48.5億美元),是7月份首次公布IPO計劃時764.47億港元目標的大約一半。消息人士稱,百威亞太計劃以每股27-30港元的價格發行約12.6億股股票。公司預計將于9月23日敲定IPO價格,并于9月30日正式上市。[詳情]
知情人士透露,百威英博已重啟亞洲子公司的香港首次公開募股(IPO)計劃,并勢將以每股27-30港元推介其股票。由于事未公開,知情人士不愿透露姓名。 彭博上周報道稱,百威亞太計劃不晚于本月底通過在香港發行股票募集約50億美元。這大約是7月最初上市計劃的一半,那時它計劃籌集高達98億美元的資金。 百威亞太重啟IPO勢將給香港交易所帶來提振。據匯編數據,以50億美元的籌資規模來看,這家啤酒釀造商的IPO將成為今年全球第二大IPO,排在第一的是Uber Technologies 5月份的81億美元IPO。 知情人士稱,發行計劃的細節仍可能有變化。百威英博的一位代表不予置評。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是此次香港股票發售的聯席保薦人。[詳情]
新浪港股訊 外媒引述知情人士報道,全球最大啤酒生產商百威英博重啟分拆的百威亞太在港上市,并擬通過基本交易籌集50億美元(約392.5億港元)及增發選擇權融資20億美元,集資最多70億美元(約549.5億港元),招股價介乎27-30港元。 百威亞太將于今日(17日)下午在香港召開新聞發布會,執行董事兼 首席執行官楊克(Jan Craps),首席財務官Guilherme Castellan及執行董事Frank Wang將會出席。據此前報道指,百威亞太新集資目標為50億美元,預計本月23日定價,本月30日掛牌。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為上市保薦人。[詳情]
新浪港股訊 據IFR Asia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報道稱,百威亞太尋求通過基本交易籌集大約50億美元,增發選擇權融資額在20億美元左右。根據此前報道,百威亞太將于周二下午5點在香港召開新聞發布會。首席執行官Jan Craps、首席財務官Guilherme Castellan、執行董事Frank Wang將出席發布會。 百威亞太將于今日(17日)下午在香港召開新聞發布會,執行董事兼 首席執行官楊克(Jan Craps),首席財務官Guilherme Castellan及執行董事Frank Wang將會出席。據此前報道指,百威亞太新集資目標為50億美元,預計本月23日定價,本月30日掛牌。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為上市保薦人。[詳情]
原標題:二次沖刺IPO 百威亞太為何對香港市場戀戀不舍? 來源:格隆匯 百威亞太第一次IPO是在7月初,兩個月之后繼續沖刺IPO。當時百威取消上市計劃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發售的機構訂單不足,但是又不愿意下調募資額。結果多數機構沒有買賬,最終導致上市流產。 第二次IPO有哪些不一樣? 那么這次上市結果會不一樣嗎?9月12日根據港交所披露的信息,百威亞太已經重新提交資料,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是保薦代表人。有著名投行背書,相信難度也會小很多。 這段時間內,百威亞太已經不是之前那個“百威”,為什么呢?因為百威亞太已經發生過重大資產變更。根據母公司百威英博的公告信息:出售澳大利亞業務給日本朝日集團控股,交易價格是160億澳元,折合港幣881.8億港元。這個金額比之前百威亞太計劃上市時募集的資金上限764.5億元還要多。 百威英博的控股方是一群擅長精打細算的巴西佬,對于這筆交易百威是沒有吃虧的。百威英博在澳洲有7家釀酒廠,其中一次性打包出售的還包括公司在該地區的品牌所有權和使用權。至于百威亞太地區的業務這么多,為什么會偏偏選中澳大利亞這塊市場出售,這就離不開巴西人的精明了。 根據百威亞太的招股說明書顯示,按消費量和增速計算,亞太地區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費市場,也是啤酒消費量增速最快的區域之一,2018年到2023年預計亞太地區將會貢獻全球啤酒消費量增幅的47%。 亞太地區是全球最有潛力的啤酒市場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這片市場里的增長空間是完全不一樣的。從公司產能分布來看,中國,澳洲,韓國,印度和越南是主要市場。其中亞太地區東部主要是澳洲,日本韓國,是高度成熟的啤酒市場;而西部地區包括中國,印度,越南等國家是增速較快的市場。 百威出售澳洲地區的業務不僅因為市場高度成熟,增長空間不大,而且澳洲地區的競爭格局明朗,也有來自對手的壓力。2018年,澳洲市場啤酒行業的CR5占比是91.9%,百威英博占比48.8%,Lion Nathan 品牌以36.4%的市占率排名第二。市場高度成熟的背景下,消費量始終上不去,加上當地啤酒品牌的實力不弱,百威挑中這塊資產出售也在意料之中。 經過一番折騰之后,對于百威亞太估值邏輯已經悄然發生改變。澳洲地區處于成熟市場,業績增速慢,會拉低百威亞太整體的業績表現。剝離這部分業務之后,公司的財務數據會更加靚麗,之前不愿意給出高估值的投資人也會改變看法。 同時經過各種暴力事件沖擊之后,香港金融業也不是很樂觀,券商投行的日子也不好過。香港的新股市場萎靡不振,8月份只有1起IPO,對于百威亞太這么大體量的肥肉,大投行自然不會放過。經過‘精心打扮’之后的百威亞太,成功實現一石二鳥的套路,通過賣資產既緩解了母公司短期的債務壓力,又改變了市場對于公司估值的看法。所以這次上市比上次阻力更小,已經十拿九穩。 堅持上市的目的是什么? 百威英博在2015年并購全球第二大啤酒商南非米勒之后,從此也就奠定在啤酒市場全球霸主的地位。同時并購背后帶來的代價也是非常慘重的,百威英博也是負債累累。 截止2018年12月31日,百威英博的杠桿比率從2015年的320%又增長到360%,凈債務高達1028.4億美元,為此2018年的利息支出也高達629.2億元人民幣。 在巨額的財務杠桿下,2018年百威英博的凈利潤才299.8億元,利息支出是凈利潤的2倍有余,可以想象,高負債吞噬了公司大塊的利潤,而且影響了業績增速。 一次不成,堅持第二次成功上市,這就是百威亞太上市的目的——替老子還債。百威在賣掉部分資產之后還是謀求機會繼續上市,而且百威亞太在第一次遞交招股書的時候,就已經說明募集資金的用途就是為了還債,可見母公司是多么缺錢啊。 “圈錢”只是目的之一,堅持上市的目的不排除百威為了價值最大化的圈錢。香港市場已經有兩家啤酒公司巨頭華潤和青啤,而且這兩家公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享受著市場給與的高估值和高溢價,前者作為全國型企業享受著90X的高估值,后者是區域型公司也有35X PE。面對誘人的市場紅利,難保百威不看著眼紅。 時隔兩個多月,百威亞太瘦身之后,寧愿剔除低增速地區帶來的業績干擾,來提升估值,抬高身價,這就是百威打的如意算盤。 啤酒公司哪家強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雖然百威亞太上市是為了融資還債,但用“圈錢”來形容似乎又有點“小肚雞腸”,畢竟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優化的產品結構,穩定的盈利能力都是可以得到投資界認可的。 啤酒這個新物種作為國外的舶來品,對比國外的啤酒行業歷史也是很有參考價值的。研究國外啤酒行業的歷史就會發現,啤酒公司的成長史就是一部持續不斷的吞并史。具體來看:在2008年行業龍頭百威的母公司AB公司被比利時英特布魯收購,行業的老二,老三米勒和康勝合并了在美國的業務,成立了米勒康勝公司。自此以后,啤酒行業集中度更加收縮并且穩定,形成了雙寡頭壟斷的局面,行業CR2接近80%。 而國內啤酒行業的現狀是,華潤已經通過并購擴張的外延式戰略成長為全國性品牌企業;青啤因為占據山東,華北,華東地區的市場份額成為了區域性公司;燕京啤酒的生存處境卻更加艱難,只有北京和內蒙古兩大主要市場。所以對比來看,國內品牌未來將是華潤,青啤,燕京三大啤酒企業之間的角逐,同時中國啤酒行業集中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直到存在寡頭或者雙寡頭的壟斷局面出現,這也是未來的啤酒市場競爭格局之一。 行業集中度提升是一方面,隨著啤酒行業的銷量放緩,產品結構向高端化轉型是未來行業的更大看點。從百威啤酒在中國市場的產品結構來看,它走的是高端化的路線。百威旗下的品牌在高端以及超高端產品中以46.6%的絕對市場份額排在第一位。接著排在后面的就是青啤,華潤,重慶啤酒(嘉士伯集團控股)。 上一次百威亞太IPO時,按照申購價的估值區間大概在38X—45X之間,大投行覺得估值高于預期而沒有買單,而估值接近90倍的華潤啤酒卻受到市場的追捧,市場是不是存在泡沫呢?如果說百威亞太第一次IPO時高估,那么現在的華潤啤酒絕對高估。 啤酒行業受季節性的影響較大,上半年的凈利潤幾乎就是全年的,四季度完全虧損。這些行業特點可以從華潤啤酒,和青啤的財報可以看出。 華潤啤酒今年上半年的業績增速很快,凈利潤同比增長24%,達到18.7億元的凈利潤和青啤相差不大,但是估值卻有天壤之別,況且今年6月份華潤還收購了喜力啤酒在中國地區的業務,還帶來了并表方面營收的增長。 百威亞太上市后,3家公司還是有可比性的。華潤啤酒作為全國性企業,在產能布局和渠道方面比青啤更有優勢,但是在產品結構方面,青啤高端產品的市占率比華潤更好,所以體現在凈利潤上,青啤用產品的高利潤彌補了不足。 而百威亞太具有兩者的優勢,卻沒有兩者的不足。百威在印度、韓國、越南、中國都有產能布局,市場份額跨區域,跨國家這是公司在品牌,渠道方面的優勢;同時在中國高端啤酒市場以46.6%的市占率位列第一,又完全超越青啤。所以從品牌渠道,產品結構方面進行考量,百威亞太都可以完勝華潤和青啤。 最后談談估值,在凈利潤相當的前提下,青啤33X的估值比華潤89X估值更具投資價值,如果百威亞太第二次IPO成功上市,新股估值又和青啤不相上下,那么就首選百威。所以經過綜合考量之后,港股的3個啤酒標的,第一選擇百威亞太,其次就是青啤,不得已才會選擇華潤。[詳情]
新浪港股訊 9月16日消息,外電引述消息人士表示,全球最大啤酒生產商百威英博重啟分拆的百威亞太,正洽談引入新加坡主權基金 -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為基石投資者 ,投資額約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報道指,有關交易尚未作最終定案,細節可能仍有變化。 百威亞太將于明日(17日)在香港召開新聞發布會,執行董事兼 首席執行官楊克(Jan Craps),首席財務官Guilherme Castellan及執行董事Frank Wang將會出席。據此前報道指,百威亞太新集資目標為50億美元,預計本月23日定價,本月30日掛牌。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為上市保薦人。[詳情]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侯雋 | 北京報道 一步之遙,百威英博亞太上市計劃擱淺了。 7月13日,百威英博亞太的母公司百威英博發表公告稱,已決定不再推進百威英博亞太在中國香港的IPO計劃。消息公布后,百威英博這家號稱全球最大的啤酒公司股價應聲跳水,7分鐘內下跌近3%,此后雖有回升,最終收跌3.03%。 如果上市成功,百威英博亞太將成為2019年全球最大的IPO,也會成為僅次于阿里巴巴在香港IPO后的特大型項目,為什么會戛然而止呢? 翻車 “針對當前市場狀況,公司沒有再推進此項交易,公司將密切關注市場狀況,并基于嚴格的財務紀律持續評估各種選擇,以提高股東價值、優化業務并推動長期增長。圍繞百威英博亞太在香港上市的定價問題,公司與摩根大通及摩根士丹利未能達成共識。”百威英博在公告中表示。 此前,百威英博亞太上市計劃被資本市場譽為“啤酒界的阿里巴巴要上市了”,引起市場轟動。作為當今啤酒界的“巨無霸”,百威英博旗下啤酒品牌眾多,包括全球品牌百威、科羅娜、福佳等,地區性品牌凱獅、哈爾濱啤酒等。 百威英博亞太公司是百威英博的亞太區公司,截至3月31日,百威英博亞太的業務主要由位于中國、澳大利亞、韓國、印度及越南的62家釀酒廠(包括1家蘋果酒廠)及73個經銷中心組成。 百威英博亞太招股說明書顯示,2017年、2018年,該公司收入分別為77.90億美元、84.59億美元,毛利率分別為55.7%、55.2%,凈利潤分別為10.77億美元、14.09億美元。百威英博亞太全球公開發售約16.27億股,其中包括國際發售15.45億股股份、香港地區公開發售0.81億股股份,報價每股40至47港元之間。 按照原定計劃,7月5日起,百威英博亞太正式招股,截止時間為7月11日。若按招股價上限計算,百威英博亞太IPO最多可募集764.47億港元。業內人士測算,如果百威英博亞太上市,市值將介于4239億港元至4981億港元之間。若成功上市,這家公司有望成為2019年以來全球最大的IPO。 讓百威英博亞太沒有想到的是,7月12日傳出消息稱,盡管百威英博亞太按照最低價招股,但下單數額不足,相關投行仍在與百威英博亞太管理層協商,希望能夠降低募資額度、調低定價等方式重新上市,但未達成共識。 另有媒體早前報道稱,百威英博亞太在國際配售及公開配售已錄得足額認購,甚至有超購情況,但這次公司沒有引入基石投資者,令國際配售部分增添不確定性,因為投資者可以隨時改變主意。 香港一位券商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百威英博亞太這次對自己太自信,不僅不引入基石投資者,而且在和券商的定價上也不讓步,雖然百威英博亞太頂著光環而來,但是市場不太買賬。 還債 在IPO停擺背后,百威英博這個巨無霸面臨著諸多問題,例如資金缺口嚴重、高端啤酒格局突變及市場份額縮減等問題。業內人士認為,其最嚴峻的問題是債務危機,其母公司債務高企,此次的IPO籌資就是為了還債。 根據招股書披露,如果此次全球發售完成后,百威英博將間接控制百威英博亞太約84.48%股份。百威英博亞太將會用全部IPO凈籌資額清償其母公司收購韓國企業的債務,以及償還收購南非米勒的債務。 百威英博為什么欠下這么多債?這是因為過去幾年一直瘋狂買買買導致。 2004年,百威與巴西安貝夫合并,超越南非米勒,成為世界第一大啤酒公司。2008年百威并購安海斯-布希公司,稱雄美國市場。尤其在2016年,百威以1055億美元完成對行業第二名南非米勒公司的并購,一躍成為啤酒行業的巨無霸,但這一系列收購也讓百威資金壓力陡增。 截至2018年末,百威英博財報顯示,其凈債務為1025億美元。2019年3月,全球評級機構標準普爾(S&P)下調了對于百威的評級,另一家評級機構穆迪也將其信用評級由A3降至Baa1。 為了緩解資金壓力,百威英博不斷賣資產、裁員、降派息。 例如,百威英博將華潤雪花49%股權出售給華潤集團,分別以售價28億美元、78億美元將南非米勒西歐資產和東歐資產出售給朝日啤酒。百威英博還宣布2018財年的分紅將減少50%,節約40億美元用于償還因收購米勒公司欠下的高額債務。2017年以來,百威英博陸續從北美高端部門裁掉約380名銷售人員,又在今年年初裁掉(美國)圣路易斯釀酒團隊工作的員工。 變局 目前,高端啤酒市場玩家眾多、競爭激烈。 以亞太市場為例,根據券商安信國際報告稱,亞太啤酒行業即將迎來拐點,不再以規模增長為主,高端化需求成為大勢所趨。 而中泰國際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按消費量及價值計,亞太地區是全球最大啤酒消費市場,亦是全球啤酒消費量增速最快的地區之一,按市場份額劃分,百威英博亞太位列中國啤酒市場第三,2018年市場份額約為16.4%,排名前兩位的華潤啤酒及青島啤酒市場份額分別為23.2%、16.4%。 中國高端啤酒江湖基本被華潤啤酒、青島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和嘉士伯5家寡頭壟斷。 例如,華潤啤酒積極布局高端市場,2018年11月通過收購喜力中國區業務及推出自有高端品牌,搶占中高端市場份額。青島啤酒也逐漸增加中高端啤酒比重。2014年-2017年間,奧古特、純生啤酒等高端產品銷量占比從18.16%提升至20.38%,帶動啤酒噸價年均提升1.43%。 在中國市場,華潤啤酒和青島啤酒正不斷布局高端,百威英博所處的高端啤酒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 編輯 | 陳棟棟 編審 | 張 偉 版式 | 劉屹鈁[詳情]
上市不成也賺371萬?百威亞太被指“揩油”打新者,港交所表態將研究修改制度 來源:證券時報網 原創: 羅曼 百威亞太雖然取消了IPO計劃,但事情并沒有結束,至少公眾股東認為他們的利益受到了損失。 百威亞太雖然取消上市,但在其IPO招股期間,公眾認購部分凍結資金至少達389億港元,而且這部分凍結資金均在百威亞太銀行賬戶,百威獲得的利息收入可達371萬港元。上不了市還能賺錢,這是什么sao操作? 然而對于投資者來說,最寒心的則是打新不成卻白白損失了一筆錢。據悉,港股新股申購款項主要包含三部分:入場費+手續費+孖展利息。而這三部分手續費除了認購新股繳納的入場費會退還,手續費以及孖展利息卻不退。對此,有不少散戶投資者認為這不公平,要求券商退還利息損失,并直指港股IPO交收周期T+5(即發行人完成首次公開發行的定價后,須等待5天才能上市交易)偏長,存在變數過多。 百威亞太取消上市還能撈一筆,投資者白白虧損申購費用 ▲▲▲ 一般港股申購新股需要入場費+手續費+孖展利息。對于參與申購港股新股申購,公司卻在臨上市前取消上市的投資者來說,如果沒有孖展(即保證金),將賠掉手續費,而如果進行了孖展,那除了賠掉手續費,還要賠掉孖展利息。 耀才證券行政總裁許繹彬表示,以百威亞太為例,孖展認購的投資者都需支付利息,加上最近息率升高,散戶均損手離場。 所謂孖展,其實就是杠桿融資,即如果散戶打新資金不夠可以向券商借錢。以百威亞太為例,若散戶申購亞太百威10000股,按照招股價上限47港元計算,合計需要47萬港元。而如果進行9倍孖展融資,自己只出十分之一即4.7萬港元。而孖展所申請到的42.3萬港元,若按照6.8%的年利率計算,每日所需支付券商利息為79港元(42.3萬港元*0.068/365),按照香港目前結算周期發行人完成IPO定價后須等待5天——7天才能上市交易,這期間孖展融資是凍結狀態,所以散戶最高需要支付利息553港元。如果再加上認購手續費100港元,那么就是653港元。 據耀才證券數據顯示,百威亞太IPO招股期間,公眾認購部分凍結資金至少達389億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香港新股認購制度,投資者認購新股的這筆資金會進入百威亞太銀行賬戶,待股份分配確定后,未獲分配股份的認購資金才會退回申請人賬戶,這段時間一般為5至7天,而這段期間資金產生的收入便歸新股發行人。 中泰國際(香港)策略分析師顏招駿向時報君表示,若這筆資金按照香港銀行存款息率0.5%計算,百威亞太每日可收取利息38,900,000,000*0.5%/365天=53萬港元,若凍結7日利息收入可達371萬港元。 以過往新股“凍資王”為例,若在息口高時凍資收入頗為可觀,2007年5月上市的百麗(現已除牌),新股認購凍資4328億港元,當時儲蓄存款利率為2.26厘,這筆凍資為百麗帶來了約1.87億港元利息收入。 耀才證券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港交所上市機制存在漏洞,未能完全保障投資者利益,希望港交所可修改條例,一旦公司擱置上市,需賠償投資者孖展利息。” 相比之下,A股的相關制度為,目前個人投資者申購新股已經取消預繳款,而且申購新股無需繳納傭金及入場費。即便繳款成功但公司最終未能上市,根據安排,發行人需要將投資者本金加上同期銀行活期存款利息,返還給投資者。需要說明的是,取消預繳款制度后,A股尚未出現繳款成功但上市失敗的案例。而在取消新股申購預繳款之前,投資者預繳資金至中簽繳款期間產生的利息費用,是歸集于投保基金。 香港金融發展局董事會成員、達維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陳翊庭7月17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亦表示,“我們在2014年已經提交政策爭議,要求港交所縮短新股發行的交割周期,相比其他IPO市場,T+5的交收周期過長,導致一些有借貸的散戶投資者在公司臨時取消上市計劃后,遭受一定的利息損失。” 對此,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日前表示,會研究縮短新股招股至上市之間的時間,讓散戶毋須提前繳付認購新股的款項。 需要說明的是,即便港交所修改認購繳款規則,但通過香港券商認購新股的入場費和傭金,依然需要投資者承擔。 港交所有望年內提出具體方案,縮短新股交收周期 ▲▲▲ 李小加在上市新規一周年回顧中坦言,今年在優化新股發行機制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上市前投資、重復申請、基石投資者、新股回撥機制、配售指引、定價機制的靈活性等六個方面要繼續改善。 其中,重點提到了港交所正在研究如何縮短新股發行結算周期,讓市場的定價功能更真實地反應市場環境。目前美國市場新股發行定價日與上市日之間只相隔一天(俗稱T+1),而香港市場新股發行定價日和上市日之間最短也隔著5個工作日(即T+5),在市況平靜時,5天之內市場環境不會有很大變化,但遇到市況急劇變化時,5天前的定價很可能完全不能反應5天后的市場溫度,出現定價失真情況,無法真實有效地反應當天的市場供需。 據時報君多方了解,港交所目前正在對幾種不同的方案進行研究,其中一種方案是認購新股資金不會實時過賬至發行人賬戶,而是先“鎖起”并保存在銀行或證券行戶口,待認購者獲得確定股份分配數目,才把實際認購資金過戶至發行人,以減少處理認購時資金往來,及退還未獲分配股份的資金,目前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已設立專門小組檢討新股上市及發行流程。 據李小加表示,港交所將會改革新股認購的運營模式,目標是實現發行人在首次公開募股定價后一天就開始交易,即T+1,縮短現時定價日與上市日有5個工作日的相隔時間。對于此改革方向,李小加指目前交易所與市場人士還在就此討論,但今年內會提出具體方案。 至于是一次性讓所有市場人士參與并完成改革,還是暫時允許T+1與T+5兩套系統并行,讓市場人士自愿選擇參與,李小加表示,若改革牽涉范圍大,對市場影響大,將需要公眾咨詢,但若僅是試點自愿參與,推行時間更快。[詳情]
新浪財經訊 7月18日消息,耀才證券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許繹彬接受新浪財經專訪,回答了公司今年發展策略、港股破發、百威亞太取消港股上市、港股殼公司等熱點問題。 對于百威亞太取消港股上市以及對港股的影響,他表示:連同百威亞太在內,及更早前是繼原定在港上市集資近一百億港元的亞太區物流地產平臺ESR Cayman之后,已是月內第二只集資百億的大型新股擱置上市計劃。 港股連失兩只百億新股,主要原因在于外圍前景未明,導致大市缺乏方向,成交不斷萎縮,令市況及投資氣氛不佳,因此若此情況若仍未明朗化,未來有意赴港上市的企業,特別是集資額較大的新股,必定將會更謹慎,甚至可能要縮減集資額及降低估值,才有更大的機會順利上市。總括而言,大市氣氛未能改善,新股市場自然難獨善其身。[詳情]
新浪美股訊7月16日消息,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上周錯失了從本可能是今年最大規模首次公開募股(IPO)中賺取豐厚傭金的機會。 知情人士表示,作為百威英博亞太子公司首次公開募股的前兩大顧問,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本應該分享高達1.4億美元至1.7億美元的手續費收入。全球最大的釀酒商百威英博計劃通過此次IPO募集資金不超過98億美元,但在周五宣布以當前市場狀況為由不再推進這筆交易。 上述以信息不公開為由而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說,百威亞太公司的上市顧問原本將分享IPO募集資金的約2%,而作為牽頭安排行的保薦人將獲得傭金收入的大約70%,以及潛在的激勵金。 IPO失敗引發了分析師的指責,導致兩家銀行的聲譽和收入雙雙受損。根據彭博匯編的數據,自2017年以來,摩根士丹利一直都在亞太地區的股票發行方面排名第一。今年迄今為止,摩根大通在該地區的股權交易方面排名第八。 Bryan Garnier&Co.的分析師Nikolaas Faes在給客戶的一份報告中將此次IPO稱為“慘敗”,并表示“百威英博及其以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為首的銀團未能妥善定價,吸引基石投資者并鼓勵需求。” 百威英博、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的代表拒絕發表評論。 百威亞太原計劃在香港首次公開招股募集83億至98億美元的資金,對其業務的估值高達640億美元。以亞洲啤酒市場的增長作為賣點,這筆IPO交易本可能成為今年迄今為止最大的的一筆首次公開募股交易,超越硅谷寵兒Uber Technologies Inc.在5月份的股票發行。[詳情]
相關報道:百威亞太取消上市:申購款項是否都會退還 你虧多少 新浪財經訊 7月14日消息,百威亞太在港交所公告,基于考慮多項因素,包括現行市況,公司與聯席代表磋商后,已決定全球發售及其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的計劃在此刻不予進行。有關國際發售的國際承銷協議將不會簽訂,而有關香港公開發售的香港承銷協議亦因此不會成為無條件。 申請香港發售股份的申請股款(包括1.0%經紀傭金、0.0027%證監會交易征費及0.005%聯交所交易費)將不計利息悉數退還。(小浪注:這部分為入場費) 以白色或黃色申請表格申請香港發售股份的申請股款(包括1.0%經紀傭金,0.0027%證監會交易征費及0.005%聯交所交易費)將不計利息悉數退還,倘申請人以白色或黃色申請表格申請,則退款支票將于2019年7月17日(星期三)或之前以普通郵遞方式寄往申請人于有關申請表格(視情況而定)所示的地址,郵誤風險概由申請人自行承擔。 透過白表新股認購服務申請香港發售股份的申請股款(包括1.0%經紀傭金,0.0027%證監會交易征費及0.005%聯交所交易費)將不計利息悉數退還透過。單一銀行賬戶繳付申請股款的申請,退款將于2019年7月17日(星期三)以電子退款指示形式發送至各自申請付款賬戶。透過多個銀行賬戶繳付申請股款的申請,退款將會于2019年7月17日(星期三)或之前以退款支票形式以普通郵遞方式寄往申請人于白表新股認購服務申請中所示地址,郵誤風險概由申請人自行承擔。 透過向香港結算發出電子認購指示申請香港發售股份的申請人,其所有已付申請股款(包括1.0%經紀傭金,0.0027%證監會交易征費及0.005%香港聯交所交易費)的退款,將不計利息于2019年7月17日(星期三)或之前存入彼等的指定銀行賬戶或彼等經紀或托管商的指定銀行賬戶。[詳情]
來源:券商中國 本來以為會再來一個“中煙香港”,沒想到被放了鴿子! 7月13日,全球最大啤酒公司百威英博發表聲明表示,已決定,此時,不再推進其旗下子公司百威亞太在中國香港的IPO計劃。 百威英博表示,由于多種因素,包括目前的市場狀況,公司未再推進這筆交易。公司將密切關注市場情況,不斷評估各種選擇,以提高股東價值,優化業務,推動長期增長,同時遵守嚴格的財務紀律。 今年5月10日,百威亞太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申請,并于6月14日、7月2日先后更新了通過聆訊后的招股書。7月5日,百威亞太正式招股,招股價介于每股40港元至47港元之間。按照招股價上限計算,百威亞太此次IPO最多可募集764.47億港元。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筆近期全球最大的IPO擱淺呢?從目前的資訊來判斷,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該公司發行價定價過高,導致多方分歧加大。香港媒體報道稱,有長線基金因市況及外圍經濟問題,退出百威亞太IPO認購,這導致其他機構投資者“壓價”或減少認購數量。 現在的問題是,從實際情況來看,百威亞太的估值并未太過離譜,但投資者卻依然認為偏高。那么,這對整個市場來說是不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對于高高在上的A股消費類品種來說,又是不是壓倒股價的“最后一根稻草”呢? 百威亞太上市因何擱淺 7月13日,尚在愉快地度周末的投資者,被突如其來的百威亞太暫停上市的新聞搞得一臉懵圈。 當日,國際啤酒巨頭百威英博發布聲明稱,公司已決定不再推進百威亞太在中國香港的IPO計劃。百威英博表示,由于當下市場情況等方面因素,公司目前尚不具備繼續推進上述IPO計劃的條件。這離百威亞太招股僅僅過去一周時間,有一些投資者已經繳款準備享受一波類似于“中煙香港”的紅利,未料卻是一個這樣的結果。 更有報道指,新股的申購款會退,利息和認購費則一般不會返還。據媒體測算,9成孖展申購10000股,如果百威亞太取消上市,投資者有可能虧損近千港元。 那么,百威亞太IPO究竟是因何擱淺呢? 百威英博在發表的聲明中表示,由于多個因素,包括當前市場狀況,公司沒有推進此項交易。公開資料顯示,在百威英博決定暫停亞太業務IPO之前,市場傳出阿里巴巴在港二次上市募資規模減半,而此前的瑞士再保險周四宣布暫停子公司ReAssure Group Plc規模41億美元的IPO,理由同樣是投資者需求疲軟。投資者對當前市況的擔心可能是一個主要原因,據香港媒體報道稱,有長線基金因市況及外圍經濟問題,退出百威亞太IPO認購,這導致其他機構投資者“壓價”或減少認購數量。 據新浪港股的信息,評估投資者認購的交易安排行迄今都難以找到足夠的需求,以在初步指導區間之內為該IPO定價。而圍繞百威亞太在香港上市的定價問題,公司與摩根大通及摩根士丹利未能達成共識。摩根大通及摩根士丹利有可能給予公司定價在招股價以下,而百威英博則可能認為低價不利于公司提高股東價值、優化業務,從而造成了百威亞太定價和IPO夭折。 百威亞太定價是否過高 可以肯定的是,百威亞太IPO暫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主要的投資者不認可百威亞太當前的定價。那么,百威亞太的定價究竟有多高,又是否合理呢? 數據顯示,百威亞太近年收入和盈利能力保持快速增長。2017-2018年,公司銷量分別為101986十萬公升和104266十萬公升,同比增長2.2%;收入分別為77.90億美元和84.59億美元,同比增長6.1%(扣除貨幣換算影響,下同);受益于產品組合高端化,每百升收入同比增長3.9%;正常化EBITDA分別為24.79億美元和27.92億美元, 同比增長12%;凈利潤分別為10.77億美元和14.09億美元,同比增長30.8%。 根據安信國際的測算,按該股招股定價(40-47 港元)和 2018凈利潤人民幣1409百萬美元計算(按每1美元兌7.7897港元計算),發行后市值4239.81-4981.77億港元,對應公司 2018 年全面攤薄PE 為38.6-45.4倍。 而全球啤酒行業的可比公司(港股、A 股和海外)對比發現,國內啤酒行業龍頭:華潤啤酒 2019E市盈率 53 倍、青島啤酒34倍、重慶啤酒44 倍;海外啤酒龍頭因處于成熟市場,增長相對平穩,估值普遍在20-25倍之間。安信國際認為,結合亞太地區啤酒市場的快速增長和市場趨勢,百威亞太發行估值處于合理區間,公司作為高端啤酒龍頭具有較強稀缺性,享有一定估值溢價。 中泰國際則表示,亞太地區啤酒人均消費量水平增長空間巨大。根據Global Data的資料,截至2018年,按消費量及價值計,亞太地區是全球最大啤酒消費市場,亦是全球啤酒消費量增速最快的地區之一,來亞太地區將會繼續維持全球最大的啤酒市場地位。此外中國占全球啤酒消費量的25%。按市場份額劃分,百威亞太位列中國啤酒市場第三,2018年市場份額約為16.4%(排名前兩位的華潤雪花及青島市場份額分別為23.2%、16.4%)。經營業績方面:2017、2018財年及2019年一季度,百威亞太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77.9億美元、84.6 億美元、及19.9億美元,2018年增幅由于中國在電商業務的強勁帶動下,超高端品牌繼續錄得顯著增長及澳洲精釀啤酒組合方面,公司收購繼續大幅增加錄得雙位數銷量增長,2019年第一季度同比有小幅下跌由于2019 年農歷新年較前一年提早來臨,使得18年第四季及19年第一季出現銷量變動及復活節假期較遲來臨引致澳洲的銷量錄得減少;毛利率一直保持穩定在55%左右;凈利率方面分別為13.83%、16.66%及17.61%。 從估值來看,按全球公開發售后的106億股本計算,公司市值為4,240-4,982億港元,相比港股同行最高。公司聚焦在整個亞太地區市場,相比于青島啤酒(168 HK)及華潤啤酒(291 HK)主要聚焦中國市場的啤酒同業有一定估值溢價,2018年的市盈率約為38.5-45.2倍,低于行業平均。盈利能力方面,2018年的ROE、ROA分別 為6.17%和4.04%,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百威亞太IPO暫停或是一記警鐘 既然無論是從市場前景,還是從公司當前的地位來看,百威亞太IPO估值都不算過高,那么為什么會有投資者棄購,會被投資人嫌貴呢?分析人士認為,這對于整個市場和高高在上的消費股來說,可能不是一個好的信號。 有一種分析表明,百威非常看重亞洲市場,其中亞洲市場占全球市場的35%左右,而亞洲則要看中國。若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產生懷疑,則會反應在對股價的博弈上。若“有長線基金因市況及外圍經濟問題,退出百威亞太IPO認購”這一報道屬實,則意味著整個風險資產市場已經開始被一些長線資本懷疑。 本周,券商中國曾報道,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將切換至防御模式。而來自華泰證券李超團隊的信息顯示,貝萊德集團研究所包括Elga Bartsch在內的多位投資策略師表示傾向于降低整體股票持有,繼續將政府債券作為投資組合中的穩定劑,并增持現金。貝萊德對美國股市保持增持立場,對歐洲股市轉持中性看法,并降低了對新興市場和日本股市的評估,因為它們對中國的增長狀況很敏感。 7月12日,摩根大通的基金聯席經理Eric Bernbaum表示,已將一支全球收益基金持有的發展中國家固定收益和股票資產分別減少一半,并轉向購買歐洲企業垃圾債券和美國國債。Bernbaum對亞洲新興市場的前景持懷疑態度,尤其是中國之外的新興市場,如韓國、中國臺灣和新加坡,原因是該地區暴露在貿易爭端沖擊之下,極易受到全球貿易不確定性、供應鏈中斷和需求減少的沖擊。 從中觀層面來看,消費板塊的估值亦可能因為百威亞太而受到沖擊。百威亞太IPO受挫,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外資認為價格太高。而從全行業可比市盈率水平來看,該公司的估值卻并未離譜。那就意味著,外資可能也不認可當前消費板塊的估值水平。這一點,或許可以從北上資金的流向中找到一些答案。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來自wind的數據顯示,近三個月北上資金在貴州茅臺突破千元之際,凈賣出該股110.9億元,凈賣五糧液51.6億元,凈賣伊利股份18億元,格力電器和美的集團亦合計遭遇逾百億甩賣,之前被外資普遍看好的恒瑞醫藥亦遭遇25.67億元凈賣出。單從這個角度來看,外資已經為內地資金抱團的所謂“核心資產”撕開了一條裂縫。那么,百威亞太會不會壓倒這類資產股價的最后一根稻草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詳情]
相關報道: 燕京啤酒銷量連續五年下降 產品高端化或是突圍路徑 行業觀察 百威亞太盈利能力對比分析 百威亞太IPO細節:2019年Q1銷量下滑 關廠裁員大瘦身 百威亞太取消上市:申購款項是否都會退還 你虧多少 深度:是百威亞太物美價廉?還是本土啤酒估值虛高? 百威剝離700億業務 華潤啤酒能否突圍“三國殺”? 新浪港股訊 7月13日消息,百威英博(BUD.US)表示,已決定不再推進亞太子公司(百威亞太)在香港的IPO計劃。香港信報更是表示:全球最大啤酒生產商百威英博(AB InBev)宣布,取消分拆亞太業務分支百威亞太(01876)在香港上市的計劃。消息一出,引發市場熱議! 網友懷疑:公司是徹底放棄港股上市還是重啟IPO;網友可惜:好好的白馬股沒的玩了;網友指責:申購的繳納的各種費用怎么辦? 號稱今年至今全球最大規模IPO巨無霸啤酒龍頭百威亞太突然取消上市,引發市場疑問:百威亞太是取消上市還是擱置上市計劃,具體包括哪些原因,是否和各種負面傳聞有關,投資者申購繳納的各種費用會否退還? 新浪港股查詢wind數據發現,百威亞太至少650億的首發集資額,是可以比肩建行、至少躋身港股IPO第6名巨無霸IPO(數據從2000年開始統計)。而如果集資額達到764.46億港元,將超越建行,排名第五。 百威亞太是徹底放棄還是擱置上市? 1)據彭博指出,百威英博已經暫停其亞太子公司可能融資98億美元的首次公開募股。2)路透表示:百威亞太將不會按照原定計劃在周五為其規模高達98億美元的首次公開發行(IPO)定價。3)知情人士透露,百威亞太公司原先計劃在周五對香港IPO進行定價,如今該公司正在權衡各種選項,其中包括推遲進行IPO并更改條款。4)分析人士則認為,百威亞太或再次嘗試在香港或其他交易所上市,不過它需要重新提交新的上市文件,提供更新的財務數據。5)香港信報援引百威英博觀點表示:全球最大啤酒生產商百威英博(AB InBev)宣布,取消分拆亞太業務分支百威亞太(01876)在香港上市的計劃。 6)香港文匯報表示:知情人士指公司還在權衡進行IPO更改條款等,目前尚無最終決定,百威亞太方也未作出正面回應。 綜合各家消息,百威亞太或已取消本次的上市計劃,至于后期是否上市要看公司評估結果。如果是推遲上市,短期將進行IPO更改條款;如果取消上市,后期再上市的話,公司將需要重新提交申請資料。 為何取消上市計劃,具體包括哪些原因? 公司表示:“由于幾個因素,包括當前市場狀況,公司沒有在推進此項交易,”百威英博在聲明中表示。“公司將密切關注市場狀況,并基于嚴格的財務紀律持續評估各種選擇,以提高股東價值、優化業務并推動長期增長。” 知情人士表示,評估投資者認購的交易安排行迄今都難以找到足夠的需求,以在初步指導區間之內為該IPO定價。而圍繞百威亞太在香港上市的定價問題,公司與摩根大通及摩根士丹利未能達成共識。 公司取消上市,最主要原因就是公司IPO定價問題,也就是說根據發售結果,公司未能實現在招股區間進行定價。 根據招股材料,百威亞太本次IPO擬發行16.27億股,其中95%國際配售,5%公開發售。招股價區間為40港元至47港元。若順利實現掛牌,按全球公開發售后的106億股本計算,百威亞太上市時市值將高達4239.81億港元至4981.78億港元(假設超額配股權未獲行使),以中間值4610.8億港元計,可以躋身港股市值前20位。 不過,國際發售方面,根據提供融資打新業務的9家券商提供的數據,百威亞太融資認購額約161億港元,相當于公開發售超額認購逾3.2倍。公開發售部分吸引約11萬人認購,超額認購約11倍,凍資金額達440億元。 公司國際發售僅數倍認購,決定了公司發行價定于招股價區間的中下水平。百威亞太公開發售的超額認購11倍,仍然偏冷,更沒有啟動回撥機制。雖然最終發行價的確定也會考慮公開發售的超額認購程度,但是決定發行價主要還是看累計投標期間機構投資者的踴躍程度。而如果出現國際配售部分認購不足,公司要么是取消發行,要么就是繼續降價發行。 摩根大通及摩根士丹利有可能給予公司定價在招股價以下,而百威英博則可能認為低價不利于公司提高股東價值、優化業務,從而造成了百威亞太定價和IPO夭折。 為何會出現認購遇冷情況? 1)市況較差導致投資者需求疲軟。百威英博表示:“由于幾個因素,包括當前市場狀況,公司沒有在推進此項交易”。在百威英博決定暫停亞太業務IPO之前,瑞士再保險周四宣布暫停子公司ReAssure Group Plc規模41億美元的IPO,理由是投資者需求疲軟。 分析目前港股市場,恒指一直處于28000點與29000點區間震蕩,缺乏明確方向,大市成交額極度萎縮,目前在700億以下徘徊。京華山一研究部主管彭偉新表示,港股牛皮,28900點阻力非常巨大,但技術而言,50天線即28,080點不容有失,一旦失守,將會觸發新一輪跌浪。他又說,美股雖然上漲,但港股的基本因素疲弱,無論預測市盈率或周息率均遜于A股及標指等,故恒指現水平投資的風險較外圍大。他特別指出,市場已逐漸消化所有的利好消息,例如美息很大機會調減,股民現在沒可炒作借口,令后市缺乏明確方向。 A股、港股、美股更是接連暴雷,港股市場最近1月,幾乎每天都會有暴雷股。進入7月份以來,香港已經有新城系、豐盛、承興國際、雅迪、中國奧園、廣匯寶信、金利豐持倉系等公司相繼暴雷。暴雷突發,更加證明市況不穩。 要知道,6月13日,中國互聯網巨頭此前傳言擬募資200億美元,6月14日,IFR引消息指阿里的最終集資額未必達200億美元,目標150億美元或較為實際。7月12日,阿里募資再度下降,傳阿里巴巴集團確認下調港股上市募資額度至100億美元,這個規模較6月初的傳聞已經腰斬。因此,百威亞太近100億美元的募資規模可以說體量巨大。 2)百威亞太募資以及估值是否合理?按照百威亞太市值4239.81億港元至4981.78億港元、2018年純利14.09億美元計算,其市盈率介于38.5倍至45倍。而華潤啤酒及青島啤酒H股的市盈率分別為108倍及40倍,青島啤酒A股的市盈率為44倍,A股其他啤酒企業的市盈率則在36.6倍至97.7倍之間。多家投行表示百威亞太估值合理,原因是和中國其他啤酒龍頭相比估值合理,中信、安信證券則表示:公司作為高端啤酒龍頭具有較強稀缺性,有較強的護城河,享有一定估值溢價。 不過,在市況較差的情況下,百威亞太依然要募資650-750億港元,近乎100億美元的募資額對市場的抽資效應是非常明顯的,市況較差的情況下市場是否認可其估值?海外啤酒龍頭估值普遍在20-25倍之間,這個估值則又是高估的。 如果考慮到公司巨額商譽,一旦發生商譽減值,將大大影響公司的凈利潤和扣非凈利。屆時公司目前38-45倍的市盈率將明顯偏低,公司估值將被高估。 3)未引入基石投資者增大了投資風險。公司并未引入基石投資者,增大了公司上市以后的風險。和大多數的港股IPO不一樣,百威此次并未引入基石投資者。據悉當時百威管理層認為百威定價合理,自信能夠吸引到足夠多的機構投資者,不擔心認購不足的可能性。 百威亞太IPO保薦人摩根士丹利亞太股本市場部和承銷部主管Alex Abagian對此表示,百威亞太并不需要基石投資者,設立基石投資者源于一些中國的國企在港上市,而百威是一家國際化公司,希望公開市場能有更多的股票供應,更充足的流動性。 首席財務官Guilherme Castellan表示,不清楚公司不引入基投的原因,而自己只是跟從公司指示做。 由于并未引入基石投資者,沒有知名機構背書,沒有相應的限售期,公司股價一旦未能獲得投資者認可,公司股價將可能迎來巨大波動。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募資額高達100億美元,有分析認為,百威亞太募資主要是為了替母公司還債。百威亞太在招股書中坦言,此次IPO籌資凈額將全數用于償還母公司百威集團附屬公司的貸款。招股書資料顯示,截止到2019年5月31日,百威亞太的債務總額為26.34億美元,其中一年內即將到期的債務為17.4億港元,面對巨額的債務壓力。 2019年一季度百威亞太銷量下滑,營收下降,負債增加以及在中國活躍酒廠減少、員工減少都表明,百威亞太并沒有市場預期的那么好。 4)公司承銷商德銀深陷裁員風波。如果百威亞太的8大承銷商全部陷入裁員風波,包括壓縮剝離股票銷售及交易等投行業務,那么百威亞太的發售將會多慘淡?當然這是假設。但是百威亞達的其中一個承銷商卻真的陷入了裁員風波,而且要壓縮剝離股票銷售及交易等投行業務。股票銷售業務剝離,這是否影響了百威亞太的國際發售和公開發售? 7月7日,德意志銀行(以下簡稱“德銀”)宣布將大規模削減投資銀行業務,退出全球股票交易業務,并剝離740億歐元風險加權資產,從倫敦、紐約、東京等世界金融中心撤出,預計裁員人數高達1.8萬人,其幅度之大僅次于雷曼兄弟倒閉時的裁員人數。據媒體獲悉,截至7月9日,德意志銀行中國區已有逾100人被裁。 作為擁有近150年歷史的德國老牌銀行,德銀不斷擴張資本市場業務,試圖將自己打造成與華爾街超級投行相匹敵的金融巨人。比肩高盛、摩根士丹利等華爾街大型投行的夢想,令過去30年德銀在投行業務拓展方面顯得格外激進且缺乏內控基因,引發一系列經營風險。 更有報道表示:截至2018年末德銀名義衍生品風險敞口達到了43.5億歐元,折合380億港元。要知道,公司2018年才實現凈利2.67億歐元,此前三年更是連續虧損。2015年虧損67億歐元,2016年虧損14億歐元,2017年虧損7.35億歐元。 即便如此大的業務剝離,降低成本和風險,市場仍然對德銀推出質疑。投資調研機構CFRA分析師Firdaus Ibrahim質疑德銀的“執行力”,理由是這家銀行過去都未能實現自己定下的目標,且當前全球經濟增速乏力與貿易局勢趨于緊張,都給銀行業帶來更嚴峻的經營環境與業績壓力。 多位華爾街對沖基金經理也認為,即便經歷大規模裁員與業務收縮,德銀也未必能實現70%成本收入比目標。畢竟,今年一季度,德銀企業及投行業務(CIB)的成本收入比高達95%,私人銀行業務(PCB)成本收入比則達到88%,要將這個數值降低18-25個百分點,絕非易事。 投資者申購繳納的各種費用會否退還? 百威亞太取消港股上市,最慘的就是投資者。作為投資者,最為關心的就是自己申購的各項款項能否全部退還,因為申購新股需要入場費+手續費+孖展利息,是否這三塊的相關費用都無法退還?具體會退哪部分呢? 針對此事,知名股評人、方正證券(香港)渠道發展部董事林子俊對新浪港股表示:申購款會退,利息和認購費一般不會。 耀才證券行政總裁許繹彬指出,目前百威亞太未宣布延遲上市,所以投資者仍觀望,無論公司最終作任何決定,以孖展認購的投資者都須付利息,加上息率較高,相信散戶都要損手離場。 那么入場費中的1.0077%費用會退嗎?老虎證券表示:這筆費用老虎是在中簽的時候收的,不中簽不會收,而中簽一般發生在新股上市前一天(小編注:百威亞太也就是7月18日才會確認)。光大新鴻基表示:這部分款項不收。耀才證券表示:1.0077%費用會退還。方正證券(香港)渠道發展部董事林子俊表示:1.0077%費用不會收的,因為是按照中簽的數額收取。 因此,如果你沒有孖展,那么你將只賠手續費;如果你進行了孖展,那么你將賠手續費+孖展利息二者之和。 入場費:申購一手新股所需費用,入場費=(1+1.0077%)*一手股數*申購價上限 注:入場費中包含的“1.0077%*一手股數*申購價上限”的費用,在沒有中簽的情況下,該筆費用將退還。(1.0077%為:1%的經紀傭金+0.0027%證監會征費+0.005%聯交所交易費)。 我們以百威亞太為例:招股價介乎40港元至47港元,每手100股,入場費=(1+1.0077%)*100*47=4747港元。 2、手續費:申購過程中券商收取的費用,每家券商各不相同,一般在0~100元不等。 3、 孖展:即杠桿,如果打新資金不夠可以向券商借錢,有2倍(50%)、3.33倍(70%)、10倍(90%)、20倍(95%)、100倍(100%)孖展之分,例如,你有1萬的資金,打算放10倍的孖展,那你的總金額變成10萬,券商借給你了9萬。 根據輝立證券,如果是7月10日下午之前的第一輪申購,全額付款客戶一律0手續費;孖展融資客戶一律100手續費。 第二輪認購(7月10日下午3點以后到7月11日上午9點半):9成孖展申購4000股以下全部免息:具體來看,申購2000股以下,有68元手續費;申購3500股以下為100手續費;申購400股要繳納138元手續費及20行政費。超過4000股將收取孖展利息費用,7日年化利息為4.08%。 7月10日下午3點以前,假設你在輝立證券9成孖展申購10000股,那么你將需要繳納:1000*(1+1.0077%)*47+100=47573.6港元。如果百威亞太取消上市,你將虧損100港元,因為入場費將全部退還。 若是7月10日下午3點以后,7月11日上午9:30以前,假設你在輝立證券,9成孖展申購10000股,那么你將需要繳納:1000*(1+1.0077%)*47+100+47*9000*4.08%*7/360=47473.7+100+335.58=47909.28港元。如果百威亞太取消上市,你將虧損手續費+孖展利息,也就是100+335=435港元。 來源:新浪港股微信公眾號 作者:金石[詳情]
原標題:近100億美元IPO暫停,百威亞太在港上市計劃被取消 來源:格隆匯 作者 | 煙雨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 百威亞太規模近100億美元的IPO大計胎死腹中。北京時間7月13日凌晨,全球最大啤酒生產商百威英博(BUD.US)表示,已決定不再推進亞太子公司(百威亞太)在香港的IPO計劃。 主要原因在于市場環境影響,百威亞太稱:包括當前市場狀況,公司沒有在推進此項交易,公司將密切關注市場狀況,并基于嚴格的財務紀律持續評估各種選擇,以提高股東價值、優化業務并推動長期增長。而且圍繞百威亞太在香港上市的定價問題,公司與摩根大通及摩根士丹利未能達成共識。 受此影響,百威英博(BUD.US)周五收跌3.03%,報86.94美元。 而此次百威亞太在港上市計劃的暫停,是有記錄以來被取消的規模第三大IPO。2011年,西班牙彩票巨頭SociedadEstataldeLoteriasyApuestasdelEstadoSA曾尋求上市融資101億美元;2009年,保險公司友邦保險控股有限公司(AIAGroupLtd,1299.HK,簡稱∶友邦保險)曾首次嘗試在香港上市,當時該公司尋求融資100億美元。 百威亞太和前段時間認購超過100倍的中煙香港相比,“抽煙喝酒”的題材卻是形成鮮明對比。 根據原先安排,百威亞太以每股40港元至47港元招股,發售16.265億股,集資650.6億至764.46億港元。若百威亞太行使超額配股權,發售規模增至18.705億股,集資額增至748.2億至879.14億港元。也就是說,以其2018年盈利約14.08億美元計算,百威此次上市對應的市盈率介于38.5~45倍。 注意的是此次并沒有引入基石投資者,據悉當時百威管理層認為百威定價合理,自信能夠吸引到足夠多的機構投資者,不擔心認購不足的可能性。在過去這一周多時間,按照港交所的流程,百威進入緊張的招股期。但盡管百威按照最低價招股,但是下單數額仍不夠,百威沒有辦法按計劃上市。 總的來看投資者都認為百威的估值還是太高了,但是在已上市的啤酒股來看,百威亞太貴不貴? 此次百威亞太對應的市盈率介于38.5倍至45倍,若按照上述最高價的話對應市值在4982億港元,如果與A股和港股的啤酒公司比,百威亞太的估值似乎并不貴。 從上圖可以發現,國內的啤酒公司以重慶、華潤代表的企業普遍估值高,其中港股的華潤啤酒和A股的燕京啤酒最高。而在海外龍頭方面,因為較于成熟的一個市場,每年增長的幅度相對比較平穩,估值普遍在25-45之間。 而百威亞太估值較其母公司略高,主要在于經營業績占到百威英博每個月的六分之一左右,同時因為亞洲市場還為開發完畢,尤其是中國大陸市場人均啤酒消費只有35升左右,較美國或者歐洲的人均消費量還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這個市場的潛力很大,給予其高出母公司的估值并不意外。 并且百威亞太作為國際啤酒龍頭,從其招股書披露可知,有著豐富的產品線和中國內地高市占率,其中便有國內非常知名的百威、科羅娜、福佳、凱獅、哈爾濱啤酒等。其中,百威亞太還入股了知名珠江啤酒,作為其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達29.99%。并且在2018年百威亞太在中國高端和超高端類別市場的份額占有率達到了46.6%。另一方面,在其他亞洲地區的銷售成績同樣非常優秀,澳洲、韓國等多個國家都拿到了銷售額第一名。 在IPO招股書表現出來的十分優異的百威亞太,估值也是較為合理,為什么此次受到投資者的冷落,而導致上市計劃的流產? 母公司債務高企,此次的IPO籌資只為還債。百威集團是百威亞太的控股股東,而如果此次全球發售完成后,百威集團將間接控制百威亞太約84.48%股份。根據招股書披露,百威亞太將會用全部IPO凈籌資額悉數清償其于韓國債務應收貸款項下的債務,以及償還其于股東貸款項下對ABInBevInvestmentHoldingCompanyLimited的部分債務。而韓國債務是在百威亞太上市前母公司通過業務轉移轉給百威亞太的。 同時,百威亞太在2019年至2023年間,必須在百威集團的全資附屬公司的現金池里存放24.5億美元至30億美元不等的存款。此舉是為得到“百威集團的全球行業經驗及知識、規模經濟及議價力”而與百威集團“按公平磋商的條款”訂立的。如果日后發生關于百威集團償債能力的問題,可能會導致百威亞太無法從現金池中提取資金。 簡單的來講,用市場上籌措來的錢,用于償還以往債務,而不是用于發展業務,進一步開拓亞洲市場。對于投資人來說,這事看起來并不那么靠譜。 百威集團瘋狂并購,形成高商譽,百威亞太在招股書中披露,截至2019年3月31日,百威亞太的商譽為132億美元。這些高商譽的風險相信對于投資者來說并不陌生,前陣子A股商譽暴雷造成大量企業現金流以及業績大幅度虧損。一旦商譽減值,那么就會造成不單單導致其業績的虧損,還會引發未來經營環境的變化。 其次還存在44億美元的無形資產。招股書披露,其中39億美元為具有無使用年限的無形資產,主要包括品牌及公司為自身產品購買的若干經銷權。 截至2019年3月31日,百威亞太商譽132億美元,占總資產的51%,其他無形資產為44億美元,占總資產17%。 小結 此次百威亞太取消在港上市計劃,這與其自身存在的問題脫不開關系。但是作為一家知名的企業,如果能夠積極處理好,那么在未來的香港,或許還是能夠在見到這家企業。[詳情]
原標題:新股消息 | 若百威亞太(01876)不能按計劃上市 打新資金將虧損利息 來源:智通財經 智通財經APP獲悉,7月13日消息,據報道,百威亞太(01876)未能如期在昨日(12日)完成定價,目前原因未知。按招股文件,如公司未能在下周一(15日)定價,將不會繼續上市。對此,百威亞太代表未作回應。有券商表示,如今該股未宣布延遲上市,但一旦決定推遲,已“入飛”孖展認購將會支付最少7日利息,勢必“未上市先蝕息”。 耀才證券行政總裁許繹彬指出,目前百威亞太未宣布延遲上市,所以投資者仍觀望,無論公司最終作任何決定,以孖展認購的投資者都須付利息,加上息率較高,相信散戶都要損手離場。 智通財經APP了解到,按公司原定招股時間表,昨日(12日)為定價日,最遲為下周一(15日),下周四(19日)掛牌交易。據報道,承銷團按目前投資者的要求,難以在原定招股價范圍40至47港元內定價。市傳因為國際配售反應未如理想,有長線基金因市況及外圍經濟問題而退出,影響其他機構投資者都壓價或減少認購數量。有消息人士指出,公司考慮在稍后日子以不同價格或發售條件重新上市。 據港交所(00388)今年2月發出的新指引信,上市申請者可使用靈活定價機制下調發售價,最多為招股價范圍下限的10%,而毋須觸發撤回機制。據指引信,如公司有意變動招股價,須作出各項披露,包括發售價下調公告及補充招股章程。 去年7月上市的齊屹科技(01739)也經歷定價日后宣布延遲上市。當時公司原定掛牌日(7月5日)的前兩日宣布延遲一周至7月12日,公司需要補充招股章程,已認購散戶需要在限時前確認申請,否則被視為放棄認購。借孖展的投資者若棄購,因仍要付利息所以必然有損失,繼續認購的就要支付更多的利息。最后齊屹科技以原定招股價下限6.8港元劈價近三成,即4.85港元作招股價。公司上市一年,昨日收報2.77港元,股價累計跌42.89%。 集資近百億元的物流平臺公司ESR Cayman(01821)同樣在定價日(上月12日)翌日宣布,因市況而延遲上市。公司公告稱,會將認購的股份申請及款項退回,但未表示是否或何時重啟計劃。[詳情]
格隆匯7月13日丨北京時間7月13日凌晨,百威英博(BUD.US)表示,已決定不再推進亞太子公司(百威亞太)在香港的IPO計劃。百威亞太規模近100億美元的IPO大計胎死腹中。 公司稱,由于幾個因素,包括當前市場狀況,公司沒有在推進此項交易,公司將密切關注市場狀況,并基于嚴格的財務紀律持續評估各種選擇,以提高股東價值、優化業務并推動長期增長。 據悉,圍繞百威亞太在香港上市的定價問題,公司與摩根大通及摩根士丹利未能達成共識。 百威英博(BUD.US)周五收跌3.03%,報86.94美元。 (行情來源:富途證券) 根據原先安排,百威亞太以每股40港元至47港元招股,發售16.265億股,集資650.6億至764.46億港元。 若百威亞太行使超額配股權,發售規模增至18.705億股,集資額增至748.2億至879.14億港元。 也就是說,以其2018年盈利約14.08億美元計算,百威此次上市對應的市盈率介于38.5~45倍。 知情人士表示,該子公司周四曾向投資者暗示,IPO發行價將處于之前的指導價格區間的下半段。 還值得一提的是,和大多數的港股IPO不一樣,百威此次并未引入基石投資者。據悉當時百威管理層認為百威定價合理,自信能夠吸引到足夠多的機構投資者,不擔心認購不足的可能性。 此次百威亞太在港上市計劃的暫停,是有記錄以來被取消的規模第三大IPO。2011年,西班牙彩票巨頭Sociedad Estatal de Loterias y Apuestas del Estado SA曾尋求上市融資101億美元;2009年,保險公司友邦保險控股有限公司(AIA Group Ltd., 1299.HK, 簡稱∶友邦保險)曾首次嘗試在香港上市,當時該公司尋求融資100億美元。 有分析人士認為,該亞洲子公司或再次嘗試在香港或其他交易所上市,不過它需要重新提交新的上市文件,提供更新的財務數據。 不過就目前而言,擱置融資計劃可能會加大該亞洲子公司進行地區性并購交易的難度,也會加大母公司百威英博削減巨額債務的難度。在進行一連串收購后,百威英博去年年底的負債超過了1000億美元。[詳情]
來源 | 本文由IPO早知道(ID:ipozaozhidao)整理撰寫,文中觀點僅供參考 編輯 | C叔 排版 | C叔 百威亞太是由全球最大啤酒生產商百威英博所分拆的、主要負責亞洲業務的公司,百威英博在亞太地區的主要市場包括中國、澳大利亞、韓國、印度和越南。 5月10日,百威亞太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申請,并在6月14日和7月2日先后更新了通過聆訊后的招股說明書。 按照原計劃,百威亞太此次IPO擬計劃發行16.27億股,其中95%為國際配售,5%作公開發售,招股區間介于每股40港元至47港元,募資總額約為83.35億美元至97.82億美元,摩根大通及摩根士丹利擔任聯席保薦人。 百威亞太自7月5日起開始招股,并在11日中午截止公開發售。根據香港媒體報道,盡管公開發售部分獲得約數倍超額認購,但并未如預期一樣火爆,發行人和承銷商均傾向于將發行價定于招股價區間的中下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百威亞太此次IPO不設有基石投資者,這也是近年來較為罕見的做法。對此,百威亞太IPO保薦人摩根士丹利亞太股本市場部和承銷部主管Alex Abagian在7月4日的記者會上表示,“百威亞太并不需要基石投資者,設立基石投資者源于一些中國的國企在港上市,而百威是一家國際化公司,希望公開市場能有更多的股票供應,更充足的流動性。” 在C叔看來,除了不設基石投資者這一舉動可能導致招股不利外,另一大原則則在于百威亞太擬將本次募資金額用于償還母公司債務,這極有可能導致投資者對其增長潛力持有保留態度。 百威集團為了鞏固自己的龍頭地位,過去幾年內不斷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并購擴張,尤其是在2016年以790億英鎊的價格收購了全球第二大啤酒廠商南非SAB Miller,進而也導致飽受高負債的困擾。 此外,百威亞太還將全數償還韓國債務應收貸款項下我們對MexbrewInvestment SARL的債務,這是在此次IPO前母公司通過業務轉移而來。 更為直觀的來看, 2018年百威集團的資產負債率為67%,資產中商譽的占比高達57.2%,如果扣除這部分商譽,資產負債率高達158%。 可以說,盡管百威亞太在中國高端啤酒市場的市場占有率接近5成,同時也是市占率前五品牌中唯一一家在過去5年內呈增長趨勢,但巨額負債和商譽危機給本次IPO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令百威亞太自己都始料未及。 至于最終百威亞太將招股家定為幾何,甚至是否真的會設定新的招股條款重啟IPO,C叔也將繼續關注。 本文由公眾號IPO早知道(ID:ipozaozhidao)整理撰寫,如需轉載請聯系C叔↓↓↓ 添加C叔微信(ID:UncleC_C) 加入【IPO早知道用戶交流群】 參與資本市場討論 獲取第一手價值訊息 喜馬拉雅[詳情]
新浪港股訊 據香港信報報道,全球最大啤酒生產商百威英博(AB InBev)宣布,取消分拆亞太業務分支百威亞太(01876)在香港上市的計劃,原因是市場環境影響。 根據原先安排,百威亞太以每股40元至47元招股,發售16.265億股,集資650.6億至764.46億元。 若百威亞太行使超額配股權,發售規模增至18.705億股,集資額增至748.2億至879.14億元。(小浪注:單位為港元) 新浪港股從公司官網獲悉,7月12日,公司已經決定不再推進百威亞太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百威英博表示,公司未進行此項交易的原因包括現行市場在內的多種因素。公司稱將密切關注市場狀況,在嚴格的財務紀律約束下,公司不斷評估其期權,以提高股東價值、優化業務和推動長期增長。 以下為英文版: 12 July 2019 – Anheuser-Busch InBev (Euronext: ABI) (NYSE: BUD) (MEXBOL: ANB) (JSE: ANH) (the “company”) has decided that, at this time, it is not proceeding with the announced public offering of a minority stake in its Asia Pacific subsidiary, Budweiser Brewing Company APAC Limited, on the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The company is not proceeding with this transaction due to several factors, including the prevailing market conditions. The company will closely monitor market conditions, as it continuously evaluates its options to enhance shareholder value, optimize the business and drive long-term growth, subject to strict financial discipline.[詳情]
■昨天有四只新股掛牌上市,包括律政司司長鄭若驊丈夫潘樂陶(右二)擔任主席的安樂工程。香港文匯報記者梁祖彝攝 新浪港股訊 據香港文匯報(記者周曉菁)今年內全球最大IPO百威亞太(1876)上市時間表或有變數。路透引述消息人士稱,公司或未能按預期的7月12日定價,因協調人審視投資者訂單后,發現要在現有定價范圍內找到足夠需求存在困難。消息稱公司已引導潛在投資者至其指導價格區間的低檔,或以招股價中下限范圍定價。知情人士指公司還在權衡進行IPO更改條款等,目前尚無最終決定,百威亞太方也未作出正面回應。 市場消息透露,百威亞太公開發售部分吸引約11萬人認購,超額認購約11倍,凍資金額達440億元。招股價介于每股40元至47元,發售16.265億股,其中95%國際配售,5%公開發售,集資額可高達765億元,是今年至今全球最大規模IPO。按計劃,公司必須在7月15日前定價,股份預計下周五(19日)掛牌。 安樂工程每手賺860元 昨有四只新股掛牌上市,律政司司長鄭若驊丈夫潘樂陶擔任主席的安樂工程(1977)最受矚目,開市較招股價低開約4%,隨后逐漸回升,收報1.63元,較招股價1.2元上升35.8%,全日高見1.71元,成交3.05億股,涉及金額4.33億元。不計手續費及傭金,一手2,000股賺860元。 是次安樂上市集資額約3.4億元,但此前公司派息卻高逾10億元,潘樂陶于上市儀式后回應,公司始終都保持財政穩健,過去多年積攢了很多利潤,在上市前持股股東理應享受所帶來的利益,決定在上市前將這些利潤分出去。他相信未來公司仍有足夠財力來應付香港業務發展。 由于身份特殊,市場質疑安樂工程旗下政府項目的收入占比較大,潘樂陶稱這二三十年都做了很多政府工程,但占比不是太多,來自政府和私營的業務占比分別為15%和85%。針對安樂工程股權高度集中,而在新股配發公告中更主動披露,上市后首25名大股東共持逾九成股權一事,潘樂陶認為,根據保薦人和承銷商的資料,公司目前股權集中程度和很多其他公司差不多。 現場更有記者詢問潘樂陶去年底購入兩個總價超過1.6億元的半山豪宅,但鄭若驊卻未將此兩處物業進行申報。潘樂陶笑言:‘兩個物業是我自己的物業,至于需不需要申報你可以去問我太太(鄭若驊)。’ 和泓服務首掛升34% 另外,華檢醫療(1931)昨收報3.07元,與招股價相同,成交3,832.4萬股,涉及金額1.19億元,一手未有入賬。物管公司和泓服務(6093)收報1.72元,較招股價1.28元上升0.44元或34.3%,盤中高見2.23元,成交7,936.1萬股,涉及金額1.52億元,不計手續費及傭金,一手2,000股賺880元。機械租賃服務商維亮(8612)首日掛牌收報0.78元,較招股價0.55元上升0.23元或41.8%,最高曾見0.81元,成交1.3億股,涉及金額9,037萬元,不計手續費及傭金,一手1萬股賺2,300元。[詳情]
原標題:百威英博表示將停止推進百威亞太子公司在香港的IPO計劃 百威英博表示,已決定不再推進亞太子公司在香港的IPO計劃。百威原計劃將其在該子公司的少數股權上市。百威英博列舉了幾個因素,包括現行市況。該股跌幅一度達到4.4%。[詳情]
新浪港股訊 據香港信報引述消息報道指,全球最大啤酒生產商百威英博(AB InBev)分拆的百威亞太(01876),將不會按照原定計劃在周五為其規模高達98億美元的首次公開發行(IPO)定價。百威亞太的發言人未予置評。 今日早間市場消息指出,今年最大型新股百威亞太(01876-HK)昨日截止認購,市場消息透露,公開發售部分吸引約11萬人認購,超額認購約11倍,凍資金額約440億元,料將成為今年本港新股“凍資王”外,更可順利榮膺全球新股“集資王”。[詳情]
來源:財華社 今年最大型新股百威亞太(01876-HK)昨日截止認購,市場消息透露,公開發售部分吸引約11萬人認購,超額認購約11倍,凍資金額約440億元,料將成為今年本港新股“凍資王”外,更可順利榮膺全球新股“集資王”。 據承銷團給予機構投資者的定價指引顯示,百威亞太將以招股價中下限范圍定價;該股的招股價范圍介乎每股40元至47元,即使以下限定價,集資額仍高達650.6億元,超越網約車平臺Uber今年5月在紐約上市時錄得81億美元(約632億港元)的集資規模。 百威亞太公開發售部分約有8132.7萬股,每手100股計,共有逾81萬手,料可以做到一人一手。同時,由于公開發售部分超購不足15倍,因此毋須由國際配售部分作回撥,意味有更多貨源分派予機構投資者。該股預計于7月19日(下周五)掛牌。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為聯席保薦人。此外,港交所(00388-HK)已批準發行商推出百威亞太的相關窩輪,并可與正股在下周五同日上市。[詳情]
原標題:巨額負債及商譽壓頂 百威亞太在港招股遇冷 來源:上海證券報 98億美元 7月11日,百威亞太結束公開招股,12日進行定價后,將于19日在香港主板掛牌交易。百威亞太本次IPO募資總額為83.35億美元至97.82億美元,若募資金額達到目標區間最高值98億美元,其將成為今年以來全球最大IPO。 ⊙記者 時娜 ○編輯 邱江 全球最大啤酒釀造商百威英博將其亞洲子公司分拆至港股上市進入倒計時。7月11日,百威亞太結束公開招股,12日進行定價后,將于19日在香港主板掛牌交易。百威亞太本次IPO募資總額為83.35億美元至97.82億美元,若募資金額達到目標區間最高值98億美元,其將成為今年以來全球最大IPO,并創下有史以來食品飲料業公司IPO規模之最。 與A股和港股的啤酒公司比,百威亞太的估值似乎并不貴。盡管契合了今年最火爆的“大消費”及“抽煙喝酒”題材,但據接近承銷團隊的人士透露,百威亞太的公開發售并沒有像中煙香港一樣,在香港獲得熱捧。盤子大、與母公司債務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資產負債表上有巨額商譽及巨額無形資產等,或是這只巨無霸遭市場“冷遇”的部分原因。 百威亞太究竟貴不貴? 根據招股材料,百威亞太本次IPO擬發行16.27億股,其中95%國際配售,5%公開發售。招股價區間為40港元至47港元。若順利實現掛牌,按全球公開發售后的106億股本計算,百威亞太上市時市值將高達4239.81億港元至4981.78億港元(假設超額配股權未獲行使),以中間值4610.8億港元計,可以躋身港股市值前20位。 2018年,中國內地市場前五大啤酒釀造商華潤、青島、百威、燕京和嘉士伯,合計占據了中國內地市場70.4%的啤酒銷量。其中,華潤為領導者,占比23.2%;青島與百威分別占比16.4%和16.2%。 百威亞太不僅擁有中國內地市場,還占據了澳洲、韓國、印度及越南等市場。根據招股書,百威亞太2018年收入84.59億美元,而華潤啤酒2018年營收為318.7億元人民幣,只有百威亞太的55.3%;青島啤酒2018年營收265.75億元人民幣,是百威亞太的45.75%。 從賺錢效應來看,百威亞太2018年純利為14.09億美元,是青島啤酒當年凈利的6.2倍、華潤啤酒當年凈利的約10倍。百威亞太高達55%的毛利率也明顯高于青島啤酒的37.7%與華潤啤酒的33%。 按照百威亞太市值4239.81億港元至4981.78億港元、2018年純利14.09億美元計算,其市盈率介于38.5倍至45倍。而華潤啤酒及青島啤酒H股的市盈率分別為108倍及40倍,青島啤酒A股的市盈率為44倍,A股其他啤酒企業的市盈率則在36.6倍至97.7倍之間。 或以招股價區間中下水平定價 與A股和港股的啤酒公司比,百威亞太的估值似乎并不貴,但其公開發售并沒有像中煙香港一樣,在香港獲得熱捧。 據透露,百威亞太可能僅獲得數倍的超額認購,發行人和承銷商傾向于將發行價定于招股價區間的中下水平。 而根據提供融資打新業務的9家券商提供的數據,百威亞太融資認購額約161億港元,相當于公開發售超額認購逾3.2倍。不過,由于有部分投資者是通過銀行等渠道用現金認購的,具體超額認購倍數可能會比這一數值略高。 百威亞太在招股書中指出,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2018年,中國內地啤酒市場總消費量為381億升(反映指定規模以上啤酒釀造商的全國產量),是亞太地區最大的啤酒市場,分別占該地區消費量及消費額的約66%及41%。盡管市場規模龐大,但中國內地啤酒人均消費量水平與其他基準市場相比(如美國、巴西及墨西哥分別為71升、60升及74升),依然較低,只有人均35升,表明中國內地啤酒消費量存在巨大增長潛力。 盈利能力不俗,估值不高,且前景廣闊,為啥投資者反應平平呢?分析人士指出,除了盤子大外,還跟百威亞太集資主要用于還債、資產負債表上有巨額商譽及巨額無形資產有關。 募資主要用于還債 百威集團是百威亞太的控股股東,全球發售完成后,百威集團將間接控制百威亞太約84.48%股份。有分析認為,百威亞太的上市,主要是為了替母公司還債。 百威亞太在招股書中坦言,此次IPO籌資凈額將全數用于償還母公司百威集團附屬公司的貸款。 根據招股書,完成全球發售后,百威亞太將利用全部全球發售所得款項凈額悉數清償其于韓國債務應收貸款項下的債務,以及償還其于股東貸款項下對AB InBev Investment Holding Company Limited的部分債務。而韓國債務是上市前母公司通過業務轉移轉給百威亞太的。 同時,根據股份發行協議的條款,如果上市后超額配股權獲行使,全部所得款項凈額將用于償還百威亞太在股東貸款下向APAC HoldCo 2承擔的債務。倘超額配股權未獲悉數行使,于超額配股權行使期末,百威亞太將向APAC HoldCo 2發行相當于超額配股權獲悉數行使時將予發行的數量,以注銷股東貸款的所有余下本金。 此外,百威亞太還參與了與百威集團的若干現金池安排,在2019年至2023年間,必須在百威集團的全資附屬公司的現金池里存放24.5億美元至30億美元不等的存款。招股書稱,此舉是為得到“百威集團的全球行業經驗及知識、規模經濟及議價力”而與百威集團“按公平磋商的條款”訂立的。 根據相關安排,參與者的現金結余存入Cobrew NV/SA(百威集團的全資附屬公司)的一個中央現金池賬戶,倘日后發生關于百威集團償債能力的問題,可能會導致百威亞太無法從現金池中提取資金。 根據招股書,2016年10月,百威集團斥資790億英鎊收購了其競爭對手、全球排名第二的啤酒公司南非米勒啤酒公司(SAB),此舉使其背負了巨額債務。 存巨額商譽及無形資產 由于百威集團的發展策略一直是買買買,不斷并購本地啤酒商,所以百威亞太本身形成了高達百億美元的商譽。百威亞太在招股書中披露,截至2019年3月31日,百威亞太的商譽為132億美元。公司經營惡化、預期未來現金流量減少、市況欠佳、適用法律及法規的不利變動等各種因素均可能導致商譽減值。 “任何商譽減值均不會于其后撥回。倘我們面臨預期之外的困難或我們的業務不如預期般發展,未來可能會產生巨額減值費用,這可能對我們的經營業績及財務狀況構成不利影響。”百威亞太稱。 除了132億美元商譽外,百威亞太還有44億美元的無形資產。招股書披露,其中39億美元為具有無使用年限的無形資產,主要包括品牌及公司為自身產品購買的若干經銷權。 “我們整體表現或特定資產的表現惡化、市況欠佳、適用法律及法規的不利變動及各種其他因素均可能導致減值。倘我們面臨預期之外的困難或倘我們的業務不如預期般發展,未來可能會產生巨額減值費用。”百威亞太同樣提示了風險。[詳情]
新浪港股訊 文件顯示,百威亞太向指導價區間低端引導香港IPO價格。今年最大型新股百威亞太(01876)7月10日截止孖展認購,耀才證券錄得孖展額約30億元,綜合8間券商合同借出逾168億元,按公開發售集資額計,超額認購逾3倍。 百威亞太計劃以每股40元至47元招股,發售16﹒27億股,集資額介乎650﹒61億至764﹒46億元。股份將于明日(11日)截止認購,預計7月19日掛牌。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為聯席保薦人。[詳情]
據財華社,今年最大型新股百威亞太(01876-HK)今日截止孖展認購,綜合8間券商合同借出逾168億元,按公開發售集資額計,超額認購逾3倍。 其中耀才借出30億元,輝立和信誠分別借出86億元和18.5億元。 該公司以每股40元至47元招股,發售16.265億股,其中95%國際配售,5%公開發售,集資650.6億至764.46億元。 百威亞太明日(11日)截止認購。一手100股,入場費4747.36元。 股份預計7月19日掛牌。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為聯席保薦人。 百威亞太為百威集團的一部分,按2018年零售額計是亞太地區最大的啤酒公司,產品銷往亞太地區39個地區,包括中國、澳洲、韓國、印度及越南。[詳情]
原標題:765億港元!“啤酒之王”赴港上市 或成港股9年來“集資王” 來源:證券時報網 如今,“啤酒之王”百威亞太即將香港上市。 香港某中資機構投行告訴時報君,投資者對百威亞太的申購熱情高漲,僅招股首日(7月5日)就錄得75.4億港元孖展額(即保證金),當天就超額認購1倍。 百威亞太(01876)周一(8日)進入招股期第二天,綜合券商數據,截至下午約5時,已錄得逾92億元孖展認購額,以百威亞太公開發售集資額約38.22億元計,認購率已超額認購1.42倍。 “啤酒之王”百威亞太即將登陸港股 ▲▲▲ 據百威亞太招股公告顯示,百威亞太于7月5日至11日招股,擬全球發售約16.27億股,發售價每股40~47港元,按照招股價上限計算,擬募資765億港元。Wind數據顯示,港股歷史上募資額超過700億港元的只有5家,且全部為金融公司,以此次IPO募資上限來看,百威亞太在港股歷史的集資額排名“第四”,但卻是近9年來最大的一宗IPO。 招股首日,香港某中資投行就向時報君透露,百威亞太招股首日已錄得75.4億港元孖展額,超額認購1倍,當中以孖展息率為3.88厘的輝立證券、耀才證券、信誠證券借出最多孖展額,分別為25億港元、23億港元及15億港元,另外新浪旗下華盛證券以1.6厘孖展低息吸引客戶,錄得2億元孖展認購,由此可見投資者對這只啤酒股的申購熱情。不過7月5日招股當天并未有“頂頭槌飛”(即頂格申購)。 公告顯示,百威亞太每手股數100股,入場費大概在4000-4700港元,總股本為108.43億股,市值在4337.4-5096億港元,遠高于華潤啤酒(港股00291)以及青島啤酒的市值,市盈率在39.55-46.48倍。有投行認為,不管最后漲不漲,券商肯定是賺的盆滿缽滿,由于定價相對較高,首日不會有太驚艷的表現,但是從孖展的熱情來看,即使漲幅有限,但是由于基數大,收益應該也是相當可觀。 值不值得打新? ▲▲▲ 百威亞太在招股書中是這樣描述自己在啤酒界的地位: 按照2018年零售額計,我們為亞太地區最大的啤酒公司,按正常化除息稅折舊攤銷前盈利計,我們也是以亞洲為基地的啤酒公司中凈利潤最高的一家。擁有超過50個啤酒品牌組合,包括全球品牌百威、時代、科羅娜、福佳、凱獅、Great Northern、哈爾濱及Victoria Bitter等。總之,就是啤酒界的王者。 時報君查閱招股書財報,公司于2017年及2018年,收入分別是77.9億美元(約人民幣537.5億元)及84.59億美元(約人民幣583.67億元),2017年及2018年的凈利潤分別為10.7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4億元)及14.0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7億元)。截至2019年一季度,公司營業收入19.93億美元(約人民幣137.5億元),凈利潤3.51億美元(約人民幣24億元)。且百威亞太的毛利非常高,2017年及2018年度,毛利分別為43.39億美元、46.67億美元,截至2019年一季度,為10.83億美元。毛利率分別為56%、55%、54%。 (A股、港股啤酒上市企業主要數據 注明:數據為7月7日收盤) 毫無疑問,百威亞太是啤酒行業中的航空母艦,無論是營業收入還是凈利潤,都遠超同行,但是估值卻相對較低。第一上海(港股00227)證券分析師認為,百威亞太的估值相對華潤及青島啤酒來說并不算貴,百威在高端市場的品牌力深入人心,也是公司擬最大的護城河。 此次百威亞太的第一保薦人為摩根士丹利(大摩)。從保薦人的過往保薦項目來看,最近摩根士丹利保薦的項目上市表現整體不錯,如康希諾生物、翰森制藥(港股03692)、錦欣生殖(港股01951)、鷹普精密(港股01286)等。近兩年來摩根士丹利亞洲共參與20個項目,首日上升的就有14個,平均首日表現為11.2% 上市后加大中國市場布局 ▲▲▲ 招股書顯示,百威亞太旗下50多個啤酒品牌(包括自百威集團獲得許可的品牌)中,其中有近6成為高端及超高端品牌,這些品牌也成為百威搶占市場的利器。 而根據百威亞太披露的數據,2018年,百威亞太在高端和超高端類別市場的份額占有率達到了46.6%,遠高于排名緊隨其后的青島啤酒、華潤啤酒的總和。 招股書中提到,中國啤酒市場屬于全球最大,根據GlobalData估計,于2018年,中國的總啤酒市場消費量為488億升,中國占全球啤酒消費量的25%,但盡管市場規模大,但中國啤酒人均消費量水平與其他地區相比相對較低,表明啤酒消費量存在巨大增長潛力。 GlobalData數據顯示,中國前五大釀酒商(華潤雪花啤酒、青島啤酒、百威亞太、燕京、嘉士伯)占2018年啤酒市場總量的70.4%,整合主要是通過收購規模較小的當地啤酒廠實現,同時,地區性品牌被更大的全國性品牌所取代。 按照消費量及價值計,中國啤酒市場的競爭局有明顯差異,按消費量計算,2018年華潤雪花啤酒為市場領導者,其次為青島及百威亞太。然而,根據價值基準,百威亞太為市場領導者,其次為華潤雪花啤酒及青島。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百威亞太尚未公布此次融資的目的,但企業布局中國市場,持續提升國內高端啤酒市場占比的意圖非常明顯。可以說,赴港上市后,百威亞太在高端啤酒方面的進一步布局將會對國內其他品牌造成一定的壓制。[詳情]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