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者 董秀成
根據據路透社和彭博社等外媒近期報道,多名知情人士透露,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已經通知至少五家位于東北亞地區的煉油廠:該公司7月份的實際原油供應量將低于合同規定的數量,這可能預示意味著中國7月份從沙特進口的原油將遠低于雙方限定的協議數量。
與此同時,沙特方面提出將在7月份增加對歐美和日韓地區的石油供應。
盡管這條國外權威媒體報道出來的新聞并沒有得到沙特阿美的回應或證實,但是由于這條消息涉及到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和石油進口量十分巨大的中國,尤其是在當前國際石油市場格局正在處于敏感的變動期,因此迅速引起國內外媒體和社會大眾的普遍關注,于是乎各種評論或猜測層出不窮。
如果上述消息屬實,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呢?
一、消息可靠性因素
上述新聞是否是真消息,或者信息可靠性如何,關鍵要看信息發布者是誰?信息發布是否具有官方性質?
從目前媒體報道來看,發布新聞者主要是西方媒體,這需要認真考慮,因為最近幾年來,由于西方國家媒體出于意識形態考量,經常發出一些似似而非,甚至故意炮制出某些假新聞,或者故意曲解新聞本身的真相。
再看一看,新聞的主體是沙特阿美和中國企業,這說明媒體報道記者在利用沙特和中國這兩個國家在全球石油貿易格局中的重要性和敏感性,目的或許是為了吸引眼球,這當然也符合天下所有媒體都秉持“唯恐天下不亂”的報道傳統。
當然,本人細看了幾篇相關新聞,也有境內外媒體直接將沙特阿美報道成沙特或沙特阿拉伯,這樣就更加存在有意或無意混淆是非之嫌。
如果報道是沙特或沙特阿拉伯,那么我們就首先要問,發布新聞者是沙特外交部還是能源部,顯然所有上述相關新聞報道的對象均不涵蓋政府官方機構或部門,壓根就沒有出現能源大臣或外交大臣等官方機構。
在我看來,部分媒體或許有意將沙特阿美可以說成是沙特,這本身便讓新聞報道存在可以“扭曲”事件本身產生了懷疑。
但是,從各種邏輯關系分析來看,盡管信息來源不怎么正規,但是這種消息可能是真實的,并非是假新聞。
二、政治因素
面對沙特石油貿易方向調整,西方媒體諸多報道與事實相符嗎?
新聞不重要,重要的是新聞背后的新聞。
其實,如果深入分析,新聞報道可能過于膚淺,與真實情況并不一致。
在本人看來,沙特上述神來之舉,有其深刻的邏輯思考,并非是全面倒向西方,更不是配合美國政策需要,而是有更加精妙、符合自身戰略需要的決策。
當媒體傳出沙特將要減少對中國原油供應這條消息之時,人們馬上就會疑惑,沙特政府意欲何為?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是不是中國與沙特之間的外交關系出了問題?沙特這個世界上最大石油輸出國怎么可以輕易得罪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難道沙特就不擔心可能失去這個最大買家嗎?
沙特阿美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石油化工企業,同樣也是所有權歸屬于沙特阿拉伯國家的一家大型油氣企業,這家公司核心業務是油氣勘探、開發、煉油、化工和貿易等等,與世界眾多油氣公司和油氣工程技術服務公司之間存在業務往來。
從沙特阿美這家巨星石油公司的國家石油公司屬性來說,她當然與沙特政府之間存在特殊關系,因此其對外開展石油業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體現沙特阿拉伯政府的國家意志,這一點應該沒有爭議。
從邏輯上,沙特此舉,肯定是以符合自身利益為第一考量。
眾所周知,由于俄烏沖突導致西方對俄羅斯實施能源制裁,西方陷入了能源短缺的危機之中,油價不斷飆升,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面臨高通脹壓力,似乎已經被高油價壓得有點喘不過氣了,急于破解高油價這個難題。
在此背景下,沙特若減少出口到其他地區的石油份額,將更多的石油出口到歐美等西方國家,一方面可以賺更多的錢,另一方面也能夠進一步搞好與美歐之間的關系,這絕對符合沙特自身的利益,可謂是百利而無一害之舉。
從全球能源地緣政治格局演變的大趨勢下,沙特采取這種石油出口調整政策或許是這個最大石油資源國的戰略舉措之一,既考慮了現實石油市場的需要,更是在戰略上具有深思熟慮的考量,以適應其在未來能源地緣政治博弈中處于有利地位。
如此說來,沙特調整石油出口政策,或許是目前最為聰明的行為。
三、經濟因素
根據相關消息表示,沙特在亞洲地區僅對中國減少石油供應,而對日本和韓國等其他國家仍然照常供應。
沙特阿美可以給出出口調整的理由,當然理由可能十分簡單,那就是經濟原因,因為歐洲煉油廠可以為進口石油提供更有誘惑力的價格。
在前段時間,沙特阿美宣布將5月運往亞洲的阿拉伯輕質原油價格進行上調,高于基準價格水平9.35美元,幅度可謂真是不小,歧視這種商業行為在經濟學領域被稱為“價格歧視”現象。
不過類似這種“價格歧視”情況在以往歷史上長期存在,這其實也是業內人士長期關注的所謂“亞洲溢價”現象,同樣的石油,賣到亞洲市場的價格要高于賣到歐美市場的價格,似乎有些不講道理,邏輯上也令人覺得說不通,因此也催生了中國能源經濟學術界長期研究和分析的所謂國際石油定價權爭奪的話題。
緊接著不久,沙特阿美再次宣布將運往亞洲和歐洲的原油官方售價再次提高,但是對美國出口售價卻保持不變,這種價格歧視行為顯然更加不合理,其中沙特與美國之間長期維持的同盟關系顯然發揮了重要作用。
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也很好理解,亞洲和歐洲一直以來在國際原油市場上扮演的都是市場買方的角色,而美國是一個石油生產大國,單日的產能突破了1000萬桶,在生產規模上幾乎與沙特持平,而面對石油危機的考驗,“原油買家”自然處于不利地位。
從西方可能提供高額價格的誘惑下,沙特處于自身經濟利益也會選擇西方市場,減少對中國石油供應,增加對歐美和日韓出口符合沙特經濟利益。
政治歸政治,而商業歸商業,商人向來在商言商。
資本的本性是逐利,企業家的本性是賺錢,沒有哪個企業愿意在可以低價購買石油的情況下去購買高價石油,因此商人通過各種可能的變動手段購買俄羅斯的石油便可能成為未來長期存在的現象,包括西方國家的能源企業,也可能成為變相行為的市場主體,這一點都不會令人感到意外。
四、中沙關系因素
無論沙特處于何種考慮采取令人矚目的出口政策,但是可以肯定沙特這次舉動還是確實出乎許多人的意外,因為這個中東最大產油國不久前還表示中國是其“關鍵客戶”,沙特將是中國未來重要的石油供應商,怎么突然之間,說變就變了呢!
世界人都知道,由于中國石油資源有限,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大量的石油資源,每年都會從其他國家購入巨量的石油資源,而沙特一直是中國重要的石油供應之一。
從沙特此次政策調整的新聞報道來看,顯然沙特有意遮掩其官方性質,政府部門沒有發出任何相關聲音,與此同時,中國官方也沒有任何回應。
但本人認為,這次沙特在政策調整之前,肯定提前與中方“通過氣”,尤其是沙特阿美與中國相關大型油氣集團(如中石化等)應該進行過“事先溝通”,或者說,應該是在在經過雙方共同協商之后,沙特才做出這樣的決定,并有意淡化處理這個決定。
從外交關系來看,其實我們都很清楚,中國與沙特一直保持良好合作關系,長期以來形成的能源合作也讓雙方有了高度的信任和很多共同的戰略利益,沙特根本犯不著因為石油貿易這個并非重大事務而將雙邊關系搞壞。
相對來說,從俄羅斯進口石油比較便宜,因為俄羅斯石油本來價格較低而且在當前形勢下還可以提供價格優惠,因此從經濟利益考慮,中國增加從俄羅斯進口石油也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抑制國內輸入性通貨膨脹、經濟復蘇和油氣產業發展等均具有意義。
從邏輯上看,沙特之舉不但不是中沙關系出了問題,而是沙特在平衡美國、歐洲、中國和俄羅斯之間關系的一個戰略之舉,表面看似乎是一個對中國不友好的舉動,但是經過認真思考之后,可以體味其“玄機”,暗藏大國之間戰略博弈中的默契和配合。
長期以來,沙特十分重視與中國的關系,雙方合作十分愉快,甚至前段時間傳出沙特與中國之間石油貿易將實現人民幣結算的消息,本人也曾經撰文分析過這個問題,其實沙特與中國之間能源貿易若完全實現人民幣結算,目前尚未具備現實可能性。
通過沙特進行這樣調整,中國得以以較低價格滿足國內的原油進口需求,俄羅斯得以穩定原油出口市場,沙特得以獲取更高的利潤,中國、俄羅斯和沙特這三個國家實現了三方共贏。
從目前情況分析看,本人認為沙特減少向中國供應石油,應該是經過與中國相關進口企業協商之后的結果。
五、美國因素
從新聞來源看,沙特這次政策調整,信息首先來自美國媒體。
從美國媒體報道來看,思路比較清奇,中國作為第一大原油進口國,70%以上的石油依賴進口,沙特和俄羅斯都是中國的主要石油進口來源國,沙特減少對中國的石油供應,那么中國必然就會出現市場缺口,而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石油便是不二選擇。
從境外媒體分析來看,主流分析比較一致,基本邏輯思維是沙特此舉可能是為了順應美方政策需要,討好美國是其主要考慮因素,才將原本原來計劃出口到中國的石油,轉運出口到歐美國家,而且還“美曰其名”這是由于沙特和美國之間擁有良好合作,雖然這種說法或解釋難以讓人有足夠的信服。
沙特采取政策調整之舉,可以緩解西方對沙特要求增加石油產量的壓力,也可以通過這種炒作繼續維持較高油價,繼續從西方國家獲取高額的經濟利益。
自從油價不斷飆升以來,美西方國家一直給沙特施壓,要求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盡快增加石油產量,一方面抑制國際油價和通貨膨脹,另一方面增加對美歐國家石油出口,進而緩解西方國家能源緊張局面。
然而,物以稀為貴,沙特出于自身現實和長遠利益考量,當然未必為西方馬首為瞻,必須綜合全面考慮全球地緣政治演變趨勢。
根據媒體報道,拜登總統即將訪問中東,當然主要目標國是沙特,在這之前沙特采取調整石油流向之舉,或許就是一種姿態,難免不讓人懷疑其中存在某種聯系。
還有媒體報道,猜測沙特之所以愿意減少對中國石油出口,這與美國近期連續對沙特示好之舉,可能存在著某種因果關系。
有報道說,美國此前與沙特曾經進行了秘密會談,美國表示將會歸還紅海蒂朗和塞納菲爾兩座島嶼給沙特,至于消息是否屬實,暫時還沒有任何官方證實。
從邏輯上分析,沙特此舉十分聰明,既多轉了錢,又完成了美國安排的任務,還幫助歐洲解困,又不得罪俄羅斯和中國,真可謂一舉多得。
不過,對于美歐來說,折騰俄羅斯,求助沙特,最后可能就是“搬起石頭來砸自己的腳”,因為制裁俄羅斯效果有限,俄羅斯石油出口可能沒有減少,國力仍然沒有被壓制,軍事實力繼續維持,在俄烏沖突中占據著主動優勢。
如此說來,美歐如此折騰一番,讓自己深受能源短缺之苦,承受高油價之累,這又是何必呢?沒將俄羅斯弄死,自己卻被大得遍體鱗傷。
美國想方設法限制俄羅斯石油出口,結果卻幫助普京解了燃眉之急,或許我們不得不說,這可能有是拜登政府的重大戰略失誤。
從表面上看,沙特這一操作也可以理解為迎接美國總統拜登訪問的預熱,給人印象是,對美國示好,同時疏遠中國。
那么,實際情況真是如此嗎?本人回答是:未必!
從最近幾年來看,美國與沙特之間的關系已經在悄然改變,已經不是幾十年前那種“親密無間”或“鐵板一塊”的盟友關系了,尤其是在現任美國總統拜登上臺以后,兩國關系曾經一度達到了“冰點”。
曾幾何時,特朗普總統對沙特保持親密關系,甚至在諸多敏感問題上,都可以對沙特放縱,或者刻意示好。
然而,拜登總統并非如此,在其競選開始時就對沙特展現出十分不友好的態度,不但公開用“人權問題”來攻擊沙特,甚至還揚言要讓沙特政府淪為“賤民”。
當然,“胳膊擰不過大腿”,沙特之所以減少對中國石油供應,這當然與美國存在一定關系,或許美國對其施壓也是一個因素。
作為綜合實力世界第一的美國,其威懾力和影響力對于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不可能對其小覷,沙特也不可能例外,因此在對美關系上一直保持謹慎態度。
實際上,美國一直沒有遠離中東,就沙特本身而言,周邊還環繞著以色列、伊朗這樣的強勁對手,如果與美國翻臉,那么自身安全保障可能會出現問題。
因此,沙特不可能過分得罪美國,即使想賺錢,也必須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賺錢,這其實也是無奈之政策選擇。
六、歐洲因素
歐洲能源危機已經非常嚴重,部分企業開始停產,部分民眾開始砍柴取暖。
沙特在這個時候減少中國石油供應,應該主要是為了滿足歐洲市場需求。
沙特減少對中石油供應,但同時增加了對西方國家的石油供應,這當然反應了沙特對全球石油貿易格局演變的自然反應。
俄烏沖突,導致美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能源制裁,西方國家自然面臨石油短缺局面,甚至出現供應危機,她們將尋求石油資源的目光自然伸向沙特這個具有豐富油氣資源的國度,其實這很符合邏輯。
俄烏沖突,對于全球能源格局產生了重大沖擊,對國際關系當然也會造成影響,而且這種沖擊和影響尚未見底,未來走勢還難以判斷。
從歐美國家戰略看,遏制俄羅斯發展,消耗俄羅斯的國力,降低俄羅斯在全球事務中的影響力,進而維系在以美西方為中心的全球治理體系中的霸權地位,這就是美西方國家的戰略目標,也許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都是美西方國家的必然選擇。
如果中國和亞洲國家增加從俄羅斯石油進口,那么勢必沖擊美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制裁的效果,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對沖了美西方的戰略利益,這肯定會引起美西方國家對中國和印度的不滿,甚至在未來不排除可能實施連帶制裁措施。
當然,也有些媒體做出分析,美西方國家可能采取與沙特合作方式,通過大量購買沙特石油方式,刻意讓沙特減少對中國石油出口,進而抑制中國經濟發展。
諸多政治和經濟因素疊加在一起,影響了國際大宗商品的平穩發展,俄羅斯的石油出口也有了一些不穩定的因素,很多從俄羅斯進口石油的國家也都把目標轉向了其他國家,而其中資源豐富的沙特便成了心儀的對象。
歐盟等國把目標轉向了沙特,沙特也表示盡管石油供應緊張,依然會滿足歐盟等國家的石油需求,那么如何滿足呢?是增產還是市場結構調整呢?
從數據上來看,中東地區確實已經增加了對歐盟的石油供應量。
目前,全球能源貿易格局正在出現具有戲劇性的改變,歐洲人在這次因俄烏沖突而導致的能源危機中成為最大的受害者,為了所謂的價值觀,放棄了俄羅斯長期以來為其提供的廉價石油,不得不舍近求遠,不得不增加從中東和美國進口石油。
另外,歐盟原有的大批煉油設備長期為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進行加工,其實并不適合用于來自美國的頁巖油和沙特石油的加工,這又迫使歐盟不得不重新購買新的煉油設備和裝置,煉油廠改造也需要花費大量資金。
可以說,由于能源短缺,不少歐盟企業已經停產。
對于歐盟來說,目前只能硬著頭皮,砸鍋賣鐵地解決能源問題。
其實,歐洲不少國家還在偷偷地購買俄石油,美國也開始說,需要放開對俄羅斯石油出口的禁令,但需要附加價格約束條件,也就是說,你俄羅斯可以出口,但必須低價出口,目的是為了抑制全球普遍存在的通貨膨脹。
七、對中國石油進口構不成影響
上述這件事情不但引起國內媒體和公眾的關注,而且自然在第一時間引起了西方媒體的過度解讀和各種五花八門的猜測,其中不乏某些媒體刻意炒作,將這件事情與國際政治掛起鉤來,比如說,沙特在積極響應美國拜登政府的“石油政策”,其實就是有意配合歐美政治需求,在石油市場上服從歐美意愿。
從這些西方媒體的刻意炒作之下,許多人便可能猜測,中國與沙特之間的外交關系可能出了問題,沙特已經“背棄”了中國,完全倒向西方,要看西方眼色行事。
如此一番炒作,讓許多國人感到擔心,已經有不少人擔心沙特中國對沙特這一舉動是否有應對措施?沙特減少石油供應對中國國內成品油價格是否會產生影響?中國石油進口是否會受到影響?有沒有可能出現市場短缺?如此等等,輿情紛紛。
對于中國來說,應對措施并不缺乏,沙特雖然是中國最大的石油資源來源國,但并不是唯一石油進口來源國,其中俄羅斯早已經成為中國重要的石油貿易伙伴國,增加從俄羅斯進口石油自然便是對策之一。
對于沙特這次調整石油出口流向,美國媒體在報道中也表示,這種政策調整對中國或許也是一件好事,這有助于中國調整石油結構和拓展其他石油進口渠道。
當然,沙特采取這種“神操作”,減少對中國石油供應,同時增加對歐美和日韓國家石油供應,雖然說是為了緩解歐美國家的石油緊缺危機,但是對中國發展也敲起了警鐘,也就是說,石油市場供應不是一成不變的,一旦發生變化,就可能出現問題。
沙特之舉,對中國會產生影響嗎?是不是可能沖擊中國國內成品油供應市場?
在我看來,上述這件事對中國石油貿易格局會產生一定影響,但是總體上對中國能源貿易格局和能源安全保障的影響十分有限,甚至完全可以忽略其影響。
反而,從俄羅斯進口石油,總體上成本有所下降。
不過,有沒有影響可能并不是關注的重點,重點在于中國對任何國際能源市場的變化或變動都不能無動于衷,而是在日益復雜的能源地緣政治博弈中,時刻牢記能源安全保障這跟弦,在戰略上始終保持敏感應對措施。
目前,國際油價持續維持在110-120美元的高位,而俄羅斯受到西方石油禁油令的影響,石油價格已經降低到了80美元左右,中國增加從俄羅斯石油進口在經濟上當然更加核算一些。
對于俄羅斯而言,由于美國和歐盟實施石油貿易制裁,導致其石油出口受困,迫切需要尋找其他買家,價格優惠促銷必然成為其重要手段之一,將石油出口到亞洲經濟大國,比如中國和印度等,便是當然選擇。
如果中國能夠大量增加從俄羅斯進口石油,那么無疑對俄羅斯來說就是支持,既能為俄羅斯石油找到銷路,又能緩解俄羅斯國內經濟窘境。
俄羅斯石油主要出口國除了歐洲以外,其實就是中國,這也是沖突發生以來,俄羅斯向出口出口石油快速增加的基本原因。
2021年,中國從沙特進口原油占全國進口原油總量的比重為17%,沙特是中國從國外進口原油的第一大進口來源國。
對于中國來說,能源安全生命線不可動搖。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家,擁有龐大的工業體量,汽車保有量早就成為全球第一,因此石油早就成為了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能源。
中國一旦石油進口途徑受阻,將會對經濟社會基本面造成嚴重沖擊。
八、加劇全球能源貿易格局演變
沙特石油儲量占全球總儲量的16%,單日產能超過1000萬桶,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國。
本人認為,從戰略角度來說,沙特之舉對于中國和俄羅斯來說也是利好。
自從俄烏沖突爆發以來,西方國家,尤其是美歐等國對于俄羅斯石油已經采取了嚴厲的制裁措施,預計未來幾年時間里俄羅斯對西方國家石油出口逐步減少,甚至有可能減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石油出口量。
如此說來,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資源國來說,過去巨額石油出口,如果找不到買家,那么國際石油市場必然面臨失衡狀態,油價高企、震蕩、劇烈波動將影響到全球經濟和能源供應鏈和產業鏈,受到殃及的不僅僅是俄羅斯,而是整個世界。
對于俄羅斯來說,不可能束手待斃,只能尋求歐美之外的其他市場,流向必然發生重大轉移,從西轉東,而中國必然是重要目標國之一。
因此,從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和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來思考,中國增加從俄羅斯進口石油進口便是順理成章之事,一方面可以增加能源安全系數,另外一方面可以緩解俄羅斯受到歐美石油制裁帶來的困境。
對于中俄雙方而言,沙特之舉或許十分有利,不僅能使中俄之間能源貿易額度大幅度增加,還將促進中俄能源之間進一步深度合作,戰略伙伴關系將更加緊密,顯然對于目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主導的全球秩序是一種沖擊,多極世界將逐步取代單極世界,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沙特增加對歐洲石油出口,看似是幫助歐洲解決能源危機,但實際上也導致大量以非美元或非歐元結算的低價石油流向國際市場,市場上或許根本就不會出現西方人預料的那樣出現嚴重石油短缺,因為你西方人不買俄羅斯的石油,并不意味著其他國家也不買俄羅斯的石油。
沙特這樣“左手騰右手”,既滿足了西方的要求,又不必增加石油產量,繼續保持國際石油市場“緊俏”、“高價”狀態,源源不斷地賺大錢,何樂而不為呢?
總而言之,沙特減少對中國石油出口,無論對于自身,還是對中俄甚至是美國,都在邏輯上存在利好,但對于歐洲來說,其實是最不利的,恐怕在購買高價石油之際,還得傻乎乎的對沙特點贊,表揚沙特夠朋友和講義氣。
(本文作者介紹: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一帶一路能源貿易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國際低碳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
責任編輯:陳修龍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