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中國股市有所波動,民間投資受到影響,居民消費也顯得較為疲軟。加上國外各種“中國經濟見頂論”“中國經濟崩潰論”盛行,大家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前景多少有些擔憂。
但我認為上述都是短期問題。總的來講,主要是信心不足。對此,我國有非常充分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金融政策空間,我想這是國內學界的共識,只要把這些政策用好,我們應該可以穩定信心,經濟也能恢復正常增長。
9月24日新聞發布會上,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證監會主席吳清、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云澤的政策介紹,加上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大家的信心明顯恢復,我相信經濟的止跌回升是可以預期的。
對我們國家來講,重要的還是長期的經濟增長,因為我們要實現的目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從長期經濟增長來講,最重要的是生產力水平要不斷提高。怎么樣才能讓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呢?最重要的就是現有的產業必須不斷實現技術創新,新的附加值更高的產業必須不斷涌現。這就是去年以來談得非常多的依靠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從發展新質生產力來講,我覺得我們有很多機會,因為對于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新興產業,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生命科技等,首先我們跟發達國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而且跟其他國家比我國有三大優勢:第一個優勢是人才優勢,我們每年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STEM)畢業生的數量超500萬。第二個優勢是我們有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技術創新或者新產業的出現靠國內大市場可以馬上達到規模經濟,快速在國內國際市場上擁有很大競爭力。第三個優勢是我國有最完整的制造業生態,任何產品、任何技術如果要硬件,我們國內是最齊全的,成本可以是最低的,質量也可以是最高的。這方面表現得非常明顯。比如軟件,美國現在下載量最大的幾個軟件都是中國企業擁有的。從硬件來看,特斯拉在美國發展了十幾年,最高產量也不到3萬輛,一度面臨困境。2019年到中國投資后,第二年就生產了48萬輛,讓特斯拉變成現在市場估值達到6000億美元的最大汽車公司。
另外,國內電動汽車、無人機、太陽能板、鋰電池,這些新興產業的優勢已經顯現出來。
當然,我們絕大多數產業還是在傳統產業領域。這方面我們已經有不少國際領先,比如高鐵、家用電器、造船等。其他尚未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仍處于追趕階段的傳統產業,我們也有后來者優勢。在這些領域,我們可以利用引進、消化、吸收作為再創新的方式,這種方式風險成本會比較低。
同時,這些傳統產業也可以利用數字化改造、人工智能制造來實現換道超車。最明顯的就是電動汽車,原來的燃油汽車產業我們長期處于追趕,現在經過數字化、人工智能和電動化,我們的電動汽車已經在國際上領先。從上述優勢來講,我們在傳統產業上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空間非常大。
不管新興產業還是傳統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機遇都很好,但是,也要防止一擁而起、一哄而上。怎樣才能防止呢?最重要的是各地要因地制宜,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把各地的比較優勢發展成市場上的競爭優勢。總的來講,我國比較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還有一些中西部的中心城市,像武漢、成都、西安,這些地方經濟發達、資本豐富、人才又多,可以在新興產業上多下點兒功夫。
中西部其他經濟相對比較落后的地方,它的比較優勢主要還是在傳統產業,可以多利用數字化、人工智能,以及引進、消化、吸收,來實現從追趕型產業變成領先型產業。
當前我們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國際形勢,來自外部的打壓會不斷增加,國內也一定會有一些短期的結構調整引發的波動,包括有效需求不足。但總的來講,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從短期來看,我們有足夠大的政策空間使經濟穩定向好。從長期來看,我們發展新質生產力,不管是新興產業還是傳統產業都存在許多優勢。只要在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把這些優勢發揮出來,我國經濟一定能夠繼續維持中高速增長,到2049年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作者系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略有刪改。
(本文作者介紹:著名經濟學家、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