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伍戈(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初步測算,全年至少要實現3.5%~4%的實際經濟增速,才可能使失業率降至5.4%~5.6%的區間附近。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年初設定的GDP目標往往是全年經濟運行的“錨”。目標越明,動力越強。若上半年增速未達年度目標,下半年政府杠桿率大都顯著抬升,反之反是。在今年特定的困難之下,淡化GDP目標確是務實之舉,“力爭實現最好結果”。這對于宏觀政策意味著什么,整體經濟何去何從?
政策發力:意愿問題?
防疫依然擺在突出位置的情形下,今年以來政府主動舉債的動力似并不如過往強烈。截至6月末,地方債可用限額近2.9萬億元,較年初增長3%,卻尚未積極使用。歷次經濟下行期,財政存款往往大幅減少以增強逆周期調節力度,但今年財政存款增速高于近10年來的中樞水平,或存在“錢趴在賬上”跡象。
政策發力:能力問題?
在“壓實地方主體責任”的基調下,近年來中央與地方事權財權不匹配的矛盾有所加劇。尤其是在當前經濟下行期,一般預算收入顯著萎縮,房地產低迷引致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降,疫情管控持續加大衛生支出,現實中的入不敷出制約著地方“挑大梁”的能力。今年1~6月,我國出現了31個省市的公共財政收入均低于支出的罕見情形。
GDP目標淡化之下,穩民生尤其是穩就業成為經濟中最重要的“錨”,其本質仍取決于合理經濟增速。今年離退休人數顯著抬升,對25~59歲人口的就業壓力形成一定緩解。但高校畢業生規模創歷史最高,下半年青年失業率預計仍將維持歷史高位。初步測算,全年至少要實現3.5%~4%的實際經濟增速,才可能使失業率降至5.4%~5.6%的區間附近。
動用專項債限額空間等增量舉措值得期待,但疫情防控持續下GDP目標的淡化,或將明顯弱化總需求政策的效力。
(作者伍戈系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童、俞濤、曹海巍系長江證券研究員,黎葦、常書杰、高世宜系長江證券實習研究員)
(本文作者介紹: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總裁助理)
責任編輯:王婉瑩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