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中國金融雜志
梁邦海‘西安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科技金融作為“五篇大文章”之首,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和要求。在此背景下,中小銀行構建科技金融差異化發展路徑、推動科技金融提質增效成為其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著力點。
中小銀行發展科技金融的成效和特點
科技金融相關業務指標呈現高速增長態勢
《決定》提出“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近年來,中小銀行聚焦“專精特新”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科創板上市企業等科技行業領先者,加大金融服務力度,科技金融發展成效明顯。2024年上市中小銀行數據顯示,中小銀行科技金融貸款規模總體較小,但增速較快,平均增速超過30%,接近國有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平均增速。同時,中小銀行服務客戶數量不斷增加,不少銀行客戶數增速達到兩位數,個別中小銀行對當地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科創板上市企業的金融服務覆蓋率超過80%。
普遍形成了相對全面、系統的科技金融發展頂層設計
《決定》提出“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中小銀行積極貫徹國家推動科技創新發展部署,普遍將科技金融提升至戰略高度,在科技金融頂層設計方面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其主要舉措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將科技金融融入全行戰略規劃中,或者制定專門的科技金融中長期發展規劃,推動資源配置向科技金融領域傾斜。二是出臺科技金融相關行動方案和指導意見等制度文件,明確發展科技金融的目標、路徑、措施及保障等,為開展科技金融業務提供有力支撐。三是普遍在總、分支行層面設立相應的專門機構,在總行層面,設立科技金融專門部室,統籌管理全行科技金融業務;在分支機構層面,設立特色專營機構和服務團隊,通過專業化的運作和定制化的服務,提高市場響應速度和競爭力。
基本建立了與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治理機制
針對科技型企業高技術、高人力資本投入和輕資產等特點,中小銀行探索建立科創能力評價和激勵考核等科技金融治理機制。在科創能力評價機制建立方面,中小銀行普遍圍繞科技企業的研發團隊、專利技術等指標,自主開發并構建了多維度的科技企業評價體系,全面量化科技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成長潛力。在激勵考核機制建立方面,中小銀行普遍在財務資源配置方面給予傾斜,建立容錯試錯機制,并將科技金融業務指標納入全行所有分支機構綜合經營考核。
服務模式和業務生態體系尚處在探索發展階段
總體上,國有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的科技金融產品普遍涵蓋股票、貸款、債券、保險等方面,且與政府部門、研究機構以及第三方機構等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服務模式和生態系統相對健全。中小銀行盡管不斷豐富科技金融產品“工具箱”,推出適合各生命周期的針對性產品,但主要以貸款產品為主。同時,在構建合作生態系統方面,盡管中小銀行與科技企業和當地政府等機構建立了溝通匯報機制,但渠道上主要依賴于“一對一”的交往和合作,尚未形成規模化的聯盟生態,展業方式尚處在探索發展階段。
中小銀行發展科技金融面臨的主要難點
定制化產品服務的創新力度不足
中小銀行資金、技術和人才有限,在科技金融產品服務創新方面難以投入足夠的資源,使得其在面對市場變化時常選擇跟隨策略,難以匹配科技企業客戶的真實需求,削弱了中小銀行的市場競爭力。同時,由于資源不足,中小銀行往往側重于短期業務的發展,忽視長期技術積累,進一步削弱了科技金融創新能力,難以形成持續性競爭優勢。
風險評估和精準定價的能力有限
在風險評估方面,科技金融涉及風險種類較多,疊加數據處理技術和專業人才不足、風險評估模型的構建和應用缺乏經驗等因素,中小銀行風險評估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有待提升。在定價方面,中小銀行缺乏科學的定價機制和模型,且定價執行的靈活性較低,難以根據市場環境和客戶需求變化進行相應調整,加大了精準定價的難度。
數據信息對業務發展的支撐不夠
科技金融各領域的數據來源廣泛、格式多樣,中小銀行數據收集、處理和分析能力有限,清洗和整合數據的難度較大。即使獲取到數據,由于缺乏先進的數據分析技術工具,中小銀行在實際應用中往往存在數據應用不充分、不深入的問題,無法挖掘到數據信息的潛在價值,導致數據信息對科技金融發展的支撐有限。
地區科技金融生態系統建設不完善
科技創新發展涉及較多行業領域,中小銀行僅靠自身能力獨立發展科技金融不具有可持續性。但實踐中,中小銀行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和平臺,難以與政府、科技公司等建立平等的合作關系,導致數據信息無法獲取、資源無法共享,制約業務發展。
中小銀行推動科技金融提質增效的路徑探索
深耕當地需求:強化專項戰略規劃引領
一是立足當地科技產業行業發展實際需求。準確把握當地科技創新發展的政策導向、生態體系、行業趨勢和融資需求,分析科技企業分布、優勢和特點,明確自身科技金融發展的市場定位、目標客群和行業領域。二是聚焦細分領域制定精細化科技金融發展方案。將自身擅長且具有發展潛力的細分領域作為重點服務對象,制定針對性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方案。三是建立專業化組織體系。在總行層面設立科技金融部(中心)或科創金融事業部,在當地科創中心、科技產業園等科創資源聚集區設立科技特色支行或科創金融工作站,形成科技金融服務網絡。
在強化戰略引領方面,西安銀行通過明確發展方向、建立工作機制、設立專營機構和制定專項制度等方式統籌發力。在明確發展方向方面,以陜西省打造“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模式為契機,努力打造“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一行”科技金融特色服務模式中的“一行”。在建立工作機制方面,推出成立“西安銀行金融推進科技創新工作實施小組”、設立專項審批權限、建立科技貸款審批“綠色通道”、執行差別化貸款定價優惠等舉措,優化工作流程。在設立專營機構方面,在科技企業和商務密集區——高新區設立高新科技支行,通過單設考核計劃、配置優勢資源等方式,為科技企業提供更為專業、快捷的金融服務。在制定專項制度方面,制定了針對發展科技金融的授信、改革創新和融資對接等方面的制度方案,為業務發展提供制度支持。
緊盯目標客戶:完善產品服務“全景圖”
一是聚焦最擅長領域建立差異化服務體系。選擇當地較為了解和熟悉的行業領域持續深耕,集中資源提供差異化信貸政策,并創新推出多層次產品服務體系,滿足科技企業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二是探索科技金融與綠色、涉農和普惠等領域的結合點。中小銀行應充分挖掘“五篇大文章”相互融合發展的市場機遇,引導資金流向綠色、養老、普惠和數字化轉型領域,拓展自身業務范圍。三是創新產品與服務模式。樹立場景化發展理念,深度銜接地方科創產業鏈,設計更加貼合實際的、定制化、便捷化的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實現對企業的“精準滴灌”。
在創新差異化產品服務方面,西安銀行精準對接當地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名單內企業,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科技型企業需求,先后推出“科技金融貸”“技術研發貸”“人才經營貸”“航空助力貸”“科企e貸”等30多款特色產品,涵蓋純信用、知識產權抵押和貼現等多種類型,全面滿足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多元化需求。
融入地方生態:打造科技金融服務品牌
一是加強與地方政府的密切合作。深化與相關政府部門的合作,對接當地科技創新類項目建設,拓展科技金融發展領域。二是加強與地方科技創新園區合作。將科技金融系列產品服務嵌入園區服務平臺中,在助力平臺功能不斷完善和提升服務科技企業效能的過程中,實現自身批量化營銷和獲客。三是加強與各類服務科技企業融資的專業機構合作。充分整合區域內擔保、稅務、創投、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等資源,推動信息互聯互通,為科技企業提供一站式、全方位金融服務支持。
在融入地方生態方面,西安銀行強化多方合作,拓展科技企業客群。在資源整合方面,發起成立陜西省金融學會科創金融專委會,凝聚科創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金融企業等資源,為西安“雙中心”建設搭建融策、融智平臺。在促進互利共贏方面,與“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緊抓“秦創原”平臺建設機遇,圍繞科創企業孵化、科技成果轉化等領域,聚力打造產融一體的科創金融綜合服務體系。
配套專業資源:提升自身專業發展能力
一是推動專營隊伍建設。加強對科技金融員工隊伍的內部培訓、外部交流和實踐鍛煉,強化員工對科技行業、科技企業運營模式、融資需求特點的理解和應用,使其能夠更好為科技企業提供定制化、差異化金融服務。二是強化科技賦能業務發展。引進先進技術,推動科技金融流程優化,及時捕捉行業變化,自動匹配適應性金融服務,實現快速審批放貸,開發線上定制化綜合產品服務,并持續拓寬服務范圍,降低運營成本。三是健全風險評估體系。建立系統性科技金融風險評估體系,及時發現潛在風險并進行預警,建立風險應對機制。
在提升專業服務能力方面,西安銀行著力于人才、科技和智能風控賦能科技金融發展。在專業隊伍打造方面,引進新技術和新崗位急需的各類科技金融專業人才,培育專家型、復合型科技金融人才。在科技賦能方面,應用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推動對科技金融批量營銷獲客、精準定價、客戶畫像等方面的賦能。在智能風控建設方面,通過構建貫穿信貸業務貸前、貸中、貸后全流程的智能風控模型,實現風險管理更加精準高效。
(本文作者介紹:權威、專業、理性、前沿,宣傳金融政策、分析金融運行、報道金融實踐)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