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溫彬、 張麗云
日前央行發布了2023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總體來看,央行對于當前經濟形勢和物價走勢都持偏樂觀態度,強調“當前我國經濟沒有出現通縮”,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總量適度,節奏平穩”。
在形勢研判方面,央行與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大體一致,認為“我國經濟增長好于預期,三重壓力得到緩解,市場需求逐步恢復,經濟呈現回升向好態勢”,但同時指出“當前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國內經濟內生動力還不強、需求仍然不足”。
從國際看,全球經濟滯脹趨勢顯現、地緣政治沖突持續、主要央行政策緊縮效應顯現、國際金融波動加劇等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因素較多;從國內看,消費復蘇動能可持續性受到疫情傷痕效應尚未消退、居民收入預期還在恢復等影響,政府投資撬動社會投資仍存制約,外需可能持續承壓等。所以央行認為下一階段政策還應著力穩增長、擴內需。
在市場更為關注的物價走勢方面,報告特辟專欄4作了詳細解讀。在央行看來,物價階段性回落“與供需恢復時間差和基數效應有關”,認為“5-7月受高基數等影響,CPI將低位窄幅波動”,“下半年CPI中樞可能溫和抬升,年末可能回升至近年均值水平附近”。所以,央行特別強調“當前我國經濟沒有出現通縮”。這一研判,既有“引導穩定社會預期”的意圖,也意味著貨幣政策不會對物價走勢作出響應。事實上,報告發布當天MLF小幅加量但并未降息,已經表明了央行的態度。
基于以上判斷,央行對貨幣政策總的定調是“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總量適度,節奏平穩”。其中,“精準有力”是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定調,“總量適度,節奏平穩”近段時間央行已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由于一季度新增貸款同比大幅多增,M2增速持續處于偏高水平,且已大幅高于社融存量增速,因此央行認為政策力度和節奏可以做一些調整。
在量的方面,報告要求“保持貨幣信貸總量適度、節奏平穩”,相比于去年四季度報告“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平穩增長”略有回調。下一階段,央行將“引導金融機構把握好信貸投放節奏和力度”“有力支持實體經濟健康良性發展”,穩增長的態度仍然鮮明,但力度應不像一季度那么大。
在價的方面,報告強調“保持利率水平合理適度”。報告專欄1專門提到“合理把握利率水平”,指出“宏觀意義的利率水平應與自然利率基本匹配。若利率持續偏高,會導致社會融資成本高企,形成供給缺口和需求萎縮,不利于經濟發展。若利率長期過低,又會帶來產能過剩、通貨膨脹、資產價格泡沫、資金空轉等問題”。
由于目前物價水平偏弱、實體經濟融資需求不足,預計央行將會引導利率水平下調。一方面,繼續“落實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著力穩定銀行負債成本”。3月以來,央行已經引導中小銀行補降存款利率、利率自律機制引入存款定價考核懲罰機制、調整通知存款與協定存款利率上限等操作。另一方面,“發揮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效能,推動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和個人消費信貸成本穩中有降”。在負債成本下調之后,后續貸款利率預計也有下調空間。
在結構性政策方面,報告由去年四季度的“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激勵引導作用”調整為“結構性貨幣政策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同樣體現了政策力度回調、適時退出部分結構性工具的態度。報告刪掉了科技創新再貸款和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保留了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碳減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以及普惠養老、交通物流等專項再貸款,將保交樓貸款支持計劃改為房企紓困專項再貸款和租賃住房貸款支持計劃,這些都進一步體現出“精準”導向。
在風險防范方面,報告要求“持之以恒做好風險防范化解”,不再提“健全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構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長效機制”。根據最新一輪機構改革方案,央行將專注于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監管,金融控股公司日常監管和金融消費者保護職能將劃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所以在風險防范方面,央行更多著眼于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完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密切關注重點領域風險、加快推進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建設、更好發揮存款保險功能等方面。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本文作者介紹: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