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6日 14:12:45
20250516做一個笨功夫的踐行者,慢功夫是開悟的基石
視頻重點:下降通道的生成與識別
關鍵特征:高點次高點序列:第一個高點后,次高點無法突破前高,形成“滑梯式”下降(如周線、日線級別更清晰)。
兄弟連理論:高點為“老大”,次高點為“老二”,后續低點逐步下移,形成“下坡梯子”
無需等待形態完成,早期識別可提前規避風險
圖表熟悉度與“圖感”培養
重要性:對圖表的絕對熟悉(如月線、周線、日線全周期觀察)能快速捕捉形態開頭,預判結尾。
局部服從全局:手機看盤易忽略長期趨勢,需通過電腦復盤全圖,避免誤判
“空間由時間支撐,否則像旱地拔蔥,怎么上去怎么下來。”:快速暴漲的標的缺乏時間夯實,易暴跌。
你對圖表越熟悉,它帶來的價值越源源不斷。長期復盤形成“圖感”是技術分析的核心競爭力
通過規律積累,實現“開頭即知結尾”的預判能力
技術分析的“三板斧”方向
股票漲完后,只有三種結局:
向上:繼續漲(但大漲后很難,就像人跑累了得休息)。
向下:直接跌(比如從100元跌到60元)。
向右:橫盤震蕩(像“躺平”,股價在90-95元來回磨蹭)
為什么電腦“看全圖”比手機看局部更重要?
屏幕尺寸與信息量:電腦是“地圖”,手機是“放大鏡”
電腦大屏:像展開一張世界地圖,能同時看到國家、河流、山脈的整體布局,避免“盲人摸象”
。股市應用:月線看牛熊趨勢,周線看中期波動,日線看短期買賣點——電腦能同屏對比,手機只能來回切換。
手機小屏:像用放大鏡看地圖,只能聚焦局部,容易誤判方向。比如把“短期反彈”當成“牛市啟動
電腦像站在山頂看整片森林,手機像蹲在地上盯著一棵樹——前者能判斷火災風險,后者可能連火苗都看不到。前者是俯瞰,后者是仰視
時間維度:電腦看“一生”,手機看“一天”
電腦全周期:像看一個人的完整人生(童年、青年、中年),手機只能看“今天穿什么衣服”。股市:電腦看
從上市到萬億市值的軌跡,手機只能看這幾天漲跌了多少
手機是“戰術工具”,電腦才是“戰略武器”
如何培養“圖感”?
像認人一樣記圖形:
每天看10張K線圖(像記10個朋友的臉)。
重點記“下降通道”“頭肩頂”“橫盤”這些經典形態(像記住朋友的習慣動作)。
久了就能一眼看出“這股票像上次暴跌前的樣子”。
就像老司機看到前面車突然減速,就知道可能要堵車,不用等導航提醒。
每天看圖,像認人一樣熟能生巧。
熟能生巧,舉一反三
“吃透一個點,熟能生巧,就能舉一反三?!?/p>
“一個案例代表一批同類,吃透一個等于打通一類?!?/p>
深度優于廣度:徹底理解一個模式(如“頭肩頂”),比淺嘗輒止學十個更有用。
復利效應:每天進步1%,三年后就是質的飛躍(1.013??≈37倍)
每天進步1%,執行壓力小,容易堅持?!?/p>
“不怕慢,就怕停;不進步就是退步
微習慣的力量:像“蹣跚小步”走路,看似慢,但長期走得更遠。
雪球效應:小進步像滾雪球,初期慢,后期勢能巨大。
一本書讀百遍,每一遍視角不同?!?/p>
“市場就那些點,反復講是因為一類通百類
360度理解:像劉伯溫“讀百問”,從不同角度重復學習,直到形成本能反應。
肌肉記憶:通過反復練習,將知識轉化為直覺(如老司機看路況
為什么“吃透一個點”比學一堆有用?
炒股同理:徹底搞懂“頭肩頂”這一種形態,下次見到類似的就能秒懂,不用等暴跌才后悔。
每天1%進步有多厲害?
學技術:每天研究1個股票圖形,三年后你腦子里就有1000多個案例庫,一眼能看出漲跌信號。
“不進步=退步”是啥意思?
跑步比賽:你原地休息,別人還在跑,排名自然下滑。
炒股競爭:別人每天學新技巧,你停滯不前,遲早被市場淘汰
總結
少就是多:吃透一個模式(如“頭肩頂”),勝過泛泛學百種。
龜兔賽跑:每天進步一點點,三年后你就是專家。
重復的力量:像老電影反復看,越看越能發現細節。
別停:哪怕每天只學10分鐘,也比躺平強——市場不會等你!
“一天一圖形,三年成妖精; 貪多嚼不爛,慢工出細活?!蓖顿Y,練到本能反應,你就贏了!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