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成人经典在线视频,亚洲午夜18???毛片在线看,丰韵犹存熟妇成人视频在线观看,啪啪导航

設為書簽 Ctrl+D將本頁面保存為書簽,全面了解最新資訊,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載桌面快捷方式。點擊下載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頁 | 新浪導航

72歲王石苦勸年輕人干到老

2023-04-18 14:00:27    創事記 微博 作者: 火星商業   

  中國有句古詩,“人生七十古來稀”,意思是說自古以來能活到70歲高齡的人就不多見。伴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對于老人的定義也越來越多元化,比如,企業家王石就在最近與俞敏洪的一場對談中表示,“現在的老人和過去的老人已經不是一個概念了,60歲到85歲之間仍然是充滿活力的年齡段。”

  者 |李丹 陳暢 周奕航

  編輯 | 韓忠強

  “現在老年人普遍長壽,如果不延遲退休,社保會支撐不住。”談及老年人話題,萬科創始人王石開篇明義,隨后把維度拔高至價值層面:老年人,重要的是繼續為社會創造財富。

  這是4月16日《老俞閑話》的一個場景。節目上,72歲的王石和60歲的俞敏洪相互寒暄,隨后話鋒一轉,一段關于“延遲退休”的討論隨即展開。

  王石是“延遲退休”的積極支持者。在他看來,退休后旅游或培養愛好,這是大眾對退休生活的兩大想象,但“不夠”。一來,不夠有生命活力,二來,不足以讓多數人反復消耗光陰。

  言語之外,王石也的確言行一致。受訪當天,“王石進軍私募基金”的消息在財經圈傳開。眾說紛紜之中,“72歲”的標簽反復出現,似乎在刻意強化其“延遲退休”的形象。

  對談的另一主角俞敏洪則不同。2020年,俞敏洪公開表示“已經在考慮退休”。談及規劃安排,他憧憬自己會去做更多“好玩的事” —— 讀書、旅游、對話型直播,他都想嘗試。對俞敏洪而言,延遲退休雖是社會議題,但關乎個人選擇。

  “延遲退休”不算新話題。相較于王石和俞敏洪的熱搜體質,“延遲退休”四個大字更能引發爭論。近些年,其“支持者陣營”也逐漸從專家向企業家擴容,不僅王石,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攜程董事局主席梁建章都是堅定簇擁者。

  只不過,無論企業家們如何論述“人的社會屬性”“社會的養老負擔”,仍充滿爭議。畢竟,老板們的退休,有強烈的個人意志和自我選擇;普通人的延遲退休,寫滿過勞的疲憊,以及對諸多不確定性的焦慮,在一份媒體的調查問卷中,一半以上的人把票投給了“不知道能不能活到72歲”。

  60歲退休,太早?

  “社會保險金會支撐不住。”這是王石支持“延遲退休”的首要論據。

  此外,王石還把話題升維到了社會生物學,以及人在社會中的價值上。

  ▲

  (圖源/視覺中國)

  “從社會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現在的老人和過去的老人已經不是一個概念了,60歲到85歲之間仍然是充滿活力的年齡段。”交談中,王石目視俞敏洪,娓娓道來。“‘人活70古來稀’的說法已經過時了”,這句話被重復說了很多次。

  緊接著,王石試圖得出結論:既然人到70不一定古來稀,那么基于人的社會屬性,老人想要繼續生存,重要的就是繼續為社會創造財富和價值。“旅游、練書法這些只是修身養性,兩三年就沒意思了。”

  從社會背景到個人價值,王石對于“延遲退休”的看法自能形成邏輯閉環,但也忽略了群體差異。從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專家們、企業家們屢次發聲,后招致吐槽的原因。

  “以后想過60大壽,都得和30歲的領導請假”“65歲退休,還能活到退休那天嗎”“延遲退休之后,這屆打工人的‘35歲’更焦慮了”......在被延遲退休焦慮裹挾的當下,普通人的自嘲里有恐懼,也有無奈。

  這份無奈來自于群體差異: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體制內打工人和體制外打工人,大家的延遲退休可能不是一回事。

  事實上,王石并不是第一位公開為“延遲退休”發聲的企業家。早在延遲退休板上釘釘之前,時年61歲的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49歲的攜程董事局主席梁建章都發表過類似的支持言論。

  “從全世界來看,中國過去的60歲退休算是比較早的。大家這么年輕就退休,國家、社會和家庭需要花很多錢給退休人養老,這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陳東升在2018年接受采訪時表示,過去早退休是為了給年輕人騰位置,現在環境變了,可以慢慢提高退休年齡。

  同年,梁建章接過話筒,繼續為“延遲退休”站臺。其言論與前者大同小異,“打個比方,女性研究生畢業20多歲,然后上20多年班退休,這就意味著其一生中有2/3的時間需要社會支持”。

  “人口專家和企業家都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都需要創造性的解決方案。”梁建章發現的問題是,如果不延長退休時間,未來每個中國年輕人需要繳納的稅、社保會非常高。而他給出的解決方案一目了然:延遲退休。

  如果說王石、陳東升、梁建章是出于“為社會減負”的考量,向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搜狐創始人張朝陽則是把“不退休”三個字刻進了骨子里。

  “人是在勞動中進化,是勞作的命,也沒有什么退休的概念。”這是張朝陽對退休的認知。在他的邏輯里,人生意義等同于勞動,自我價值來源于認真工作。

  大佬為何不退休?

  大佬們也身體力行,活到老干到老。

  在張朝陽看來,人要不斷去奮斗,去成就,去過有意義的人生。

  也正如此,在互聯網中似乎已經“消失”了的張朝陽,59歲年近六旬,卻一頭扎進知識直播,樹立了一個完全割離于企業家的“物理老師”形象。

  相較張朝陽對物理的熱愛,72歲的王石非常注重養生,是全能運動達人,跑步、爬山、游泳,一樣不落。事業上,他雖從萬科退休,卻也活躍在一線,先后通過投資的方式加入體育和碳中和領域,2023年再進軍私募基金。

  66歲的陳東升仍擔任著泰康董事長兼CEO,活躍在各種論壇中發表演講,講大健康、壽命、養老,為自己的公司站臺。

  梁建章今年54歲,大家對他最深的印象是過去幾年親自下場,開啟攜程旅游套餐直播,為了吸引消費者注意,他不惜cosplay扮起唐僧,據悉,他用40余場直播創造了超11億總GMV。

  ▲

  (圖源/視覺中國)

  大佬們老驥伏櫪,呼吁延遲退休背后,“養老金”的情況如何?

  這要從社保中養老金的原理講起。養老金俗稱退休工資,顧名思義就是退休后才能領,主要用于保障公民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做到“老有所養”。

  需要注意的是,養老金由國家、企業、個人三方面共同負擔,國家的部分就是現在年輕人交的養老金。也就是說,養老金的多少除了取決于自己的平均工資和繳費年限外,很大程度也取決于當下社會的平均工資,也即正在工作的年輕人能繳納多少資金進入統籌賬戶。

  然而,近年來,中國老齡化程度逐漸加深,退休的老人在變多,上班的年輕人在變少,出生率在降低,這就導致現在上班的這一代年輕人,一方面承擔著目前養老金的供給,另一方面等自己變老時,卻很有可能發現,那時交養老金的人群減少了。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老齡司司長王海東曾做過預計,“十四五”時期(2021年到2025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突破3億,占比將超過20%,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2035年左右,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不僅老年人在變多,這部分群體的壽命也在變長。《中國可持續發展總綱(國家卷)》預測,2050年,90后開始退休時,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會達到85歲。

  據《中國統計年鑒2022》,2021年,我國老年人口撫養比(中老年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達到20.82%,呈現持續上升趨勢。也就是說,在我國每5個年輕人需要至少贍養1個老人。這個數字在2010年是11.9%,大概8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在老齡化日益加深的未來,養老保障體系未來面臨的挑戰可想而知。

  站在生育率下滑和老齡化加劇的交匯期,中國延遲退休被提上日程。中信證券報告寫道,延遲退休改革具體方案或在2023年正式公布,并于2025年正式實施,預計2055年前后實現65歲男女同齡退休。

  據市界梳理,目前,大部分國家的現行退休年齡通常在65歲及以上。

  英國法定退休年齡為66歲,男女同齡;美國從2021年開始將男女退休年齡從66周歲逐漸邁向67周歲;日本2020年修訂通過的《高年齡者雇傭安定法》提出“企業有義務達成雇傭勞動者工作到70歲”,意味著日本社會或即將正式進入70歲退休的時代;2023年4月,法國政府將法定退休年齡由62歲推遲至64歲。

  怎樣才能體面養老?

  面對這樣的趨勢,許多中青年人對養老的預期也從“靠國家”逐漸向“靠自己”轉化。

  與之相對應的是,國家養老體系中第三支柱被寄予了厚望——以個人養老金為主體,通過個人儲蓄或理財的方式,民眾可以設立合理的長期投資專戶,提升個人退休后的養老金替代水平。

  2022年11月,自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推行后,不少用戶開立資金賬戶,并向其中存入了數額不等(1.2萬元以下)的資金。有人選擇保守的存款類產品,有人選擇基金和理財產品,以期獲取一定的投資收益。

  值得關注的是,個人養老金作為個人的長期投資專戶,目前仍存在投資產品單一的問題,每年的存入金額上限僅有1.2萬元。且賬戶內的資金,要等到退休后征稅3%才能一并取出。

  而對于追求高品質生活的用戶而言,僅僅依靠養老金生存遠遠不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想要“體面養老”,更多還是要依賴自身的財富積累。

  ▲

  (圖源/視覺中國)

  在社交媒體平臺上,關于“有多少錢才能體面養老”的討論中,83年出生的李倩表示:“除了基本的日常開支,文化旅游也是一筆很大的開銷,最重要的是預留一大筆錢用于醫療準備……考慮到通脹因素,沒個幾百萬是不行的。所以年輕人們,努力攢錢吧,奮斗才是唯一的出路。”

  對于剛畢業不久的南星來說,養老是一個陌生的話題。但老齡化趨勢影響之下,她也開始考慮為未來的養老生活做準備。“我的資產不多,現在就是開源節流,能省一點是一點。我打算學一學理財,等到有些錢了再適當進行一些投資。”

  剛剛起步的人生,就要面臨老無所依的焦慮。當意識到畢業不久的小朋友已經在考慮養老問題時,小蘭苦笑表示:“太難了,每個月除了房貸車貸, 現在看來還要為養老做準備。”

  90后林達則表明了自己的決心——他想在不依靠兒女的基礎之上實現體面養老。因此,他將收入和存款分成了三部分:40%用于理財投資,30%作為流動性資金用于生活開銷,剩下的30%用來儲蓄。截至目前,32歲的他已經存下了將近100萬元。

  除了投資理財之外,許多人也在財富能力允許的情況下,將保險作為自己的養老保障之一。

  以51歲的王甜為例,她在2023年春節期間購入了一款壽險產品。“我買的是三年期壽險,每年交10萬元,三年期產品,到了第四年可以回本,如果一直放在賬戶里可以享受3.5%的復利遞增。”談及購買保險的原因,王甜表示:“我很快就要退休了,趁現在財富狀況允許,為養老早做打算。”

  無獨有偶,家住北京的80后王明,也在2022開始買入國家試點的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每個月存上3000元,到60歲退休時大概可以每月領上6000元,無疑,這也能讓他的退休生活多一份保障。

  由此可見,部分即將步入養老階段、亦或是正在打拼的年輕人群,已經開始盡自己所能為養老做準備。如同林達所言,養老政策隨時變化,可能直接影響晚年生活質量,我們沒有商業大佬們的底氣,只有錢在手里才是最踏實的。

  (文中林達、王明、王甜、小蘭、南星、李倩均為化名)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