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探因A股IPO“撤單潮” 門檻提高 形勢變化 自身瑕疵
◎胡嘉樹
進入下半年,A股IPO終止數量仍在增多。據上海證券報記者統計,截至7月24日,2024年以來共有339家企業IPO終止,其中深市158家、滬市127家、北交所54家。334家系公司主動“撤單”,占比超過九成。
IPO“撤單潮”背后,是否反映出申報企業質量不佳,有帶病闖關之嫌?記者采訪了解到,擬IPO企業“撤單”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響:一是IPO政策調整,相關板塊上市門檻提升;二是宏觀經濟形勢變化,部分行業周期性變化導致企業經營業績波動;三是擬IPO企業自身存在瑕疵。上述三重因素所影響的擬IPO企業占比分別約50%、20%和20%,剩余10%則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影響。
那么,擬IPO企業“撤單”后將何去何從?記者注意到,近期有個別“棄考生”已成為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的“座上賓”,擬借道并購實現A股上市;還有部分企業評估自身板塊定位后,改道北交所、港交所等市場;大多數企業則暫時選擇“按兵不動”,待IPO政策及市場環境進一步明朗,或企業經營業績明顯好轉之后,再擇機啟動上市之路。
盡管IPO階段性收緊后,備考企業出現一陣“撤單”小高潮,不過整體來看,今年A股IPO仍保持有序節奏,2024年已有48家公司登陸A股市場,合計籌資351.46億元。
超九成IPO終止系主動“撤單”
從擬上市板塊來看,339家IPO終止企業中,擬申報深交所上市的公司有158家,其中主板49家、創業板109家;擬沖刺上交所上市的公司為127家,其中主板69家、科創板58家;北交所則有54家。
從IPO終止階段來看,申報滬市主板上市的勝華波系IPO上會被否;微策生物、晶奇網絡、一通密封和菲鵬生物等4家申報創業板的公司則在注冊階段終止IPO;其余公司均是主動“撤單”,占比超過九成,其中不乏已過會企業。
進一步看IPO審核時間,近八成企業是2023年申報IPO獲受理(含IPO平移項目),57家公司于2022年申請獲受理。大部分公司從申報至“棄考”時間為1年左右。4家注冊階段終止的公司,從申報到撤回用時超過2年;而時間最短的公司申報IPO不到6個月即迅速離場。
從行業分布及企業類型來看,制造業公司、民營公司占多數:61家公司來自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44家來自專用設備制造業;32家來自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26家來自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
IPO政策調整或是“撤單”主因
記者采訪了解到,此輪IPO“撤單潮”背后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IPO政策調整,相關板塊上市門檻提升,占比約50%;二是宏觀經濟形勢變化,部分行業周期性變化致企業經營業績波動,占比20%左右;三是擬IPO企業自身存在瑕疵,占比20%左右。
具體而言,IPO政策調整主要包括板塊上市門檻提升、嚴查發行前突擊“清倉式”分紅、監管鼓勵科技創新、對部分衣食住行等消費類公司嚴控等各類情形。
創業板IPO“撤單”公司中,有不少或因最新一期業績難以達到政策修訂后的“最近兩年凈利潤均為正,累計凈利潤不低于1億元,且最近一年凈利潤不低于6000萬元”的門檻而選擇離場。具體來看,公司業績不達標,或受到宏觀經濟形勢、行業周期性變化等多重因素影響。
天元航材招股書顯示,公司2020年度、2021年度、2022年度和2023年1月至6月的凈利潤分別為1655.90萬元、5867.17萬元、1.11億元和1994.91萬元。初步估算,2023年上半年凈利潤為2022年全年的18%,進一步對比新規的6000萬元凈利潤門檻,其2023年上半年僅完成了33%,下半年業績能否強勢增長達標或存不確定性。公司也在招股書中表示,業績受到宏觀經濟、下游市場的最終需求、原材料價格、市場供需關系等因素的綜合影響。
發行前突擊清倉式分紅也是IPO審核關注的焦點。記者發現,過會一年多卻遲遲未提交注冊的小倫智造,因遞交招股書前有突擊現金分紅行為被交易所及市場質疑。
此外,監管層鼓勵科技創新、對部分衣食住行等消費類公司嚴控,也使得一批公司IPO止步。例如,申報創業板未果的宇谷科技,作為一家“為外賣騎手換電池”、主要提供電動兩輪車充換電設備和服務的企業,其技術創新性及核心技術是否存在較高技術壁壘被深交所兩度追問。
記者梳理“撤單”公司IPO問詢情況發現,大部分申報科創板、創業板的企業,板塊定位和創新成長性被交易所重點關注。多家公司因發明專利取得時間較早、研發費用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較低等情況被交易所及市場質疑。
小倫智造就是其中一例,公司2022年申報IPO獲受理。從問詢情況來看,公司研發費用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與同行業可比公司相比較低,且公司的發明專利取得時間均為2014年及以前,是否符合創業板定位在兩輪問詢中均受到監管關注。無獨有偶,2023年申報IPO獲受理的丹耀光學也因發明專利主要集中于2019年前在問詢階段被交易所質疑。
還有部分擬IPO企業或自身存在瑕疵、短板,申報材料不過關,未能回復交易所發出的問詢函或財務資料過期后未再有更新便匆匆撤單,如個別企業申報半年即“棄考”。
“棄考生”何去何從?
IPO終止后,300多家“棄考生”接下來有何打算?一名從事IPO業務的律師向記者表示,這些公司通常有并購重組、轉戰其他板塊、重新“備考”等選擇。
今年以來,由于IPO門檻提升、監管大力支持并購重組,不少公司在IPO失利后選擇與上市公司進行“聯姻”,借道并購重組實現“曲線上市”。具體來看,匯倫醫藥曾于2022年8月啟動科創板IPO輔導,但未見后續進展。今年3月,新天藥業公告擬發行股份收購匯倫醫藥。同樣,今年6月納芯微公告,擬以現金方式收購曾接受科創板上市輔導的矽睿科技旗下的重要資產麥歌恩,矽睿科技的IPO進程或將因此改變。
轉戰北交所或境外板塊上市也是不少“撤單”公司的選擇。例如2016年開始“沖A”的毛戈平,其2021年過會后一直未獲得中國證監會批文。2023年公司IPO平移至上交所進行審核,今年1月主動“撤單”,隨后于4月8日遞表港交所主板IPO。2019年12月申報科創板IPO“折戟”的晶科電子也于今年2月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聚星科技、鼎佳精密、奧美森等則從深交所“撤單”后選擇轉戰北交所。
此外,也有不少公司撤單后選擇“按兵不動”,等待行業回暖業績轉好后,再擇機啟動IPO。記者關注到,伴隨IPO“撤單潮”,也有不少“新生”順利進入A股市場。據統計,2024年已有48家公司登陸A股市場,合計融資351.46億元。

責任編輯:江鈺涵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