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世上再無馬永偉

【緬懷】世上再無馬永偉
2024年10月11日 23:01 市場資訊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來源:喻觀財經

  作者:俞燕

  10月12日上午,八寶山告別館蘭廳,人們將走進這里,送別一位老人。

  四天前(10月8日),原中國保監會首任主席馬永偉,在北京病逝,享年82歲

  在馬永偉82年的人生中,有近40年奉獻給了金融業。他最初在中國人民銀行(下稱“央行”)分支機構開啟職業生涯,后來先后執掌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農行”,601288.SH,1288.HK)和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人保”,601319.SH,1339.HK)。

  1998年原保監會成立后,馬永偉出任首任主席成為唯一一位執掌過銀行和保險兩類金融機構的金融監管部門掌舵者。

  馬永偉執掌原保監會期間,正值保險業的初級階段。執掌原保監會的四年間,馬永偉風雨兼程,帶領同事們立章建制,初步建立起保險監管體系。

  2002年,馬永偉到達60歲退休年齡,轉任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委員,依然關心著銀行業和保險業的發展,積極地為行業的發行建言獻策。

  筆者猶記初次看到馬永偉的時候,是在某一年的全國保險工作會議上。他看上去精神抖擻,面容清癯,身形挺拔,像是約摸四十多歲的樣子。”比實際年齡顯得年輕得多“,成為他留給筆者最深刻的印象。

  2019年,業界忽然傳出一個消息:時年77歲的馬永偉突發腦溢血,從此纏綿病榻,令聞者無不扼腕嘆惜。

  他的大學校友、在中國人保時期搭過班子的中國人壽集團原董事長王憲章,則在次年因心臟病辭世。他在中國人保的前任掌舵者李裕民,亦已在2023年病逝。

  “那堪數十年,親舊凋落盡。”一個個老去的背影,慢慢走進歷史的云煙。我們所能做的,只有緬懷。

  掌舵農行九年

  生于1942年的馬永偉,是金融專業科班出身。1962年,在遼寧丹東成長的他,考入本省著名的遼寧財經學院(現東北財經大學)財政金融系,從此命運便和金融業聯系到一起。

  遼寧財經學院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唯一完整保留的財經類本科院校,輸送了一大批赫赫有名的金融業高層。比如,曾任央行副行長和工行行長的劉廷煥,是馬永偉的同屆同系同學。王憲章則在前一年考入對外貿易系。

  此外,原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原銀監會紀委書記杜金富,原證監會副主席莊心一、原建行董事長王洪章、國家開發銀行原行長鄭之杰等一批各有建樹的金融業高層,皆出自該校。

  大學畢業時,根據彼時大專院校畢業生分配政策,馬永偉在1968年南下來到大別山腳下的安徽省六安縣,開啟了職業生涯,成為央行六安地區中心支行的一名會計。

  不久之后(1969年4月),馬永偉來到六安縣燕山林場,當了一名會計。

  同年10月,原本留校任教的王憲章,走出大學校園,成為中國銀行大連分行保險科的員工,也成為一名金融從業者。此時南北相隔的兩人,命運的齒輪還沒有轉動。

  兩年后(1971年5月),馬永偉回到央行六安中心支行,從事會計和信貸員等工作。

  1979年2月23日,此前已三度撤銷的農行,再次獲批恢復成立。農行的成立,開了設立國家專業銀行的先例,首次打破了大一統的傳統金融體制格局。

  從央行分離出來后,亦有一批央行系統的人員加入農行,比如當時有“人行大才子”之稱的劉鴻儒,便在農行恢復成立之初,從央行辦公廳主任調任農行副行長。兩度出任農行行長、后來任中國人保總經理的李紹禹,亦來自央行。

  農行成立時,馬永偉選擇加盟農行六安地區中心支行,由金融監管者變為金融從業者。

  僅用了15年時間,馬永偉便從分支機構的基層員工,一步步成長為農行掌門,亦成為農行歷任行長中,少見的擁有比較完整的農行總分層級從業履歷的一位。

  扎根安徽期間,馬永偉還在安徽省政府財貿辦公室工作了一年多(1981年)。彼時在安徽財政領域,還有一位日后的金融高層——后來成為建行第二任行長和證監會第二任主席的周道炯。

  周道炯深耕安徽財政領域30余年,官至安徽省財政廳廳長,后來出任分管財政等領域的安徽省政府秘書長。

  1984年,周道炯北上出任第二任建行行長。同年6月,馬永偉亦告別安徽,同樣北上京城,出任農行副行長、黨組成員。

  一年后(1985年6月),馬永偉“轉正”成為農行行長、黨組書記,那一年他才43歲,成為最年輕的行長,被人們親切地稱作“小馬行長”。

  馬永偉后來回憶,執掌農行,是他人生旅途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

  馬永偉上任的同年,時任農行江蘇省分行副行長戴相龍亦北上出任農行副行長,與馬永偉搭班子。多年后,他們分別執掌央行和原保監會,共同建立了金融監管聯席會議制度,探索金融監管協調機制。

  馬永偉執掌農行九年,是彼時歷任行長中執掌時間最久的一位。在其任內,農行經歷了向國有商業銀行轉軌的重要階段。

  1993年12月25日,紫光閣發布《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轉型,實行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分離,組建組建國家開發銀行(下稱“國開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下稱“農發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三大政策性銀行。

  在這一輪金融體制改革中,涉及農行的主要是參與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以形成政策性、商業性銀行、合作金融組織(農信社)密切結合的農村金融體系。其中一個改革動作便是將農行的農業政策性貸款移交給新設的農發行,另一個則是劃轉農信社的管理權限。

  前一項改革在馬永偉任內實現,1994年4月,農行向農發行劃轉了絕大部分政策性業務。

  馬永偉執掌農行期間,農行還在1987年率先在銀行系統實行貸款質量四級分類,并在國有行中率先實行不良貸款的四級分類和清理壓降工作。這項工作的具體負責人便是時任農行副行長戴相龍。

  此外,農行1992年參與創辦了兩家證券公司,一家是總部位于上海的國泰證券,是彼時跨行業、跨部門、跨系統和跨地區的全國性證券公司。另一家是總部位于深圳的南方證券。

  前者后來成為國泰君安證券的前身,后者則在2004年1月因破產被行政接管,次年8月其營業部和投資業務并入新成立的中國建銀投資證券。

  在這兩家證券公司的發起人股東名單里,皆有中國人保。與農行共同發起成立這兩家券商的同年(1992年),中國人保還與包括農行在內的四大國有銀行簽了銀保代理業務,拉開了日后保險業銀保合作的序幕。

  馬永偉與中國人保,則在兩年后產生了命運的交匯,他的人生新篇章也要拉開帷幕了。

  雖然離開了農行,馬永偉給農行人留下了專業能力強、平易近人,厚待員工、注重培養人才等深刻印象,很多基層普通員工都和這位“小馬行長”有過近距離接觸。

  領銜人保改革

(左二為王憲章,左三為馬永偉)(左二為王憲章,左三為馬永偉)

  1994年7月27日,馬永偉揮別農行,跨界進入保險業,出任中國人保董事長、總經理、黨組書記

  彼時,中國人保這個“保險業長子”的掌門,多出自央行或國有大行。比如,馬永偉的前任李裕民,加入中國人保前曾任中國銀行副行長、黨組副書記。曾兩度擔任農行行長的李紹禹,在上世紀60年代亦曾任過中國人保總經理。

  據原《中國保險報》報道,在中保大廈10樓會議室,時任中國人保黨組副書記、副總經理王憲章,代表領導班子歡迎馬永偉的到來。這兩位遼寧財經學院的校友,在多年之后成為了同事。

  彼時,王憲章還向中國人保的同事們這樣介紹馬永偉:

他不僅精通金融業務,乒乓球也打得非常好,是國家一級運動員。

  馬永偉從此開啟了四年的人保生涯。在他執掌的四年間,中國人保經歷了兩次重大改革。

  上任僅一周(1994年8月4日),馬永偉便赴北戴河參加了金融改革發展座談會。紫光閣在會上宣布,要把中國人保分拆成財產保險和人壽保險兩家公司。彼時,保險業財、壽險分業經營,已成為既定的發展方向。

  改革方向確定后,馬永偉為中國人保制定了 “三步走”的改革方案:一是產壽險分業,二是政策性保險和商業性保險分離,三是股份制改革,而改革的目標則是將其改革成為“商業性保險公司”,改革的重點是在轉換經營機制上下功夫。

  根據改革方案,“老人保”變成了“一拖三”模式:設立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下稱“中保集團”),下設中保財產保險有限公司、中保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中保再保險公司三家專業子公司。

  1996年7月,中保集團獲批成立,馬永偉出任中保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黨組書記。 

  不過,中國人保的命運很快又要發生變化。

  1997年,為了增強防范和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建立與我國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金融機構體系、金融市場體系和金融監管體系,一場金融改革轟轟烈烈地拉開了帷幕。

  1997年11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對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管理體制進行改革,此舉被高層視為是“我國金融體制的根本性改革和制度創新”。

  該次會議確定了成立中央金融工委、金融機構系統黨委、證監會和原保監會。其中,保險業的改革主要有兩大議題,一是成立原保監會,二是關于中保集團的去留。

  1998年7月,紫光閣召開專題會議,商討保險業的改革事宜。

  彼時媒體報道,馬永偉在會上表示,如果需要對幾家子公司加強領導,可以保留“中保集團”,否則不如撤銷。而一些其他參會者的建議則是,在中保集團為基礎上組建原保監會。最終,會議決定撤銷中保集團。

  于是中保集團迎來了又一輪改革:其旗下的中保財險、中保壽險、中保再保險三家分公司變成一級法人,成為獨立的專業保險公司。

  撤銷中保集團,產險、壽險、再保險三家子公司改建為一級法人,其中,中保財產保險公司更名為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并繼承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品牌;中保人壽保險公司更名為中國人壽保險公司,中保再保險公司更名為中國再保險公司(中國再保險集團的前身)。此外,中保集團所屬的海外經營性機構,則全部劃歸香港中國保險(集團)公司(中國太平保險集團的前身)管理。

  中國人保這個“保險業長子”,從此開枝散葉。干部和員工,也隨之各自分流,其中一部分人”分流“到了原保監會。

  馬永偉這位中國人保的掌門,也在這次改革中轉換角色,再次成為金融監管者。

  拓荒保險監管

  在原保監會成立之前,保險監管由央行代管。1995年7月,央行成立保險司,對內資保險機構進行監管,時任央行非銀行司副司長馬鳴家出任保險司首任司長,被業界稱為“中國保險監管第一人”。彼時該司只有20余人,監管力量嚴重不足。

  1997年12月1日,央行接管永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為期半年),這成為我國首例保險公司被接管的案件,并成為原保監會成立的重要動因。

  1998年11月18日,原保監會掛牌成立,專司保險監管,標志著我國保險監管體制開始走向法制化、現代化、國際化。

  原保監會最初的辦公地點就在位于阜成門內大街410號的中保大廈(現為北京農村商業銀行總部)。不用走出大樓,時年56歲的馬永偉就踏入了一片新的領域:成為原保監會首任主席

  彼時原保監會領導班子里,還有從央行行長助理調任副主席的唐運祥,他自2000年起成為中國人保的掌舵者,執掌七年。后來成為第二任主席的吳定富,彼時則出任副主席。

  原保監會成立之初,下設8個職能部門,98人中,有三分之二來自中國人保。

  與此同時,原保監會派出機構的組建工作亦在逐步推進,到2001年4月底已完成組建。

  對于剛剛成立的原保監會來說,保險監管體系百廢待興。作為首任掌舵者,馬永偉上任后便著手建章立制,培養保險專業人才,并提出了保險業的發展方向和目標。

  針對彼時保險行業存在的市場秩序混亂、經營管理粗放、資產質量低下、壽險潛在風險較大等亂象,馬永偉提出保險監管工作整頓市場、完善內控、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并開始系統性地搭建保險監管組織體系框架,啟動保險監管制度建設。

  2000年1月,原保監會出臺《保險公司管理規定》,并相繼出臺了保險機構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保險財務會計制度和報表監管、人壽保險精算、產品信息披露、保險資金投資證券投資基金管理等一系列規章制度。

  在完善保險負債端監管、探索保險產品創新的同時,馬永偉在1999年10月29日簽發了《保險公司投資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開閘保險資金間接入市,打開了保險資金運用走上專業化、市場化的道路。

  2000年1月,馬永偉還對媒體表示,下一步原保監會還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研究拓寬保險資金運用渠道。

  基于保險監管存在重機構設置、輕業務監管的弊端,原保監會開始探索新的監管機制。2001年4月發布《保險公司最低償付能力及監管指標管理規定》,開始走市場監管和償付能力監管“兩條腿”走路的模式。

  2002年2月,在全國保險監管工作會議上,馬永偉進而提出,為了適應保險市場擴大開放和保險業加快發展的需要,要轉變監管思路和方式,突出監管重點,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繼續堅持市場行為監管和償付能力監管并重的前提下,逐步向以償付能力監管為核心過渡

  后來被稱作“償一代”的償付能力監管體系,彼時已見雛形。

  作為保險監管的拓荒者,馬永偉與年輕的原保監會也經歷了市場的考驗。

  自1996年以來,央行多次下調銀行存款利率,此前以高預定利率銷售的保單形成了巨額利差損。

  1999年6月10日,原保監會發布《關于調整壽險保單預定利率的緊急通知》,將長期壽險保單的預定利率調整為不超過年復利2.5%,及時止損,幫助保險公司努力防范和化解經營風險。從此該預定利率延續了十余年。

  為了化解保險公司的利差損風險和健康發展,2001年,原保監會會同相關部門成立了保險業改革與發展調研小組,著手研究中國人保、中國人壽和中國再保險三家國有保險公司的股改方案。

  利差損風險亦凸顯保險精算的重要性。精算師是保險業最稀缺也是最重要的人才,原保監會成立之后,很快便啟動了中國精算師考試制度。

  1999年10月,首屆中國精算師資格考試開考,60多人參加考試,其中43人成為第一批精算師,日后成為保險業的頂梁柱。其中一位正是現任中國人壽股份公司總裁、后來被業界稱作”精算一哥“的利明光。

  同年原保監會還舉辦了首次保險經紀人考試,為保險經紀公司走專業化道路打下了基礎。

  馬永偉執掌原保監會時,正值我國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保險業成為率先對外開放的金融領域,要實現“高水平、寬領域、分階段開放”。

  為了適應加入WTO后的保險市場新格局,馬永偉主持對1995年發布的《保險法》進行修訂,以期實現我國保險市場與國際接軌

  在2001年全國保險工作會議上,馬永偉提出,鼓勵國內保險公司參與國際競爭和國際合作。在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積極對內開放。

  2002年2月召開的全國保險工作會議,與以往不同之處在于,有32家合資保險公司和外資保險公司分公司代表首次參會,成為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全國保險行業會議

  面對開放帶來的保險業新局面,馬永偉敏銳地提出,加入WTO最大的挑戰是對保險監管的挑戰,原保監會要積極轉變觀念和監管思路。

  2001年10月,馬永偉在原保監會黨建工作會議上指出,保險監管將轉變過去主要以保費收入多少、市場份額大小論高低的觀念,推動保險公司牢固樹立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的經營管理思想,加強經濟核算,增強預警能力,促進保險業發展;轉變監管思路,把該管的管住、管好,把不該管、也管不好的放開讓市場去管。

  現在來看,他的這些監管思路非常具有前瞻性。在如今的保險業高質量發展階段,金融監管部門提出保險業要加快由追求速度和規模向以價值和效益為中心轉變,正是對馬永偉的這些監管思路的延續。

  此外,馬永偉任內還與央行和證監會一起,建立了金融監管聯席會議,推進金融監管交流與合作,以增強監管合力。

  原保監會成立后召開的第一個全國保險工作座談會上,馬永偉曾提出保險業五年發展藍圖:

要大體形成一個經營主體多元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經營方式集約化、政府監管法制化、從業人員專業化、行業發展國際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保險市場框架。

  2002年11月,馬永偉到達60歲退休線卸任時,他當初畫下的藍圖已經輪廓初成。

  馬永偉卸任后,依然關注著農村金融和保險業,通過深入調研,積極建言獻策,提出了增加“三農”信貸資金總量投入、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調整明確農發行職能、規范發展農村多種金融組織、發展農業保險等多項建議。

  2019年1月12日,保險博物館在寧波開館,馬永偉作為嘉賓,敲響了館內的中國保險鐘。雖然已是古稀之年,他依然神采奕奕,精神矍鑠,身板筆直。

  然而,不久之后,業界傳來不幸的消息:這一年夏天,馬永偉突發腦溢血,從此長期臥床。五年后,傳來噩耗:他已駕鶴西去。

  ”風云有恨古人老,天地無情流水東。“

  馬老,一路走好!

圖片:《中國保險報》等媒體和網絡圖片:《中國保險報》等媒體和網絡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王馨茹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10-18 拉普拉斯 688726 --
  • 10-16 新鋁時代 301613 --
  • 10-15 蘇州天脈 301626 --
  • 10-11 六九一二 301592 29.49
  • 10-08 托普云農 301556 14.5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