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早秈稻的供給與需求
(一)我國早秈稻種植面積及產量
稻谷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1998年以來,我國稻谷種植面積約2800~3200萬公頃,占糧食種植面積的26%~30%;稻谷產量在1.8~2億噸(折合大米1.26~1.4億噸,出米率按70%),占糧食產量的36%~40%。
98-08年我國稻谷播種面積和產量一覽表 (單位:千公頃,千克/公頃,萬噸 )
年份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面積 | 31214 | 31284 | 29962 | 28812 | 28202 | 26508 | 28379 | 28847 | 29295 | 28920 | 29200 |
單產 | 6366 | 6345 | 6272 | 6163 | 6189 | 6061 | 6311 | 6260 | 6232 | 6433 | 6473 |
總產 | 19871 | 19849 | 18791 | 17758 | 17454 | 16006 | 17909 | 18059 | 18257 | 18603 | 18900 |
數據來源:1998-2006年來源中國農業信息網《2007年中國農業發展報告》,2007-2008年來源國家糧油信息中心
我國稻谷以秈稻為主,2007年早秈稻和中晚秈稻產量共1.3249億噸,占稻谷產量的71%。2005-2008年,我國早秈稻產量分別為3,187萬噸、3,187萬噸、3,152萬噸和3,158萬噸。2007年,早秈稻面積占稻谷種植面積不足20%,產量占稻谷產量的17%。
2001-2008年我國早秈稻播種面積和產量 (單位:千公頃,萬噸)
年份 | 播種面積 | 占稻谷比例 | 產量 | 占稻谷比例 |
2001 | 6,388.32 | 22.20% | 3,400.26 | 19.10% |
2002 | 5,872.70 | 20.80% | 3,028.90 | 17.30% |
2003 | 5,590.30 | 21.10% | 2,948.40 | 18.30% |
2004 | 5,947.00 | 21.00% | 3,221.60 | 18.00% |
2005 | 6,027.90 | 20.90% | 3,187.40 | 17.60% |
2006 | 5,990.00 | 20.40% | 3,186.80 | 17.50% |
2007 | 5,824.00(5,742) | 19.90% | 3,152.00(3151.5) | 17.10%(16.94%) |
2008 | 5,820 | 19.93% | 3158 | 16.71% |
數據來源:2006年以前來源于中國農業信息網,2007、2008年數據年來源于國家統計局,括號中來源于國家糧油信息中心。
(二)我國早秈稻種植區域
全國稻區可劃分為6個稻作區和16個稻作亞區,其中Ⅰ、Ⅱ、Ⅲ通稱為南方稻區,占全國面積93.6%,主要品種為秈稻。Ⅳ、Ⅴ、Ⅵ通稱為北方稻區,占全國面積6.4%,主要品種為粳稻。
我國稻作區分布
代號 | 稻作區 | 占全國稻作面積的百分比 |
Ⅰ | 華南雙季稻稻作區 | 18.60% |
Ⅱ | 華中雙單季稻稻作區 | 67% |
Ⅲ | 西南高原單雙季稻稻作區 | 8% |
Ⅳ | 華北單季稻稻作區 | 3% |
Ⅴ | 東北早熟單季稻稻作區 | 3% |
Ⅵ | 西北干燥區單季稻稻作區 | 0.40% |
我國稻谷種植以南方為主,南方稻作區約占全國播種面積的93.6%,其中長江流域(主要是中西部地區)播種面積占全國的67%。
早秈稻種植地區分布在海南、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云南、四川、貴州、重慶等13個省(市)、自治區,湖南、湖北、江西、廣東、安徽、浙江、廣西、福建是全國早秈稻的主產省份,其中湖南、廣西、江西、廣東是全國早秈稻種植面積最大的四個省(區),產量都在500萬噸以上,播種面積占全國的80%,加上湖北和安徽,六省播種面積和產量占全國90%左右,決定著全國早秈稻播種面積的大局。
2006-2008年我國早秈稻種植面積 (單位: 千公頃)
2006 |
2007 | 2008 | 同比變化 | 同比變幅 | |
江西 | 1,370 | 1,373 | 1,340 | -33 | -2.40% |
湖南 | 1,356 | 1,298 | 1,300 | 2 | 0.20% |
廣西 | 1,053 | 992 | 1,100 | 108 | 10.90% |
廣東 | 940 | 940 | 1,000 | 60 | 6.40% |
湖北 | 342 | 343 | 315 | -28 | -8.20% |
安徽 | 281 | 276 | 260 | -16 | -5.90% |
福建 | 240 | 222 | 210 | -12 | -5.40% |
浙江 | 133 | 121 | 125 | 4 | 3.30% |
全國 | 5,888 | 5,742 | 5,820 | 78 | 1.40% |
數據來源:國家糧油信息中心,2008年為2009年3月份預測數字
2006-2008年我國主產省早秈稻產量 (單位:千噸)
2006 |
2007 | 2008 | 同比變化 | 同比變幅 | |
湖南 | 7,476 | 7,401 | 7,150 | -251 | -3.4% |
江西 | 7,290 | 7,463 | 7,276 | -187 | -2.50% |
廣西 | 5,542 | 5,368 | 5,830 | 462 | 8.60% |
廣東 | 4,740 | 4,996 | 5,300 | 304 | 6.10% |
湖北 | 1,920 | 1,945 | 1,843 | -102 | -5.20% |
安徽 | 1,484 | 1,474 | 1,422 | -51 | -3.50% |
福建 | 1,286 | 1,237 | 1,140 | -97 | -7.80% |
浙江 | 744 | 677 | 686 | 8 | 1.20% |
全國 | 31,398 | 31,515 | 31,580 | 65 | 0.20% |
數據來源:國家糧油信息中心,2008年為2009年3月份預測數字
(三)我國早秈稻的消費及結構
我國60%的人口以大米為主食,是世界第一大稻谷生產國和消費國,稻谷的產量和消費量占世界的30%以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08年我國稻谷的消費量約1.83億噸,呈平穩略減的態勢。目前,稻谷供求基本平衡,略有結余,庫存充裕。
1997年以來,我國稻谷一直是凈出口,年均凈出口稻谷約216萬噸(大米151萬噸),占我國稻谷產量的1%左右,對國內供求和市場價格影響都較小。
早秈稻的用途較為廣泛,包括口糧、飼料用糧、工業用糧和種子用糧等。由于早秈稻的優質率不斷提高,口感有所改進,生長期間病蟲害、農藥使用量都較中晚秈稻少得多,加上又比較“出飯”,近年來早秈稻的消費仍以口糧為主。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測算,2007年早秈稻口糧、飼料用糧、工業用糧、種子用糧的比例約67:24:7:2。從發展趨勢上看,早秈稻口糧消費逐步減少,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較快增長。
根據2007年數據,盡管早秈稻口糧消費比例較高,但只占稻谷口糧消費量的約15%、占國內糧食口糧消費量的約8%;早秈稻在飼料用糧、特別是工業用糧方面在稻谷中具有行業代表性,其占稻谷飼料用糧、工業用糧的比例分別約55%和92%。另外,早秈稻總消費量約占稻谷總消費量的18%、占國內糧食總消費量的約6%,因此早秈稻只是糧食作物中一個較小的品種。
2006-2007年我國早秈稻消費結構 (單位:萬噸)
類別 | 2006年 | 2007年 | ||
消費量 | 占比 | 消費量 | 占比 | |
口糧1 | 2200 | 68.40% | 2150 | 67.30% |
飼料用糧2 | 740 | 23% | 765 | 23.90% |
工業用糧3 | 225 | 7.00% | 230 | 7.20% |
種子用糧 | 50 | 1.60% | 50 | 1.60% |
總消費 | 3215 | 100% | 3195 | 100% |
數據來源:國家糧油信息中心。1口糧:指城鎮和農村人口食用消費;2飼料用糧:指工業飼料生產和農戶散養畜禽用。損耗計算在飼用范圍,不單列;3工業用糧:指用于生產淀粉、米粉等產品。
作為口糧,由于比較“出飯”, 學生和民工是早秈稻最主要的消費群體。隨著加工技術的改進,以早秈稻作為原料加工的蒸谷米,營養價值較普通大米高,已經暢銷中東、歐美、非洲等國際市場。
作為工業用糧,早秈稻主要用來生產米粉、啤酒、糖漿等。(1)米粉是南方地區大眾化食品之一。早秈稻脂肪含量低,直鏈淀粉含量高,最適合做米粉原料,生產出的米粉具有綠色、營養、衛生、保健、耐儲存、價格低廉等優點。儲存一年以上的早秈稻,水分低、出粉率高,加工出的米粉口感好、韌性大、保管時間長、不易老化。(2)早秈米是啤酒生產中的輔助原料,可以使啤酒獲得較好的物理穩定性和透明度,并提高啤酒的生產能力和降低生產成本,是僅次于米粉的以早秈稻為原料的加工產品。(3)以早秈米為原料生產的高麥芽糖漿,又稱白飴糖,是一種麥芽糖含量高、雜質少、熬溫高的新型淀粉糖,在飲料、糖果、罐頭、面包、糕點、果醬、乳制品、醫藥等方面廣泛應用,可明顯改善品質、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延長保存期、調整成品口味。(4)另外,早秈米還廣泛用于生產米制系列食品,如米餅、米糕、速煮米、方便米飯、冷凍米飯等。
在南方早秈稻產區,農民也把早秈稻作為飼料來喂養家禽,有的直接用早秈稻谷,有的則是將早秈稻谷或脫殼后的糙米粉碎,再拌以青飼料或濃縮飼料后使用。
早秈稻加工后的副產品,也有多種開發和利用途徑:(1)米糠可以榨米糠油,其下腳料可以提煉植酸鈣、谷維素、甾醇等醫藥產品;(2)稻殼可用于制作無毒、可自行降解的快餐盒,稻殼燃燒可以發電,稻殼灰可用于制作白碳黑和化肥;(3)碎米利用微生物發酵可用于生產富含活體有益微生物(雙歧桿菌、乳酸菌)的保健功能飲料。
(四)我國早秈稻的收購及儲備
1、最低收購價收購
根據歷年《早秈稻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規定,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4個早秈稻主產區執行最低收購價的企業為:(1)中儲糧總公司及其有關分公司;(2)上述4省地方儲備糧公司;(3)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7個主銷區省級地方儲備糧公司。為調動企業參與早秈稻收購和經營的積極性,在預案執行期間,原則上停止中央、地方儲備和最低收購價庫存早秈稻的大批量集中拍賣活動。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統計,2006年、2007年我國早秈稻的商品率分別為51.09%和48.54%,據此推斷,早秈稻的商品率在50%左右。
2、中儲糧的收購、儲備和輪換
中儲糧規定,長江以南地區稻谷儲存期限為2至3年。中央儲備糧實行均衡輪換制度,每年輪換的數量一般為中央儲備糧儲存總量的20%至30%,輪空期最長不超過4個月,因此,中儲糧的輪入輪出周期一般為3-6個月左右。國內儲備稻谷的輪換規律一般是在上半年輪出較多,4、5、6月一般是各儲備庫的輪出期,下半年集中輪進,8月份開始補庫,10月份一般補庫結束。
早秈稻易于儲藏,價格較低,是主產區稻谷儲備的主要品種,早秈稻的數量占有很大的比例。長江以南地區早秈稻的儲存年限通常為3 年(個別省份為兩年),每年輪換1/3,輪換出的早秈稻主要用作工業用糧。
3、經營性收購
從2004年國家開始實行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同時糧食收購市場完全放開,收購主體多元化,早秈稻收購市場競爭激烈,表現在中儲糧收購、地方儲備收購、經營加工企業收購和個體糧商等多家競爭局面,部分地區還出現搶購糧源情況。經營性收購的主體包括:作為最低收購價委托收儲庫點的國有和國有控股糧食企業,在預案啟動前和預案終止后,參與市場自主收購;非委托收儲庫點的其他國有和國有控股糧食企業入市收購,發揮主渠道作用;各類糧食經營、加工企業和民營、個體糧商。
國有糧站和國有糧食收儲加工企業仍為市場收購主體,民營大米加工企業收購比較活躍,邊收邊加邊銷,少數個體糧食經紀人和私營糧站也參與收購。
(五)我國早秈稻的流通
1、流通形式。稻谷作為一種商品、在其流通過程中形態的改變主要是稻谷、大米。農民、農場種植的稻谷集運至糧食市場,由碾米廠采購、加工成大米后, 再分銷于居民食用。簡言之,就是集中加工、分散銷售。稻谷脫殼后可以減少運輸量三分之一左右,因此,稻谷在產地加工更經濟。
2、流通通道。早秈稻產銷區位明確,流向基本穩定。早秈稻主產區為長江中下游地區(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廣西、廣東等省),主銷區主要為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市。產銷區位明確,決定了必須有相當的流通數量,并且流向明確。多年來,長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省輸出的早秈稻主要經鐵路、公路干線以及長江航線運往東南沿海及西南地區。
(六)我國早秈稻的加工
1、早秈稻加工企業特點
(1)早秈稻加工企業數量較多
2007年全國入統大米加工企業7698個,年生產能力14666萬噸。由于早秈稻和中晚秈稻的加工可以使用同一套設備,只是加工精度不同,而且早秈稻加工對設備要求和精度要求較低,因此中晚秈稻加工企業都可以加工早秈稻。同時,稻谷收購企業如糧食儲備庫通常都有自己的大米加工廠。不過,不同的企業依原糧收購情況及下游原料需求情況加工重點有所不同,或以中晚秈稻為主,或以早秈稻為主,或單一加工早秈稻及中晚秈稻。
(2)部分早秈稻加工企業規模較大
以加工中晚秈稻為主同時加工早秈稻的企業,早秈稻加工規模一般較小;即購即加、邊收邊加的小型大米加工企業,早秈稻加工規模通常也較小。以加工早秈稻為主或常年單一加工早秈稻的企業,通常直接為啤酒廠、米粉廠、飼料廠、味精廠加工原料,由于工業生產的特點,這些加工企業一般規模較大;其中部分加工企業通常實行產、購、存、加、銷一體化的綜合經營,其資金雄厚、有一定的倉容,少的數千噸,多的數萬噸,這些企業在收購季節除邊收邊加外,還儲存一定數量的原糧用于非收購季節加工,有的還自建了一定規模的糧源基地,如江西的中糧(江西)米業等。
(3)早秈稻加工企業分布廣泛
早秈稻加工企業廣泛分布在各主產省和主銷區。早秈稻產量越大、工業加工企業越多的省區,一般早秈稻加工企業也越多。例如,湖南省益陽蘭溪是全國知名的大米加工市場,有大米加工企業240多家,其中早秈稻加工企業70-80多家,占將近一半。廣西米粉加工企業多,早秈稻的加工企業也相對較多。由于脫殼后運輸成本較低,早秈稻一般在產區粗加工后以大米形式運往銷區,銷區再按照口糧及工業用糧的要求進行相應的精加工。
2、大米加工企業的發展趨勢
當前,大米加工企業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趨勢:(1)民營企業迅速發展,占主導地位;(2)企業規模不斷擴大,集約化經營發展迅速;(3)龍頭企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4)稻谷產業化經營取得成效,以龍頭企業帶動稻谷產業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5)大米精深加工水平逐年提高,產業鏈不斷延伸;(6)品牌意識明顯增強。
(七)我國稻米進出口
1、進出口方式以精米為主
在稻谷的國際貿易中,以稻米貿易為主,稻谷形式的貿易很少。1998年以來,我國精米出口占稻米出口的比重每年都在93%以上,精米進口占稻米進口的比重在95%以上。
2、我國大米以出口為主,進口量較少
1990-2008年,我國累計凈出口稻米1943.5萬噸。其間,我國稻米出口呈現先增后減、再增再減的趨勢,1998年是出口稻米最多的一年,達374.4萬噸,占世界大米總出口量19%,隨后凈出口數量開始下降;2004年我國大米出口量大幅下降,較上年減少169萬噸,減幅達67.2%;2005年出口量繼續下降,為67.2萬噸;2006年大米累計出口124萬噸,同比增長84.1%;2007年大米累計出口130.5萬噸;2008年大米累計出口97萬噸。
與出口相比,我國大米進口量微乎其微,只占世界大米貿易量(2500萬噸)的約1.5%。由于國內稻米市場價格大幅上揚,2004年我國稻米進口量突破76萬噸,是1997年以來進口量最多的一年;2005年稻米進口量略有下降,為51.4萬噸;2006年進口72萬噸,同比增長40.0%;2007年進口量47萬噸;2008年進口量33萬噸。由于大米的進口配額僅占我國大米總產量的3-4%,加上進口大米價格一般遠高于國內大米價格,因此今后幾年大米進口可能會有所增加,但配額很難全部實現,不會對國內大米市場產生太大影響。
我國進口稻米的消費地區主要是大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廣東是進口稻米量最多的省份。此外,北京、福建、浙江和天津進口量也較大。從出口來看,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東中部主產區。東北三省是我國稻米主要出口地區,出口稻米為粳米,江西和安徽是主要的秈米出口地區。
3、進出口國家和地區
我國稻米的出口目標國主要是非洲和不發達國家,出口稻米更多屬于援助性質。與泰國、美國、越南等世界上主要的稻米出口國相比,我國稻米出口乏力,其原因有國內市場稻米價格偏高、品質較差的因素,也有稻米出口貿易體制不夠靈活等因素。近年來,我國東北稻米向日本、韓國的出口有擴大的趨勢,而出口到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的稻米數量大幅度下降。
我國稻米進口來源國家和地區比較單一,主要是泰國。近幾年從泰國進口的稻米占我國稻米總進口的比重一直在99%以上,主要是進口香米等高質量稻米,以滿足國內高收入階層的需要。近幾年,越南和緬甸稻米的進口量也有較大幅度增長。
2006-2008年我國大米分國別進口數量 (單位:千噸)
國家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泰國 | 678.69 | 438.73 | 286.40 |
越南 | 35.55 | 26.52 | 1.32 |
美國 | 0.00 | 0.11 | - |
緬甸 | 0.24 | 0.30 | 2.89 |
其他 | 4.50 | 4.87 | 4.97 |
總計 | 718.99 | 470.53 | 295.57 |
數據來源:國家糧油信息中心
2006-2008年我國大米分國別出口數量(單位 千噸 )
國家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菲律賓 | 25.12 | 0.50 | 0.08 |
印度尼西亞 |
0.04 |
0.11 | |
朝鮮 | 38.60 | 81.04 | 20.08 |
韓國 | 140.17 | 158.95 | 161.72 |
日本 | 79.92 | 74.41 | 32.93 |
伊拉克 | 0.20 | 0.40 | 0.33 |
科特迪瓦 | 215.78 | 305.39 | 202.06 |
古巴 |
73.24 |
- | |
其他 | 721.39 | 610.55 | 529.40 |
總計 | 1221.18 | 1304.52 | 946.72 |
數據來源:國家糧油信息中心
(八)世界稻谷供需
1、世界稻谷的生產與消費
(1)世界稻谷生產
稻谷生產遍及除南極以外的各大洲,主產國主要集中在亞洲地區,約占世界總產量的90%,中國稻谷產量居世界第一,其次是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緬甸、菲律賓等國家。據美國農業部報告顯示,2006/2007年度全球稻谷產量為4.20億噸,估計2007/2008年度全球產量為4.30億噸,預計2008/2009年度全球產量為4.33億噸。
世界稻谷主產區在亞洲地區,據美國農業部統計,近年來世界稻谷產量排名前五位的國家分別是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和泰國。事實上,近年來世界稻谷產量逐年增加,不僅傳統的稻谷種植地區產量穩中有升,美國與拉丁美洲等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多的耕地也用于稻谷種植。
全球稻谷主產國近年度產量 (單位:百萬噸)
年度
國家 |
2006/2007 | 2007/2008 | 2008/2009 |
中國 | 127.2 | 129.84 | 130.55 |
印度 | 93.35 | 96.43 | 97 |
印尼 | 35.3 | 35.5 | 36.25 |
越南 | 22.92 | 24.13 | 23.7 |
泰國 | 18.35 | 19.3 | 19.5 |
數據來源:美國農業部 注:2007/2008數據為估計值,2008/2009數據為預測值
(2)世界稻谷消費
稻谷經過加工后得到大米和米糠。大米是多數亞洲國家和地區人民的主食,同時也是一些食品加工業的原料;米糠中含有較多的粗脂肪、粗蛋白及無氮抽出物,可以用來榨糠油、制作糠餅等。近年來,世界稻谷消費逐年增加。據美國農業部報告顯示,2006/2007年度全球稻谷消費量為4.21億噸,估計2007/2008年度全球消費量為4.27億噸,預計2008/2009年度全球消費量為4.30億噸。
世界稻谷的主要消費地區也集中在亞洲,據美國農業部統計,近年來世界稻谷消費量排名前五位的國家分別是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和菲律賓。除泰國以外,世界稻谷消費國的排名與生產國的排名基本一致,目前泰國是世界稻谷的最大出口國。
2006-2008年世界主要稻谷消費國消費量 (單位:百萬噸)
國家 | 2006 | 2007 | 2008 |
中國 | 127.2 | 127.5 | 128 |
印度 | 86.94 | 90.76 | 93.5 |
印度尼西亞 | 35.9 | 36.55 | 36.85 |
越南 | 18.78 | 19.51 | 19.04 |
菲律賓 | 12 | 13.1 | 13.2 |
數據來源:美國農業部《世界農產品供需估計》(2008.12.11) 注:2007年數據為估計值,2008年數據為預計值。
(3)世界稻谷生產與消費比較
隨著世界對糧食生產的日益重視,世界稻谷的產量和消費量都呈現出逐年增長的態勢,稻谷的生產和消費基本保持平衡。2006年世界稻谷產量比消費量減少30萬噸,2007年估計世界稻谷產量比消費量增加322萬噸,2008年預計世界稻谷產量比消費量增加226萬噸。
2、世界稻谷庫存
世界稻谷庫存主要集中在稻谷主產國和消費國,中國的產量、消費與庫存都位居世界第一。其他稻谷庫存較多的國家主要有印度、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日本和越南等。據美國農業部統計,2006年世界稻谷期初庫存為7568萬噸,期末庫存為7538萬噸,庫存減少30萬噸;2007年估計期初庫存為7538萬噸,期末庫存為7859萬噸,庫存增加321萬噸;2008年預計期初庫存為7859萬噸,期末庫存為8085萬噸,庫存增加226萬噸。
2006-2008年世界稻谷庫存量 (單位:百萬噸)
3、世界稻谷進出口貿易
世界稻谷的出口國主要是泰國、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美國、中國和埃及,這七個國家的稻谷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98%左右。泰國是世界最大的稻谷出口國,其年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35%左右。
2006-2008年世界主要稻谷出口國出口量 (單位:百萬噸)
國家 | 2006 | 2007 | 2008 |
泰國 | 9.56 | 10 | 9.5 |
越南 | 4.52 | 4.75 | 5.2 |
印度 | 5.5 | 4.1 | 2.5 |
巴基斯坦 | 2.84 | 3 | 4 |
美國 | 2.92 | 3.45 | 3.42 |
中國 | 1.34 | 1 | 1.3 |
埃及 | 1.21 | 0.45 | 0.8 |
數據來源:美國農業部《世界農產品供需估計》(2008.12.11) 注:2007年數據為估計值,2008年數據為預計值
世界稻谷進口主要集中在中東、菲律賓、尼日利亞、歐盟、印度尼西亞和巴西等國家和地區,其稻谷進口量占世界進口量的90%左右。
2006-2008年世界主要稻谷進口國家和地區進口量 (單位:百萬噸)
國家和地區 | 2006 | 2007 | 2008 |
中東 | 3.21 | 3.03 | 3.42 |
菲律賓 | 1.8 | 2.7 | 2.5 |
尼日利亞 | 1.6 | 1.55 | 1.6 |
歐盟 | 1.17 | 1.1 | 1.2 |
印度尼西亞 | 2 | 0.5 | 0.8 |
巴西 | 0.75 | 0.5 | 0.6 |
數據來源:美國農業部《世界農產品供需估計》(2008.12.11) 注:1、2007年數據為估計值,2008年數據為預計值2、中東地區指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3、歐盟包括27國,不包括內部貿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