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閱讀:
理財產品預期收益重回6字頭 投資者踴躍
街頭發的傳單,理財收益12%
你放心把錢交給他們打理嗎?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第三方理財公司多以高收益吸引投資者,卻對本金安全等關鍵問題含糊其詞,讓人難以甄別
近期,中歐溫頓事件持續發酵,成為繼中貸信創之后的又一起高管跑路案。這家位于北京國貿CBD、看起來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第三方理財公司,其總經理卻失蹤多日聯系不上。受此影響,約2000名投資者近4億元資金無法贖回。
在投資理財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的同時,第三方理財機構也開始蓬勃發展,這些第三方理財公司究竟可靠程度有多高?是誰在給我們提供理財服務?投資者的財產能否得到預期的收益?這些第三方理財公司的生存現狀又是怎樣的?近日,記者走訪了重慶多個第三方理財公司,為你揭開它們神秘的面紗。
一位市民的經歷>
理財產品傳單街頭發 他一心動買了10萬
家住江北的吳伯伯近日在街頭閑逛時發現,在街頭散發傳單的人當中多了一群特別的人。“他們穿得都十分正式,西裝革履,打著領帶,人都比較年輕而且看起來很精神。”吳伯伯說,和其他諸如飯館開業、商場搞優惠活動之類的傳單不同,這些人散發的都是理財產品傳單,而且這些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動輒15%以上,有的甚至高達20%至30%,看上去十分誘人。
見吳伯伯有些動心,一個年輕人不厭其煩地要他去公司坐一坐,“結果我到了他們辦公室,發現他們的公司位于一個高檔的寫字樓內,而且裝修十分豪華,看起來是一家十分正規的公司。”吳伯伯說,在工作人員不斷游說下,他決定購買10萬元的理財產品,年利息為12%。
后來,這件事被吳伯伯在銀行工作的孫女吳小姐知道了,吳小姐在仔細研究了理財產品的合同后,強烈要求吳伯伯將錢退回來。“那個合同對借款、收益等都寫得非常清楚,但唯一沒有提到是否保障本金,萬一理財公司投資虧本,我爺爺的10萬塊錢肯定血本無歸。”吳小姐對記者說道。
在吳小姐的干預下,最終理財公司同意和吳伯伯解除合同,并將10萬元退還給了吳伯伯。吳小姐表示,高收益必然帶來的是高風險,對于老年人來講,還是購買一些銀行理財產品較為穩健。
記者以投資者的身份打電話給該公司的某客戶經理小王,并提出面談,小王稱“約見了好幾個客戶正在談”。他在電話中詳細介紹了公司的投資產品。“我們類似于擔保公司或者說中介公司,比方說某公司找我們貸款,我們就會把你們的資金貸給他們,偶爾也會自己投資給他們。”
小王稱,公司會與投資者先簽訂一個借款合同,并按月付利息給投資者,這期間資金仍然在投資者自己的個人賬戶上,等到有企業需要貸款時,再與該企業簽訂合同。
暗訪第三方理財公司>
辦公環境“高大上” 理財經理就是業務員
記者以暗訪的形式,對重慶的部分第三方理財公司進行了調查。發現這些理財公司的規模參差不齊,大的有七八十號人,小的只有幾個人。
看上去“高大上”
“這棟樓里有6家理財公司,很多人覺得來這里辦公‘高大上’,更符合‘理財’這個詞的定位。”重慶某高檔寫字樓的經理李先生對記者說。
其中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員非常熱情,不斷詢問記者的財務狀況和理財需求。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理財公司嫌貧愛富表現得非常明顯,對人的等級劃分很嚴重。公司的理財顧問從你一進門時就開始打量你的穿著、談吐、言語,看你夠不夠分量。
一名理財顧問反復提及公司在與某某知名銀行合作,記者問是不是該銀行提供擔保時,這名顧問支吾著岔開了話題。這名顧問除了詢問記者有多少資金、能夠做多長時間外,從未過問記者對風險的認識、承擔風險的能力等問題,只是一味地強調產品的安全性高、多少人購買過這款產品、公司的規模大等。此外,他還表示,這些理財產品保本保息,只是不能在合同中體現。
多以P2P為投資模式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目前第三方理財公司的業務包括P2P(通過網絡平臺借貸)、基金、信托、有限合伙及資管產品等,每類業務的年化收益率不同。
記者拿到了某第三方理財公司一份“已經劃款”的投資合同,這份合同為期一年,合同上將每月的收益率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
公司人員說:“現在第三方理財公司多以P2P為主,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在10%—18%,而且收益是可以復利計息的,而且有的P2P在公司投資利潤較高的情況下能直接把收益率寫入合同中,讓客戶安心。比如一款投資期限12個月、起投金額10萬元的理財產品,若收益按月收回預期年化收益率為12%,若以復利遞增的方式按年收回,年化收益率則可達到12.68%,然后精確到小數點,把月收益寫入合同,非常有視覺沖擊力。另外,投資金額的高低也決定了收益率的高低,這點和銀行的某些產品類似,但風險把控非常差。”
收益率能坐下來談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有的理財公司收益率還能“坐地起價”。記者對一家理財公司的顧問表示,自己有50萬元,但覺得產品年化收益率有些低,詢問是否能提高一點,起初他一副沒有商量余地的樣子,但記者準備離開時,他拉住記者說可以提高一個點,“你還可以再跟我們總監談談。”
對此,重慶某銀行一位知道第三方理財公司內幕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類理財公司每月有業績考核,為了完成任務,有的人會把部分提成貼給客戶。
“第三方理財公司為了留住大資金客戶,收益方面也會有些彈性。也就是說,你握著現金就能和他們談收益率,不過中間的資金安全幾乎沒有任何保障。就拿P2P來說,第三方理財公司平均賣出一單就會分割10%左右的收益給投資者和銷售人員,而公司則會向借款人總共收取20%~40%的利息,是反饋投資者的2~3倍。”這名工作人員說。
理財經理就是業務員
這些號稱理財顧問、理財經理的人是否具有相應的資質呢?記者找到了一名在第三方理財公司工作過的員工。這名員工直言他以前在保險公司做過銷售工作,“去應聘的時候就問了我幾個很簡單的問題,沒幾天就通知上崗了,也沒有任何培訓就告訴你幾款產品,丟給你一堆電話讓你自己去賣。”
這名員工直言工作壓力很大,“但如果你能說會道就可以賺到錢,一個大單弄下來的提成也是蠻可觀的。我對外宣稱是理財經理,但其實每天的工作就是對著電話本打電話賣產品,屬于最底層的業務員。”
一些成立多年的第三方理財公司是如何運作的?記者對我市多家這樣的理財公司提出了采訪要求,但他們無一例外地以各種理由婉拒了記者的采訪。
本版文除署名外均由重慶晨報記者采寫
各方人士為你支招>
業內人士:
是否有抵押物很關鍵
重慶某資深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所謂第三方理財機構是指獨立于銀行、保險、金融公司的中介理財機構,它們獨立地分析客戶的財務狀況和理財需求,判斷所需投資工具,提供綜合性的理財規劃服務。“第三方理財機構是‘只賣規劃不賣產品’或‘規劃為主產品為輔’,但現在的第三方理財機構幾乎全是‘產品導向型’。所謂的理財經理、理財規劃師,其實與普通推銷人員無異。”
這名人士表示,這些第三方理財機構魚龍混雜,有部分公司生存了多年,也有公司成立不久就出現高管跑路、資金鏈斷裂等狀況,“關鍵是看這些公司自己把控風險的能力。”該人士表示,有的公司會在發放貸款時要求企業提供足量的抵押物,一旦企業自己經營失敗,就可以拍賣抵押物來補償損失,相比較而言,這類公司要安全一些。
律師提醒:
民間借貸維權很難
有律師認為,國家規定只能向特定的人群吸收資金,而這些所謂的投資公司可能連金融貸款許可證都沒有,實際上是在“打擦邊球”。
一位姓徐的律師指出,詐騙公司主要是以高收益率吸引投資者,向不特定的對象借款,其中以老人為主,在借了一定的資金以后迅速舍棄公司跑路。“最近出現了好幾起這樣的案件,都是涉嫌詐騙或者經營不善,最后由于詐騙敗露或者資金鏈斷裂,被告上了法庭。”
徐律師還告訴記者,由于法律對于民間借貸還缺乏明確規定和引導,一旦攤上這樣的事,維權將成為難題,“總之,不要盲目被高收益率所吸引,謹慎投資。”
銀行人士:
他們就是資金搬運工
某國有銀行資深理財經理宋先生表示,個別第三方理財機構不能夠獨立地分析客戶的財務狀況和理財需求,提供所需投資方式,說白了,就是個資金搬運工。“一些第三方理財產品在銷售中一味強調收益,隱瞞風險,出現資金鏈斷裂后,讓不少消費者遭受了重大損失,吃到了苦頭。這些公司的所謂‘理財新產品’資金到底投向了哪里,風險怎樣,收益如何,連他們自己的理財經理都不知道。”
宋先生建議投資者在選擇第三方理財產品時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可以通過設定參考投資收益率來對其進行衡量。二是關注流動性,如產品期限、退出機制、收益分配方式等。三是切忌盲目追求高收益,而忽視產品投資期限;特別是從安全方面來看,投資者可以通過產品發行機構信譽及投資管理能力、資金投資方向和產品的風險控制措施來綜合考量。“此外,還可以考察第三方理財機構和銷售人員的資質。第三方理財機構是純中介機構,機構本身的合法性也是投資者需要考量的。最后就是要調查該機構的歷史業績和投資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