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消息,經過近兩個月網絡投票及專家評審,由新浪財經聯合中國銀行保險報、中國金融出版社及中信出版集團等發起的《2022十大金融圖書》品鑒終評結果今日正式揭曉。

《2022十大金融圖書》名單如下:
《中國經濟的前景》
作者:林毅夫 中信出版集團
本書從新結構經濟學出發,對中國的經濟政策進行解讀,有助于我們理解共同富裕、綠色經濟、雙循環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和脫貧攻堅的意義,了解國際形勢、讀懂中國經濟,從而做出正確決策。書中還對當前的熱點問題進行回應,分析中國經濟未來的挑戰,預測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速,剖析中國的發展優勢,針對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痛點難點問題給出解決思路。
《“金融+”之道》
作者:巴曙松 中國金融出版社
本書通過17位在金融業界資深的專家學者的所研究的專業領域的相關專題研究,圍繞國內國外宏觀經濟的發展態勢和金融業的發展機遇、金融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技術進步和前沿趨勢等方面,全景式地、深入探討了這一主題。
《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實踐、策略與有效性分析》
作者:溫信祥 陸挺 中國金融出版社
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系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中國政府在總結早期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明確提出,“雙支柱”調控框架力求在保持幣值穩定的同時促進金融穩定。該書在對宏觀審慎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進行文獻綜述基礎上,通過建立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DSGE),并對其作脈沖響應和福利損失分析,探討了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政策協調的可行性與最佳策略。
《共同富裕與人的發展:中國的邏輯與選擇》
作者:劉尚希 人民日報出版社
本書以共同富裕與人的發展為主線,基于歷史考察和全球貧富差距對比分析,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邏輯與路徑選擇,為世界提供中國模式和中國經驗。同時,書中提出,促進共同富裕,不是走向以財富平均程度來衡量的平均主義,而是走向人的現代化,即以群體性的能力差距縮小為標志。圍繞人,圍繞農民市民化來做文章,才能找到促進共同富裕的鑰匙。
《讀懂中國金融:金融改革的經濟學分析》
作者:黃益平 王勛 人民日報出版社
本書既理順了中國金融改革發展的邏輯,又圍繞金融改革策略的實用性和實際效果,以生動的中國金融改革故事加以詮釋,旨在幫助廣大黨員領導干部提高專業認知水平,也為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改革發展和金融體系建設提供有益參考。
《金融支持碳達峰、碳中和》
作者:朱雋 中信出版集團
當前,應對氣候變化、踐行低碳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實現綠色低碳轉型也是當前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在此背景下,本書以綠色金融為統領,從推動金融支持綠色轉型的宏觀框架出發,梳理了相關國際經驗和國內實踐,就金融在綠色低碳轉型中發揮的作用進行了系統研究,主要提出了六大觀點。
《金融科技新格局:從技術狂熱到理性繁榮》
作者:劉曉春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本書基于數字技術對金融行業的影響,從科技進步與人類未來、金融科技的本質與模式、金融業務的創新與監管、銀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以及數字貨幣發展演進等方面,理性剖析了數字技術為中國金融創新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指出了金融科技、數字經濟在發展之中可能產生的風險與誤區,并為科技、金融與監管三者之間如何更好協同發展提供了可行的解決之策。
《債務杠桿、供求循環與貨幣的作用》
作者:李斌 伍戈 中國金融出版社
本書主要闡釋近年來我們對貨幣、經濟增長與債務問題的一些新的思考。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復雜。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又給世界經濟帶來新的復雜影響。為應對危機沖擊,全球實施了力度空前的貨幣刺激措施,貨幣、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的組合出現了新的變化,同時債務問題尤為突出,高債務現象成為宏觀經濟研究領域不可忽視的時代“強音”。
《大國債市——金融高水平開放背景下的國際化之路》
作者:萬泰雷 張琪 陳夙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本書闡釋了我國債市國際化內涵和意義,對債市國際化實踐和制度建設做了詳細梳理,從金融改革、可持續金融、全球博弈等維度分析了債市國際化的方向,并指出要總結借鑒國際經驗,克服債市國際化阻力,從金融強國的高度邁向高水平債市國際化。
《行長札記--一個商業銀行分行高管的管理感悟》
作者:趙忠世 中國金融出版社
本書重點從四個維度回答和論述了商業銀行年輕高管關心的一些問題。這四個維度是:第一個維度,主要圍繞“分支行行長最需要修煉的課目”展開討論和論述。第二個維度,主要圍繞“分支行行長最需要具備的能力”而展開。第三個維度,主要圍繞“分支行行長最需要把握的關系”而展開。第四個維度,主要圍繞“分支行行長最需要關注的大事”而展開。

責任編輯:王進和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