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浙系銀行“一哥”又一次站上風口浪尖。近期,關于“資本狂人”張長弓被查后舉報數位?融圈?官的消息甚囂塵上。作為浙商銀行核心利潤部門曾經的“操刀者”,張長弓案的最新進展讓浙商銀行再次走入大眾視野。
在西子湖畔豎旗揚帆,歷經數載,浙商銀行已至弱冠之年。回看過去,2015—2017年是浙商銀行業績增速的“高光時刻”,但近年來,高層換血、業績承壓,這家年輕的股份制銀行似乎走進了“水逆期”。現如今,浙商銀行面臨的挑戰不僅僅是管理層被查帶來的聲譽影響,更有來自資產質量、風險管理、內部控制等方面的多重壓力。

再陷風波
失聯三年,張長弓再傳消息,據媒體報道,浙商銀行原副行長張長弓一案在調查完畢后,已移交司法機關處理。媒體報道顯示,張長弓被抓之后為了“保命”,舉報了多名金融圈知名人物,當中就有頂頭上司、浙商銀行原董事長沈仁康。
這一消息也讓浙商銀行再度陷入風波。浙商銀行的前身是中外合資的浙江商業銀行,由中國銀行、南洋商業銀行、交通銀行和浙江省國際信托投資有限公司共同出資,于1993年3月在寧波成立。因其中外合資性質,只能經營離岸業務,資產規模難以擴大,對全省經濟發揮的作用有限。2004年6月30日,原銀監會作出批復,批準浙商銀行開業,標志著以民營資本為主體、總行在浙江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宣告誕生。2004年8月18日,浙商銀行正式宣布開業,全面辦理各項業務。
雖然身為全國12家股份制銀行之一,但彼時的浙商銀行存在感并不高。讓這家銀行成為新星的是2015—2017年的一路高歌猛進,2014年,沈仁康任浙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2015年1月,張長弓加入浙商銀行擔任該行副行長,作為沈仁康的得力干將,張長弓被委以重任,曾負責最核心、最重要的利潤部門。在沈張組合的搭配下,浙商銀行總資產規模在2015年一舉突破萬億元,增速近54%,一度發展為當時的明星銀行。在隨后的幾年間,浙商銀行完成了A+H股兩地上市。2020年浙商銀行跨入了“2萬億”俱樂部,五年間總資產“膨脹”萬億元,一時風頭無兩。
但快速的擴張背后也埋下了禍根:2018年10月,張長弓從浙商銀行副行長任上離職。2019年10月,擔任了廣東華興銀行黨委書記。此后的2021年9月,坊間出現了張長弓被調查的信息。2022年1月11日,距離退休年齡還有一年的沈仁康,突然卸任了董事長職務。2023年2月,沈仁康被查。
那幾年,更多的問題逐漸暴露,浙商銀行上海分行原行長顧清良受賄被查,坦然接受他人“用塑料袋、拉桿箱裝錢”賄賂的細節引發市場嘩然;2017年,原銀監會對浙商銀行開展了為期三個月的現場檢查,2020年,浙商銀行因31宗罪被原銀保監會開出超億元罰單;2020年,浙商銀行資本市場部原副總經理鄒建旭被查……這家快速成長期的股份制銀行多次陷入輿論漩渦。
在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看來,相關案件揭示了浙商銀行在公司治理結構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尤其是一把手在銀行中擁有較大的權力,在信貸業務中時有干預,反映出銀行在風險管理流程和內部控制措施上仍有亟待改進之處。
知名經濟學者盤和林指出,現代銀行有完善的運行體系,基層風控和內控制度很少出問題,所以銀行貪腐案件往往出現在上層,因為上層管理者往往缺乏有效監督。諸多事件反映出浙商銀行內控和風控存在嚴重不足,對管理層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才讓類似事件多次發生。
直至今年,高管“非常規辭職”的現象仍在上演,8月,浙商銀行行長張榮森在繼任9天后,突然宣布辭職。而就在官宣張榮森因個人原因辭職不久前,浙商銀行董事會才剛剛迎來換屆,陸建強任董事長,張榮森任行長。對于管理層離職的影響,浙商銀行彼時回應道,“個別高管變動不會對本行經營產生影響,浙商銀行戰略、機制、隊伍穩定,公司經營管理一切正常,未來高質量發展態勢不變”。
業績承壓
自2004年成立至今,浙商銀行已走過了弱冠之年,比起浙系另外兩家上市銀行寧波銀行、杭州銀行年輕不少。而作為浙江省唯一一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浙商銀行近年來卻頻繁出現在爆雷企業的債權人名單中,從樂視控股、安信信托再到康美藥業中,都有浙商銀行的身影。激進展業之下,讓浙商銀行資產質量面臨不小壓力。
近日,浙商銀行交出了2024年前三季度“成績單”,截至9月末,浙商銀行資產總額32761.88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323.09億元,增長4.21%,依舊穩坐“浙系銀行一哥”寶座。
盡管資產總額和營業收入均實現了正增長,但凈利潤增速明顯放緩,2024年1—9月,浙商銀行營業收入524.91億元,同比增長5.64%;實現歸母凈利潤129.05億元,同比增長1.19%,凈利潤增速創近三年同期新低,超出市場預期。
2024年三季度,浙商銀行陷入“增收不增利”局面,7—9月,實現營業收入172.12億元,同比增長4.55%;實現歸母凈利潤49.06億元,同比下降2.08%。
資產質量方面,截至報告期末,浙商銀行不良貸款余額259.63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3.67億元;不良貸款率1.43%,比上年末下降0.01個百分點。雖然不良貸款率有所下降,但不良貸款余額增加,表明資產質量仍面臨一定壓力。
在三季報中,浙商銀行雖然未披露不良資產的明確數據,但從2023年數據剖析來看,浙商銀行前十大貸款客戶中,房地產企業占據半數,其中第一、第三、第五、第六、第十均為房地產客戶,所占金額比重最大。截至去年末,浙商銀行房地產業不良貸款率為2.48%,較2022年末增長0.82個百分點,在享受房地產業曾經帶來的高收益的同時,該行也承受著行業下行帶來的巨大風險。
進入2024年,浙商銀行加快甩包袱,截至上半年末,房地產業的不良貸款率降低至1.26%。該行提到,堅持智慧風控,突出信用風險精準識別和前瞻防范化解,嚴控新增不良,全面優化授信資產結構。
王紅英看來,利潤持續下降,一方面是因為浙商銀行所處的浙江省以小微企業為主導的經濟環境受到了整體經濟下行的影響,導致信貸需求和業務規模下降;另一方面,浙商銀行自身在小微企業服務及對公服務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這兩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影響了銀行的經營表現。
違規與罰單齊飛
一系列連鎖反應正在發生,在激進展業之下,浙商銀行頻吃罰單。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在今年收到的罰單中,多與貸款違規有關。例如,浙商銀行合肥分行因存在“辦理貸款業務存在對貸款項目調查不到位、貸前調查不盡職的行為”被罰、浙商銀行湖州分行存在“項目貸款發放不審慎;流動資金貸款發放不審慎;未嚴格審查貿易背景真實性開立信用證”等問題。
曾因“理財業務授權混亂”現身2020年監管億元罰單的浙商銀行上海分行,在2023年末又收到一張千萬級處罰,緣由是“采用不正當手段吸收存款、發放貸款”。
浙江的商業文明歷史悠久,這片土地上從來不乏商業智慧和創新精神。而一度高速行駛,又曾嘗到激進展業苦果的浙商銀行未來該如何找到發展路徑?
“該銀行需要從公司治理結構層面規范高管的行為,建立和完善制約機制以確保管理層的穩定性。”王紅英進一步指出:在業務拓展方面,應進一步發揮綜合金融服務能力,特別是在針對小微企業的普惠金融服務方面,提供符合不同生命周期需求的多元化金融工具,提升業績表現。
盤和林進一步指出,2024年,浙商銀行應當已經從過去的各種問題中解脫出來,逐漸步入了經營正軌,因此目前的業績表現還算不錯。對于不良資產比例上升的情況,主要是由宏觀經濟環境引起的階段性問題,預計不會長期影響銀行的表現。為了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浙商銀行需要建立高層監督機制,形成董事會、監事會與獨立董事三方共同監督的良好局面。
針對市場傳聞的張長弓一事、張榮森離職后新任行長聘任進展等問題,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浙商銀行,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責任編輯:曹睿潼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