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2014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夏季高峰會”于2014年8月22日-24日在河南鄭州召開。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微博]在論壇上表示,過去國企招的工不管是否需要,員工是大量增加的。后來民企發展、國企不行了,最后才必須改革,到你不行的時候才改革。
以下是盧邁發言實錄:
盧邁:本來想聽完別人說,在各位企業家面前我們是一個非營利組織,所以對有些情況了解沒那么深入,但是從過去三十多年的改革當中因為我們參與了所以有一些觀察在這里簡單說一下。
企業是市場運行的主體,從改革的時候國有企業改革被認為是一個基本的方針、一個最重要的方面。但是國企改革是很難的,一邊允許民企發展,一邊改變國企。國企改革是兩方面,1984年世界銀行[微博]提出公司化的改革不是私有化,它在其他地方都提私有化,把企業按照公司的辦法來辦。
但是另外一種也是一直有人提倡的就是私有化,做的最好的實際上是1988年底華商張學軍、羅小彭在經濟研究上發的一篇文章,把國有資產都證券化,國藥集團值100億,大概13億人分每人分多少錢,是俄羅斯最后實行的,這是中國的發明權,后來在國外發的文章人家也認這條,這一條幸好沒做,像俄羅斯、捷克做的,我手里拿了5元錢馬上賣掉換成現金,但是很快把這些東西集中起來,他知道國藥集團的價值,他們就變成金融的大顎了。
在過去的這兩條路,一個是允許民營發展,一個是公司化改造,咱們還是取得了一些進步,很艱難,經過了很多曲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企業內部員工外部是意識形態,內部是職工,砸這個、砸那個,實際上是要改變原來和工人之間所簽訂的合同,把一切都推翻,都不算,這個鼓勵應該是很大的。但是你看那些人有多少人進入了國企,國企招工是不管企業是否需要員工是大量增加的,后來民企發展、國企不行,最后必須改革,到你不行的時候才改革。
我們也看到這些年國企的改革是公司化,有了一個很大的進步。比如說對于國有企業的績效考核現在開始實行了,所以我們這批大企業其實在世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總體看不行,但是仔細看還是有一批很優秀的企業,像工商銀行,姜董事長放下身段到這里來,遞名片、談企業,這就是大企業,他是國有企業中辦得好的。中投這次也來了,但是能夠放下身段,不是說一定做不好,這是我們國家的大企業在下一步發展中非常重要,因為在全球化進程中盡管有都是小企業發展起來的,像馬云[微博]這些人,但是在相當多的領域里,大企業上下游通吃,做系統繼承,在價值鏈中掌握著最有利的環節,在這些方面我們還都有長的路要走,如果中國把大企業全部都解體在國際競爭中很難保持我們的位置。
剛才說到要點,我們現在沒趕上,是沒有真正變成公司,公司是董事會決策,上頭怎么可以直接沒有經過選舉怎么就調來董事長呢。還有激勵機制,其實這些都不難。
所以不要在這個問題上講太多的講意識形態,左右模糊的意識形態都是非常糟糕的,我們講實際的。有些總說它不好,一個是國有企業會剝離出一部分從而更集中它的主業,有可能是這里面最有價值的資產。另外一部分企業選擇參股,我覺得肯定是核算的,如果現在進入以后還是會有收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