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7月8日消息,由新浪財經主辦的“2014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暨第二屆銀行銀行綜合評選頒獎”盛典在北京金融街威斯汀酒店舉辦。本屆論壇以“未來銀行之路•變革與回歸”為主題,并圍繞金融業相關熱點話題展開議題討論。中國人民銀行[微博]支付結算司副司長樊爽文出席盛典并發表主題《互聯網時代的銀行業發展》的演講。他認為,互聯網時代,銀行應當關注的是互聯網廣泛應用帶來的對金融活動的影響,以及如何應對這些影響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而不是互聯網金融本身。
以下為發言實錄:
互聯網和移動互聯技術的廣泛應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銀行業的發展,自然也必須要適應互聯網帶來的種種變化和影響,主動面對新的發展環境,迎接新的挑戰。但是,事物的發展首先要遵守自身發展變化的內在規律,金融業發展也是如此。唯物辯證法講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必要條件。所以對于互聯網,以及它所帶來的一切變化和影響,要高度的重視,主動利用,但是用不著迷信,更不用恐慌。
互聯網時代,銀行應當關注的是互聯網廣泛應用所帶來的對金融活動的影響,以及如何應對這些影響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而不是互聯網金融本身。互聯網時代的銀行業,不會被當下大家熱議和實踐的所謂互聯網金融所顛覆,更不會成為21世紀的恐龍。因為歷史地看,金融業對新技術的運用從來都不遜于其他任何一個行業,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金融,對計算機、現代通訊技術和互聯網的全面廣泛應用,金融行業都稱得上是領先者。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伴隨著金融電子化的進程,計算機已經在金融業廣泛運用;90年代后期利用現代通訊技術和互聯網,電子銀行已經起步并逐漸成熟。另一方面,由于行業的特殊性,金融業在經營管理理念和方式等方面,也一直都是主動的革新者。隨著退出機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我們可能會逐步的習慣某些銀行個體的消失。但是作為一個行業,銀行的生命周期遠未步入衰退。金融脫媒早已經走在路上,但是至少從現有的社會環境、技術條件來觀察,在相當長的時期里還看不到終點。面對發展再快的所謂互聯網金融,銀行業將仍然是社會經濟發展和資金融通的主力,將仍然是中堅力量。對此,銀行業應當有自信和信心,要有危機感,但不要恐懼;要有緊迫感,但不要慌亂。當然這種自信和信心需要來自于不斷的自我創新和發展。
銀行面對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借助于互聯網進入銀行領域的新人,而是自己本身。傳統的商業銀行和新進入銀行業的者,同樣都是金融市場的參與主體和金融服務提供者,大家從不同的角度,針對不同的客戶群體和客戶需求,共同豐富整個金融市場,從而為廣大群眾日常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
現在感覺由于新人加盟,傳統銀行有點不適應,甚至有點慌亂。一些銀行開始從事電子商務平臺建設、一些銀行做起了P2P,一些銀行收購了支付機構,接下來不知道會不會哪一家銀行去收購或者做眾籌。不是銀行不能去做這些事情,但舍本逐末,沒有因應新的金融生態對癥下藥。
銀行業健康持續發展,一是銀行要完善公司治理,進一步減少行政干預。最直接的反面例證是,商業銀行的董事會都不能獨立決定高管任免,還奢談什么自主經營和公司治理。當然,未來完善公司治理更多的是外部因素制約,只是銀行對這些因素的改變幾乎無能為力。二是明確市場的定位,減少業務和服務的同質化。現在的問題都是大家習慣于一窩蜂,貪大、求全,市場定位嚴重趨同。實際上大家現在都在講以客戶為中心,很多的時候我們的商業銀行實際上不知道自己的客戶是誰,也不知道客戶需求是什么,甚至有的時候不知道自己的客戶在哪兒,這就是很大的問題。所有的地方性銀行都在往全國跑,村鎮銀行想往城市里跑,大家所有的業務都做的是一樣的,都沒有耐心去精耕細作,大家都是信心慢慢想要迅速做大。所以極端一點的說,比如現在說互聯網金融,很多的農村地區連電都沒有,也沒有通訊條件,這種情況下能提供什么互聯網金融服務?不要覺得現在互聯網金融熱我們就都去做互聯網金融,更多的時候我覺得即便沒有互聯網,我們還是有許多的金融業務可以做的。關鍵是看銀行愿不愿意,或者說有沒有這種耐心、沉下心、放下身段去做這些事情。三是要充分利用新技術帶來的變化和條件,服務客戶,發現和培育客戶,提高風險控制的水平。整個金融本質還是風險管理,風險管理的核心也就是要有效控制這些風險,面對互聯網和移動互聯技術的廣泛應用,銀行應該去有這種創新思維,去主動的應對才能夠更好的實現自我發展。同時,因為在新的金融生態環境下的所有的金融風險表現的更為復雜,如何利用這種新的技術在推動業務發展的時候建立起更好的風險控制和風險補償機制,也是必須需要關注的。
實際上互聯網技術為銀行了解客戶信用識別風險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為銀行拓展服務深度和廣度也提供了可能條件,包括數據收集、存儲、挖掘,為銀行客戶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的服務,也包括對發現和培育新的客戶都提供了新的手段。但是呢,我覺得商業銀行應該主動有這么一種認識,就是不要去和現在一些互聯網企業去比,比如不要和BAT比,BAT介入市場的時候,他是從最初的市場切入點都是不一樣的,他們三家都不一樣,他們掌握了大量、海量的用戶,一旦他介入金融以后,他這些用戶轉化率會相當高,所以他的產品推廣力度、市場的反映會相當驚人,但是銀行現在獲得數據的時候不要學他們,我做電商你能做得過他嗎?做搜索引擎能做得過百度[微博]嗎?這個時候更多銀行不是沒有數據,而是沒有把數據利用好。現在很多銀行從內部的數據來講,各個部門都是不通的,不要說再獲得什么數據,拿來再多的數據也不一定有用。所以如果能夠充分利用自己本身的優勢把這些數據運用好,能夠從這些數據中發現、挖掘更多的有價值的信息,就已經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了。四是金融監管的改革。對一個國家的金融業來講,金融監管是影響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從去年以來,互聯網金融搞得如火如荼,最直接討論的是我們的監管體制和監管水平。大家熱鬧了半天,如果說金融監管體制和水平因此有一點點變化,那么這是互聯網金融熱鬧這么長時間一個最大的貢獻,而不是喚起商業銀行的意識等等。這個對體制和監管的影響應該是最有價值的。
金融監管應該從直接干預主體行為向通過建立完善和監督執行統一規則,保證市場公平、公正、透明轉變,以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應當從機構監管向功能監管轉變,以實現金融市場的平等競爭;應當從管“誰能做”向“如何做”轉變,以實現金融市場的充分競爭;應當從維持剛性兌付向建立健全的退出機制轉變,以實現金融市場的有效競爭。
我們現在已經置身于互聯網時代,未來銀行業發展需要商業銀行,也需要金融監管部門高度關注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技術應用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并以此不斷改進金融監管和完善金融服務。銀行業的發展需要互聯網,但不能只盯著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