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7月8日消息,由新浪財經主辦的“2014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暨第二屆銀行綜合評選”頒獎盛典在北京金融街威斯汀酒店舉辦。本屆論壇以“未來銀行之路·變革與回歸”為主題,并圍繞金融業相關熱點話題展開議題討論。招商銀行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楊德行在會上表示,理論上說理財產品不應是保本的,未來理財產品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引入更多的風險的承受,做好風險和收益的適當表達。
以下是楊德行的講話實錄:
楊德行:接著汪總的話題我也就這個問題回應一下。其實我過去蠻長一段時間都是負責這些衍生品的開發跟設計,所以對產品的預期收益或者是其他的問題希望是拋磚引玉。
剛才汪總有一點很正確的,其實預期收益或者我們未來的產品表現,基本上應該是跟背后投資的標的物或者一個資產的表現是相關的,這是一個邏輯的關系,如果是預期概念其實是一個概率的關系,嚴格來講,如果一個產品他要么收益率是A、要么是B,我們說這個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應該是這兩個結果的概率乘以這兩個結果的平均數。這有一個問題,比如說現在好多結構化產品,他不是一個簡單的二元結構,比如說市場可能漲5%,他的收益率就是5%,他是一個線性的關系,所以你說其實這個產品你能把它定義簡單的一個預期的收益出來嗎?這個其實是不太現實的。
第二就是說,其實利率市場化以后對整個產品的生態我覺得也有一個比較關鍵的影響就是,當利率市場化以后我們的無風險利率應該就是我們的存款利率,現在我們理財這一塊擔當了所有無風險利率這個標的的話,這個功能應該是消失的,如果這樣,理財產品應該說是承擔更多的風險,是讓投資者去承擔風險,因為他已經無風險的定價以上再有一個風險的溢價。其實嚴格來講理財產品是不應該保本的,因為理財產品是代客理財,在香港、在國外也沒有所謂保本的理財產品。如果是這樣的話,其實往后發展的方向應該是說,在理財產品方面可能是引入更多的風險的承受,特別是信用風險、市場的風險,我覺得應該是朝這個方向去思考。所以說咱們招商銀行也是希望通過提供一個產品,去把這個風險跟這個收益的關系有一個比較恰當的表達。
說到理財往后發展的路線,剛剛蔡行長點到一點非常正確的就是,在境外其實高層級的客戶存款的占比一般來講在他投資總的組合里面會比較低,這個在利率市場化以后其實會是非常明顯的,比如說我們用美國作為一個例子,每個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利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以后銀行的存款利率跟所謂的市場利率就會在不同情況之下有脫節的情況。在利率市場化以后美國的貨幣基金就開始抬頭,他的占比在投資組合的占比里面不斷的提升,也是因為在銀行的存款利率跟市場利率之間有一個差價,所以我們發現在利率上漲的時候,貨幣資金的占比我們做了一個統計,美國的貨幣基金,我們跟美國整個銀行體系的非定期存款,非定期存款就是說一些活期的,有流動性的存款做一個比較,最高的時候,2000年跟2008年,美國的貨幣基金能占到美國的非定期存款超過90%,反過來就是說,有90%的存款就是流失到貨幣資金里面。
平均下來這20年大概在35%到40%,這個可以看得出來就是,利率市場化以后衍生出來貨幣資金這個產物,那個產物直接就沖擊到銀行的存款,也就是說為什么在境外,因為他也能夠提供一個靈活性,因為美國的貨幣資金是能做到T+0的,這個很有靈活性,所以為什么境外的高層級的客戶選擇多了以后可以選擇這些作為存款的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