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在接受新浪財經獨家專訪時表示,由于受國際環境拖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出口和投資受到影響,中國經濟短期會有所波動,“這很正常”。但他指出,從長期來看仍然看好中國經濟的發展,“消費相對來講比較旺盛,所以去年可以保持7.4%的增長”。
即使外部條件相對不利,利用好的投資機會和資源,中國經濟保持7%左右、實際實現稍高一點的增長率,完全有可能。
中國還有降低利率和準備金率的可能性,這樣信貸供給就會比現在更好,來支持經濟發展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
我并不追求外面人到底說我好還是不好,凡是能夠推動中國的社會、經濟和現代化的事,我應該是義不容辭。
理論都是刻舟求劍,要從社會經濟的現實來認識問題。遇到問題最好像初生的嬰兒一樣來看這個世界,這樣形成的觀點才比較準確。
林毅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世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現任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工商聯專職副主席、國務院參事。林毅夫生于臺灣宜蘭,1979年只身游過臺灣海峽來到大陸,進入北大經濟系學習政治經濟學。后赴美來到芝加哥,師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學習農業經濟,是改革開放后的第一個海歸經濟學博士。
我們能夠取得這么長時間的快速發展,而且是唯一沒有出現經濟危機的國家,應該說政府大部分的干預還是正確的,當然也有改善的空間。不能因為過去曾有一些失誤,就把嬰兒和嬰兒的水一起倒掉。
美國應該加入亞投行。另外,中國是環太平洋這些國家第一或第二大貿易伙伴,TPP如果沒有中國參加,真的就不是環太平洋的貿易協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