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當前,全球制造業格局正加速重整。3月25日-27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在北京舉行。會上,如何提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制造業如何實現綠色化、數字化轉型,成為與會嘉賓共同關注的問題。
對于已擁有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五個“萬億工業大市”、提出“制造業當家”的廣東,以及明確“制造業立市”、華南地區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城市廣州來說,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如何讓制造業這個家當得更“穩”、立得更“實”?為此,記者采訪了多名與會的中外嘉賓,闡釋在當前國際形勢下的制造業發展新趨勢。
跨國企業加速中國本地化布局
在本次論壇上,多個單元或分論壇的主題設置都與制造業相關,如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制造業數字化與綠色化轉型、修復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等,可謂是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博世集團董事會主席史蒂凡·哈通說,無論是此前的疫情影響還是當前的國際形勢,都暴露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脆弱。因此,對博世集團來說,加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最重要舉措之一,就是加強本地化布局。“供應鏈的區域化,不僅降低了事情的復雜性,也能夠更快服務客戶。本地生產、本地供應,目前,我們在全球各國擴大本地的制造業務,就是希望讓產品盡快上市并更好滿足當地消費者的需求。如今,中國正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這也給我們帶來了機遇,我們將積極推進在中國的投資。”
采埃孚集團同樣改變了在汽車零部件生產和供應方面的做法,這幾年,采埃孚在上海已有兩家研發中心的基礎上,又在廣州、嘉興設立了新的研發中心。采埃孚集團董事會成員,主管物料管理、亞太區和電驅傳動技術事業部的斯蒂芬·馮·舒克曼告訴記者,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國形成了全球增長最強勁的電驅動行業市場,并在部分技術領域實現了彎道超車。“我們有不少中國車企客戶,在技術上的追求比較高,這要求我們要加大本地研發,實現本地自給自足,以防出現原料上不可控的風險,并設計出更加適合本地市場的產品。”
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快補鏈擴鏈強鏈
就像一個硬幣總有兩面,一方面,得益于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不少跨國企業正在加速中國本地化布局;另一方面,近年來確實有一些大企業“孔雀東南飛”,將部分產能轉移到東南亞。
對于制造業大省廣東來說,這也成為當前所面臨的挑戰。
對此,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認為,從長遠來看,這種現象未必是壞事。他舉例,轉移出去的不少產業是中國自己的民營企業,適當調整布局,無可厚非。他認為,對中國來說,真正要把產業鏈集群搞好,重點在于三個方面:一是要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快補鏈擴鏈強鏈,補齊產業鏈集群短板;二是要培育并形成一批既能組織上中下游產業鏈水平分工,又能實現垂直整合的制造業龍頭企業;同時要培育中國自己的生態主導型“鏈主”企業;三是謀劃和布局一批符合未來產業變革方向的整機產品。
很早就開始在東南亞進行產業布局的TCL集團在加大全球化布局的同時,也加大在廣州等地的投資。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表示,目前TCL華星廣州T9項目已經投產并實現產能爬坡,T8項目也在積極籌備推進中。在李東生看來,全球化這幾年有了較大的改變。在這樣的背景下,TCL既要滿足國內市場,也要加快建設海外工廠滿足海外市場。“以前,我們更多的是在國內建工廠輸出產品,把產品賣到全世界,現在我們在全世界建工廠,其實是輸出我們的工業能力。”
制造業數字化綠色化轉型是未來十年主題
“制造業數字化與綠色化轉型至少是未來十年的主題。”賀利氏集團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凌瑞德給出了這樣的判斷。
凌瑞德認為,未來,各國需要攜手合作,共同探索當前面臨問題的解決方案。一方面,要避免過度能源消耗,通過政策支持,改變消費者行為,鼓勵企業、個人進一步碳減排。另一方面,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至關重要,企業能夠通過落實數字化解決方案,進一步優化工業流程,減少能源消費,不斷降低成本,實現高效率、可持續的發展目標。
“只有中小企業實現數字化,數字技術的普遍紅利才能真正實現。”螞蟻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井賢棟直言。他認為,上一個十年,數字技術推動了數字經濟的大跨步發展,走向未來,“數實融合”成為新的機遇,這一機遇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普惠,二是協作。他認為,通過平臺+SaaS的生態合作方式,會讓數字化成為中小企業發展轉型時觸手可及的公共服務,可以極大地促進產業的高效協作。
施耐德電氣董事長、首席執行官趙國華則把數字化和綠色化轉型進行一體化考慮。他說,綠色發展程度需要數字化去衡量,因此實現綠色轉型的第一步就是實現數字化。“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邏輯。”同時,工業領域至少有20%-30%的能效提升空間,這同樣需要做到數字化。
文/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王婉瑩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